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

吳清源棋談(19)

 


構圖


 


[如果是找到棋路走向,可以繼續細算的情況時,一般會計算到多少手呢?五十手?或是一百手...?]


[應該沒有必要算到那麼多手吧?]


[那如果碰到要進行戰鬥、或是攻殺時呢?]


[即使要細算,大概也是十手或是二十手的程度。]


吳先生就這麼坦率地回答,但這個答案恐怕不會令業餘棋友滿意吧。然後,吳先生又接著說:


[因為只要是已經明白的地方,就不需要再計算了...]


[所謂已經明白的地方是指...?]


[就是已經有確定下法的地方,就沒必要去細算。確定的著手,當然沒必要去計算...然而,即使去算也沒有意義吧。這樣的地方,只要看一眼就知道了。]


這已經是完全不同的的境界了。或者說,這是專家與業餘的差別。也就是說,一但棋路確定,則該著手之後接下來必然的十手或二十手,也就都確定了。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已經明白之處吧?所以,吳先生這種專家所算出來的十手,和我們這種業餘棋士算出來的十手,意義完全不同吧。


 


不過,我還是很在意細算的手數倒底有多少:


[中盤過後,到終局為止輸贏多少目,應該就會細算到底吧?如果算了三種或五種到終盤的變化,就會有五百手、或是一千手吧...?]


[這個和細算的手數,其實是不太一樣的事情,應該要說成形勢判斷才對...如果真的這樣去算五種或六種到終局的變化,也許真的要一千手,不過,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吳先生如此回答。


 


例如,在本因坊秀哉名人和中川龜三郎八段的十番棋第一局中,有個著名的故事。當時中盤過後,名人算了兩三種中盤到終局半劫劫材為止的變化。此時離終局至少還有百手以上,如果包括途中的各種變化手段,恐怕要細算無數手吧。結果,名人這手棋花了七小時。之後,中川八段也看出來黑棋會輸一目,所以花了八小時的長考後,下出了勝負手。最後此勝負手又多損失了一目,因此黑棋輸了兩目。這是沒有時間限制,一手可以想一天的時代才可能發生的事。


 


[秀哉老師的細算還真是偉大呀。可是,可以細算多少手的能力,是無法評量的。像我就沒有算過,我到底可以細算多少手這種事。的確,細算是圍棋的要素之一,但也就不過是一種要素罷了。專家棋士其實不會去做這麼複雜的事,一般只會算到必要的程度就夠了。大概也不會發生這個人一次能細算一百手,那個人只能算五十手的事。每個人能細算的手數多少會有差別,但差距應該不大。不管能細算出多少手,最後還是會變成細算的內容中有多少手真正會被下出來的問題。]


吳先生替我上了一課。


[細算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自己沒注意到的下法,那麼即使算了一百手,這一百手全部都會失去意義。細算中雖猜想對手會這麼下,但結果對手卻下了其他手;則自己建立的架構、描繪的構圖就會全部崩潰。如果從第三手開始就算錯了,則雖然算了一百手,也等於連三手都沒算出來...。實際上,當我覺得很難下時,也是茫茫然而一手也算不出來。可以說這是無法把想法綜合起來,也可以說是沒辦法描繪出心中想要的構圖。其他的藝術--例如小說,應該也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吧? ]


 


吳清源棋談系列文章:

2009年8月30日 星期日

吳清源棋談(18)

 


細算


 


下快棋快到異常程度的,有像山部六段(山部俊郎)那樣,在某次新聞棋賽中,幾乎都是下"一分棋"的例子。其中考慮超過一分鐘以上的也只有三手棋,據說也只不過花了三分鐘的時間。所以,一局棋真正花費的時間也許還不到三十分鐘。這樣的情形,與其說是極端,還不如說是一種特立獨行。在高段棋士間,也曾經辦過快棋賽之類的比賽,所以也下過這樣的快棋。就像以前吳先生也和久保松(勝喜代)八段(久保松是橋本宇太郎與木谷實原本的老師)下過廣播快棋,當然,這些都不被承認為正式的比賽。


 


圍棋開始有時限的規定,是在大正十三年(1924年)日本棋院創設時建立的。在此之前,一手棋的長考、或是一局棋總共花費的日數,應該有很多令人驚訝的話題故事,這比起目前吳先生所討論的情況還要天差地遠。然而,就純藝術的立場來看,完全不限制時間,一直想到自己滿意為止,致使一手一手盡其最善,一心只想要留下好作品,也是一個藝術家應有的良心。但是圍棋作為競技的一種,訂定時限也是合理的規定,不得不為之。而時限會漸漸變短下去,也是時代的要求。


接著我問:[即使一局棋只要花十二小時,對圍棋推廣到海外來說,恐怕還是太長吧?]


吳先生回答:


[如果這樣還是有人說時限太長,那就必須在考慮其他的解決方式。然而,我認為六小時的時限只是一個目標。能夠在一天之內下完,才是我真正想要說的重點...]


 


橋本八段率領的關西棋院其正式比賽,目前就是實施一人八小時,一天之內就要下完的制度。而將棋的大成會也是認為應該採用一日下完的制度。


當然,也有和山部六段成極端對比的例子,像也有如同向井六段(向井一男,曾經拿過第一期本因坊戰的四段組冠軍。)一樣第一手就要花二十分鐘來思考的人。而且光這樣還不滿足,局後的感想竟然還是[第一手,輕率。]長考型棋士和快棋型棋士,應該多少在頭腦的性格上有差異,且在藝術的良心或勝負的氣魄上,一定也有不同的作法。吳先生所說的"習慣",就是只這樣的因果關係吧。


 


那麼,像吳先生這樣下的很快的人,發現手段應該也很快,因此我想問問他是不是細算的速度也很快:


[思考的過程中當然也是有細算的過程,但主要還是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局面的判斷上。關於細算的部份,恐怕很難去衡量倒底會花多少時間。如果找不出可行的棋路走向時,就會花去不少時間。但碰到可以計算的棋路時,計算本身大概只要花一分鐘左右的程度,甚至可以在一瞬間就完成計算。]


[一分鐘以內嗎?那可以算到三十手、還是五十手?...]


[根據計算棋路的走向而定,也可能只算到二三十手,甚至也會有一手也算不下去的情形。只要是可以計算的棋路,專家棋士應該都可以很輕鬆的在一兩分鐘內算到三十手的程度。也許根本不用一分鐘就夠了。]


[那麼,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會細算到多少手呢?]


[碰到不知道該怎麼下時,即使是下一手也算不下去。]


[就是碰到很難判斷的情況是嗎?]


[是的,除了無法下判斷的情形外,不知道下一手該怎麼下時也是如此。只要是找不到適當的棋路,就根本無法細算。事實上也根本沒有細算的意義是嗎?假如我下在這裡,可是卻想不出你下一手會下在哪裡,就無法繼續細算下去。例如,我認為對手會下在三處,而且依此又細算了好幾十手下去,結果對手不是下在三處,卻是二處,就變成了一手也沒算的狀況。]


 


譯註:


很妙的回答對吧?好像有回答,又好像沒有回答...


不過, 多少可以從中了解吳大國手細算的能力。


 


吳清源棋談系列文章:

吳清源棋談(17)

 


主張


 


縮短時限是吳先生長年以來的主張,在昭和15年(1940年)出版的"莫愁"中就寫過[為了對局者雙方的健康著想,是不是可以考慮停止熬夜對局呢?]


因為:


[秀甫是不會空費時間的人,也是深切體諒對手體力的人。對於想不通的手筋,不管再怎麼想、再怎麼徘迴思索也還是想不通。結果,還是回到了原本不懂的狀況。]


所以若是[往往下出只有棋神才下得出的妙手時]---


[也就是說,這些都是靠感覺下出來的。]


 


吳先生除了有下的快之天賦,還為了能下的快而持續努力著。


[現在我大概是花八個小時的時限來下棋,而很少會有覺得十小時還不夠的情形。我的理想是能下到六小時之內,所以也是依此目標而努力。但即使是現在,如果叫我六個小時內就下完,我也是可以在六個小時內下完喔。只是我希望能努力達到六個小時就下出好內容的棋。]


[應該也有和吳先生同樣想法的人吧?不過,每個人的頭腦反應速度都不一樣吧?]


[我想這可以靠循序練習來達成...所謂的六小時、十小時、十六小時,也不過只是一種感覺、氣氛或習慣吧。所以我不認為把時限控制在六個小時以下,就會使棋的水準下滑。當然,如果現在馬上就要把時限改成六小時,可能是辦不到,也沒有商量的餘地。所以,可以從現在大約是十小時的時限開始,在三年之內,將時限縮短到八個小時左右。接著再花三年的時間,再把時限縮短到六個小時。我並沒有說要一次就把時限縮短到六小時之內。]


 


接下來,吳先生聊起來兩三個棋士的例子。


[現在,要求時限最長的就是鈴木先生。(鈴木為次郎,當時八段,木谷的老師)一路是用十六個小時的時限走過來。然而,現在也開始下十小時的棋了。這些十小時時限的棋,還是內容很好的棋。我認為鈴木老師十小時的棋也不會比十六個小時的棋差。秀哉(本因坊)名人與木谷先生(八段)的對局(指秀哉引退碁),一個人時限四十小時,兩個人加起來共八十小時。這是非常特別的時限,但也不見得就因此有下出很特別內容的棋。]


 


秀哉名人的引退碁是從昭和十三年(1938年)開始,在東京、伊東、箱根等各處,共分十四次,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才下完。而且中間還因為名人生病的關係,休息了三個月。木谷七段(當時)總共使用的時間是三十四小時又十九分,但名人才使用了十九個小時五十七分,距時限的一半還有三分鐘。這麼特別的時限,當時在旁觀戰的我看起來,這對年老體衰的名人來說,當然是很沉重的負擔。而吳先生則是一面在富士見高原養病,一面接受了解說此局的工作。


 


[雖然一般都說我下的很快,但是像藤澤先生(庫之助 / 朋齋,本書寫作的當時,藤澤秀行先生還不在第一流陣容中,所以只要是說到藤澤先生,不用懷疑,都是指姪子的藤澤庫之助)]也好,坂田先生也好,卻都下了很多一分棋。而我要是在結束前沒剩下個三十分鐘左右,就會不安而不知如何是好。]


 


這裡所謂的"一分棋"指的是時限將要用完前,紀錄者就開始讀秒,此時就必須在一分鐘之內落子。在這最後的一分鐘內,往往可以下到五十手甚至一百手之多。


 


然而,吳先生這樣的主張卻:


[因為怕說太多次被嫌囉唆,所以現在我也閉嘴,不再提這件事了。]


 


譯註: 畢竟一個人的力量,還是沒辦法和整個棋界來對抗的。 吳清源也好、李世石也好,都是如此。


 


吳清源棋談系列文章:

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

吳清源棋談(16)

 


公正


 


[圍棋和繪畫、雕刻、小說等藝術不同,不可以依個人的喜好而想花多少時間就花多少時間去完成,因為還有對手的存在,所以必須是在一定的時間內,依照一定的條件,來進行競技。既然圍棋是一種競技,就必須嚴正公平地進行、也必須遵守公定的規則,就像是棒球或是相撲等,只要是比賽都一樣。對局者雙方面對棋盤而坐,必須認真的思考該怎麼下。如果在比賽的過程中,其中一人在偷偷摸摸的試擺棋局的變化,就是不正確的行為。]


 


接下來吳先生說了過去沒有說過的看法。


 


[然而,如果現在到了打掛階段,對局者雙方就會回家了。一旦回家後,一定會掛念著今天下到打掛的棋,於是就會拿出棋盤,一面覆盤一面研究各種變化,這也是人之常情。一個人獨自研究時,必定和兩個人面對棋盤對弈時想到的東西不一樣。也會有對局時所看不到的洞察之處。有形時與無形時所做的研究,一定會對於好壞的判斷有很大不同的看法。]


 


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還會有第三者的建議出現。


 


[即使沒有他人的建議,在對手所看不到的地方擺譜研究,不就是違規了嗎?一旦回到家,想要研究看看是人之常情,所以會明知這是違規的行為卻還是拿出棋盤來研究看看。但我們又不能跑去雙方的家裡去偷窺他們到底是有擺譜研究或沒有擺譜研究...]


 


當然,一定還是有不會擺譜研究的人吧。但我認為既然允許了打掛之後可以回家,則似乎也不能說擺譜研究就是違規。至少,是沒辦法去追究這種違規的行為。然而,我也懷疑打掛會影響競技的公平性,而且還會打斷勝負的氣魄。因此希望能夠一次全部下完不打掛的人,也不是只有吳先生而已。


 


吳先生認為:[圍棋今日成為了一種健全的娛樂,所以為了能作為深遠的嗜好或推廣到世界各地去,是不是該檢討一下打掛的制度?我認為競技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嚴正公平。所以圍棋要能做到嚴正公平,最好還是能採用一日下完的制度。下一局棋要花個兩三天,會妨礙圍棋的發展。如果不縮短時限,使一局棋在一天內下完,圍棋就不能成為國際性的競技。反之,如果將來圍棋能成為國際性的競技而興盛起來,其時限一定會比現在縮短很多。]


 


[像有很多新聞棋賽,是住在旅館中對局的,也是希望使打掛更加公平的意思。然而,如果可以在一天之內下完,就能替主辦者省下這筆費用,我想大概可以減少一半的支出吧?]吳先生這麼說。


 


[而且,我也不認為一局棋在一天之內下完是絕對做不到的事,也沒有不可能的道理。我認為能不能做到,完全只是個人的思考意向問題。要花很多的時限來下,只是習慣成自然造成的。在日本的明治時代,也有像秀甫或秀榮等很好的當日下完的範例。秀和下的更快,據說也有過一天下完兩局的例子。]


吳清源棋談系列文章: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對話



今年三月翻譯的文字

取自日經, 我覺得蠻有趣的, 翻給大家瞧瞧.

(不要以為日經TechOn只會報導技術, 事實上他們偶而也會有這種感想性的文字出現)




兩人的對話




2009/02/20 09:00

取自 根津 禎=日經電子雜誌之網路部落格






根津 「哎呀ーK君好久不見啦」
K君 「喲,久違了,根津君」
根津 「工作忙嗎?現在還做
BD(Blu-ray Disc)相關的工作嗎?」
K君 「ㄟ...是還在做啦,可是不是我現在主要的工作了。這個部分現在基本上是丟給菜鳥或是其他的人來做,我只負責出嘴指示而已。所以我現在閒得很,幾乎完全沒有在做事。」 


(譯者:好熟悉的感覺)



根津 「哇,您還真了不起呀。這是因為不景氣工作就變少了吧。」
K君 「不,除了我以外,其他的人可忙的很呢。」
根津 「那ㄟ安哩・・・」(請用台語)
K君 「啊偶剛才不是說我們工作內容改了嗎?所以我們現在要用Java寫許多應用程式,這個部份的人就很忙。」
根津 「怎樣的程式?」
K君 「例如,不是有所謂的『Blu-ray Java』實行環境嗎?」
根津 「啊,對對對。所以搞了半天你們還是在作BD相關的工作咩。」
K君 「那只是我們一部份的工作而已。我們現在還用Java寫程式來架設公司內部系統。」
根津 「喔,為什麼?」
K君 「因為外包要多花錢,現在不景氣嘛。就像我們有個內部系統如果發包給外面的公司做,報價就要120萬日圓。因為沒有預算,所以就變成我們來做。結果我們花了兩天就把這個系統建起來了。」
根津 「ㄟー,這麼厲害喔。那麼這樣會不會有特別紅利之類的獎勵呀?」
K君 「想太多,不過就是老闆請大家吃飯囉。」
根津 「啊,就這樣喔,真是不景氣呀。說到這裡,BD以後不是也可以儲存(3D)影像嗎(參照:


日經電子相關記事,作者順便打打廣告)。K君你們公司是否考慮要追加什麼可以對應3D影像的功能?」
K君 「完全沒有。3D影像的格式等規格都還沒有很明確定義出來,所以像我們這樣的公司是不可能有啥動作的。這是還很久以後的事,再說吧。」
根津 「不過,今年的CES可是有相當多的3D電視展出耶。K君,今年有去CES嗎?」
K君 「不,我沒去。因為不景氣的關係,我們公司減少了參加者的人數。那根津君你有去嗎?」
根津 「嗯。」
K君 「今年怎樣?」
根津 「原本預期會因為不景氣造成參加人數減少,不過實際上參加者卻比想像中的多。然而有趣的是,這次的CES展出日也包含了禮拜六與禮拜天,但到了六、日參加者就突然變少很多。我問了有參加的一個日本技術者,他說美國的參加者很多是因為六日休假所以就不來。當然,展出者不算在內。」
K君 「ㄟ-」
根津 「像日本的CEATEC反而是禮拜六禮拜天會有很多人帶著小孩一起來呢。」
K君 「的確」
根津 「此外,受歡迎的展場與沒人的展場可是有很大的差別。像SONY或Panasonic的展場隨時都有一堆人在圍觀,(參照
NE相關報導,作者再打打廣告)但另一方面,也有許多電機大廠的展場卻是空空如也」
K君 「啊,這樣喔。那順便問一下,你們打算去CES幹什麼的?」
根津 「去做專題採訪。專題的內容已經有先預告過了,主要是各種次世代介面
。像2008年11月剛公佈的USB 3.0,或2009年上半年度會決定的HDMI之次世代規格都是我們報導的重點(Tech-On!関連記事1Tech-On!関連記事2)」
K君 「那『
DisplayPort 』規格有無進展?這可是被認為是DVI的後續規格呢,不過好像還不太普及。」
根津 「DisplayPort也會在2009年上半年公佈下一代的規格。另外,據說2009年開始也會在PC上正式普及。」
K君 「哦,真的嗎?」
根津 「雖然說還不多,但已經有對應此規格的PC與監視器上市囉,而2009年還會持續增加。在2006年時VESA已經有標準化的規格,不過這只是美國兩大PC業者HP與Dell公司所主導的。到了2007年Intel也跳進來公開支持後,風向就變了。在CES中問過HP、Dell、Intel等公司展場的說明員,他們都說2009年開始支援DisplayPort的產品會越來越多呢。」
K君 「還真是意外呀ー」
根津 「順便說一下,DisplayPort的下一代規格也預定會導入微型連接器形式(Mini-Connector),但美國Apple公司的「MacBook」已經搶先內建此種微型連接器了(
Tech-On!関連記事3)。所以未來可能會直接以微型連接器為基礎來制定規格吧。」
K君 「喔~~」


根津 「・・・・・・・・」
K君 「・・・・・・・・」


根津 「啊尊夫人還好嗎?」
K君 「現在懷孕了,所以在休產假」
根津 「咦,真的假的!K君你也要當爸爸啦ー」
K君 「所以你也該送個投影機作出生紀念品吧?我要Full HD的喔」
根津 「你說什麼傻話?怎麼可能送你這種東西。最多就是送你上次我們拆解過的超小型投影機(參照

超小型投影機之分解記事)」
K君 「還會動嗎?」
根津 「如果好好重組的話,搞不好還可以動。」
K君 「・・・那我才不要哩。對了,你還不結婚嗎?之前那個妞呢?」
根津 「・・・已經是過去式了啦。」
K君 「・・・・・・」
根津 「・・・・・・」
K君 「不知不覺聊了這麼久,該走了吧?」
根津 「走吧!」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吳清源棋談(15)

六小時
 
之前,吳先生說過他主要是研究自己的棋,並且反省自己的缺點.
 
[您所謂自己的缺點,是怎樣的點呢?]我在另外一天的訪談中,又問了這個問題.
 
[沒錯,與其說是尋找缺點,有更多的情況是在試著找有沒有更好的下法或是想看看下在別處會不會更好.倒是不太會去想自己是怎樣的棋風.]
 
所以吳先生的回答就是研究每一手每一手的善惡,一局棋中的各處有怎樣的手段,或看看有怎樣的變化.
 
但 是在每一手每一手間或各處的手段中,應該還是會有吳先生自己的特色才對,而這些特色就是吳先生的棋風。所以吳先生在研究時,其實還是會顯示出自己的棋風, 只不過他自己不太在意自己的棋風,才會這樣說。而且不只是棋藝,所有的藝術中,也都有喜歡談論自己的風格與不談論自己風格的人。喜歡談論自己風格的人,也 不能說是個性強烈,或說是一種明顯的缺點。但無論如何,想要了解吳先生棋風的話,也許去問問其他棋士的評論會比較快。
 
然而,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就是吳先生的棋下的很快。下的快可能要靠天份、也可能是靠努力,但吳先生恐怕是兩者兼而有之。先不論下的快算不算棋風的一種,吳先生自己倒是談到了下得這樣快的重要意見。
 
[我也不是要下的非常非常快,只是希望能達到一局棋在一天之內下完的理想。]
 
[那您所謂的一天,大概是多少小時呢?]
 
[如 果六個小時就能下完,這樣是不是很棒呢?假設一個人的時限是六小時,兩個人合起來就是十二小時。這樣從早上九點開始下,中間經過兩次用餐休息,再加上一次 短暫的休息時間,大概到晚上十一點左右就可以下完了。即便再怎麼延長,到了午夜十二點也會結束吧。這就是我思考過的六小時時限之理想。這絕不是因為下快, 或說是時限縮短會對我有利的關係。我想恐怕還是有人會認為這是為了我自己的方便,才說出的言論,但其實不是如此。其實對我來說,我並不知道時限變長或短到 底是有利或不利。甚至,對任何人來說,是否想的越久就會下的越好,恐怕都是個疑問。我猜之所以要花這麼多時間去想,不知是不是因為習慣成自然的關係?不花 長時間去思考,就沒辦法下出好棋的想法,我是可以理解。就像我也不希望馬上被迫改變自己思考的速度一樣。但我的願望是:下棋能成為講究公平性的競技、圍棋 能推廣到外國去、以及重視棋士的健康。]
 
最後這三點,大約就是吳先生主張縮短時限的主要理由。
 
[棋 士的生命,不是短短的一局就結束了。像宮本武藏與佐佐木小次郎在巖流島的對決,就是打完其中一方就會失去性命的一次性決鬥。要是這樣的一次性決鬥,則拼了 命也是應該的。但圍棋並不是這樣的決鬥,而是結束一次的競技後,還會有下一次的競技,只要這樣持續的競技下去,就會下出更好更美的棋。]

吳清源棋談系列文章:

VAIO P開發者專訪

 


今年2月翻譯自PC Watch. 原文網址如下. 如果看不到圖片的話, 可以上原網站看.


 


 


 


笠原一輝之同步(Ubiquitous)情報局


對薄、輕以及持久力的執著
~VAIO type P的開發者專訪


 

















VAIO type P

 SONY在CES發表了稱為「VAIO type P」的所謂“Pocket Style PC”新型PC。


 


 VAIO type P的最大特徵就是具有比所謂全尺寸鍵盤略小的按鍵間距(16.5mm)而可以輕鬆打字之鍵盤、採用解析度1,600×768的全新設計八吋寬螢幕液晶面板,而可以做到過去手持式UMPC做不到的功能而作為正式電腦來使用。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SONY號稱“集結了日本的開發・製造精英”,包含了高整合度的主機板、要求液晶供應商製作新型面板、超薄型的新機構鍵盤等各種要素技術。因此依照本雜誌的風格,當然要拜訪製作出這個“日本大廠的執著”產品的各個SONY工程師,請他們特別針對其內部構造加以說明。


 


●想要做出我們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選擇出達成這個目標的必要元件與材料


 


Q:想請教這次進行VAIO type P的產品規劃時原本的基本概念。


 


伊藤氏:綜觀現在的手持產品環境來說,我想大家在通行時最少會拿一支手機或智慧手機這樣的產品吧。但在這樣的環境下會一起攜帶的又是怎麼樣的PC呢? 就是我們發想的出發點。


 一般像這樣的PC一開始就會先決定好是主要用在商業場合或是主要用在私人場合上,但此產品卻是在中途才一口氣決定要放在個人使用上來做出產品。因此,在試作時雖也內建有Mini D-Sub 15pin連接器與Ethernet插槽,但最後卻拿掉了,而產品製作方向也變成不只是在平日上班使用,也重視可以作為假日時隨身品的觀點了。


 既然如此,其本體的尺寸就必須也可以放在休閒時的包包中。特別是也必須要能放入最近很多比較薄的流行包包中。女性用的包包橫向較長的形式又很流行,所以尺寸上就必須能放入這些包包中。


 如果考慮到這些因素,就必須思考鍵盤的使用便利性與面板的解析度。因此就建立了適當尺寸(Just Size)鍵盤的概念。


 


鈴木氏:規格上如果能再考慮一點的話,則本公司現有的產品線中,還有像VAIO Type G這樣重量在1kg左右的產品,所以在VAIO的產品畫分上我們也考慮其重量要能輕到怎樣的程度。因為如果重量還是在1kg左右的話,那不就乾脆做成Type G就好了? 因此,我們也想做出“最小的VAIO”的目標。











SONY株式會社 VAIO事業本部 企劃戰略部門 企劃部 Mobile PC課 Product Producer 伊藤好文氏SONY株式會社 VAIO事業本部 Notebook事業部 1部1課 Senior Program Manager 鈴木一也氏

Q:所以當初有設定重量的目標嗎?


 


鈴木氏:其實這次的產品在VAIO中也是很少見的沒有在設計當初時訂下重量目標。因為有人認為只要能作出夠小的尺寸與薄型厚度,應該也很自然會做出夠輕的重量。我們所訂定的目標,就是厚度在20mm以下,縱深120mm。這兩點是我們認為一定要遵守的項目。


 


Q:那舉例來說,CPU不選N系列的Atom,卻選擇了Z系列的Atom。這也可以說是為了能達到厚度與縱深目標的堅持嗎?


 


鈴木氏:其實這個部分是本公司稱為“Stamina”(持久力)的電池驅動時間才是決定的關鍵。另外,選擇Z系列的Atom CPU的確也對已經提過的薄厚度、小縱深以及重量輕有幫助。選擇N系列的Atom的確在價格上比較便宜,但付出的代價就是比起Z系列來說電池驅動時間會縮短,而且本體的尺寸也會變厚。


 其實此產品從開始規劃階段就不是設定要作為目前已經打開市場規模之所謂的Netbook。也因為不是考慮要做成那樣的產品,而是就做出本公司想要做的產品,而來認真考慮元件選擇的話,選擇N系列可能可以做出比較便宜的產品,但我們認為就做不出真正想做的產品了。


 


伊藤氏:假設只是為了重視成本而去製作產品的話,恐怕也就不能用鋰聚合物(Li-Polymer)作為電池材料,也不可能開發專用的面板了。因此不只是CPU的選擇,只要是認真考慮我們想要做的攜帶性目標,就是我們選擇的方案。


 


Q:選擇Z系列的話對耗電量與置件面積大小等方面是比較有利的,就要做出輕薄且可以長時間使用的產品來看,是可以令人接受的說法。然而另一方面就BOM(Bill Of Material、零件成本)選擇來考慮的話,Z系列也比N系列貴也是事實吧?


 


伊藤氏:我們對這個產品所指向的目標有相當的自信。我們想對市場推銷一個到目前為止VAIO也一直在做的不妥協之可攜性,而我們也有自信可以就此帶動市場的走向,所以只能相信自己而朝目標衝刺。


 


Q:雖然如此,然而和過去的VAIO價格體系比起來,相對於BOM Cost的比例來看,店面售價在10萬日圓左右可以說是相當震撼的價格設定。這是不是多少還是受到Netbook的低價格潮流的影響?


 


鈴木氏:價格設定並不是我們工程師所負責的,然而我們也不能對這股風潮加以否定。不過老實說,如果Netbook不是已經走到這種程度的話,我們可能也沒有這樣的價格設定。


 


●按鍵行程雖然是1.2mm,然仍充分確保打字的舒適感


 


Q:那麼,以下我們就一面拆解本體,一面來請教問題吧。首先,這個產品從外觀上找不到鎖附螺絲的地方呢。













本次拆解的VAIO type P是在海外發行的版本,其主記憶體是1GB(日本國內版是2GB)被面也找不到鎖螺絲的地方。螺絲藏在電池底下,所以要先從拆下電池開始。拆下電池的狀況。拆下後會露出固定鍵盤的螺絲,而松開這些螺絲就可以取下鍵盤

鈴木氏:沒錯,從設計上的需求開始就是這樣的構造。在電池拆下後才看的到螺絲,再把螺絲鬆開就可以取下鍵盤。至於鍵盤是有12處的卡勾並且和鎂合金的中框(Center Frame)卡在一起的構造,這樣可以確保其結構剛性。順帶一提,原本中框上就已經有一些孔位存在了,因此原本我們希望可以用更少的卡勾,但是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最後還是做成12個(笑)。


 


Q:原來如此,實際打字時的確比較不會有鍵盤變形的感覺,而且比預期的觸感還好。


 


鈴木氏:在我們全部的VAIO產品中,曾經有鍵盤撓曲造成給人軟趴趴的不好感覺,所以我們在設計上就特別注意不要再出現這樣的問題。也因此這次的鍵盤構造是既不會浮起來,也不會沉下去,可以舒適的打字輸入。此外這次的鍵盤也是專用開發的產品,我們請鍵盤供應商開發出新構造的菱形彈簧(Pantagraph式)或採用模製的鍵蓋(Keycap)來使用。


 


Q:就像第一眼看到的一樣,鍵盤的行程應該不會太大,但實際打過後,卻不會有這樣的感覺。


 


鈴木氏:大家聽到實際數字時大概都會有“咦? ”的驚訝感吧。這次的產品其按鍵行程是1.2mm。我們當初在開始開發時內心也被1.2mm這個數字嚇了一大跳。但實際上就試了很多種尺寸來看,例如也試過1.0或1.1mm這樣的數字,結果還是1.2mm勉強能夠接受。


 不過,如果考慮到按壓按鍵時的壓力曲線,我們還是盡量做出和標準按鍵很接近程度的按壓曲線。而我們也實際輸入測試來確認其觸感,最後也判斷這樣的設計應該可行。


 


Q:鍵盤是分離型的設計,這也是VAIO的一種設計趨勢嗎?


 


鈴木氏:是的,這可以分為設計的理由與使用便利的兩種理由。特別是這次的按鍵間距(Pitch)是VAIO系列最小的16.5mm,很容易按到隔壁的按鍵,所以我們判斷使用分離型的鍵蓋會比較有利。而實際其效果也有顯現出來。

















拆開鍵盤的狀況。鍵盤是以卡勾固定在鎂合金的中框上,而卡勾共有12處鍵盤上的卡勾。這些卡勾被用來固定在中框上,而達成結構剛性提高的效果
鍵盤與本體是靠兩條軟排線(FPC)與本體相連。中央的突起處是指向搖桿(Stick-Pointer)的內側電源開關鍵是和鍵盤做成一體

Q:今這次指向性裝置(Pointing Device)是和其他VAIO系列使用的觸控板(PAD)型不同,而採用的是搖桿型(Stick)。對我這樣的比較進階的使用者當然是非常歡迎這樣的設計,但是否有考慮到這會對一般用觸控板型的使用者造成不便呢?


 


鈴木氏:如您所知,VAIO系列過去也有幾個機種採用過搖桿型的設計,各有其喜好者與不喜歡的人也是事實,甚至也有很熱心支持的使用者。然而這次決定是否要採用這種搖桿型的設計,在公司內部並未引起太大的爭論。這還是因為這次一開始就有要做出適當尺寸鍵盤的絕對概念存在,如果硬要把觸控板塞進去的話,就沒辦法達成縱深120mm的目標了。


 


Q:有考慮過內建觸控面板嗎?


 


鈴木氏:的確有過這樣的討論。不過若是加上觸控面板的話,就會有使用者必須握著螢幕端來操作的疑慮。因為這次液晶螢幕的轉軸(Hinge)使採用扭力較輕的版本,並沒有設定要這樣使用,要是加上觸控面板的話不就很奇怪嗎?如果像富士通公司的產品做成可以兩軸旋轉(Convertible)的話,就需要增加縱深與厚度,而產生其他的技術問題。考慮到這次的產品就是一定要維持住厚度20mm、縱深120mm的目標,所以我們判斷很難加入觸控面板。


 


●零件在CAD軟體上的排列方式,就好像是數百位排隊等者要進拉麵店的顧客的狀況一樣


 


Q:接下來,終於要進入看電路板的階段了,這還真是非常小的電路板呀。要做到這樣小的尺寸,電源設計上一定很辛苦吧?


 


木村氏:沒錯,不過電源密度本身和其他的產品並沒有很大的差別。另外,這次的產品其高度限制非常嚴格,不能打上太高的元件,而盡量選用高度很低的電容等元件。本來高度越高的元件效率越好,因此比較想用高度較高的元件,但說出來可能會被K,只好盡量找剛好夠矮的零件來使用。


 


Q:原來如此,那麼這次是使用幾層的電路板?


 


木村氏:10層的電路板,因此會比標準的六層板增加成本。


 


Q:只用到這樣層數的電路板的話,走線與元件配置上一定很麻煩吧?


 


木村氏:是的。例如記憶體的部份,這次日本國內版是2GB、海外的SKU(產品別)卻是1GB的主記憶體配置,就必須放八個記憶晶片上去。因此一開始還考慮過要把記憶體裝置分開擺在電路板的正反面呢。在配置上真是非常累人。



















SONY株式會社 VAIO事業本部 2部2課 木村史明氏必須要把液晶面板組合件和中框拆開才能更換硬碟,可以說更換硬碟的困難度相當高。因此最好一開始就選購好有到達希望容量硬碟的版本。(譯注:翻成白話文就是"死了升級硬碟的心吧")PCI Express Mini Card的電路板上裝有Full Mini Card(簡稱FMC,下方、只有走線)與Half Mini Card(簡稱HMC,上方,裝有無線LAN模組)等兩個模組。本次拆解的是海外版,並沒有數位電視與無線WAN,所以HMC上就沒有相關的連接器
Bluetooth ASSY。其天線是以導線(Cable)相連。其模組的配置是在副電路板上插入PCI Express Mini Card的插槽而成為Half Size(HMC)塞在電路板空出的地方

鈴木氏:這次,設計者有實際把電路板設計的CAD檔案拿來給我看過,而看過之後就會明白,一開始的元件配置是沒辦法全部裝在電路板上的。在CAD檔中到處可以看到這裡塞不進去、那裡也塞不進去的狀況,當時真是又喜又憂(笑)。只好眼泛淚光的對企劃的伊藤說:大概是不行了(苦笑)。


 


伊藤氏:我也是一直都有在看這個配置圖,雖然也持續關心其進展,但老實說心裡也不認為可以擺下全部的元件。當時和同事聊天時,都是以“今天拉麵店有多少人在排隊”來比喻放不下的元件像是在熱賣拉麵店排隊一樣(苦笑)。













電路板最初期的状態。幾乎所有的元件都沒有配置進去,而是大部分在“拉麵店排隊等待”的狀態。一般來說,就這樣放棄開發也不奇怪普通。右側表示的是還沒配置,多出來的元件把記憶體裝置(晶片)集中而只放置在A面把記憶體晶片組移到B面,在A面上加入SD卡/Memory Stick插槽









把SD卡/Memory Stick插槽的位置再換成記憶體晶片、把SD卡/Memory Stick相關的元件即與主板結合的連接器移到別的電路板,以留出供電路板組裝時必要的孔位空間最後把所有裝入的元件小型化,好不容易把全部原件都配置在電路板上的狀態

Q:的確是非常困難。那麼最後是做到怎樣的配置呢?


 


木村氏:是有好幾個突破點可以說,但結果還是把記憶卡插槽移到別的電路板上才是最大的關鍵。此外,盡量把元件小型化,並且分散到A面(筆者注:就是所謂的Top面)與B面(同:Bottom面),總之就是像挖地道一樣的工作。還有,看到後期的檔案就知道,最後電路板上還是要加上固定用的孔位,而必須在空出一些區域出來,對我們來說簡直又是一個打擊(笑)。如果記憶體能只放1GB的話,只要一半的面積就夠了,這樣子會輕鬆不少,可是企劃那邊的需求還是認為2GB是必要的,所以為了再擠出一些面積出來,真是非常辛苦。


 


鈴木氏:看了這個電路設計就知道,此電路板上晶片的正下方就是電源。一般來說,這樣電源的雜訊很容易對晶片造成影響而發生不良,但這次採用了優秀的多層電路板,而避掉了這個問題,並且使這樣的設計變成可行。


 


Q:原來如此,即便如此竟然還能把USB板放進去,真是了不起呢。


 


鈴木氏:是的,其實設計者主要討論的是要不要加入ExpressCard插槽或PC卡插槽這個部份。然而,實在也沒有再放入這些插槽的空間,所以這次就排除在外了。但是我們也討論過,如果沒有這些插槽的話,這些要放入ExpressCard插槽的,是否能用市面上販賣的USB裝置來代替。結論是不能用USB替代的ExpressCard,大概只有像eSATA卡這樣的東西,因此我們判斷對於這次的產品性來來說,即使不支援這些東西也不會影響使用的便利性。


 


Q:確實如此,不過,對要求比較高的使用者,會不會認為有擴充站(Docking Station)這樣的配件比較好呢?


 


鈴木氏:的確我們也針對此點進行過檢討。然而,考慮到這次我們選用的Intel SCH US15W晶片組的接埠(Port)數,已經被數位電視(One Segment)、WAN、無線LAN等内建裝置佔滿了,如果還要再加上支援擴充站的功能,負荷就太重了,所以這次就只好放棄了。


 


●以不允許浪費空間的堅定意志而組合多片電路板作充分利用


 


Q:這此的電路板不只一片,而是以三片為一組電路板的架構,想請教為何要使用這麼複雜結構的理由?


 


木村氏:本來只用一片電路板能做出來才是最好的作法。然而這此整機有高度的限制,如果只用一片電路板,元件配置的空間就會不足。反之,如果積極應用數片電路板的組合,就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高度。


 


Q:所謂的有效利用是怎樣的構造呢?


 


木村氏:這次電路板是採用了被稱為是軟硬板(Flex-Rigid)的設計,也就是把所謂的軟板直接連在硬的電路板上的形式。如果能善於利用這種構造的話,就可以把高度不同的電路板互相連接起來,在高度方向上做出有效率的空間利用。就像您所看到的一樣,裝有數位電視或無線LAN模組的第二片電路板就和主電路板是在不同高度上互相連接在一起,其各自的A面上就可以裝著較高的元件,而可以充分調整高度的差異。


 


鈴木氏:甚至,雖然裝有SD卡與Memory Stick插槽的副電路板是以連接器和主板相連接,然而這裡也利用軟硬電路板的結構,使其和電路上第二片的數位電視或無線LAN電路板連接在一起。所以這片電路板本身就會和主板相繞,其訊號就會是發出去後再繞回主板來的形式。這樣至少也是為了能有效利用空間的關係。


 


Q:咦?還可以做到這種程度喔。


 


鈴木氏:沒錯,當初我聽到電路板設計者的構想時也認為是在開玩笑。不過,這次的產品就是要有厚度小於20mm的執著,所以不論多小的空戲都要充分利用!就是有這樣的意志才使我們作出這樣的結果。


 另外再說一點可能有些太細節的地方,這次的產品使用的Memory Stick Duo插槽是Pro的規格,而Pro規格就要用8-pin的插槽。而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反插式(Reverse Type)的8-pin插槽,所以電路板端就必須拉出pin來,這也是我們要把記憶卡插槽移去另外一片電路板的理由之一。


 


Q:關於SSD是怎樣的配置?


 


鈴木氏:這次我們採用了SATA的SSD。因為我們認為SATA的SSD性能比較好,對使用者來說比較有價值。但是,Intel SCH晶片只支援PATA規格,而不支援SATA,所以我們在主板上也利用了軟硬板的結構,把SATA→PATA的轉換晶片放在軟板上而做出支援SATA的功能。


 


Q:也許有點太吹毛求疵,我對於沒有MIC插槽覺得有點可惜,特別是商業消費市場等需要插上麥克風來作會議錄音的場合是越來越多了。


 


鈴木氏:的確我們內部也對這個部份進行過討論。然而就像先前的ExpressCard討論一樣,麥克風不是只有類比端子的形式,也有USB或Bluetooth等各種支援的插槽,因此我們判斷即使少了類比式插槽應該也是可以接受的。順便一提,雖然我們沒有在產品型錄上特別強調,但是如果是透過Sony Style來購買的話,就有除噪音式(Noise Cancelling)頭戴耳機可以選購,而Windows也會認出這個裝置有麥克風的功能,而可以拿來當作麥克風使用。





























主板的A面。因為這是海外版,所以記憶體是1GB,而一共裝了每個是128MB容量的記憶體晶片8個。日本版是2GB,其每個晶片是256MB的容量,一共裝了8個。256MB的記憶晶片其尺寸略大,所以在2GB版本中其記憶體晶片的配置上間隙就會變小主板的B面。在CPU與晶片組的正背面就放置了電源相關的元件。看過的人可能會被這樣的配置嚇到將裝有Memory Stick插槽的副電路板組在主板上的狀況。採用了所謂的軟硬板的構造,其軟板部分是直接從硬電路板中伸出。就電路而言往副電路板發出的無線LAN或數位電視的訊號會藉連接器再傳回記憶卡插槽中
裝有記憶卡的副電路板。其上有SD卡插槽與支援PRO規格的Memory Stick插槽三片電路板組合起來的狀態。令人注目的是記憶卡副電路板的訊號線不只是與主板相連,也和副電路板相連如圖所示兩塊高度不同的電路板互相連在一起。因此就可以有效利用立體方向的空間
如圖所示,軟硬板其軟板是直接從硬電路板中伸出來,而利用此軟板就可以使主板與副電路板連接起來連同硬碟會成為圖中所示的連接狀態HDD與SSD的差異。HDD是5mm厚ZIF Type(PATA介面)的1.8吋硬碟、SSD是SATA介面,並藉由軟板上的電路將PATA轉換成SATA。因此事實上使用者端是不可能做到HDD換成SATA或是反過來的更換









SSD上採用整合轉換電路板型的軟板Audio部分,可以從Sony Style中選擇有除噪式頭戴耳機,以此耳機可以在此電路板上進行除噪處理

●因為是從零開始製作產品,所以解析度也必須由自己來定義


 


Q:說到液晶螢幕,這其實也是獨特之處。是所謂UWXGA(Ultra Wide XGA)的1,600×768點解析度,恐怕是世界第一個採用這樣解析度的,請問為何特別要在這樣新式的液晶螢幕上採用這樣的解析度?


 


伊藤氏:這次的產品,真的完全是從零開始的,因此所有的規格都必須靠我們自己來決定。其中之一就是對橫向的解析度為1600點的執著。因為這樣就可以一次顯示出兩個畫面的瀏覽器等應用程式。就像前面所提過的,我們有適當鍵盤尺寸的基本概念存在,所以必然會設計成橫向較長的樣子,也就是成為所為的超廣角(Ultra-wide)形式,至於縱向的解析度則是考慮到要能舒適的操作Windows或Office等軟體,所以也必須要有768點才行。所以就決定解析度是1,600×768點了。


 


Q:至於點距(Dot Pitch)大概是多少呢?另外作業系統是Windows Vista,所以我想會有字型能夠大一些的需求,請問是否能達到這樣的需求呢?


 


鈴木氏:點距是0.144mm,精細度則是220dpi。所以當然支援大型字型的顯示,不過對於不同的應用程式還是可以能出現不支援的狀況。令人遺憾的是,即使是本公司預先內建的軟體中也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這是我們未來的一個課題,希望能持續改進這個問題。


 


Q:聽您這樣說我可以了解相關的開發困難度,但看起來液晶螢幕的左右兩邊還空間,所以是否有可能把顯示框再做大,而把解析度再擴大到例如像2,048×768的程度呢?


 


鈴木氏:雖然您看起來液晶螢幕的左右兩端還有空間,事實上這些地方還塞了無線LAN的天線、或是數位電視與無線WAN的天線。特別是對於無線WAN,必須要通過非常嚴格的認證測試。我們過去也推出過不少有無線WAN的產品,因而累積了不少的經驗,大概也知道哪裡會有弱點;所以考慮到要通過這些認證測試,必須要留下一定程度的裕度(Margin),也是不能把液晶螢幕的解析度再擴大的原因。

















液晶螢幕的組合件。這個是僅有無線LAN的版本,所以也只有無線LAN的天線,但是無線WAN版本或數位電視版本就有其各自需要的天線存在液晶螢幕組合件的連接器部份。此外,LED背光模組等部分是配置在液晶螢幕組合件的底部,而無線模組的天線則是配置在液晶螢幕的左右兩側
試作過許多種模型(Mockup)其中也存在過9.2吋1,600×768解析度的模型,正式多次試誤(Trial-and-Error)的證據

●這是以輕、薄、持久力作為武器而成為提供終端使用者(End-User)新選擇的產品


 


Q:AC 變壓器(Adapter)也是作成此機種專用的是嗎?


 


鈴木氏:是的,這可能要對過去買過VAIO產品的人說聲抱歉,此機種用的AC變壓器是10.5V的專用型。理由很單純,用在手持式VAIO的16V端子其內徑太大,根本就放不進此機種中。所以這次我們特別準備了10.5V的專用形式。


 


Q:原來如此,那麼AC變壓器的輸出是多少?而系統整體的耗功率又是多少?


 


鈴木氏:AC變壓器的輸出為20W。因此,設計時是以加上系統全體的負載其耗功率也不可超過20W來考量的。


 


Q:機種發表後似乎有希望出Windows XP版本的反應,您怎麼看這個需求?


 


鈴木氏:我們在內部討論中也出現過顧客可能會有這樣反應的說法。然而,最後因為要支援影像的硬體解碼(Decode)等問題的總體考量,還是決定使用Windows Vista。


 


Q:記憶體雖然標準配備有2GB,但應該有不少人認為跑起Windows Vista還是會有太沉重的感覺。所以可能會有先選了Windows Vista Business的版本,再故意降級成Windows XP的需求,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鈴木氏:最先的產品並沒有預定有這樣的作法,但我們希望這會當作未來機種的檢討課題來考量。


 


Q:最後想要請教一下,在目前Netbook的新趨勢中,要如何向顧客說明產品的豪華超值可能是很不容易的事,其中您認為VAIO type P會被擺在怎樣的位置?


 


鈴木氏:Netbook這種分類是因為某些特殊的環境而形成的新產品。對本公司而言,我們也不會說我們未來就不會推出這樣的產品。然而,我們認為這次的產品基本上和Netbook的目標方向是完全不同的。我們這次推出的產品是以輕、薄、以及持久力等Netbook不具備的特徵為重心。希望這樣的產品能夠給使用者一個新的選擇方案。


Q:了解,謝謝各位今天的接受採訪。






 

 結束訪問後最讓筆者感動的就是對“適當鍵盤尺寸”這種概念的堅持。因為最近在和開發微型筆記型電腦的工程師談到鍵盤時,聽到的大多是“液晶螢幕的尺寸就是這個樣子,所以鍵盤尺寸就要配合螢幕尺寸而成為這個樣子”或“考慮到成本的關係而不得不採用現有的鍵盤製品”這樣的說法。


 


 反觀此機種,卻讓人感到有把鍵盤大小當作最重要原則的熱情,反而是以此為標準來定出液晶面板的尺寸,這樣的方針,可以說是明顯地和其他產品大不相同之處。


 


 不過有一點要請大家不要誤解,即筆者不是要大家把SONY這次這樣的開發觀念就當作是對的,而和此觀念相反就是錯的。其實在訪談過程中,開發群也承認,這樣做出新裝置的方針結果會導致成本上升,所以價格上也會比所謂的Netbook高出不少。所以,如果你的產品是要把價格最重要考量的話,那麼這次SONY的方針反而就可以說是錯的。


 


 我所要強調的是,對於能夠接受此產品的概念,並且能理解其超質性的使用者來說,這個產品是值得我們推薦的。雖然價格多少貴了一些,但如果你就是想要有好打的鍵盤、有接近Netbook一半重的輕巧、有更長的電池驅動時間等需求的使用者,這樣的價格差不是也很天經地義嗎?如果讀者大人您就是這樣的使用者,則請務必去賣場實際試試看此產品的魅力。希望本報能對您有所幫助。


 


譯者註:以上文字完全不代表本譯者的看法。IT記者一般為了打好關係,會有置入式行銷的敘述是很正常的,更何況人家是主動來打歌的。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Anybots公司CEO專訪

 


這也是今年2月刊載於RobotWatch的文章, 翻譯出來給大家參考.


相片與動畫部分請自行參考原文網址.


http://robot.watch.impress.co.jp/cda/column/2009/01/29/1581.html
 
  
 
 
======================================= 
 
矽谷創新企業「Anybots」公司CEO專訪
~CES中發表的Tele-presence機器人「QA」是怎樣的產品? 
 
 
 Reported by 影木准子
 
 =======================================
 
 
 
相片: Anybots的風貌。站在QA旁邊的就是CEO Blackwell氏



 矽谷的創新企業Anybots社,在本次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消費電子展「2009 International CES」中發表了和一般人同高的新型遠距操縱機器人「QA」。此機器人的主要目的是代替人類去工廠檢查、和其他地方的人類進行溝通,該公司把這樣的機器人稱為「Tele-presence・Robot」。


 該公司的創立者兼負責人(CEO)之Trevor・Blackwell氏是美國哈佛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在網路業界獲得很大的成功後才開始踏入機器人世界的跨業界人士。因此我們特別訪問他,請他談談關於新機器人的特徵與開發歷程。



--------------------------------------------------------------------------------


 


――請問QA是怎樣的機器人?


 【Blackwell】QA是Anybots開發的第三台機器人,也是本公司預計第一個上市的產品。這個機器人雖然是可以和遠端的人進行溝通的Tele-presence機器人,但也可以看成是有輪子的移動型視訊會議系統。對方的人不必待在視訊會議室等待,只要藉由電腦與網路,就可以自己操作機器人在公司內或工廠內巡視。其最高移動速度為10km/h。


 此機器人裝有5M的相機兩部與麥克風,可以從兩方向取得高品質的影像與聲音。QA胸前的液晶螢幕中可以選擇播放出操作者的照片或影像。腳上還有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此外還考慮要裝上目前開發中的檢測障礙物導航系統。


 技術上比較有趣的地方是在QA頭上裝有雷射指示器(Laser Pointer),因而可以標示物體。我們開發了一個影像處理技術:操作者只要在電腦畫面上點選QA上相機拍攝的畫面中任意的位置,雷射光就會打在真實中一樣的地方上。可以正確指到需要遠端人們注意的地方,可以說是溝通上很有用的功能。



     
【動画】跟著Blackwell後移動的QA (請參照原文網址) 


【動画】偶爾去拜訪隔壁辦公室以接近人們並進行會話的QA。操作者在同一棟大樓中別的房間


【動画】從房間走出戶外的QA 


   
相片: 進行團體對話的QA  QA胸前的液晶螢幕中可以播放操作者的影像  頭部設有相機與雷射指示器  頭部後方還有一台相機,所以也可以拍攝後方的影像 雷射光的形狀除了是點狀外也可以是封閉型的圖形


――看了QA的影像,會不會有人說這是用類似Segway的移動方式呢?


 【Blackwell】我不太清楚Segway是用怎樣的方式,不過QA是使用我們自行開發的自動平衡踏板車(Balancing Scooter)技術。我在兩年前曾經公開過Balancing Scooter技術並與Segway做比較,而現在是把再加改良過的平衡系統裝在QA上。


*譯註: Segway是兩輪型的活動載具, 可以想像它是類似摩托車的代步工具.
   
【動画】從隔壁辦公室回到Anybots實驗室的QA(請參照原文網址)


【動画】暫時不使用QA時會自己做下休息,另外也可以自己站起來。但是站起來時會往後暴衝是需要改良的地方。



● QA要輕巧聰明


――什麼是QA的開發中最困難的地方?


 【Blackwell】獨立完成輕量信賴性高的系統。QA的身高雖然有152cm但體重只有14kg。所以萬一踩到人時,也會因為比較輕而不會傷人。而我們到目前為止開發的是研究型機器人,所以只在研究室裡移動的話是沒有問題。但QA未來要當作商品出貨,則就必須做到不管誰在什麼地方使用都可以完全發揮功能並保持安全。


 QA的開發是2008年7月開始的,到現在大約開發了半年的時間,這是因為平衡與影像系統等使用了到目前為止開發過的機器人技術。接下來會找一些使用者進行Beta版測試,目標是要改善導航系統與使用介面而能成為可以上市的成熟產品。



――用在QA上的各種新技術是否申請了專利?另外有考慮把各重要技術授權給其他公司使用嗎?


 【Blackwell】專利正在申請中,不過還沒有公開,所以不能具體的加以說明。到現在為止也還不考慮授權給其他公司使用。


――請教一下QA的上市日期與價格?


 【Blackwell】預計今年9月開始出貨,價格約在三萬美元左右。我想一開始應該是以這附近的顧客為主。當然也希望能在日本發售,不過還沒有具體的計畫。之所以會關心日本市場,主要是日本人不像美國人一樣有對機器人的恐懼感。在美國,一談到機器人馬上就會聯想到機器人要征服人類,而日本方面反而對機器人的想法比較健康。


 目前要將QA上市販賣的最大課題是其操作方法可以簡單到什麼程度。QA的使用者應該是為了節省外出的時間而購買的,這樣的使用者自然不希望要花太多時間去學習複雜的機器人操作方法。所以我們希望把操作方法弄到盡量簡單清楚,細部的部份就以自動控制的方式來做,這是目前最花勞力與時間的部份。



――在CES的反應如何?


 【 Blackwell】在那裡我們遇到了不少有各式各樣應用的潛在顧客。在世界各地有許多分散員工的企業其管理職可以不必常出差就可以和當地員工溝通就是一種我們也預期到的應用例子。又比如像CES這樣的展覽場,可以不必派人去現場就可以逛一逛會場,並且可以和展覽者進行對話,不是也很方便嗎?此外,也有好幾種像化學工廠檢查這樣的例子,這些目前對人類來說是相當危險的工作,可以換成機器人來做,就可以不必親自動手,就可以完成危險的工作。



――未來會在QA上加上手臂嗎?


 【Blackwell】其實QA是從另一台更大型且具有手臂的機器人「Monty」改良出來的,可以說QA就是拿掉Monty的簡潔版本。因為我們想從以簡潔的方式做出有用的功能開始,再慢慢加上各種新的功能。



     
據說QA是以人類雙手叉在背後的形象來設計的(照片提供:Anybits公司) 


 腰部很細,給人有女性的印象 可以說是QA原型的具有手臂之機器人「Monty」(照片提供:Anybots公司)。


在影片「Monty does the dishes」中(參考原文網址的連結)可以看靠Monty把餐具放入自動洗碗機清洗的樣子



譯注: 其實在Anybots的網站還可以看到Monty拆開包裝拿出Roomba(對競爭對手的挑釁?)以及實驗機器人走路等有趣的影片


● 開發目前所沒有的二足歩行型機器人


――想請教創立Anybots的理由。


 【Blackwell】在2001年還沒有可以在人類身邊工作的有用機器人出現,我覺得是很奇怪的事,因此當年就創立了這家公司。當時美國很少有人在做(對民生應用)實用機器人的開發,好的研究全部都是韓國與日本在做。所以我想在美國進行開發研究。


 我在學生時代主修的是資料網路,並沒有研究過機器人,所以這對我來說是個新的研究領域。剛開始的一兩年花了很多時間在念許多論文,就好像回到研究所時代一樣。


 然後就思考要從什麼開始起步,結果想到的是機器人領域中最有趣的未解決問題就是步行。當然這時已經有人在作二足歩行型機器人,但我覺得都還不能在現實世界中實用,因此我就想做步行機器人。對於行走的方式,各式講制動器的教科書都花了很多頁數在解釋電動馬達與油壓製動器上,反而在空氣力學上都寫著「恐怕做不到」而沒有加以說明。所以我就想挑戰用空壓的方式來做步行的功能。而就在當年底左右開發出了使用空壓汽缸的二足步行型機器人「Dexter」之原型。



――從開始到Dexter可以行走一共花了多少開發時間?


 【Blackwell】到真正可以行走為止共花了五年半的時間。剛開始的兩年中只有我一個人進行開發,後來邀請機械工程的專家Scott(Willy公司副社長)加入,開發上就比較快了。現在共有四個員工。(影片「Dexter learns to Walk」(請參照原文連結)是兩年前Dextor首次公諸於世時的影像。「Dexter 3.3 Walks」則是2008年初拍攝的)。



――然後接下來就投入到有手臂的Monty的開發是嗎?


 【Blackwell】是的。我的目標總是希望能開發出具有手腳的完全人型機器人,所以也投入手臂與手部的開發。然而腳的部份也還在實驗階段,所以很怕在Dextor上加上手臂。也因此後來製作成更穩定的車輪型機器人。


――還會繼續Dextor與Monty的開發嗎?


 【Blackwell】接下來的幾個月應該會集中在QA的開發上,但也不會忘了其他機器人的開發。最後希望能把Dextor上的連接線拿掉而能在戶外作行走的實際驗證。去年夏天結束時就快要接近這個目標了,不過後來被QA的開發所打斷了。


 另外,我們很滿足Monty現在的開發成果。對於遠端操縱手臂的意義來說,這個功能已經非常完善了。雖然還不能作太精巧的動作,其力量也比人類要小,但可以認為這個實驗是成功了。然而,像Monty這樣大小的高價機器人很難商業化,所以我們才要開發QA。


● 把網路世界的經驗帶入機器人中


――您對於機器人領域來說還是所謂的新進者,不過就您的眼光來看目前機器人業界的現狀是怎樣的情形呢?


 【Blackwell】現狀可以說是非常好。如果現在回頭看10~15年前所做的研究報告的話,會發現大家都被零件或計算處理能力不足所阻撓。現在卻是投入機器人開發的最佳機會,因為很容易可以買到高性能的陀螺儀或小型馬達,而計算器的能力也對開發有趣的機器人來說十分夠用。



――機器人的硬體上已經有很明顯的進展,可是還是有人工智慧開發太慢的意見呢。


 【Blackwell】我也認為軟體的開發太慢了,這是因為還沒有人能完全突破製作機器人必要軟體的程式寫法。我在這幾年間仔細的想過這個問題,目前是找到了一些解決作法。


 我本身具有網路的背景,我所寫的程式應該和其他機器人研究軟體有很大的不同。(記者注: 以Blackwell為中心所開發的電子交易系統後來成為Yahoo!的線上購物店的基礎)。我也弄過網路搜尋技術,所以很清楚網路規模的龐大資料所擁有的威力。從龐大的資料中找出每一筆需要的值之能力,應該會比每次都是事先寫好非常巧妙的運算法要有更有用。


 這樣的想法對我在行走機器人的開發上也發生了影響。機器人會把過去行走過的方法資料全部計入龐大的資料庫中,而從中即時找出最適合現在環境的最佳行走方法並且加以重現。而跌到時的行走資料也會全部記錄起來。這樣的作法,和過去要寫出能對應全部問題的巧妙運算法是不同的。



――請教您Anybots的長期目標?


 【Blackwell】能夠讓機器人能夠漸漸的做到自行動作。一開始就要做出完全自動控制的機器人非常困難的,所以先從由人類進行遠端控制的機器人開始,然後再開發出運作時一半時間人類不操縱也沒問題的軟體。以此類推,希望再一步步加入能夠自動控制的功能。



■URL
  Anybots
  http://anybots.com/
  2009 International CES
  http://biz.knt.co.jp/pm/ces/


吳清源棋談(14)

 


生存



在地球上所有的地域中,如果都具有相同的生存條件,則最早出現人類的地方,成為最多人生存之處,是理所當然的事。

[這就是自然的現象。]

吳先生所謂的"自然的現象",就像是這樣的意義。既然黑方先落子,下到最後黑方當然會是盤上生存數最多的一方。

[如果說黑棋是先下一子,那麼到了最後黑棋也會多出一子(目)是嗎?]

而每一著手若都能完全保持"調和",似乎也是一種"自然的現象"。

[也可能會多兩子,或是多三子,沒人知道到底會多多少。因為棋子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東西,所以具有不同的力量與效能...如果棋子是死的東西的話,那麼先下一子的一方,最後就會多出一子吧...]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圍棋就不是如此深奧了。而且每一子每一子的著手,也不可能完全保持理想的調和吧?

[盤上的棋子,只要沒被提取,就是活棋。至於棋子為何會被提取呢?就是因為具備了被提取的條件。]吳先生如此說。



接下來,吳先生又發表了他對盤上棋子"生存"的見解:

[日本計算輸贏的方法和中國計算輸贏的方法,我想都是根據對圍棋的定義而來。在日本,是計算地的目數,目數多者獲勝。在中國,則是在結束後計算盤面的棋子數目,棋子數目多的一方獲勝。也就說,因為棋盤上共有三百六十一點,所以只要自己的棋子數目超過一百八十個就贏了。]

這就是指自己的棋子生存數的比對方的棋子更多。另外,在中國計算輸贏時,要先把棋盤上所有的點用棋子填滿。



[日本的計算方法因為是用地域目數來決定,所以會引起不合理的現象。例如,盤角曲四就規定成死棋。但如果到了終盤,真要有人說"你來提取看看"時,恐怕會無言以對吧。]吳先生一面在棋盤上擺子,一面說明著。

吳先生認為:[之所以會這樣規定,就是因為當最後要解消盤角曲四的劫時,每在自己的地域內補上一手,就相當於要損失一目。而中國的計算方法,就沒有這樣不合理之處,也不會引起爭議。所以圍棋如果要推廣到海外去,在規則上還有檢討的餘地...]



總之,相信圍棋是"調和"的道理,就是吳先生的心聲。吳先生以前在[莫愁]中的[碁清談](譯註:原文這裡又被打成"吳"清談了)篇裡,認為圍棋的進步方法是:[第一是手段的研究,第二是精神的修養。]其中的"精神的修養"就可以說是追求"調和"。 

[碁清談]中接著寫道:

[我們試著用火與水來說明看看吧。原本每個人的個性中都有火與水的性格,不是火的性格多,就是水的性格多。至於是火多或是水多,都是先天的宿命,但是我們生來的真正意義就是要能到達火與水調和。

在東方的道德中就是以抑制火性為主。像我們從小被教導成要懂得謙遜,就是最好的例子。當火性燃燒起來時,下方的水性就要加調和。我想我平常就是努力在做到這樣的水火調和。

當火性退去後,水性也就不需要發揮作用了。這種水火調和後的"真空",就存在有奧妙之處。就是所謂的"真空妙有"...]。

吳清源棋談系列文章:

2009年8月22日 星期六

吳清源棋談(13)

 


調和


 


我很想知道吳先生對於他自己的棋風、或說是棋藝的本質、特色以及長處短處的看法,所以一直反覆地問他這些問題。不過,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問話技巧不好,吳先生並不回答自己棋風的問題,而只說了他對於圍棋的看法:


[我認為圍棋必須是調和的型態。與其說圍棋是競爭或是勝負,不如說是調和更為恰當。雙方的每一著手互相維持平衡,能這樣下到最後的棋,就可以說是確立為調和之局。]這就是吳先生對圍棋的結論。


[在我的想法中,所謂的圍棋,是雙方交互落子進行的,而雙方的每一著手無論是下在何處,都有其效率或力量。而這一個一個棋子的力量,如果能完全保持調和,就會具有完全的綜合力量。好比現在有三個棋子,其合起來的力量,有可能是十五,也有可能是十,甚至可以是任何的數值。也就是說,這三個棋子綜合起來調和的程度不同,其力量就可能隨之變大或變小。所以我下的每一著手,都希望能夠發揮最高的效率與維持調和。我的對手們,當然也是拼命這樣做。如果真能做到這樣,我想此時對手的棋子與我的棋子,即白棋與黑棋就能達成調和。對局時,如果黑白兩人的力量有很大的差距,則調和的平衡就會被打破。對調和來說,對局者雙方必須有相抗衡的力量才行。]


 


所以吳先生說,無法維持調和的一方,棋子就會被吃,或者失去地,最後棋就輸掉了。


 


[因為圍棋要講究調和,所以著手不可勉強。雙方的每一著手,原本應該都不會被吃或死掉。但要是下出勉強的著手,就會被吃或是死掉。若是黑白雙方都能保持調和的著手,則下到最後,一定是先著者領先。只要途中沒有突然下出惡手,或沒有不合理的下法,則黑棋下到最後一定會比白棋目數多。就是如此,與其說這是是勝負的結果,不如說是自然的現象。所以,我認為把圍棋的輸贏看成普通一般的勝負是不對的。圍棋的結果中應該很少是人為的因素,而應該幾乎都是自然的現象才對。只不過這種自然的現象,被人們冠上勝負之名了。]


接下來,吳先生順便提到了他對將棋的看法:


[將棋就是純粹的勝負。像金、銀、桂馬、飛車等棋子的走法,都是人為所訂定的。而這些棋子都是以對手的王(王將)為目標,只要不殺掉對方的王,就沒辦法比出勝負。]


這雖然是吳先生的看法,但下將棋的人應該有他們自己的對將棋的意見吧。


吳先生在昭和十年(當時五段,1935年)出了一本叫做[先手優勢佈局法]的書,其中並不說"先手必勝",而只說是"優勢"。也就是改以先手有利的形式來表現。這裡的先手優勢或一般人說的先手必勝,如果要用自然的現象來做比喻,吳先生又提出了有趣的看法:


[地球上,最早生出人類的國家中,擁有最多人民也是理所當然的吧...]


吳清源棋談系列文章: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吳清源棋談(12)

 


自省


 


[例如,以前的對局沒有時間限制。但現在的對局,常常會因為時限將近,下出損棋。另外,以前的棋是靠戰法取勝---戰法先進的人,贏的棋自然就會多。]


[那麼,所謂的戰法先進是指什麼意思?]


[要簡單的說出什麼叫戰法先進,可能有點困難...],吳先生這麼回答。


[如果看秀甫或秀榮的棋就知道,他們的戰法比當時的其他人要好。靠著戰法就能下棋,所以也可以說以前的戰法一般是比較狹隘的。以前的棋型,有很多非常相似的地方。所以,最後勝負的重點,就在比細算上。雖然也跟沒有時限有關,但以前的棋士,確實其細算的修鍊很深。但是,現在的戰法就拓廣了很多。從布局開始,就有很多不同的棋型。所以有人說,一流的名手們,只要發現新定石或戰法出現,就能馬上吸收進去,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有形的戰法,也許可以馬上就學會。但是無形的戰法,就很奧妙廣闊...]


接著,吳先生重提了之前的說法:


[雖然說定石或佈局比起過去是有所進步,但是否就可以說現代的棋比以前強,恐怕還是很有疑問。]


 


雖然吳先生也說,說明圍棋的"戰法"是很困難的。但所謂的戰法或作戰,是否會隨著對手而有所改變呢?另外,在對局之前,吳先生是否也會研究對手棋力的長處與短處呢?


[基本上,我是不會因為對手不同而改變作戰方式的人。而且,要去研究其他人的棋風是很麻煩的事。如果今天要研究藤澤(庫之助,九段)先生的棋,明天又要研究坂田(八段)先生,就要一直重新建立或改變作戰計畫... 對我來說,並不會在意對手是木谷(八段)先生,還是橋本(八段)先生。如果要一個一個去研究對手的缺點,不是永遠都忙不完嗎?我是與其找別人的缺點,不如改正自己的缺點,並推動自己進步的人。這也是我優先研究自己的棋譜,並找出自己缺點的原因。雖然也有研究對手的長短,再突破對手短處的人...]


 


[那麼在研究自己的棋時,有發現自己的缺點嗎?]


[當然有發現缺點。只要有對局,就會持續發現缺點。如果我的對手是特別針對我的缺點來下,也許對我會有意想不到的啟發。對局爭勝負時就好像身在夢中,所以需要在局後冷靜的研究,並思考對手的應手。也因此,在研究自己的棋譜時,也會注意到對手所擁有自己沒有的特長。而且,我主要是研究自己最近下過的棋。因為平常還有對局,所以不會特別去研究自己以前下過的棋,還是研究最近的棋最實際。]


 


吳先生此番話好像很平凡,但不論是不在意對手是誰,或與其研究別人的棋不如研究自己的棋,都讓人強烈感受到吳先生的性格、充滿自信的自省、甚至還能明白吳先生現在於棋界的地位。


吳清源棋談系列文章: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機器人玩具製造商WowWee CTO專訪

 


PC Watch今年2月的專訪, 我覺得有些參考的價值(例如在機器人上加投影功能, 或可搬運重物的家庭機器人等), 順手翻譯出來.


* WowWee的玩具在一般的百貨公司可以買到(例如: 新光三越)

 
原文網址
 
http://robot.watch.impress.co.jp/cda/column/2009/02/04/1589.html
 
  
 
 
=========================================== 
 
美國機器人玩具製造商「WowWee」CTO專訪
~考慮要向玩具以外的商品進軍 
 
  
Reported by 影木准子 
 
 
 
WowWee之最高技術責任者Davin Sufer  (照片請參照原文網站)



 以販賣二足歩行型機器人「Robosapien」或恐龍型的「Roboraptor」等在美國很受歡迎的機器人玩具的WowWee正持續擴充其機器人的製品。除了預定要繼續發表新的玩具外,該公司也在去年10月開始發售遠距控制的機器人[Rovio],而開始進行要踏入玩具以外市場的戰略。


 該公司是怎樣掌握家用機器人市場且配合此市場動向來進行新產品開發的呢?為了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電話專訪了該公司的最高技術責任者(CTO) Davin Sufer。



     
WowWee的LOGO 二足歩行型機器人Robosapien  恐龍型機器人Roboraptor 


――聽說您今天是在加拿大的蒙特婁是嗎?


【Sufer】是的。通常我是住在香港,不過這禮拜是為了開會而到蒙特婁來。在蒙特婁有(WowWee的母公司Optimal Group也在這兒)WowWee的Marketing部門。而我所在的香港則有研究開發與工廠相關則人的職員。此外,在美國加州還有決定設計與包裝的創意部門。


――所謂的CTO其工作內容為何?


【Sufer】主要有兩項。第一個是找出可以用在我們產品上的新技術。第二個是領導研究開發部門。本公司與機器人製品的研究開發相關的人員約有30人。我必須要時常和PM(Project Manager)與工廠、Marketing等各個部門接觸,並回應他們不同的需求。我是兩年半前當上CTO這個職務的。


――在1月舉行的「2009 International CES」中發表了什麼新產品?


【Sufer】首先是「WowWee Robotics」產品線中預定發售的「Joebot」與「Roborover」。其中Joebot是兩足步行式的人型機器人,可以說是Robosapien的下一代版本。


 Robosapien是本公司的熱賣商品,自2004年上市以來,全世界共出貨了500萬台以上。而Joebot比起Robosapien來說,步行的速度更快,而且也加上了聲音辨識系統,手上的紅外線感測器也採用了更高性能的元件。


 Roborover則與2008年上市的「Tribot」相似,但是以更便宜的價格為目標。而且可以越過障礙的優秀功能,也可以玩各式各樣的遊戲。


 這些產品都預計在今年秋天上市,預定價格的話Joebot是99USD,而Roborover是69USD。



   
二足歩行型的新機器人Joebot  車輪型的Roborover 



● 未來會在機器人上安裝投影機


【Sufer】接下來我想要介紹「WowWee Technologies」產品線發售的產品。首先是「Spyball」。這是可以用無線LAN進行遠距操作的機器人,可以說是本公司視訊機器人(Tele-presence Robot)「ROVIO」的低價版。


 ROVIO是用電腦與網路而可以從世界上任意位置來操作,藉由機器人的相機與麥克風和在遠端的人進行溝通。它可以辨識自己在家中的位置,並可以自動回到充電站充電。不過價格上屬於高階產品(約300USD),所以我們猜想應該會有同樣功能但價格較低的需求。


 在Spyball中並沒有像ROVIO一樣的導航或自動回充的系統,其相機的解析度也比較低。不過,只要有PSP、NDS或iPod等具有瀏覽器與無線網路功能的裝置,就可以直接連接上Spyball。Spyball預定將於今年秋天以149USD的價格來發售。



     
作為ROVIO低價版的球型機器人Spyball  去年10月上市的視訊機器人ROVIO  WowWee製作的ROVIO使用介紹影片(請參照原文網址)
(譯注:我覺得是類似產品中做的最好的, 建議看一看)



 
Pico・Projector:Cinemin Stick  (照片請參照原文網站)



 另外一個令人期待的產品則是使用TI的DLP晶片做出的微型投影機(Pico Projector)「Cinemin」。這是可以連上iPod或iPhone等攜帶型裝置的小型投影機,可以把可攜式裝置中儲存的照片或影片對牆壁或天花板播放出來。現在用iPod只能一個人觀賞影片,不過使用Cinemin的話就可以大家一同觀賞了。


――不過,投影機和機器人是不相干的產品吧?


【Sufer】不,有很大的關連性。因為我們本來會研究DLP,就是為了找尋可以搭載於機器人上的各種技術而來的。現在這些晶片價格還太貴,沒辦法符合機器人的成本。不過在兩年左右價格應該就會掉下來,那時我們一定就會裝到機器人上。我想喚起大家對早期科幻電影的回憶,像R2D2(星際大戰---美系宅男最愛)就可以播放出影像。如果能實現這樣的功能就太棒了,因為這是機器人與人類溝通更好的方法。
 現階段是只先發售其衍生產品Cinemin。


 


● 跨入玩具以外的市場


――「WowWee Technologies」這個品牌是為了跨入玩具以外市場所建立的嗎?


【Sufer】沒錯。我們在ROVIO的包裝盒上就清楚的寫上:「ROVIO不是玩具」。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因為這不是從包裝盒中取出後可以立刻帶來歡笑的商品。因為如果沒有電腦與家庭網路,則這個產品就無法發揮功能。雖然ROVIO是和開發機器人玩具同一個研究開發小組負責的,不過是定位成對生活上有用的產品,其目標市場是不一樣的。


――所以,ROVIO對WowWee來說是用來開發新的客戶群囉?


【Sufer】這個產品多少可能會和機器人玩具的顧客有所重疊,不過整體上我們是希望把ROVIO的使用者當作是新客戶。因為這些人是會考慮ROVIO的實際用途的。畢竟一般人不會花這麼高的金額(300USD)來買玩具。


――同一時期也發表過視訊機器人的iRobot公司,在經過大規模的市場導入前調査後,結果放棄上市。請問您對此點有何看法?


【Sufer】對於新領域產品,不管做過多少的事前調查,只要沒有讓消費者真正使用過該產品,就沒辦法知道這個產品真正對自身有何用處。所以我們認為只有藉由正式發售來測試。根據歷史來看,過去成功的產品也都是如此。基本上我們認為視訊機器人的產品概念很好,應該是很有用的才對。


 


● 開發在家中可以移動物體的機器人


 ――在過去5年中,機器人玩具市場有怎樣的變遷?此外,您預期今後3~5年又會有怎樣的變化?


【Sufer】在2004年Robosapien開始上市時,出現了100USD就可以買到二足歩行機器人這樣的新常規,算是一個大的里程碑。之後,也開始有各式各樣的步行機器人開始上市,但對消費者而言只能行走的功能已經無法帶來驚奇,因此就必須開始思考作出一些不同的功能出來。例如:新的外觀、新的感情表現、新的移動系統等。特別是移動系統對於機器人來說是很非常重要的要素,因此我們也常對新的有趣移動技術保持關注。


 未來的話,有項比較明確要做的事:就是符合消費者要求更多功能的需求。不只是娛樂性,還必須加上真正有用的功能。


 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找出這些有用的功能出來。Tele-presence就是其中之一。從機器人取出資料也是一個有用的功能,因此我們也看了可以閱讀新聞與Mail並且可以播放影片與聊天的技術。而我們必須把這些技術組合起來,作出消費者可以買的起的有用產品。


――所以WowWee將來可能會推出像Roomba(iRobot公司製造的自走式掃除機器人)的產品嗎?


【Sufer】目前還不確定本公司的產品未來是否會有打掃地板的功能,不過應該會有在家中移動物體的功能。甚至也可能有類似手臂的設計。試想如果機器人有能夠在看家時搬運物體、打開照明開關的功能的話應該會很便利吧。即使沒有手臂的設計也會考慮用紅外線發信器來和家中的家庭自動系統進行連動。


 對本公司而言,ROVIO就是往有用機器人路線所跨出的一大步,而ROVIO的下一代機種應該會有更高的實用性與功能。


――最近有哪些吸引您的新技術,並會考慮使用在未來的產品中?


【Sufer】有不少技術,不過現在還不能公開。


――有對目前世界上已開發出的機械手臂做過研究了嗎?


【Sufer】有找過許多種的機械手臂設計,公司內部也自行開發了機械手臂或是有握持器功能的設計,不過還沒找出最適合商品化的組合。其實開發對家庭有用處的機器人有很多陷阱,因為人類的生活並沒有構造化。往往人們對機器人有很高的期待度,但是具有越多功能價格就會越貴。因此我們想找出不使機器人太複雜、昂貴就可以做出執行家庭需要功能的設計。


 


● Tele-presence是很重要的應用


――和高度太接近地面的機器人進行溝通是很困難的事,因此貴公司有想過做出和Anybots公司一樣接近人眼高度的視訊機器人嗎?


【Sufer】我也看過Anybots的機器人,令我非常感興趣,因為以Tele-presence這樣的應用為目標是非常正確的方向。而我們也明白要和僅有地面高度的東西進行對話是很困難的,所以現在正在開發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不過,應該不會做能到人眼高度那樣的大型機器人,因為一來耗電,二來還有容易推到傢俱造成損壞的危險。


 影像辨識或AI(人工智慧)這些基本的技術目前還屬於開發中的階段,要如何開發一種機器人來回應消費者的期待,但又不能對家中或人類生活環境造成問題呢?這點對本公司或Anybots公司來說,Tele-presence機器人可以算是一種解決方案,因為我們對這樣至少可以先跳過人工智慧的問題的想法是一致的。因為現在還不到開發完全自律控制機器人的階段,所以要製造由人類提供機器人智慧的產品,這樣,若發生問題時,責任就不在機器人身上而是由操作機器人的人類來負責。這也是為什麼視訊機器人這樣的應用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請教您對日本市場的看法。


【Sufer】如同女性人型機器人「Femisapien」(在日本是Sega Toys以「E.M.A.」為產品名來販售)在日本受到很大的注目一樣,本公司的飛行玩具在日本也賣的很好。對我們來說,日本是一個很重要的市場,今後也會藉由日本的代理商對在日本可能會受歡迎的產品進行行銷的工作。



   
女性型人型機器人Femisapien  (照片請參照原文網站)


針對今年情人節WowWee所製作的Femisapien與車輪型機器人Tribot行銷宣傳照


(照片請參照原文網站)


(照片提供:WowWee)



■URL
  WowWee
  http://www.wowwee.com/
 
 


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精巧的玩具機器人 TakaraTomy iSobot

 


又到了舊片墊檔的時間了...


此產品已經上市兩年了, 但還是很優秀的產品, 請大家參考囉.


原文照片/影片很多, 轉貼很麻煩, 就請大家自己連過去看囉


iSobot介紹(日文)


 


===========================================


 


兩足步行時可以倒立、空手時可以玩空氣吉他!令人肅然起敬的小型機器人!!
TakaraTomy「Omnibot 17μ iSobot」

 



「Omnibot 17μ iSobot」
発売       TakaraTomy
価格       31,290日圓
電源       四號充電式鎳氫電池(eneloop)3個(本體用、另附電池充電器)
               三號鹼性電池3個(控制器用)
発売日   発売中


 


--------------------------------------------------------------------------------


 TakaraTomy的「Omnibot17μ iSobot」其實在2007年10月就已經上市,所以本報導現在有點慢半拍了,不過對這樣的大傑作玩具還是應該要好好的介紹一下才對。其價格為31290日元,對於實際好好玩過的筆者而言,這樣的價格很划算,搞不好該覺得太便宜了。如果您看到這個價格,會覺得「太貴……」,那麼看完本報導後可能就會改觀。


 


 
包裝。考慮到成人市場所以設計上採用耍酷卻簡單的風格 内容物。「iSobot」本體就是組裝完成品,不需要自己組裝。(譯註:在日本很多類似但較大的產品,都是要自行組裝的)


 


 「Omnibot17μ iSobot」的身高為16.5cm,而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小的人型機器人。其設計是以白色為底,再加上藍色的零件來搭配,以顯示其具有正統派"正義的一方"型機器人的感覺。接下來請仔細看本報導,就可以認識到此機器人有多麼的活躍。


 


  
本體用的四號電池(eneloop)與充電器。因為裝在本體上,所以作成白色以維持統一感 安裝四號電池(eneloop)的狀態。拆下的外殼是使用螺絲來固定 從正面看iSobot。以白色為底,給人有正統派正義機器人的印象
  
從側面看iSobot。在各種體型間距中明顯可以感覺到手臂特長。 iSobot的後視圖。和正面比起來有比較粗俗的感覺正面 頭部上有單眼與一個搜尋燈(譯註: 有薩克的感覺...),在不同的動作下會有對應的發光方式
 
操作時的示意圖。遙控器上共有20個按鈕



--------------------------------------------------------------------------------


■ 由17個內建的馬達構成各式各樣的動作


 「Omnibot17μ iSobot」(以下簡稱iSobot)的本體中,內建有合計17顆的馬達。就一般玩具的設計來看,這是多到誇張的數量。不過,「iSobot」就是靠著這些馬達來做出各種不同的動作,所以各位讀者應該也會對「17顆馬達是必要的」這件事感到認同吧。


 而打開電源前的「iSobot」其關節是鬆的,就好像蒟蒻一樣軟趴趴的。(譯註:這形容會不會太誇張呀....)但只要一把電源打開,樣子就會變的讓人感動:腰桿立刻打直、用雙腳確實立正在桌子或地板上。啟動時單眼與搜尋燈會同時點亮,其模樣會讓人感到震撼般的酷。這時「iSobot」會像管家一樣雙手合在胸前,並向玩家行禮。接下來會說出以下的台詞:


 「您好。請下命令給我。現在是搖控模式。如果想玩別的模式,請用遙控器來切換」


 
打開電源,就如同有生命一樣的開始靈敏的動作(請參照原文網址中的影片)


 
 「iSobot」中一共有四種模式可以切換。即: 遙控模式、特技(Special Action)模式、聲控模式、與程式模式。在這4種模式中,最重要的當然是搖控模式了。


 操作上很簡單。參照附贈的「動作一覽表」上寫的按鈕方式去按遙控器就可以了。遙控器上控有兩根搖桿與20顆按鍵,但只要看著這個「動作一覽表」來按,就不用怕「操作會不會很難?」了。


 「動作一覽表」中,共記錄了遙控模式、特技模式、與聲控模式的三種動作群,而總共的動作數共有177種。各位讀者聽到這個數字應該會嚇一跳吧?177! 應該可以玩的非常盡興了。


 接下來會以文字與影片交替的方式來介紹這177種動作中比較代表性的動作。我雖然很想把177種的動作全部都給大家看看,但又怕剝奪玩家的樂趣,所以就只介紹比較特別的動作了。



--------------------------------------------------------------------------------


■ 可以看到演武、表示感情、或伏地挺身等多種動作的遙控模式


 在遙控模式中,首先要介紹「前進」動作。「iSobot」是用單腳交互抬起這樣非常簡單的方式前進。對長期觀察機器人型玩具的筆者來說,還是第一次看到能這麼順暢的雙腳步行前進。光以這個動作來看,就能讓人預期到「iSobot」是個傑作。


 接下來是「右左拳」的動作。在做這個動作時會一面發出「Shakin」、「Shakin」般尖銳的效果音,一面把右手腕、與左手腕向前伸出。就像是英雄機器人使出絕招的樣子。


 而「雙手切」(手刀)則算是「右左拳」的變形。先將雙手向上舉,然後一面發出「Dryer」的聲音,再一口氣向下揮擊。(譯註:影片看起來好像沒這麼兇猛)


  
順暢的雙腳步行。對三四年前以這樣的價格做出來的產品是不可能達到的技術(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iSobot」會配合動作發出不同的效果聲。也算是一種樂趣(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也有左切、右切、雙手切等各種動作變化(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反覆耳光」這個動作則是令人發噱:「iSobot」會發出「啊達達達」的怪聲,並伸出右手,以手肘為基準使手臂向左右甩動。在甩手的同時還會發出「Bashih」、「Bashih」的效果聲。我想如果「iSobot」是跟真人一樣大小的話,這一定是會讓人很痛的動作吧。


 介紹過手部的動作後,接下來則是要來玩一玩腳步的動作了。首先是「左右踢」:「iSobot」會把兩手舉高,一面發出「Seiya」、「Seiya」的粗野叫聲,一面將左腳、右腳輪流向前踢出。這裡讓人驚訝的是「iSobot」的平衡感。因為向前踢的腳是完全抬在半空中的,而身體就僅靠另一隻腳來支撐而已。而且在此狀態下身體也不會搖動(譯註:實際看影片還是有一點點晃啦,不過真的是很厲害了),並可以再做出強力的踢擊。這可不是普通的技術。(譯註: 各位剛彈迷或是無敵鐵金剛的粉絲可以安心了,因為你們的夢想越來越接近現實,而不會像[空想科學大戰]一樣出現機器人還沒打倒敵人就先跌倒的爆笑場面。)


 而「劈腿」也是只有「iSobot」才做得到的驚人動作: 就像芭蕾舞者一樣將雙腳向兩邊分開,以屁股著地坐下。接下來會重新站起來。


  
連續甩耳光前會發出「啊達達達」的怪聲。這是什麼原因? (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雖然光照片就可以看的出來,它可以單腳支撐全身的平衡,不過還是很令人驚訝可以做到這種程度!(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這就是所謂的劈腿。這是證明其關節柔軟性的照片(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接下來呢,筆者想要來介紹一下比較日常生活性的動作。如「拜會」動作是「iSobot」會彎下腰並且說出「早安」。而「道別」動作則會抬高右手並說出「再見」。而這個「再見」的發音可能會讓不只筆者一人感到微妙的哀愁感喔。


 
光「拜會」就有7種變化動作。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打招呼動作來玩玩看(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另外「道別」則有四種變化。不論是哪一種都讓人有哀愁感(譯註: 想像過ET說再見嗎? 差不多就是那樣子)(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至於「感謝」則是兩手向前下垂、彎下腰並說出「感謝您--阿里卡多狗宰依罵死」。彎腰的動作可是有"眉角"的,和「拜會」的「早安」比起來,彎下去的角度更低,真的是達到謝意的程度。是讓人有"就感心"(請用台語)的細緻動作。「Love」這個動作就令人好奇: 到底機器人會說出怎樣的台詞來進行告白呢? 結果還真是超直接:作出獻給對方看不見的花束的樣子,然後就簡單說聲:「偶喜歡你」。(謎之聲:不然是要怎樣?"拉基"嗎?)再來看看使心情平穩的動作吧:「祝賀」則是把雙手向上舉起做出V字型並做出大幅揮動的動作,彷彿全身都在表現出祝賀的樣子。


  
「感謝」。雙手向前、很有禮貌的道謝(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愛的告白。高高的伸出右手做獻花動作(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雙手漂亮的做出V字揮動表示祝賀(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另外「iSobot」還可以表現出感情。像「生氣」這個動作就會說「Kora=喂!」,並伸出手做出要輕敲頭的樣子。「哭泣」動作則是很大聲發出「扁~~」、「扁~~」的哭泣聲(譯註:這是日語的狀聲詞,大家不要過度聯想,實際上聽起來比較像"哇~"),並用雙手蓋住臉,彷彿就是幼兒在哭泣的樣子,只能說哭的真是漂亮。


 
生氣時的樣子。並不是很激動式的生氣,而是輕輕斥責式的生氣(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與「生氣」相反的「哭泣」則是哭的非常的漂亮。雙手覆面、並大聲哭泣(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再來想要介紹的是可以算搖控模式中最高級的兩個動作:「伏地挺身」是先以腹部貼在桌上,然後再彎起手臂進行伏地挺身動作。作完伏地挺身後會再站起來。在這次拍攝的動作影片中,這是請務必要看一看的影片。


 而「倒立」是不輸給「伏地挺身」的高級動作。先從直立狀變成腹部貼地,然後一面發出「Hi」聲一面進行,簡直就像是高手在表演一樣。


 
伏地挺身。是在這許多動作中最令人驚嘆的動作(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倒立。就像照片中看到的一樣,很完美的做出倒立動作。 (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


■ 充滿幽默感的特技模式動作


 所謂的特技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專門表演「iSobot」的漂亮動作的模式。在動作一覽表中就列出了如「前翻」、「體操」、「熱帶舞」等很令人感興趣的動作。其中筆者要介紹的是「音樂(空氣吉他)」、「加油(啦啦隊)」、「模仿動物(貓)」、「巨大機器人」、「格闘技(空手道)」等五種。


 所謂的「音樂(空氣吉他)」是雙手做出好像看不見的吉他(空氣吉他),並做出「Bin」、「Bin」等確認琴弦鬆緊的樣子,然後隨著節拍從體內發出瘋狂的搖滾樂聲。「iSobot」會再配合音樂、作出彈奏吉他的樣子,甚至還會做出腳踏拍子的動作! 是令人不覺想要說出"真是太酷了!" 讚嘆的動作。


 「加油(啦啦隊)」則是會發出「胡累胡累、剛・八・累・胡累胡累、剛・八・累 (譯註: 日式加油法, 直譯的話就是揮啊揮啊, 加油. 一般可以翻做衝衝衝加油)」的聲音並雙手柔軟的揮舞加油。就像是作出啦啦隊的動作。


 「模仿動物(貓)」則是讓「iSobot」以手腳趴在地上、發出「喵喵」聲。就人型的體型來看,這個動作多少有些勉強,不過還是有模仿貓獨特的單手洗臉的細膩之處。


  
雙手與腰、以及腳打拍子、來演奏搖滾樂(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雙手柔軟的揮動做出啦啦隊的動作。還會發出拍手的聲音(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模仿貓的動作。這是作出從左邊洗臉的樣子。其他還有模仿狗或猩猩的動作(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巨大機器人」則是「iSobot」宛如化身成巨大機器人的樣子,表現出在陸地上大步前進的動作地上。行走時會發出地面震動的聲響,來表演其巨大感。中間還有向地面攻擊的動作,看起來應該是在演侵略型的機器人吧。


 「格闘技(空手)」則是配合發出「ㄏㄚˋ」的吆喝聲中表演空手道的招式。其中有橫踢、前踢、出拳等空手道的基本招式。


 
以效果音來演出巨大機器人。還會做出向地面發射光線等奇怪動作(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表演空手道招式中。也可以表演太極拳招式(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


■ 聲控模式


 
一人分飾兩角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簡直就是名演員的表現! (譯注:老實說,看不懂它在幹嘛)


(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聲控模式就是不使用遙控器,直接由玩家發生向「iSobot」下命令操作的模式。雖然在手冊中還特別寫上「現在的聲音辨識技術還沒辦法做到100%的辨認率,是一種還在發展中的技術」的注意事項,但是筆者可能是在比較安靜的環境下,其辨識率就達到了100%,因此對其判斷精度之高感到敬佩。


 「Action、Start!」這個口令,會使iSobot任意執行特技模式中的一個動作或是密藏的兩個特別動作之一。筆者在測試時很幸運的使「iSobot」作出了其中一個密藏動作:演出「羅密歐與茱麗葉」。就請各位讀者觀賞一下名演員「iSobot」的演技吧。


 「您好」這個口令則是會任意回應執行三種動作。當說出「您好」時,雙手會舉成W字型,並回應「您好,有何貴幹?我會盡我所能做出動作」。「危險」口令則是告訴「iSobot」有危險。發現有危險的「iSobot」就會趴在地上,避過危機。


 
說出「您好」時,就會回應出三種動作的其中一種(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拼命躲避危險的樣子。看不出來這傢伙很意外的膽小……?(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模仿太空人在無重力空間下行走的演技。還會發出無線電聲,也是個細膩的表演(參照原文網址的影片)
 


如果說出「來做個好玩的吧」,就會任意執行搖控模式的「有趣動作1~3」或是三個密藏動作的其中一個動作。


 而筆者說「來做個好玩的吧!」時,「iSobot」就「嗯」的一聲,似乎在考慮一樣,再說出「這樣吧!來學太空人吧 」,接著就學太空人穿太空裝,並做出無重力空間下行走的樣子。



--------------------------------------------------------------------------------


■ 程式模式


 所謂的程式模式就是可以輸入「iSobot」動作的模式,可以把搖控模式與特技模式的動作組合起來,寫成可以做出更複雜動作的程式。每個動作模組(Pattern)可以用M1~M3按鈕一個個的記錄起來,而一個按鈕最多可以記錄80個動作,合計可以記錄240個動作。操作很簡單,感覺上就是把動作模組依序記錄下來而已。


 
啟動程式模式時的樣子。在螢幕右側空白的空間中輸入動作 輸入一個程式。同時按下3、P按鈕,就會輸入左裏拳


 我被「iSobot」完全迷住了一週才過癮,就像開頭所說,這真是個大傑作的玩具,恐怕要再等好久才可能會有超過這個產品的玩具出現吧?順帶一提,2008年3月29日也發行了黑色版的「iSobot」。因此可以切換遙控器上的紅外線A/B頻道,來玩黑白兩台機器人的對戰喔。


--------------------------------------------------------------------------------


□TakaraTomy官網
http://www.takaratomy.co.jp/
□「i-SOBOT 」專門網頁
http://www.isobotrobot.com/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iRobot CEO專訪



PC Watch 2008年三月的專訪. 我是當年年底看的, 現在拿出來墊檔, 請多包涵.

原文網址

============================= 


以實用的機器人提供顧客最大的價值
~iRobot公司CEO 海倫 葛雷納(原文沒有英文拼法, 只能音譯)專訪--2008,3月某日

Reported by 森山和道


 ==========================================



 以打掃機器人[Roomba]與軍事機器人[Packbot]著名的iRobot公司的共同建立者且目前是該公司的CEO之海倫-葛雷納女士最近來日促銷. 本雜誌得到採訪的機會, 並把採訪的內容刊登出來.

 這次的內容重點並不是放在太過詳細的技術上, 而是以詢問iRobot公司本身的中心思想為主, 來討論以下的三個項目: 1)Roomba相關 2)今後的家用機器人事業走向 3)機器人整體產業的走向.

 此外, [Roomba]目前已經累計出貨超過250萬台, 其中日本市場大約佔四萬台左右(2007年九月為止). 根據2004年開始成為[Roomba]代理商的日本行銷-販賣公司[Sales On-demand]的營業企畫部經理的佐佐木千惠的說法, 日本正式販賣Roomba其實應該是從前年開始.



● 關於Roomba

――日本是直接坐在地板上的文化, 因此在日本家庭的地板上比起歐美的家庭會放置有更多不同的物品, 這對於掃除機器人來說是相當不利的環境. 因此在日本的機器愛好狂(機器御宅族)非常懷疑掃除機器人的有效性. 針對此點, 想請教貴公司的看法.

 我們已針對此問題點, 設計出了新一代的Roomba. 其中使用了不容易被電線或地毯毛邊纏住的技術, 另外也使用軟性緩衝器(Soft Touch Bumper)而能夠在撞到東西前完成減速.

 我個人以前在高中時代就曾到日本家庭寄宿過, 我想現在的設計應該在那樣的家庭中應該也可以正常的動作才對.

 此外, 這一代的Roomba比起以前, 噪音上有大幅度的改善, 我想這點應該對於一般人來說會有更高的接受度, 畢竟, 人在家中不喜歡有噪音的吧.

――的確在噪音上是安靜多了. 然而, 對於日本的家庭而言, Roomba的底面積是否有些偏大? 特別是充電中,  對於日本的室內環境來說, 感覺起來這樣的大小會有佔去不少地板空間的問題.

 的確, Roomba會自動回到充電站去進行充電, 但是就算不用充電站, 也可以用專用的電源線來進行充電, 此時可以把Roomba放到櫃子等其他場所去即可. 自動充電功能是為了不要讓人一直去關心電力夠不夠所設計的, 就像我的手機也會隨時放到充電器上是一樣的意思. 這個部分我們還會參照通路商Sales On-demand公司收集到的日本市場資訊, 來進行下一代Roomba的設計.



――那麼, 是不是可以考慮類似以直立的方式停在充電站的方式來改善這個問題?

 這個主意不錯喔(笑)。這個部份我們是希望能把設計單純化. 因為越是單純的設計, 其信賴性與耐久性就越好. 而對顧客來說, 只要這個商品能夠好好的發揮打掃的功能就是好產品, 對吧? (意思是說, 做的太花俏是沒有意義的)

――打算要如何提升在日本市場的銷售量? 想請教一下是否有怎樣的推廣策略?

 仔細想想, 剛才你說的改用直立方式來充電的建議真是非常好的意見. 這樣不會佔去太多的空間, 就可以在比較狹小的房間使用了. 這個部份找在日本學機器人工程學的學生來做應該也不錯.

 現在的日本市場, 應該是北美以外的最大市場. 在國際市場中也算是快速成長. 對於推銷的部份是和Sales On-demand公司一起合作, 現在開始會逐漸增加宣傳廣告, 而藉由新聞, 印刷傳單, 與網路來提昇知名度吧. 應該也會藉由實機展示來讓大家了解Roomba的功能.

――剛才您提到要讓日本學生來設計, 是否表示要將Roomba的API公開嗎?

 其實第2代的Roomba就已經是Open Source Interface了, 而可以讀出馬達與Sensor的內容. (!) 有很多技術狂已經做了很多的改造版本囉. 就是因為Open Source介面的關係, 可以用Serial Protocol來確認修改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不過, 不僅是日本, 幾乎99.9999%的顧客應該是把Roomba帶回家, 就讓它自動打掃就好了的人吧? 只要按下開關就好, 應該是不需要寫程式或複雜設定的吧?

――幾乎所有的顧客, 都是要求有自動工作的功能吧?

 沒錯。



● 今後的家庭用機器人事業走向



――未來, 有考慮過掃除以外的機器人產品嗎?

 掃除機器人只不過是機器人應用的一種罷了. 最終的目標是能自動維持家庭環境的功能. 目前已經可以打掃地板, 打掃游泳池與清除排水管的產品就是如此. 其他的應用的話, 應該還有照顧人與連繫住在別家人的設計吧?

――就像「Connect R」一樣是嗎?

 沒錯。

――當iRobot發表ConnectR時, 我對於為何iRobot公司要選擇Webcam來作為一種應用感到非常不可思議. 因為市面上就已經有Webcam這樣的產品了, 而且也已經有貴公司的競爭對手推出了將Webcam機器人化的產品. 然而這樣的產品看起來並不成功, 因此想請教為何iRobot公司為何要選擇Webcam機器人這樣的產品.

 最早我們在2000年就開始進行這種產品的嘗試, 但是並不成功, 因為價格太高了. 如果要讓顧客願意去嘗試這樣的產品, 想來還是要先必須使價格讓人容易接受. 接下來就是必須提供給顧客方便性.。

 雖然現在也有所謂的影像電話系統, 但是這種系統卻缺乏遠端對接受端的控制力. 所以才會有利用網際網路來進行控制的Webcam產品的出現. 有了這樣的產品, 就可以和住在遠處的親戚聊天與寵物玩耍, 還可以閱讀書本給對方聽, 即使是出差也可以宛如在家一般的談話. 就像技術狂人一般可以藉由Roomba連上網路一樣. 


     

――想再請教一下您所謂的[Webcam機器人能夠有遠端的控制力], 其意義何在?

 首先是可以快速連上網路. 所以機器人可以看到的東西, 你也可以看的到並聽的到. 不論是任何想要移動之處都可以命令機器人移動過去. 雖然自己身在遠方, 但仍然可使自己宛如出現在目前不在的地方.

――日本也有公司作出機器人與Webcam結合的商品, 但就此產業來說並不成功. 不過, 不只是這種產品, 事實上在日本根本就沒有像iRobot這樣成功的機器人公司. 請問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在iRobot公司來說, 其戰術上首先是要為了製造出讓人覺得方便的產品, 而去開發相關的技術, 並不是為了去鑽研什麼技術才去開發技術. 而且不僅是清掃地板或是打掃排水管, 我們也開發像是可以在伊拉克或阿富汗這樣危險地方工作的機器人. 像是清除炸彈這種以前要人類官兵冒險去拆除的工作, 改用機器人來做, 就可以減少人命的損失. 我認為機器人就該做這樣的工作. 對於機器人開發的戰術上, 還必須做出價格(便宜)效果的東西.
 我們在最初的八年間是為了證明機器人可以是很棒的產品來製作機器人. 我想現在有數百萬人在使用我們的機器人, 甚至還可以拯救他人的生命, 就是對我們最大的讚美.






――剛才聽到了您對實用面的看法. 也就說您認為日本公司還沒有做出真的很實用的機器人是嗎?

 我並不是很了解所有的日本人機器人公司. 但是恐怕這些公司可能還沒有去嘗試開發這樣的產品. 即使設計了這樣的機器人, 也只是把企業宣傳或是提升品牌的認知度當作目標, 而不是以銷售產品為目的. 然而, iRobot公司製作機器人時, 一定是當作[可以賣的機器人]來製作.

 因為我們是專門生產機器人的公司, 沒辦法又生產直升機或汽車, 另外再去販賣音樂技術. 因此我們只能專注在顧客有怎樣的需求, 願意付出多少的錢來買商品的項目上. 也就是說, 我們只思考我們能為顧客提供出怎樣的價值這樣的問題.

――在日本有不少人認為[像機器人這樣的產品其實沒有用處]呢。

 聽到這樣的說法真是讓我非常驚訝. 如果在美國讀關於機器人的報導, 其實看得到很多日本機器人的資料, 都非常酷. 我也參加了去年的國際機器人展(iREX), 還去了科學博物館, 有許多很棒的機器人呢.

 像Roomba這樣的產品, 就是可以帶回家實用的機器人. 有了這樣的產品, 就可以給很忙的人, 或是忙著養寵物的人, 或是高齡沒辦法打掃的人很大的幫助.

――所以您在iREX上有看到讓您感到[這家公司很不錯]的日本公司嗎?

 還蠻多的. 不過我沒辦法很具體的講出是哪家公司(打官腔?). 另外也有些技術讓我覺得這是未來可以合組公司的公司. 總之, 這個展覽規模大的讓我很興奮, 覺得非常有趣.

● 機器人整體產業的走向



――您認為未來機器人整體產業會變的多大呢?

 本公司去年的銷售額是兩億五千萬美金. 這還只是機器人本體與機器人服務(Service)的營收. 我們過去已賣出250萬台的Roomba, 然而真正在美國家庭中有使用過Roomba的才不過1%~2%左右罷了. 在其他的海外市場來說佔的比例恐怕更小. 因此光這個Roomba就還有很大的市場, 靠這種單一產品就還可以漸漸打入各個市場. 此外, 除了掃除機器人外, 我們也想製作支援軍隊與警察用的機器人.。

 機器人應該慢慢的會變成生活中不可欠缺的產品吧? 其關鍵字可以用[3D]來代表. 即[Dull-無聊], [Dirty-骯髒], [Dangerous-危險]. 越來越多人可以使用機器人來克服這三件事吧.

 例如, 為何人們還要拉著吸塵器來打掃呢? 還要用手來洗西裝呢? 很快的拉著吸塵器來打掃會變成過去式了.


   
在處理爆炸物上非常活躍的「PackBot EOD」  不只是掃除, 也開發支援警官或軍人等危險工作的機器人. 


――請問海倫女士您自己想要怎樣的機器人?

 對我來說, 還是想要可以替我做家事的機器人. 特別是我不想做的家事---擦窗與擦廁所, 整理床鋪, 倒垃圾. 如果未來能有這樣的機器人就好了, 我就不用把時間花在容易疲勞的工作上, 而把這些可以用機器人代勞的工作時間省下來, 用來讀書, 和寵物散步, 和小孩一起玩, 或做我喜歡的美化庭園與煮菜.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打掃吧?

――可以延續現有的技術來完成這樣的目標嗎? 我想整理床鋪應該很難吧?

 的確是很難. 所以在選擇產品應用時, 要使技術與價格吻合是必要的工作. 我雖然從事機器人開發的經驗很多, 但認為複雜度不是必要的. 即使做出很複雜的東西, 也不見得就是很了不起的產品. 因此重要的是以客戶願意付出的金額下, 能提供出多大的價值. 

――在機器人製作中, 有很多應用功能是以家事為用途來開發的. 要怎樣把其中的內容分出可以自動化的部份呢? 判斷[把這個部份自動化吧]的基準又是什麼呢?

 本公司有其他企業數量上無法相比的機器人工程師. 我認為他們是世界第一流等級的工程師. 此外還有優秀的行銷人員, 藉著和顧客一起工作, 獲得顧客想要怎樣應用的資訊. 所以接下的問題就是要與技術緊密的配合起來. 這個部分雖然困難, 但我想iRobot做的還算不錯. 但這也是歷經多年的失敗才做到這樣的程度.
 
    專注在Roomba上而獲利, 並被世界各地所接受. 變成[Sweet Spot](網球或高爾夫球中所謂的絕妙一擊)般的大熱賣, 這正是價值與價格完美結合的結果.

――要提供顧客相對的價值是嗎?

 沒錯, 不是只有打掃能力而已, 而是要能[提供足夠的價值]. 而具有三段的清潔能力就是提供足夠價值的一環. 以機器人技術做到不論在何處都可動作, 並且藉由Sales On-demand公司的協助, 提供給日本客戶售後服務. 目前我們是給日本顧客一年的維修保固.

――您認為開發能夠提供足夠價值的機器人, 需要哪些必要的條件?

 首先要有機器人技術的知識, 與開發應用功能的相關知識, 再來就是與清潔相關的知識. 最先我們是開發工業用掃除機器人. 然後必須加上各種知識, 以及將符合需求的功能加入機器人的知識與規則.





――請教一下專案開發成功的秘訣為何? 本誌的讀者有不少是各公司的機器人技術者, 他們應該很想知道.

 我想秘訣可能是人數少卻充滿熱情的開發小組, 與真正重視客戶需求和機器人產品的開發成員吧? 我們最先開發Roomba的小組, 與現在開發新一代機器人的小組都是如此. 日本的Sales On-demand也是如此. 特別是Sales On-demand的小組告訴了我們不少日本市場的需求.

 也就是說, 人數少就不會成功的說法是胡說八道. 就算人數很少, 只要有熱情就可以成功.

――iRobot這家公司, 未來的目標是想成為怎樣的公司? 是成為少數精銳的開發公司嗎? 還是變成超級大企業呢? 我想應該有很多種型態可以發展...

 我希望這兩種公司都可以做到(笑). 將來, 應該只有極少數的公司才能以機器人公司而成功持續下去吧? 因此我希望iRobot能變成此業界的領導者. 最重要的還是熱情, 必須依靠熱情才能使公司繼續維持下去. 我希望未來能變成大家提到我們就想到[The Robot Company]的公司.

 我還希望未來能成為不管是在哪個領域上---行銷、品牌、物流、會計都有充滿熱情工作者的公司.

 本公司現在的國際業務還在初期發展的階段, 因此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希望能在各式各樣的地方都擁有據點, 成為世界性的公司.

――問個私人的問題: 聽說您是11歲的時候看到電影[星際大戰], 而被其中的[R2D2]所感動而想去做機器人, 對嗎? (由此可推測葛雷納女士大約是1966左右出生, 目前約42~43歲)

 是的. 不過當時還沒想到要把這個開創成一個事業就是了.




――但後來MIT畢業後, 就經營成今日的規模了. 請問您是什麼時候, 又為何想要把機器人當作事業來經營的?

 這是被黑暗原力拉去做的. 開玩笑的啦(笑). (Dark Side Force---這是星際大戰迷才知道的典故. 很冷~~~) 

 製造機器人, 必須要把機械工程, 電子, 控制, 感測器, 人工智慧等技術整合起來, 這是我們一開始就會的. 而創立一個個企業就需要把研發, 行銷, 財務等整合起來. 因此是以作出系統整合的想法來開始把機器人當成事業來經營的.

――所以經營企業和開發機器人是一樣的嗎?

 不, 是不一樣的(笑). 但卻同樣的讓人興奮.

 最初開創這個製造機器人的企業時, 將每個專業的負責人擺在各個位子上, 是非常興味深遠的事. 擺的好才能交給顧客優秀的機器人, 並能達到拯救人命的功能.

 當然, 我不可能什麼都會, 所以在擴展事業的同時, 必需集合各種領域的人來運作. 我常常在想下一步要做些什麼事情, 在考慮下一步要做什麼的時候, 如果發現在那個領域有比我更優秀的人才, 那我就會把這個事交給那個人來負責.

――您剛才說日本是北美以外的第一大市場, 那日本以外, 接下來您的目標是哪個地方的市場? 比如說是中國嗎?

 接下來想要在韓國, 歐洲與加拿大等地努力看看. 因為我們想把市場集中在能受高等教育的人, 勞工費用高或人力不足的高齡社會, 或是隨時都非常忙碌的國家上.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認為日本是北美以外的第一大市場的原因.

――還會再成長嗎?

 嗯. 今年iRobot的成長率應該有20~25%. 在日本也會繼續成長. 接下來出貨數應該還會逐漸增加.

――了解. 今天真是謝謝您.

 葛雷納自己的家裡共有5台各代的Roomba. 其中最新一代是放在客廳使用. 接下來還會增加幾台, 又會變成怎樣的型態呢? 就請大家好好期待了.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吳清源棋談(11)

 


研究


 


[吳先生平常在家裡,通常在做些什麼?],我想問一問這樣的問題。


[關於此事,似乎一般大眾也很感興趣,偶而也會有各種流言傳出來呢。]


吳先生也算是英雄一類的人物了,所以這就是成名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不過,我想吳先生的私生活倒是很難成為謠言或爆料的話題。而我問這個問題,也不是想要挖掘他的私生活。


我又問了[一天花多少時間研究棋藝?而是用怎樣的方法研究...?]這樣的問題,吳先生的回答就很老實,或甚至有點平凡。就是每天大概研究六到七小時左右,並沒有比一般流傳的說法來的更久。不過也不是像練習樂器般一定要練到固定的時間,而是照著心情來決定研究多久的樣子。


[基本上會先瞄過一次登在報紙上的棋譜,如果有什麼奇怪的著手或是有趣的下法,就會研究看看。對職業棋士來說,隨時研究新定石與新戰法是非常重要的,不這樣作的話就會落後了。但對我來說,研究最多的還是自己下過的棋,進行對自己的反省。就好像最近吧,和坂田(八段)先生下的六番棋---其中一局結束後,就會思考此局進行這樣的作戰怎麼樣?這裡這樣下是不是失敗了?這裡如果這樣下是不是比較好?我的研究主體大概就是這樣的東西。]


古譜中當然也有很多精采的內容,不過其戰法已經和現代有所不同,所以~~


[有些部分已經不適合拿到實戰來下了。不過,只要是名局,不論何時擺來看,都會覺得很開心。]


[在日本的古譜中,最喜歡誰的棋? 或者說受到誰的影響最深?]


[嗯,我想持黑時是秀策,持白是秀榮對我有不少的影響。拿黑棋時,秀策的下法還是最確實吧?而在白棋的下法中應該還是晚年的秀榮名人...]


這樣的答案即使是對業餘的我們來說, 也不是太意外的答案。


秀策十歲進入本因坊門下,十一歲升上初段。據說當時的丈和名人看了秀策的棋後,高興的說:[這是本門一百五十年來的棋呀。] 並且他也是從嘉永二年(1849年)開始的十三年間,下了十九局御城碁全部都獲勝的天才。但卻在進入明治時代的六年前,年僅三十四歲就去世。吳先生在少年時,就常被人比喻為是[秀策再世]。 至於秀榮則是在明治四十年(1907年)以五十六歲的壯年去世的,是我們所熟悉的本因坊秀哉名人之前的名人。


此外,吳先生幼年還在中國時,就開始看著[圍碁新報]學習。當然,這是吳先生父親的藏書。[圍碁新報]是以秀甫為中心的方圓社棋譜集,在明治十二年(1879年, 原文誤作為昭和十二年)的第一集中,載有秀甫七段(當時)讓秀榮五段(當時)先,結果五目勝的棋譜。而且吳先生也常提到[圍碁新報]中的棋士,如水谷縫治(六段,明治十七年---1884年去世)、小林鐵次郎(六段,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去世)、高橋杵太郎(六段,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去世)等,而我也循例會問問吳先生這些棋士和現在的棋士比起來如何的問題。


[要回答誰強誰弱,我想可能很困難。不過,說到定石與佈局的話,當然現在是進步多了。但是要拿過去與現在相比,有很多不同的條件....]。


吳清源棋談系列文章: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吳清源棋談(10)

 


言談


 


吳先生的朋友或所謂的知交其實很少的樣子。和他比較親近的人,除了家族以外,可能也非常稀少。年輕的時候,恩師瀨越八段是鄰居,橋本八段則是同門師兄弟,而木谷八段是技藝上的知交,這些大概就是吳先生最親近的人了。而且這所謂的親近,我想還只是不逾矩式的君子之交而已吧。此外,吳先生也沒有弟子。


 


雖然吳先生說: [真正可以稱的上是我的弟子的,大概就只有西村勝太郎先生與永野重雄先生兩位吧 ],但其實這兩位都還只是業餘棋士。吳先生到今天為止都只是專心在對局上而已,聽說平常是完全不做業餘棋士教學的。但吳先生又說:


[在剛到日本來後的不久,我就只敎過經營鐵工廠的大塚榮吉先生,還有野村公司的高層幹部的西村先生這兩位先生。後來在大塚先生的住處,又認識了今日的富士鐵公司的永野先生,因此就連永野先生一起敎。不過,大概只敎了兩三年左右就停止了。我想現在這兩位大概都到業餘四段左右的程度了吧。]


 


話又說回來,業餘棋士是不能當作正式弟子的。但以吳先生為目標、並研究吳先生棋藝的這些後進棋士們,或可稱為吳先生的徒弟嗎? 可是,彼此之間又沒有真正的師徒交情。吳先生能到日本來,當初是靠大倉喜七郎先生的贊助,現在,則也看不到有比較深入的私人贊助者。


 


所以,我想可以稱吳先生是非常孤獨的人吧。我雖然不是要調查吳先生的私交,但我看起來,他幾乎沒有世間所謂的知交。造成這樣的結果,多少跟吳先生是中國人有關,但更可能是吳先生的天性使然吧。這種孤獨既不是如清水般的淡淡之交,卻也不是如行雲流水般遠眺他人的樣子,另外我覺得也不是討厭人際關係。總之,吳先生的孤獨對我來說是一種謎。而且就算說吳先生很孤獨,可是又讓人感受不到孤獨者的寂寞、冷漠、或是孤獨者的軟弱。在高原療養所獨自居住的日子裡,吳先生到底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實在很令我感興趣。該不會比起和棋士相處,吳先生比較信賴宗教人士吧?


 


無論如何,就是因為朋友很少,吳先生的日語就有了沒辦法像圍棋一樣進步的遺憾。吳先生的為人很優秀,所以自然的對話時也讓人感到很優秀,說話的態度與聲調也都很好。在富士見療養時,大老古島一雄先生前來探望,最後吳先生是一直送到療養所的玄關出來,其應對真是令人無話可說。認識的人看到後說:[他看起來實在不像是只有二十三、四的年輕人。]


 


但是,吳先生在日語的表現上,到現在為止雖然是運用自如,卻不豐富。吳先生的談話有時很幽默,也有流行感,也懂得看情況說話。不論是閒聊或是演講,都說的很好。此外,吳先生的談話有很多是站在回答質詢時的立場,此時也都能給發問者滿意的回答。然而,吳先生的內心世界卻很少用言語表現出來,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孤獨感。這種孤獨,很清澈透明,也許意外的沒有什麼謎,但是隨著情況變化,卻又會捲起狂熱的風暴。


吳清源棋談系列文章:

2009年8月14日 星期五

吳清源棋談(09)

 


文章


 


菊池寬先生看起來還是很不服氣的樣子。豐島與志雄先生也被吳先生的隨筆所感動,因此對於佐藤垢石氏代筆一事,也覺得很難相信。


 


[可是, 吳先生自己也半開玩笑的對我說, 如果他真的能寫的出那樣的文章, 那乾脆不要下棋好了。 ]


我用吳先生的說明中止了豐田先生的疑問。


 


其實我自己聽到這是垢石先生的文筆時是更加的意外, 並對垢石先生的才能感到乍舌。 像<望鄉>或<莫愁>,怎麼看都像是吳清源所寫出來的,甚至可以說是不是吳清源就寫不出來的文章, 因為這些文字很完美的把吳先生內心的感情都表現出來了。 只是根據吳先生的談話,就能寫出這樣的文章, 真是令人驚訝。 這恐怕可以說是這種口述文學的名作了。


 


例如, 在<莫愁>中寫道:


[冬天來臨。 從飛驒與信州的國境邊聳立的高山中吹來的強烈寒風, 搖動著高原上的枯叢並含著冷氣, 往甲州盆地方向吹去。


這個時節中午後總是有遮住日光的浮雲, 在遠離富士見村莊外粗樹之落下黝黑斑點間散亂紛飛。 就好像要觀看在其間以閃電形狀飛翔的野鴿的寒姿一樣。 即使是白天,霜雪也很深。 而園丁在紅土留下的橢圓足跡上, 有宛如利刃般露出來的冰柱正閃閃發亮。 不論背負著粗大薪柴, 走過牆外的樵夫, 或是穿著腳套的村姑, 都吐著白霧般的氣息。 但不管是誰, 都看起來很健壯。 頂著紅潤的臉頰, 看著我們的窗戶走過來。 ]


*Tony註: 飛驒、信州(信濃)與甲州(甲斐)都是日本的分國(相當於中國的州, 或是現代日本行政制度的縣)名稱, 群山圍繞, 都可以說是山之國度。


 


像這種風格的文字,實在沒法想像是吳先生以外的人寫出來的。 然而實情是吳先生既沒有寫出這種風格的文字, 恐怕也不是以這樣的風格說話。


 


另外像[若是中日戰爭早日結束, 回復昔日的和平, 我希望能再去風光明媚的太湖乘船悠遊。]或是[終有一日,中日兩軍鳴金收兵。夕陽隱沒在環繞太湖的群山之中, 春天來訪到這點點漁村, 就可以在竹網間的數數燈火中與太白星相望。 ]等名句、佳句都是垢石先生的名句。 垢石先生在吳先生的言談中添加了許多自己的東西,讓文章增加了血肉, 散發出香氣,並以宛如吳清源自己寫的文章展現出來。 是垢石先生的文筆讓人對吳先生的人與言產生了興趣。


 


隨筆集[莫愁]中,不只是垢石先生,還有三堀將先生與野上彰先生替吳先生代筆的文章。雖然是同一個吳先生的談話,但因為代筆者不同, 可以看出寫出的文章風格也有所不同。 最後全書的後記,也是野上先生的代作。 雖然如此, 我們還是可以把[莫愁]這本書稱為是吳先生的著作。我在這裡寫出來也稱不上是要爆料。 然而,之後另外以吳先生之名公開的那些文章中,例如要是有像[改變世間的碁]等那樣糟糕的東西,說出吳先生自己沒有寫過文章之事來佐證, 也不是壞事吧? 在替別人的口述作文時, 卻無論如何都只想要寫出自己的風格, 就會發生誤聽或誤寫的狀況, 這樣就會失去了正確性, 也無法把真相告訴給讀者。 不過, 我的文章也是屬於這一類吧。


 


此外, 吳先生也不是善於言談的人。 因為不懂得把自身的情感細微的描述出來,所以別人就越不容易了解。 例如, 在肯定或否定的語句中,缺乏了日本式的曖昧韻味, 反而也可能會引來誤解。  


 


 


吳清源棋談系列文章: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Paul Meyer近況

寫於今年五月. 給大家參考一下.

============================================================

我看到佼成(Tokyo Kosei Wind Orchestra)在最新的樂團介紹中發表Paul Meyer將要於明年(2010年)起擔任佼成管樂團的常任指揮. (首場就任音樂會的曲目包含有莫札特的Gran Partita與R. Strauss的狄爾的惡作劇.) 所以以後也許我們會看到他同時擔任指揮與獨奏的管樂團錄音.

說到Paul Meyer, 去年(2008年)他來台北和台北市交合作Spohr的第二號與第四號, 真是令人驚愕.
不但同時演奏兩首協奏曲, 曲目還是還是技巧艱難的Spohr, 結果整場幾乎沒有錯音.

(但有"忘詞"---中間有偶而一兩句沒吹<背譜演出>, 有時也和樂團沒配好)


Spohr Nr.2的所有3點Do也都輕鬆的吹了出來...
他的體力與技巧在我們這些外行人眼中就像是超人一樣.

另外一個令人驚艷的是這場演奏中, 市交演出非常棒, (指揮是個老外)
Curtain Call 高達N次.
別人是怎樣的心態我不知道, 至少我是真的覺的演奏的很棒而鼓掌

以我這種井頂之蛙的水準來看, 可能有世界級的水準. (嗯, 起碼亞洲級沒有問題吧?)
我原本是打算跟有些半途離場的觀眾一樣, 準備聽完Spohr就閃人.
但好在最後有留下來, 因為下半場的歌劇選粹與Richard Strauss都很棒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債權人一號豋場------(四年前)


這是四年前的創作了, 不過不是本社長自吹自擂, 今日看起來還是擲地有聲呢!

(謎之聲: 該不會是被李敖大師附身了?)

另外, 原文中的圖片需要另外重新編輯, 今日可能時間不夠, 改日再補上

=============================

債權人一號登場


各位親朋好友大家好:



小弟是失聯已久的Tony,好久不見。

如題,小弟與Michelle Chu的聯合債權人一號已於上月五日隆重登場。

咳,也就是說到今天剛好滿月啦。

至於這一個月來她把拔我到底做了些啥,怎麼到現在才跟各位長官報告?

~~大家就不要太在意啦。



話說債權人一號降臨人世之前,她嘛麻沒有夢到太陽跑到嘴裡去,她把拔也沒有看到現場有龍鳳飛舞,

不過卻有奶奶、外婆與全家人的期待。

生產現場戰況沒有想像中激烈,全程僅十五分鐘就大功告成。

以下則是某數字週刊記者冒著槍林彈雨所拍到的珍貴鏡頭:



(很有數字週刊的重口味感覺吧?三點全露加血腥暴力←醫生&護士?)


她的老爹我對債權人一號也是有些期待---希望面貌要像嘛麻,將來就可以考慮走林志零的名模路線;

如果長得像把拔我,就有點小抱歉,將來的債務(整型費)也可能會比較沉重。

可是到底結果如何?請看下圖:






咦?有像嘛麻嗎?現場投票是把拔派獲得壓到性勝利的說….

?看不清楚喔?其實我們也是有準備沙龍照的:


不錯吧?

不過,這還是無法掩蓋長得像她老豆(請用廣東語)的事實…..



好吧,如果名模當不成,我們就改走才女路線吧



因此她把拔我為了貫徹塑造才女的目標,打從債權人一號退院回到家中起,即開始音樂洗腦攻勢:

音樂的內容是上自BachMozartBeethovenWeber,下到PoulencStravinsky?!);

演奏者則除了周杰倫與蔡依林外,包含久石讓、KarajanKing’s SingersKarl Leister。(三K?

不過,到底有多少效果令人存疑….



據小弟我的觀察,當我們這位小朋友心情好時,即便音樂開到震天價響,她也是照睡不誤,



***

據說新生兒的聽覺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所以她聽到的聲音與成人所聽到的很不相同。

她可能不會去想像基頻的存在、似乎也不會去疊加相關的泛音。

所以即便我崇拜的Karl Leister武功蓋世,在她的耳中不過是一些奇怪的頻率組合罷了。



其實仔細想想,目標也不一定要那麼高,走黑狗系的搞笑路線可能也很不錯:

(怎樣?有搞笑的架勢吧?→星爺要不要考慮跟我簽約?)


再來要來談談債權人一號的命名問題。

其實在小朋友出生之前,她把拔我、奶奶、姑姑就已經有各式各樣的提案,

不過外婆大人認為還是出生後根據八字來推敲比較好。

但債權人一號的出生剛好遇上了外公大人的換肝手術,外婆大人也忙不過來;

因此連算命的任務也變成把拔我來親自操刀了。

其實小弟我對於命名,有以下原則:

首先依據傳統,要照族譜輩分命名。

其次,除了好聽以外,希望也能避免同名同姓的問題。(所以像ㄕˋㄨㄟˇ這種名字就很抱歉不能考慮)

最後,不可免俗的要合八字與筆劃數。


有點複雜對不對?當然就弄了好一陣子,最後才決定出來。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申報戶口的前ㄧ天,外婆大人打電話來:[外公住院的醫院剛好就有醫生叫這個名字ㄟ….

哇咧!@#$%^&

所以這個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名字就僅限於台北市文山區啦。(經過區公所歐巴桑證實)


囉唆了一大堆後,最後還是請我們的小債權人給大家說句吉祥話:


以上

------每天都說要幫女兒成立國際粉絲會網站,其實都在打電動的T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