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2日 星期三

女王的單簧管

譯自:埃勒吹奏者的假期


女王的單簧管


~老烏利澤的魅力


一見之下,雖然似乎是沒甚麼值得大書特書的烏利澤(Herbert Wurlitzer)單簧管,但知道這是莎賓.梅耶在1985年和德勒斯登管絃樂團(SKD)與大指揮家布隆斯泰特合作灌錄韋伯協奏曲使用的樂器的話,其傳奇光輝就立刻倍增了。


在灌錄上述韋伯協奏曲唱片的數年前,柏林愛樂因為和卡拉揚大帝對立,所以斷然拒絕讓梅耶女王加入柏林愛樂。柏林愛樂方面的說法雖是「她的音色和音準與柏林愛樂不合」,但這個說法是多麼的打官腔與強詞奪理,只要聽了這張韋伯協奏曲的CD就會明白。她那扎實且有核心集中、稍稍偏暗的音色、非常浪漫的詮釋表現,演奏韋伯的曲風可說是恰到好處;而超凡拔群的技巧、讓人覺得其中的樂句是越聽越難,簡直就像是看上獵物前口水直流、準備一撲而上的獵豹一樣,充滿著躍動感。


而這把用來可以說是韋伯協奏曲錄音一大里程碑的烏利澤單簧管,其樂器表面上刻印的製造序號是17105。經過查詢比對,就可知這是1971年生產的樂器。其實到1970年代為止的烏利澤單簧管,要比80年代以降的版本內徑大些,因而可以吹出更寬更美的音色,至今仍讓許多演奏家喜愛而到處尋找這年代的老烏利澤單簧管。不過,實際上這樂器到底有何奧妙?這次我就在因為機緣巧合而買到這把樂器的Sr先生的協助下,實際量測了這把樂器的內徑狀況。下表就是以0.01mm精度所量出來的結果,而改用圖表這種簡明易懂的方式顯現出來。


由於調音管(Barrel)與揚聲口(Bell)可能不是原廠的版本,所以不進行量測。而降B調單簧管的上下管全長,不論是不是埃勒式單簧管,都是大約46公分。


這樂器的上管與下管幾乎是在全長的中央分成兩截,而下管到了最尾端的3公分前左右內徑開始急速變大,也是德式單簧管的特徵之一。


另外在泛音孔與拇指音孔處各嵌有導管,突出於內徑之中,所以這兩處的內徑看起來會比較小。


此外在這兩個音孔之間的內徑,因為量測內徑用的探測棒受到導管的阻礙只能斜測,無法得到正確的數值,只好使用上管的平均內徑的數值來代替。


我們將莎賓.梅耶版本的單簧管內徑量測值,跟其他製作年代不同的烏利澤單簧管進行比較的話,就會得到以下的數值表:




上管

下管


入口部分

直管平均

出口部分

入口部分

直管平均

出口部分

1971年(莎賓.梅雅用)

15.0mm

14.8mm

14.8mm

14.7mm

14.8mm

21.6mm

1985年

15.0mm

14.7mm

14.7mm

14.7mm

14.7mm

22.0mm

1994年

15.3mm

14.8mm

14.8mm

14.7mm

14.8mm

21.8mm

2000年

15.2mm

14.8mm

14.7mm

14.8mm

14.8mm

22.2mm

2003年

15.1mm

14.6mm

14.6mm

14.6mm

14.6mm

22.8mm


如果考慮量測誤差、樂器年齡變化等音色的話,我們捨去小數點以下兩位的數字來進行比較,就會發現令人覺得毫不意外的相似性。換句話說,單看1970年代初期所製作的這把樂器的話,其實並不會比其他年代版本的烏利澤單簧管要寬。不過,這把樂器已經出廠將近三十年(譯註:此文寫於2000年左右),與很明顯在主要內徑處變小0.2mm左右的2003年版烏利澤單簧管相比時,還是能夠看到一些令人很感興趣的特徵。


首先,相對於2003年版的上下管在內徑上幾乎沒有太大差距,莎賓.梅耶版則是從上管最尾端開始進入下管時,內徑會稍稍縮小一點。數值上就是14.84縮到14.76mm,如果四捨五入的話,就會都變成14.8mm,但這種下管開頭比上管尾端內徑要小的設計,是在其他年代的烏利澤單簧管上都看不到的。


其次,從上管入口開始到泛音孔為止的大約5公分長區段,是慢慢變窄而轉移到直管區(直徑沒有變化)(下圖左端的斜線)的設計,這是烏利澤單簧管的特徵之一。但在莎賓.梅耶版本上,這個入口到泛音孔之間的區段則是全部都維持同樣的直徑。


最左端的內徑是逐漸變小(上圖是幾乎不變)


此外,突出於管內的拇指音孔的導管上端,除了莎賓.梅耶以外的烏利澤單簧管都是導了圓角,但莎賓.梅耶版的導管上端則是平的(換句話說,就是沒有做導角加工)。


最後,當然是實際試吹這把莎賓.梅耶版烏利澤單簧管。照理說內徑比較寬一點而會覺得氣息應該很容易灌進去,但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單純,這點非常有趣。其實這樂器的阻力要比我以往吹過的德式單簧管都重。氣灌進去之後,會有一種恰似回彈回來的阻力(譯註:或說是一種後座力?)。但是只要能推過了這個厚重的門檻,就會有過去曾未經歷過的濃郁音色等著你。這種感覺雖然難以用言語形容,但大致可以說成是音質密度濃厚、高級且溫和的音色吧。甚至有點細的高音也聽起來很厚實穩定。但吹起來真是非常辛苦,普通一口氣可以吹完的樂句,在這樂器上幾乎是要在中間偷換氣才行。這樣重厚的阻力不確定是來自於內徑的設計還是拇指音孔導管的形狀,只能說可以用這把烏利澤將韋伯的單簧管協奏曲吹得如此輕妙的莎賓.梅耶是天才,稱之為女王絕對是名實相符。


從上至下:莎賓.梅耶版烏利澤、2003版烏利澤、Yamaha德式


莎賓版(左)與2003年版烏利澤在下管的按鍵設計上幾乎相同,只有左手小指控制的兩顆替代鍵(形狀上合起來像心碎的樣子,俗稱「心碎鍵」)非常不同。


此外,2003年版(右)在揚聲口連結桿與軟木接頭的部分都有再做改良


不知道莎賓版(左)為何在拇指支撐座上還有個吊帶環?


不過,不知道為什麼女王會把這麼棒的樂器賣掉呢?這是我們完全無法想像到的。除了德式曲目或是標準曲目外,隨著年齡增長和活動範圍擴大,她還要吹奏重奏與爵士、拉丁等不同風格的音樂,也許是她覺得需要換把更有彈性的靈活樂器吧?


如果下次再有機會能夠拜見令人敬畏的女王的話,除了會稟告她當年使用的這把莎賓版本目前在日本是非常慎重的使用著以外,(根據當時的狀況)也會請教她會把這把樂器割愛的理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