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VAIO P開發者專訪

 


今年2月翻譯自PC Watch. 原文網址如下. 如果看不到圖片的話, 可以上原網站看.


 


 


 


笠原一輝之同步(Ubiquitous)情報局


對薄、輕以及持久力的執著
~VAIO type P的開發者專訪


 

















VAIO type P

 SONY在CES發表了稱為「VAIO type P」的所謂“Pocket Style PC”新型PC。


 


 VAIO type P的最大特徵就是具有比所謂全尺寸鍵盤略小的按鍵間距(16.5mm)而可以輕鬆打字之鍵盤、採用解析度1,600×768的全新設計八吋寬螢幕液晶面板,而可以做到過去手持式UMPC做不到的功能而作為正式電腦來使用。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SONY號稱“集結了日本的開發・製造精英”,包含了高整合度的主機板、要求液晶供應商製作新型面板、超薄型的新機構鍵盤等各種要素技術。因此依照本雜誌的風格,當然要拜訪製作出這個“日本大廠的執著”產品的各個SONY工程師,請他們特別針對其內部構造加以說明。


 


●想要做出我們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選擇出達成這個目標的必要元件與材料


 


Q:想請教這次進行VAIO type P的產品規劃時原本的基本概念。


 


伊藤氏:綜觀現在的手持產品環境來說,我想大家在通行時最少會拿一支手機或智慧手機這樣的產品吧。但在這樣的環境下會一起攜帶的又是怎麼樣的PC呢? 就是我們發想的出發點。


 一般像這樣的PC一開始就會先決定好是主要用在商業場合或是主要用在私人場合上,但此產品卻是在中途才一口氣決定要放在個人使用上來做出產品。因此,在試作時雖也內建有Mini D-Sub 15pin連接器與Ethernet插槽,但最後卻拿掉了,而產品製作方向也變成不只是在平日上班使用,也重視可以作為假日時隨身品的觀點了。


 既然如此,其本體的尺寸就必須也可以放在休閒時的包包中。特別是也必須要能放入最近很多比較薄的流行包包中。女性用的包包橫向較長的形式又很流行,所以尺寸上就必須能放入這些包包中。


 如果考慮到這些因素,就必須思考鍵盤的使用便利性與面板的解析度。因此就建立了適當尺寸(Just Size)鍵盤的概念。


 


鈴木氏:規格上如果能再考慮一點的話,則本公司現有的產品線中,還有像VAIO Type G這樣重量在1kg左右的產品,所以在VAIO的產品畫分上我們也考慮其重量要能輕到怎樣的程度。因為如果重量還是在1kg左右的話,那不就乾脆做成Type G就好了? 因此,我們也想做出“最小的VAIO”的目標。











SONY株式會社 VAIO事業本部 企劃戰略部門 企劃部 Mobile PC課 Product Producer 伊藤好文氏SONY株式會社 VAIO事業本部 Notebook事業部 1部1課 Senior Program Manager 鈴木一也氏

Q:所以當初有設定重量的目標嗎?


 


鈴木氏:其實這次的產品在VAIO中也是很少見的沒有在設計當初時訂下重量目標。因為有人認為只要能作出夠小的尺寸與薄型厚度,應該也很自然會做出夠輕的重量。我們所訂定的目標,就是厚度在20mm以下,縱深120mm。這兩點是我們認為一定要遵守的項目。


 


Q:那舉例來說,CPU不選N系列的Atom,卻選擇了Z系列的Atom。這也可以說是為了能達到厚度與縱深目標的堅持嗎?


 


鈴木氏:其實這個部分是本公司稱為“Stamina”(持久力)的電池驅動時間才是決定的關鍵。另外,選擇Z系列的Atom CPU的確也對已經提過的薄厚度、小縱深以及重量輕有幫助。選擇N系列的Atom的確在價格上比較便宜,但付出的代價就是比起Z系列來說電池驅動時間會縮短,而且本體的尺寸也會變厚。


 其實此產品從開始規劃階段就不是設定要作為目前已經打開市場規模之所謂的Netbook。也因為不是考慮要做成那樣的產品,而是就做出本公司想要做的產品,而來認真考慮元件選擇的話,選擇N系列可能可以做出比較便宜的產品,但我們認為就做不出真正想做的產品了。


 


伊藤氏:假設只是為了重視成本而去製作產品的話,恐怕也就不能用鋰聚合物(Li-Polymer)作為電池材料,也不可能開發專用的面板了。因此不只是CPU的選擇,只要是認真考慮我們想要做的攜帶性目標,就是我們選擇的方案。


 


Q:選擇Z系列的話對耗電量與置件面積大小等方面是比較有利的,就要做出輕薄且可以長時間使用的產品來看,是可以令人接受的說法。然而另一方面就BOM(Bill Of Material、零件成本)選擇來考慮的話,Z系列也比N系列貴也是事實吧?


 


伊藤氏:我們對這個產品所指向的目標有相當的自信。我們想對市場推銷一個到目前為止VAIO也一直在做的不妥協之可攜性,而我們也有自信可以就此帶動市場的走向,所以只能相信自己而朝目標衝刺。


 


Q:雖然如此,然而和過去的VAIO價格體系比起來,相對於BOM Cost的比例來看,店面售價在10萬日圓左右可以說是相當震撼的價格設定。這是不是多少還是受到Netbook的低價格潮流的影響?


 


鈴木氏:價格設定並不是我們工程師所負責的,然而我們也不能對這股風潮加以否定。不過老實說,如果Netbook不是已經走到這種程度的話,我們可能也沒有這樣的價格設定。


 


●按鍵行程雖然是1.2mm,然仍充分確保打字的舒適感


 


Q:那麼,以下我們就一面拆解本體,一面來請教問題吧。首先,這個產品從外觀上找不到鎖附螺絲的地方呢。













本次拆解的VAIO type P是在海外發行的版本,其主記憶體是1GB(日本國內版是2GB)被面也找不到鎖螺絲的地方。螺絲藏在電池底下,所以要先從拆下電池開始。拆下電池的狀況。拆下後會露出固定鍵盤的螺絲,而松開這些螺絲就可以取下鍵盤

鈴木氏:沒錯,從設計上的需求開始就是這樣的構造。在電池拆下後才看的到螺絲,再把螺絲鬆開就可以取下鍵盤。至於鍵盤是有12處的卡勾並且和鎂合金的中框(Center Frame)卡在一起的構造,這樣可以確保其結構剛性。順帶一提,原本中框上就已經有一些孔位存在了,因此原本我們希望可以用更少的卡勾,但是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最後還是做成12個(笑)。


 


Q:原來如此,實際打字時的確比較不會有鍵盤變形的感覺,而且比預期的觸感還好。


 


鈴木氏:在我們全部的VAIO產品中,曾經有鍵盤撓曲造成給人軟趴趴的不好感覺,所以我們在設計上就特別注意不要再出現這樣的問題。也因此這次的鍵盤構造是既不會浮起來,也不會沉下去,可以舒適的打字輸入。此外這次的鍵盤也是專用開發的產品,我們請鍵盤供應商開發出新構造的菱形彈簧(Pantagraph式)或採用模製的鍵蓋(Keycap)來使用。


 


Q:就像第一眼看到的一樣,鍵盤的行程應該不會太大,但實際打過後,卻不會有這樣的感覺。


 


鈴木氏:大家聽到實際數字時大概都會有“咦? ”的驚訝感吧。這次的產品其按鍵行程是1.2mm。我們當初在開始開發時內心也被1.2mm這個數字嚇了一大跳。但實際上就試了很多種尺寸來看,例如也試過1.0或1.1mm這樣的數字,結果還是1.2mm勉強能夠接受。


 不過,如果考慮到按壓按鍵時的壓力曲線,我們還是盡量做出和標準按鍵很接近程度的按壓曲線。而我們也實際輸入測試來確認其觸感,最後也判斷這樣的設計應該可行。


 


Q:鍵盤是分離型的設計,這也是VAIO的一種設計趨勢嗎?


 


鈴木氏:是的,這可以分為設計的理由與使用便利的兩種理由。特別是這次的按鍵間距(Pitch)是VAIO系列最小的16.5mm,很容易按到隔壁的按鍵,所以我們判斷使用分離型的鍵蓋會比較有利。而實際其效果也有顯現出來。

















拆開鍵盤的狀況。鍵盤是以卡勾固定在鎂合金的中框上,而卡勾共有12處鍵盤上的卡勾。這些卡勾被用來固定在中框上,而達成結構剛性提高的效果
鍵盤與本體是靠兩條軟排線(FPC)與本體相連。中央的突起處是指向搖桿(Stick-Pointer)的內側電源開關鍵是和鍵盤做成一體

Q:今這次指向性裝置(Pointing Device)是和其他VAIO系列使用的觸控板(PAD)型不同,而採用的是搖桿型(Stick)。對我這樣的比較進階的使用者當然是非常歡迎這樣的設計,但是否有考慮到這會對一般用觸控板型的使用者造成不便呢?


 


鈴木氏:如您所知,VAIO系列過去也有幾個機種採用過搖桿型的設計,各有其喜好者與不喜歡的人也是事實,甚至也有很熱心支持的使用者。然而這次決定是否要採用這種搖桿型的設計,在公司內部並未引起太大的爭論。這還是因為這次一開始就有要做出適當尺寸鍵盤的絕對概念存在,如果硬要把觸控板塞進去的話,就沒辦法達成縱深120mm的目標了。


 


Q:有考慮過內建觸控面板嗎?


 


鈴木氏:的確有過這樣的討論。不過若是加上觸控面板的話,就會有使用者必須握著螢幕端來操作的疑慮。因為這次液晶螢幕的轉軸(Hinge)使採用扭力較輕的版本,並沒有設定要這樣使用,要是加上觸控面板的話不就很奇怪嗎?如果像富士通公司的產品做成可以兩軸旋轉(Convertible)的話,就需要增加縱深與厚度,而產生其他的技術問題。考慮到這次的產品就是一定要維持住厚度20mm、縱深120mm的目標,所以我們判斷很難加入觸控面板。


 


●零件在CAD軟體上的排列方式,就好像是數百位排隊等者要進拉麵店的顧客的狀況一樣


 


Q:接下來,終於要進入看電路板的階段了,這還真是非常小的電路板呀。要做到這樣小的尺寸,電源設計上一定很辛苦吧?


 


木村氏:沒錯,不過電源密度本身和其他的產品並沒有很大的差別。另外,這次的產品其高度限制非常嚴格,不能打上太高的元件,而盡量選用高度很低的電容等元件。本來高度越高的元件效率越好,因此比較想用高度較高的元件,但說出來可能會被K,只好盡量找剛好夠矮的零件來使用。


 


Q:原來如此,那麼這次是使用幾層的電路板?


 


木村氏:10層的電路板,因此會比標準的六層板增加成本。


 


Q:只用到這樣層數的電路板的話,走線與元件配置上一定很麻煩吧?


 


木村氏:是的。例如記憶體的部份,這次日本國內版是2GB、海外的SKU(產品別)卻是1GB的主記憶體配置,就必須放八個記憶晶片上去。因此一開始還考慮過要把記憶體裝置分開擺在電路板的正反面呢。在配置上真是非常累人。



















SONY株式會社 VAIO事業本部 2部2課 木村史明氏必須要把液晶面板組合件和中框拆開才能更換硬碟,可以說更換硬碟的困難度相當高。因此最好一開始就選購好有到達希望容量硬碟的版本。(譯注:翻成白話文就是"死了升級硬碟的心吧")PCI Express Mini Card的電路板上裝有Full Mini Card(簡稱FMC,下方、只有走線)與Half Mini Card(簡稱HMC,上方,裝有無線LAN模組)等兩個模組。本次拆解的是海外版,並沒有數位電視與無線WAN,所以HMC上就沒有相關的連接器
Bluetooth ASSY。其天線是以導線(Cable)相連。其模組的配置是在副電路板上插入PCI Express Mini Card的插槽而成為Half Size(HMC)塞在電路板空出的地方

鈴木氏:這次,設計者有實際把電路板設計的CAD檔案拿來給我看過,而看過之後就會明白,一開始的元件配置是沒辦法全部裝在電路板上的。在CAD檔中到處可以看到這裡塞不進去、那裡也塞不進去的狀況,當時真是又喜又憂(笑)。只好眼泛淚光的對企劃的伊藤說:大概是不行了(苦笑)。


 


伊藤氏:我也是一直都有在看這個配置圖,雖然也持續關心其進展,但老實說心裡也不認為可以擺下全部的元件。當時和同事聊天時,都是以“今天拉麵店有多少人在排隊”來比喻放不下的元件像是在熱賣拉麵店排隊一樣(苦笑)。













電路板最初期的状態。幾乎所有的元件都沒有配置進去,而是大部分在“拉麵店排隊等待”的狀態。一般來說,就這樣放棄開發也不奇怪普通。右側表示的是還沒配置,多出來的元件把記憶體裝置(晶片)集中而只放置在A面把記憶體晶片組移到B面,在A面上加入SD卡/Memory Stick插槽









把SD卡/Memory Stick插槽的位置再換成記憶體晶片、把SD卡/Memory Stick相關的元件即與主板結合的連接器移到別的電路板,以留出供電路板組裝時必要的孔位空間最後把所有裝入的元件小型化,好不容易把全部原件都配置在電路板上的狀態

Q:的確是非常困難。那麼最後是做到怎樣的配置呢?


 


木村氏:是有好幾個突破點可以說,但結果還是把記憶卡插槽移到別的電路板上才是最大的關鍵。此外,盡量把元件小型化,並且分散到A面(筆者注:就是所謂的Top面)與B面(同:Bottom面),總之就是像挖地道一樣的工作。還有,看到後期的檔案就知道,最後電路板上還是要加上固定用的孔位,而必須在空出一些區域出來,對我們來說簡直又是一個打擊(笑)。如果記憶體能只放1GB的話,只要一半的面積就夠了,這樣子會輕鬆不少,可是企劃那邊的需求還是認為2GB是必要的,所以為了再擠出一些面積出來,真是非常辛苦。


 


鈴木氏:看了這個電路設計就知道,此電路板上晶片的正下方就是電源。一般來說,這樣電源的雜訊很容易對晶片造成影響而發生不良,但這次採用了優秀的多層電路板,而避掉了這個問題,並且使這樣的設計變成可行。


 


Q:原來如此,即便如此竟然還能把USB板放進去,真是了不起呢。


 


鈴木氏:是的,其實設計者主要討論的是要不要加入ExpressCard插槽或PC卡插槽這個部份。然而,實在也沒有再放入這些插槽的空間,所以這次就排除在外了。但是我們也討論過,如果沒有這些插槽的話,這些要放入ExpressCard插槽的,是否能用市面上販賣的USB裝置來代替。結論是不能用USB替代的ExpressCard,大概只有像eSATA卡這樣的東西,因此我們判斷對於這次的產品性來來說,即使不支援這些東西也不會影響使用的便利性。


 


Q:確實如此,不過,對要求比較高的使用者,會不會認為有擴充站(Docking Station)這樣的配件比較好呢?


 


鈴木氏:的確我們也針對此點進行過檢討。然而,考慮到這次我們選用的Intel SCH US15W晶片組的接埠(Port)數,已經被數位電視(One Segment)、WAN、無線LAN等内建裝置佔滿了,如果還要再加上支援擴充站的功能,負荷就太重了,所以這次就只好放棄了。


 


●以不允許浪費空間的堅定意志而組合多片電路板作充分利用


 


Q:這此的電路板不只一片,而是以三片為一組電路板的架構,想請教為何要使用這麼複雜結構的理由?


 


木村氏:本來只用一片電路板能做出來才是最好的作法。然而這此整機有高度的限制,如果只用一片電路板,元件配置的空間就會不足。反之,如果積極應用數片電路板的組合,就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高度。


 


Q:所謂的有效利用是怎樣的構造呢?


 


木村氏:這次電路板是採用了被稱為是軟硬板(Flex-Rigid)的設計,也就是把所謂的軟板直接連在硬的電路板上的形式。如果能善於利用這種構造的話,就可以把高度不同的電路板互相連接起來,在高度方向上做出有效率的空間利用。就像您所看到的一樣,裝有數位電視或無線LAN模組的第二片電路板就和主電路板是在不同高度上互相連接在一起,其各自的A面上就可以裝著較高的元件,而可以充分調整高度的差異。


 


鈴木氏:甚至,雖然裝有SD卡與Memory Stick插槽的副電路板是以連接器和主板相連接,然而這裡也利用軟硬電路板的結構,使其和電路上第二片的數位電視或無線LAN電路板連接在一起。所以這片電路板本身就會和主板相繞,其訊號就會是發出去後再繞回主板來的形式。這樣至少也是為了能有效利用空間的關係。


 


Q:咦?還可以做到這種程度喔。


 


鈴木氏:沒錯,當初我聽到電路板設計者的構想時也認為是在開玩笑。不過,這次的產品就是要有厚度小於20mm的執著,所以不論多小的空戲都要充分利用!就是有這樣的意志才使我們作出這樣的結果。


 另外再說一點可能有些太細節的地方,這次的產品使用的Memory Stick Duo插槽是Pro的規格,而Pro規格就要用8-pin的插槽。而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反插式(Reverse Type)的8-pin插槽,所以電路板端就必須拉出pin來,這也是我們要把記憶卡插槽移去另外一片電路板的理由之一。


 


Q:關於SSD是怎樣的配置?


 


鈴木氏:這次我們採用了SATA的SSD。因為我們認為SATA的SSD性能比較好,對使用者來說比較有價值。但是,Intel SCH晶片只支援PATA規格,而不支援SATA,所以我們在主板上也利用了軟硬板的結構,把SATA→PATA的轉換晶片放在軟板上而做出支援SATA的功能。


 


Q:也許有點太吹毛求疵,我對於沒有MIC插槽覺得有點可惜,特別是商業消費市場等需要插上麥克風來作會議錄音的場合是越來越多了。


 


鈴木氏:的確我們內部也對這個部份進行過討論。然而就像先前的ExpressCard討論一樣,麥克風不是只有類比端子的形式,也有USB或Bluetooth等各種支援的插槽,因此我們判斷即使少了類比式插槽應該也是可以接受的。順便一提,雖然我們沒有在產品型錄上特別強調,但是如果是透過Sony Style來購買的話,就有除噪音式(Noise Cancelling)頭戴耳機可以選購,而Windows也會認出這個裝置有麥克風的功能,而可以拿來當作麥克風使用。





























主板的A面。因為這是海外版,所以記憶體是1GB,而一共裝了每個是128MB容量的記憶體晶片8個。日本版是2GB,其每個晶片是256MB的容量,一共裝了8個。256MB的記憶晶片其尺寸略大,所以在2GB版本中其記憶體晶片的配置上間隙就會變小主板的B面。在CPU與晶片組的正背面就放置了電源相關的元件。看過的人可能會被這樣的配置嚇到將裝有Memory Stick插槽的副電路板組在主板上的狀況。採用了所謂的軟硬板的構造,其軟板部分是直接從硬電路板中伸出。就電路而言往副電路板發出的無線LAN或數位電視的訊號會藉連接器再傳回記憶卡插槽中
裝有記憶卡的副電路板。其上有SD卡插槽與支援PRO規格的Memory Stick插槽三片電路板組合起來的狀態。令人注目的是記憶卡副電路板的訊號線不只是與主板相連,也和副電路板相連如圖所示兩塊高度不同的電路板互相連在一起。因此就可以有效利用立體方向的空間
如圖所示,軟硬板其軟板是直接從硬電路板中伸出來,而利用此軟板就可以使主板與副電路板連接起來連同硬碟會成為圖中所示的連接狀態HDD與SSD的差異。HDD是5mm厚ZIF Type(PATA介面)的1.8吋硬碟、SSD是SATA介面,並藉由軟板上的電路將PATA轉換成SATA。因此事實上使用者端是不可能做到HDD換成SATA或是反過來的更換









SSD上採用整合轉換電路板型的軟板Audio部分,可以從Sony Style中選擇有除噪式頭戴耳機,以此耳機可以在此電路板上進行除噪處理

●因為是從零開始製作產品,所以解析度也必須由自己來定義


 


Q:說到液晶螢幕,這其實也是獨特之處。是所謂UWXGA(Ultra Wide XGA)的1,600×768點解析度,恐怕是世界第一個採用這樣解析度的,請問為何特別要在這樣新式的液晶螢幕上採用這樣的解析度?


 


伊藤氏:這次的產品,真的完全是從零開始的,因此所有的規格都必須靠我們自己來決定。其中之一就是對橫向的解析度為1600點的執著。因為這樣就可以一次顯示出兩個畫面的瀏覽器等應用程式。就像前面所提過的,我們有適當鍵盤尺寸的基本概念存在,所以必然會設計成橫向較長的樣子,也就是成為所為的超廣角(Ultra-wide)形式,至於縱向的解析度則是考慮到要能舒適的操作Windows或Office等軟體,所以也必須要有768點才行。所以就決定解析度是1,600×768點了。


 


Q:至於點距(Dot Pitch)大概是多少呢?另外作業系統是Windows Vista,所以我想會有字型能夠大一些的需求,請問是否能達到這樣的需求呢?


 


鈴木氏:點距是0.144mm,精細度則是220dpi。所以當然支援大型字型的顯示,不過對於不同的應用程式還是可以能出現不支援的狀況。令人遺憾的是,即使是本公司預先內建的軟體中也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這是我們未來的一個課題,希望能持續改進這個問題。


 


Q:聽您這樣說我可以了解相關的開發困難度,但看起來液晶螢幕的左右兩邊還空間,所以是否有可能把顯示框再做大,而把解析度再擴大到例如像2,048×768的程度呢?


 


鈴木氏:雖然您看起來液晶螢幕的左右兩端還有空間,事實上這些地方還塞了無線LAN的天線、或是數位電視與無線WAN的天線。特別是對於無線WAN,必須要通過非常嚴格的認證測試。我們過去也推出過不少有無線WAN的產品,因而累積了不少的經驗,大概也知道哪裡會有弱點;所以考慮到要通過這些認證測試,必須要留下一定程度的裕度(Margin),也是不能把液晶螢幕的解析度再擴大的原因。

















液晶螢幕的組合件。這個是僅有無線LAN的版本,所以也只有無線LAN的天線,但是無線WAN版本或數位電視版本就有其各自需要的天線存在液晶螢幕組合件的連接器部份。此外,LED背光模組等部分是配置在液晶螢幕組合件的底部,而無線模組的天線則是配置在液晶螢幕的左右兩側
試作過許多種模型(Mockup)其中也存在過9.2吋1,600×768解析度的模型,正式多次試誤(Trial-and-Error)的證據

●這是以輕、薄、持久力作為武器而成為提供終端使用者(End-User)新選擇的產品


 


Q:AC 變壓器(Adapter)也是作成此機種專用的是嗎?


 


鈴木氏:是的,這可能要對過去買過VAIO產品的人說聲抱歉,此機種用的AC變壓器是10.5V的專用型。理由很單純,用在手持式VAIO的16V端子其內徑太大,根本就放不進此機種中。所以這次我們特別準備了10.5V的專用形式。


 


Q:原來如此,那麼AC變壓器的輸出是多少?而系統整體的耗功率又是多少?


 


鈴木氏:AC變壓器的輸出為20W。因此,設計時是以加上系統全體的負載其耗功率也不可超過20W來考量的。


 


Q:機種發表後似乎有希望出Windows XP版本的反應,您怎麼看這個需求?


 


鈴木氏:我們在內部討論中也出現過顧客可能會有這樣反應的說法。然而,最後因為要支援影像的硬體解碼(Decode)等問題的總體考量,還是決定使用Windows Vista。


 


Q:記憶體雖然標準配備有2GB,但應該有不少人認為跑起Windows Vista還是會有太沉重的感覺。所以可能會有先選了Windows Vista Business的版本,再故意降級成Windows XP的需求,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鈴木氏:最先的產品並沒有預定有這樣的作法,但我們希望這會當作未來機種的檢討課題來考量。


 


Q:最後想要請教一下,在目前Netbook的新趨勢中,要如何向顧客說明產品的豪華超值可能是很不容易的事,其中您認為VAIO type P會被擺在怎樣的位置?


 


鈴木氏:Netbook這種分類是因為某些特殊的環境而形成的新產品。對本公司而言,我們也不會說我們未來就不會推出這樣的產品。然而,我們認為這次的產品基本上和Netbook的目標方向是完全不同的。我們這次推出的產品是以輕、薄、以及持久力等Netbook不具備的特徵為重心。希望這樣的產品能夠給使用者一個新的選擇方案。


Q:了解,謝謝各位今天的接受採訪。






 

 結束訪問後最讓筆者感動的就是對“適當鍵盤尺寸”這種概念的堅持。因為最近在和開發微型筆記型電腦的工程師談到鍵盤時,聽到的大多是“液晶螢幕的尺寸就是這個樣子,所以鍵盤尺寸就要配合螢幕尺寸而成為這個樣子”或“考慮到成本的關係而不得不採用現有的鍵盤製品”這樣的說法。


 


 反觀此機種,卻讓人感到有把鍵盤大小當作最重要原則的熱情,反而是以此為標準來定出液晶面板的尺寸,這樣的方針,可以說是明顯地和其他產品大不相同之處。


 


 不過有一點要請大家不要誤解,即筆者不是要大家把SONY這次這樣的開發觀念就當作是對的,而和此觀念相反就是錯的。其實在訪談過程中,開發群也承認,這樣做出新裝置的方針結果會導致成本上升,所以價格上也會比所謂的Netbook高出不少。所以,如果你的產品是要把價格最重要考量的話,那麼這次SONY的方針反而就可以說是錯的。


 


 我所要強調的是,對於能夠接受此產品的概念,並且能理解其超質性的使用者來說,這個產品是值得我們推薦的。雖然價格多少貴了一些,但如果你就是想要有好打的鍵盤、有接近Netbook一半重的輕巧、有更長的電池驅動時間等需求的使用者,這樣的價格差不是也很天經地義嗎?如果讀者大人您就是這樣的使用者,則請務必去賣場實際試試看此產品的魅力。希望本報能對您有所幫助。


 


譯者註:以上文字完全不代表本譯者的看法。IT記者一般為了打好關係,會有置入式行銷的敘述是很正常的,更何況人家是主動來打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