最近國內最熱鬧的新聞,莫過於潛艇國造的預算案的朝野攻防了。
不過,總覺得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有個更根本的問題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再來討論是不是需要花這筆錢,或是還要不要繼續花下去。
這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潛艇作為一種武器,其定位(使用的目的)與效用到底如何?明白這個根本性的問題之答案,再來討論我們是否需要潛艇,需要花多少錢,恐怕會更有意義。
單純以一介小國民的身分而言,結論先說:潛艇是一種定位不明、性價比不高的武器。不管是任何國家(並非只有我國而已),有固然好,但沒有也無傷大雅,也就是一種並非絕對必要的武器。如果有在玩模擬/策略軍事遊戲的話,特別是類似「提督的決斷」這種以海軍為主的遊戲,就知道潛艇永遠不是建軍的首要之務,都是行有餘力後才會弄的東西。
為了證明我的說法(哎,其實原本以為這不需要特別證明的說),依慣例還是從維基百科上找佐證。
根據維基百科的整理,目前全世界仍有潛艇服役的國家如下:
阿爾及亞
澳洲
亞塞拜然
孟加拉
巴西
加拿大
智利
哥倫比亞
古巴
厄瓜多
埃及
法國
德國
希臘
印度
印尼
伊朗
義大利
以色列
日本
馬來西亞
緬甸
荷蘭
北韓
挪威
巴基斯坦
中共
中華民國
祕魯
波蘭
葡萄牙
南非
南韓
西班牙
新加坡
瑞典
泰國
土耳其
英國
委內瑞拉
越南
總計有四十一個國家。
這其中,擁有發射彈道飛彈能力的核子動力潛艇,只有美國、俄國、中共、印度、法國與英國這六個國家。為什麼要特別提這件事?因為這跟後續要談的潛艇的定位(武器的分類)有關。
言歸正傳,從上述有潛艇服役的國家列表來看,並不是所有個鄰海或是海島型國家都有潛艇。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經常跟我國海軍或中共起糾紛的菲律賓,就沒有潛艇。另一個更讓人關心的國家,則是烏克蘭,現在也沒有潛艇。烏克蘭為什麼沒有潛艇?養不起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不過,烏克蘭沒有潛艇一樣可以靠機動小艇或無人艇和俄國的黑海艦隊對抗(甚至可以說前者將後者封鎖在港內不敢出來)。
另外一個海岸線狹長,理論上要有強大海軍的阿根廷,目前雖然有兩艘潛艇,但已經是怠機狀態,形同退役。事實上在英阿福島戰爭時,當時阿根廷的潛艇也幾乎未發揮作用。也許你會問:那對手的英國呢?同樣也沒有發揮作用。在維基百科上寫了一段非常有趣的敘述。著名的小說「獵殺紅色十月」作者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在其著作中提及:
「1982年4月當阿根廷突然佔領福克蘭群島後的第一個星期一,我剛好和潛艇的士官朋友吃飯,朋友說英國海軍立刻公告我方已有一艘潛艦已趕到紛爭海域巡邏。這個主張任誰都不會有異議,但事實恐怕並非如此。可以確定潛艇出現在該海域時,我軍艦艇早已開始開離該海域了(打勝了),畢竟要以潛艇來做為確認事件真偽的手段也太昂貴了。」
而且事實上也幾乎沒有人會認為潛艇是英國打贏福島戰爭的關鍵吧?
另外原本擁有潛艇的國家中,也有像芬蘭、丹麥與敘利亞等國家,現在也都已經全部退役不再使用了。扣除敘利亞也是因為早就養不起以外,丹麥和芬蘭的考量點,應該都是覺得並非最必要吧?特別是芬蘭明明有個可怕的強鄰俄羅斯,卻依舊放棄了潛艇,其中原因值得好好思考。
以上是從擁有潛艇的國家來觀察,那麼如果直接根據潛艇的使用種類來討論呢?
維基百科將軍用潛艇主要分類成以下各類:
攻擊型潛艇:攻擊敵方艦隊、補給船隊、商船或潛艦所用。換句話說,這是一種偏攻擊性的武器。對於以防守為主的海軍而言,並非必要。這從上述英阿福島戰爭、俄烏戰爭或者甚至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史來看,都可以得到類似的結論。以一、二戰的德軍而言,都是希望藉由潛艇削弱英國的補給,並非拿來防守德國的海岸線(當然,如果要說這是一種以攻代守,就另當別論)。以太平洋方面的戰事而言,日本也不是主要靠潛艇來阻止美軍的反攻;相對地,美國主要也是使用潛艇來削弱日軍的補給,並不是進攻或防守的主力。
單純以攻擊性武器來說,從過去的各式戰爭來看,也可以知道只要有良好護衛的艦隊,潛艇也很難單獨成功進攻,證明潛艇也不是一種非常好用的攻擊性武器。這也是我說它的定位不明的原因之一。
真的要進行艦隊決戰的話,直接建造類似神盾級的軍艦、無人快艇或是地對艦飛彈會比潛艇更有效益。
設置機雷型潛艇:顧名思義,這是用來敷設水雷、封鎖對方艦隊進出的一種潛艇。這可以算是一種偏防禦性的武器。但維基百科接著補充,由於現代的水雷小型化的關係,設置水雷並非需要專門的艦艇/潛艇來做,有更簡單方便的手段,所以目前這種潛艇也從各國海軍中消失。
沿岸型巡邏潛艇:這是用來巡邏自國海域的潛艇。原本是小噸位級、續航力短的潛艇執行這類任務,現在這些任務可以彙整至攻擊性潛艇中。
巡洋型潛艇:相對於沿岸巡邏潛艇要大、續航力長很多,可以執行敵制海權下的警戒任務或是侵入對方海域進行調查任務,當然也可以拿來做為通商破壞作戰使用。現在也可彙整至攻擊性武器之中。
艦隊型潛艇:顧名思義,跟隨艦隊一起前進,和敵方艦隊決戰使用。這個概念在二戰時就有,但當時潛艇速度較慢,事實上潛艇必須提前出發,不算是真正和自方艦隊一起進退。但在現代由於核子動力潛艇開發成功,大幅提升潛艇的速度,才算是真正實現這種概念。當然,這也可歸類制攻擊性潛艇中。
彈道飛彈潛艇:具有發射彈道飛彈能力的大型潛艇。這算是一種核威嚇型的戰略武器,當然也是一種攻擊性武器,而且是戰略等級的王牌之一---就算對方發動對己方地面基地的攻擊,也能從海底進行報復反擊。當然,這對於防禦而言,是完全用不到也養不起的東西。先不論必須具有核能動力才能超長期潛航的本錢,單純在防守上也是沒有效益的,因此就只有上述這幾個想要爭霸的大國才有。
輸送型潛艇:用來輸送物質或兵力的潛艇。相對於海面上船艦或飛機而言,使用潛艇的確比較容易突破敵方的監視,所以適合敵後突破或特殊登陸任務使用。但使用潛水艇來搬運物資的效率很差(速度慢,容量小),除了特殊任務以外,現在基本上不會使用潛艇來輸送物質或兵力。
補給型潛艇:這是可以替友軍艦艇補充燃料、食物彈藥的潛艇。主要也是在二戰中活躍。
潛水航空母艦:這是日本在二戰中開發出來的大膽設計。不過由於也只能搭載水上飛機,雖然也可以歸類於攻擊性或是戰略性武器,但現今已經完全絕跡。
除此以外,還曾經有小型突擊用潛艇、砲擊用潛艇、雷達警戒型潛艇等等,現在這些功能有的可以整合到攻擊性潛艇中、有的直接被早期預警雷達機取代,就不特別討論。
綜合以上各種類型的潛艇來看,可以說潛艇是一種輔助性的戰術攻擊武器(很難單獨使用,故稱之為輔助)或是一種威嚇式的戰略攻擊武器。不管怎麼看,它都是一種偏攻擊性的武器。對於主軸是防禦的國家來說,其定位上就非常奇怪。誠如維基百科在介紹潛艦時開宗明義所寫,其真正威力在於隱密性---因為相對來說比較難被搜尋到。但隱密性這件事,對於狹窄的台灣海峽而言,意義也不太大。如果拿來哨戒巡邏使用的話,傳統性的柴油機關潛艇速度遠不如驅逐艦或海防艇,這兩者對我國海軍而言,原本也就有數量偏少的問題,不如拿來興建這兩類艦艇也會有效應的多。
這也是我開頭所寫,如果要把有限的預算做到最大的國防效應的話,還是應該放在加強空軍、防空/對艦飛彈上。特別是已經投入非常多心力與經費、卻長期遭到謾罵嘲笑的航空工業恐怕才是最緊迫之處。其次從以色列對抗哈瑪斯或真主黨/伊朗或是俄烏戰爭的經驗來看,如何建立不被飽和式飛彈/火箭癱瘓的防空系統,也遠遠比建立潛艇重要很多。甚至考慮到資源有限、要以小搏大的目標,無人機、無人艇才是更適合我們的武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