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音樂- 樂曲別- 改編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音樂- 樂曲別- 改編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名曲介紹]佛瑞西西里舞曲

這首曲絕對算是古典音樂中的最有名的幾首曲子之一,至少我自己經常會在古典音樂的電視或廣播節目中聽到,因此稱之為「名曲」決不為過。而且,其實這首曲子也是我演過的少數管弦樂曲之一(這是作曲家所寫的「佩利亞與梅莉桑組曲」中的其中一首),也算是特別有紀念意義。


不過,仔細看過維基百科的樂曲介紹以後,才知道它原來並不是寫成管弦樂團的編制,但後來會變成到流行

到各種改編版本之多,應該是遠遠超過佛瑞本身自己的想像吧?


在1892年,巴黎伊登劇院的經理曾委託聖桑為名劇作家莫里哀的戲劇《市民貴族》譜寫配樂。然而,當時的聖桑正忙於創作自己的喜歌劇《弗呂內》(Phryné),而無法接受這項委託,於是就將此任務轉給了自己的好友、也是以前的學生佛瑞來完成。這部包含了《西西里舞曲》最初版本的劇樂,卻因為該劇院於1893年破產,最終未能上演。


在此曲完成五年後的1898年,很喜歡這首小品的佛瑞,親自將此曲改編成了大提琴與鋼琴的編制,據佛瑞研究權威奈克托(Jean-Michel Nectoux)的考證,這個改編可能是為了荷蘭大提琴家霍爾曼(Joseph Hollman)。而這個改編版本就在同年以作品編號78的形式在倫敦與巴黎出版,並且提獻給英國大提琴家史奎爾(William Henry Squire)。


在這首西西里舞曲以大提琴與鋼琴版的形式出版的同一時期,英國著名舞台劇女演員帕特里克.坎貝爾夫人(Patrick Campbell-Lyons)委託佛瑞替劇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所創作的《佩利亞與梅利桑》寫作劇樂,而當時佛瑞正在巴黎高等音樂院作曲科任教,還有擔任馬德萊娜教堂管風琴師的工作、以及要去各地方音樂院巡迴視察、還必須要寫出兩首巴黎高等音樂院的考試指定曲,被繁多工作壓到忙不開身的它,還是在同年五月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簡易的總譜,然後讓自己的學生、也是著名作曲家的柯克蘭(Charles Koechlin)協助完成配器。而劇中做為第二幕第一場描述佩利亞與梅利桑在庭院中的噴泉嬉戲的前奏曲,正因為佛瑞自己很喜歡這首作品,就借用進去了。


此外,後來佛瑞從《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劇樂中挑選數首樂曲編成管弦樂組曲時,還是對柯克蘭的配器進行過修改,唯獨這首《西西里舞曲》他很滿意柯克蘭的配器,完全沒有進行任何改動。


速度上原本佛瑞標記的是行板,但在柯克蘭的管弦樂版本中卻改為中庸的快板,調性為g 小調,如同西西里舞曲的傳統使用6/8拍的節奏。結構上則是ABACA-終結部 的小輪旋曲型式。


在管弦樂版本中, A段的旋律是在豎琴的分解和弦伴奏下,由長笛擔任獨奏。在和聲處理上,佛瑞常以借用和弦的方式,在小調中引入大三和弦,卻又在大調中引入小三和弦,使和聲的明暗不斷交錯。這種透過功能替換與意外的和弦連結所營造出的浮動與閃爍,甚至出現獨特的調性感覺,正是佛瑞的擅長手法。


這麼有名的作品,市面上自然是各種改編版本滿天飛,主要當然還是大提琴與長笛擔任獨奏樂器為主,當然在管弦樂曲中偶爾會有獨奏出現的單簧管,也有搭配鋼琴對應獨奏版本。其他不及備載的改編版本,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這樣的名作,也讓我想動手改編成小編制的單簧管重奏,特別是全曲大約只有八十小節前後,改起來很輕鬆,也算是一種娛樂。於是照例使用MuseScore來改編成給降E調、兩部降B調、中音單簧管(或巴賽管)、低音單簧管演奏。依照我的習慣,獨奏當然想辦法輪流演出,原曲著名的豎琴分解和弦也是分攤給各聲部「做苦工」,這樣人人有戲唱、通通要扛責任的方式,應該也會讓實際演奏起來變得有趣吧?


以下連結就是實際改編後的Midi試聽版,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看看。

 


 

 


https://youtu.be/BSU6HGur9hU?si=60m8HMaosNqXcSuo





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名曲介紹]舒伯特琶音琴奏鳴曲

剛好看到友人在討論到底應該用怎樣的樂器來演奏舒伯特的「琶音琴奏鳴曲(Sonata for Arpeggione and Piano in A minor, D. 821)」,因此想以館長奇怪的觀點,來介紹這首作品的相關考察。


照例,先根據維基百科來整理一下這首曲子的來龍去脈。

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Weber Combo三連發

前陣子,不具名教友突然傳訊息來,詢問本教主是否有聽過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韋伯小協奏曲的單簧管四重奏版。這問題有點像是打中了本教主的罩門,因為本教主手上收藏的小協奏曲錄音版本雖然不少,還真的沒有這樣的版本:



當然,你家水管上也沒有。(通常最常看到的是管弦樂伴奏版、鋼琴版伴奏與管樂團伴奏版,偶爾是能看到六人編制以上的單簧管重奏團伴奏版)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名曲介紹]雷史畢基之莎巴女王貝爾琪絲

[前言]


在開始介紹之前,稍稍要自行吐槽一下標題名不符實:因為相對於同一作曲家的《羅馬三部曲》而言,知道或聽過這首作品的人恐怕是少很多,很難歸類在「名曲」之類。也是這樣,我得在曲名之前把作曲家的名字也加上去,才有機會吸引人閱讀(騙點閱率);另外從維基百科上根本沒有這首作品的中文條目(就連英文版也沒有...),甚至根據後述的維基百科日文版之說法得知其管弦樂版的知名錄音也不多,也可以看出這首曲子與其說是「名曲」,說是冷門曲更為恰當。

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名曲介紹]普欽奈拉

《普欽奈拉(Pulcinella,來自義大利文)》組曲是史特拉汶斯基根據為了同名的芭蕾舞劇創作的音樂編寫而成的管弦樂組曲。這是以義大利的傳統假面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為主題,音樂也是直接拿18世紀的義大利作曲家的音樂作為素材進行改編(其實並非全部都是,如後述)。

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小鷹單簧管重奏團五十年

譯自:Forster官網


單簧管八重奏的先驅者:小鷹單簧管重奏團


小鷹單簧管重奏團(Hobereaux Clarinet Ensemble)是1975年組成的日本第一個職業單簧管八重奏團。其編制為從最高音的降E調單簧管到最低音的倍低音單簧管樂器的八把單簧管,其實可以涵蓋六個八度的廣大音域。


在樂團成立的當時,幾乎沒有什麼專門寫給單簧管八重奏的樂譜,因此樂團開啟了需要自行開拓曲目之歷史,並且提出了「為了發展單簧管重奏音樂來增加曲目」、「增廣重奏的樂趣」的目標來進行各項活動,每年在東京舉行演奏會或是前往日本各地巡迴演出、灌錄CD,積極參與各音樂活動,成為了讓單簧管八重奏這樣的編制在日本室內樂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先驅者。其具有古典弦樂合奏、管弦樂曲、搖擺爵士、拉丁音樂、以及是替單簧管八重奏原創的各項廣泛曲目,以及卓越的合奏技巧、豐富的音樂性、充滿華麗色彩感的演奏,也受到各界高度的讚賞評價。

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名曲介紹]庫普蘭之墓

這首可說是拉威爾最受歡迎的作品,在網路上可以找到滿滿的各式解說,開頭幾乎都會拿「墓(Tombeau)」作文章,提到這個字在音樂上以及從作曲家的作曲旨趣來看,都應該要翻譯成「輓歌」才對。不過至今為止,中文和日文的譯名還依舊是《庫普蘭之墓》,沒有看到過《庫普蘭之輓歌》或是《クープランのトンボー》這樣的寫法,看來是只能被迫將錯就錯了。


也是因為解說非常多,幾乎到了「範本化」的程度,所以這篇想換個角度來看。也就是以本部落格最喜歡討論的「只要是名曲,改編版本必定非常多」、這種有點歪掉的觀點下手。

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創作本身就像是歌劇的獨幕歌劇《鄉村騎士》

[前言]


提到《鄉間騎士》這齣歌劇,大家第一個會聯想到的應該是其中的「間奏曲」,本人也不例外。另外在單簧管曲目中,還有一首「鄉村騎士幻想曲」(Carlo della Giacoma: Fantasia from Pietro Mascagni's "Cavalleria Rusticana", Op.81),所以可以多認識到一點點其中的音樂。


最近想更深入認識一點點這首著名的鄉間騎士間奏曲時,發現其創作過程本身就像歌劇一樣曲折離奇,而且網路上相關的中文資料並不太多,因此照例借用維基百科的資料整理一下中文版本。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王者再臨正式曲目解說

團長的話


2025年可說是人類全面進入AI社會的開始,文章可以讓AI寫、樂曲可以讓AI編、片與影片自然也是AI的強項,AI幾乎是無所不在。然而,AI再厲害,也沒辦法替你練樂器、沒法加深對音樂的熱愛,要贏得世界大賽,最後還是要靠自己。這次我們邀請到的「王者」賴俊諺老師,就是這樣無時不刻鞭策自己、精益求精、熱愛單簧管與音樂的音樂家。也是如此,他才可以在已經贏了一項世界大賽首獎之下,仍能每天練習六、七個小時,所以才能又贏得另外一座世界大賽的冠軍。


這次我們和這樣傑出的音樂家合作,希望能從他的身上學到對音樂的熱誠與自我要求,在AI時代中尋找出單簧管重奏音樂的新方向。


(本文保證不是使用ChatGPT寫作)


巴迪單簧管重奏團團長 黃卜慶

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Buddy Clarinet Ensemble 18th Concert Program Notes

[Buddy Clarinet Ensemble 第十八次定期音樂會]


時間:

2024年05月01日(四)晚上07:30


地點:國家音樂廳演奏廳(地址: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1號)


參考地圖:https://goo.gl/maps/BgeVbRY13Ao1fxEy6


交通工具


捷運:台北捷運中正紀念堂站五號出口,出站步行約5分。

公車:捷運中正紀念堂站(和平幹線、18、208...)下步行約5分鐘。

2025年3月1日 星期六

馬殺雞

用這個標題可能會被打,不過這也算是一種業界用語,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就是了,倒真的有點傳神(笑),總之這個「馬殺雞」指的就是法國作曲家安德烈.梅薩傑(André Messager 1853~1929)。


梅薩傑在現在的古典音樂界或許算是冷門,聽過這位作曲家的樂迷恐怕不多,更別說知道他跟聖桑學習過、還是管風琴家、也當過指揮家。不過在我們單簧管界(對,上述的業界,指的就是單簧管界)卻是大熱門,他在1899年(46歲左右)時應單簧管大師羅斯(Cyrille ROSE)邀請,替巴黎高等音樂院寫作單簧管科畢業考試的比賽曲「競賽獨奏曲(Solo de Concours)」,幾乎是每個單簧管主修學生、單簧管演奏家都會演奏/灌錄唱片的經典。以我自己的唱片收藏而言,如果把「André Messager」當作關鍵字的話,看到的結果就會像是下圖的樣子:



是的,對一個瘋狂單簧管收藏家而言,這個表中只有三首不是這個「競賽獨奏曲」應該也是很正常的吧?(笑)。三首中有兩首是芭蕾組曲,因為他主要的作曲工作是在寫喜歌劇,所以自然會有不少衍生的芭蕾舞曲出來。


言歸正傳,這首曲子在1899年第一次在巴黎高等音樂院的考試出現時似乎就非常成功,除了考出了另一個傳奇大師卡悠札克(對,他就是第一個被拿來試刀的考生之一),也讓巴黎高等音樂院的教授們很喜歡,接著又在1907、1918、1929年等年度的考試中拿出來使用,甚至到了進入二十一世紀的2006、2008年兩屆,也還是這個畢業考試的指定曲,堪稱備受歡迎的考古題。


由於這是用來考試的作品,也像其他做為音樂比賽用的樂曲一樣,不能寫到三、四樂章的長篇大論,而是控制在五分鐘左右的小品,在結構上就不複雜、而是很標準的快慢快三段形式。調性也是單簧管最擅長的降B大調,可以讓演奏家充分發揮華麗技巧,特別是中段被認為相當法國式優美旋律之後的裝飾奏,可算是單簧管曲目中難度頗高的片段之一。也是這樣,這首作品既能聽到好聽的音色、也能看出演奏者的技巧程度,所以就變成了音樂會與音樂比賽的常見樂曲了。


這樣的當紅名曲,其改編版本倒是不如想像中多,但也存在著管樂團伴奏的改編版本,也不少名家演奏過這樣的版本。另外,總覺得可能更適合改編成弦樂四重奏或弦樂合奏團來合作---說不定也真的存在,但我自己還沒在水管上看過。


基於以上的發想,加上某些壞朋友的提議,我就覺得改成類似弦樂合奏效果的單簧管重奏團版本應該是可以一試(據壞朋友表示,某國內著名重奏團已經改過就是了),所以就動手來改看看。而且梅薩傑原本的合聲就寫的很滿,音域也不會太寬,弄成標準的單簧管八重奏形式非常適合,所以寫成了以下的編制:


獨奏單簧管(或獨奏低音單簧管---這是來自於另一個壞朋友的發想,印象中也看過這樣的版本)


降E調單簧管(或第5部降B調單簧管)

降B調單簧管1、2、3、4部

中音單簧管(或第5部單簧管、或巴賽管)

低音單簧管

倍低音單簧管(或倍中音單簧管、或第二部低音單簧管)


換句話說,可以變成很多種不同編制的組合來演奏。比如說樂團欠缺中音單簧管/倍低音單簧管、或沒有人擅長吹高音降E調單簧管的話,就可以使用六把降B調單簧管、兩把低音單簧管來伴奏。


以下就是利用MuseScore將這個改編混音出來的結果,請大家參考看看。


*混音中將獨奏聲部用標準單簧管與低音單簧管同時疊在一起,聽起來頗有鋼琴(管風琴)的立體效果,很有趣←自己講。

 


 


https://youtu.be/HZcIsA1Te1U?si=QEBVKe4bRFlFQ1ko


2025年2月2日 星期日

庫魯賽爾第二號單簧管協奏曲


恰好在大約兩年之前,因為和某位楊老師合作演出協奏曲的單簧管重奏伴奏版的關係,改編了芬蘭/瑞典作曲家庫魯賽爾(Bernhard H. Crusell)的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由於印象中作曲家的三首協奏曲似乎都不存在單簧管重奏團伴奏版(倒是好像有管樂團伴奏版...),所以訂了一個未來要將另外兩首也要改編起來的目標。不過,隨著每日泡在O片和啦啦隊美圖之中,不知不覺兩年過去,另外兩首的改編卻沒有一點點的進展。


終於,趁著長達將近十天的年假(好滴,我知道正常來說是九天,但因為看守所巨蛋開箱日的關係,對本人來說實質上是放了十天),終於開始動手號稱「盛大(Grand)」的庫魯賽爾第二號協奏曲。


由於放假期間沒有甚麼其他特別的事情要忙,可以充分利用時間,總覺得很快就能改完。不過也是因為放假,每天總是睡到午後才起床,加上這首作品真不愧是「盛大」,全曲總共有將近700小節(第一樂章329、第二樂章64小節、第三樂章285小節,相信大家的數學都比我好,就不表演加法了)---實際演奏起來都是將近25分鐘的程度,完全不輸給同一時期創作、有很長一段時間可能都是單簧管界最難作品的史博第二號單簧管協奏曲(總計639小節);所以幾乎用盡整個假期才剛好改完,真是大出意料之外。話又說回來,這首作品寫得如此豪華雄偉,可能也是因為要提獻給當時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關係。


雖說長度上有點被整到的感覺,但過程中倒是改編得很開心。因為這首作品雖然是在可以歸屬在浪漫時期前期的1815年首演(換句話說創作時間也在這時間左右),作品的風格卻仍維持的古典時期的工整典雅(據說頗能聽到受到貝多芬影響之處,比如說第一樂章的三連音片段,容易聯想到樂聖的小提琴協奏曲),而且雖然是寫成了F小調,聽起來卻比身兼小提琴家與作曲家的史博愛用減七和弦的那種鑽牛角尖晦澀感爽朗許多。更別說庫魯賽爾本身就是單簧管演奏家,比起小提琴家史博更懂自身樂器的特色,不會寫出那種幾乎無法換氣的超長樂句,也不要求硬擠超高音(他的三首協奏曲最高音都沒有超過G6---兩點Sol),也不需要有像機關槍一樣的六連音跳音;而是用在可控制範圍內,展現出讓人聽起來很華麗炫技的效果(畢竟還是展現了該有的大跳與快速音群等等木管樂器特色),堪稱超高CP值的作品。特別是在第二樂章中使用了據說是庫魯賽爾最大武器的極弱音回聲(Echo)效果,也是他遠比史博更了解單簧管的證明。甚至撇開獨奏部分不談,單就伴奏的寫作,庫魯賽爾的配器手法似乎也更勝史博一籌,樂團各聲部不會搶去了獨奏的風采(適當地避開了獨奏的音域),齊奏時也能表現出光輝燦爛的氣勢。總結起來,這首在出版編排上雖然是第二號協奏曲、實際上卻是最晚寫好的作品,真不愧是庫魯賽爾在單簧管寫作上的集大成之作。


原曲是寫成十九世紀初期習慣的近似「雙管交響樂團編制」---長笛一部、雙簧管、低音管、法國號、小號各兩部、弦樂五部與定音鼓,其實是還算適合改寫成標準的八部單簧管重奏(降E調1部、降B調4部、中音單簧管/巴賽管、低音單簧管、倍中/低音單簧管)。不過,設定上為了更接近原曲的飽滿效果,除了最高音的降E調與最低音的倍中音、倍低音聲部以外,中間的各聲部都設定成需要至少兩把,所以實際上不含獨奏最少需要15人才能演奏---好吧,我得承認,要濃縮成更少的聲部需要更優異的編曲能力,這有點超乎我的程度。這多少也跟這首作品的獨奏雖然比史博簡單、但伴奏部分要比後者要難(特別是第三樂章)、讓我有點燒腦有關。


另外,依照古典時期的協奏曲慣例,這首作品在三個樂章中都留有可以演奏裝飾奏之處,一般在演奏此曲時獨奏家也大多會自己寫作或即興演出裝飾奏,所以我也跟著東施效顰寫了三段裝飾奏---第一樂章的裝飾奏比較長、而第二樂章、第三樂章就是過場的加花,算是這個編曲的一個小小特色。


改編的MIDI音檔如下連結,就請大家參考一下:

 


 


https://youtu.be/Tm-6rnDufY8?si=rGX4RyFqlKEXsGNs


*第一、第二樂章的速度似乎設定得比較快一點,所以即便加上裝飾奏,也僅有21分鐘。


相關系列文章: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名曲介紹]亞諾四首蘇格蘭舞曲

麥爾康.亞諾爵士(Sir Malcolm Arnold)算是管樂圈相當有名的當代英國作曲家,因為他自身原本就是職業小號演奏家(前倫敦愛樂小號首席),是年過三十之後才把工作的重心完全轉換至作曲家上,所以他寫了為數不少的管樂相關作品,包括原本就是寫給銅管合奏團(兩首小組曲等等)或是管樂團(兩首進行曲)的原創作品。單以單簧管而言,他就寫了兩首協奏曲、一首小奏鳴曲以及無伴奏的幻想曲,都是現在經常能在錄音或音樂會上聽到。


*譯名沿用維基百科的版本,如果翻成「阿諾」,感覺鄉土味比較重一點(笑)


其實他很多原本寫給管弦樂團的作品或是替電影寫的配樂,也因為大受歡迎而改成了管樂團合奏版,比如說桂河大橋進行曲、彼得露序曲、六福客棧....想必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了。至於本篇想要介紹的四首蘇格蘭舞曲也是管樂團音樂會常見的改編曲目。


這首四首蘇格蘭舞曲,是亞諾爵士為了1957年的BBC輕音樂節(BBC Light Music Festival)所寫的小組曲,首演就在同年由作曲家自己指揮BBC交響樂團演出。當然,因為是「輕音樂」,所以旋律與結構都避免艱澀複雜,全曲四個段落加起來也僅僅只有十分鐘而已。


另外,標題雖然是「蘇格蘭舞曲」,但這四段音樂只是作者受到蘇格蘭音樂的啟發,並不是真正引用了甚麼旋律或舞曲,因此四個段落都沒有加上標題,僅給予了明確的速度記號:第一段=沉重(Pesante,♩ = 104)、第二段=活潑(Vivace ,♩ = 160)、第三段=稍快板(Allegretto,♩ = 96)、第四段=充滿活力(Con brio,♩ = 144)。即便如此,亞諾爵士的出版商(Novello & Co)還是提出了簡單的註釋,給予演奏者參考。出版商認為第一段是「類似於斯特拉斯佩舞曲(Strathspey,Strathspey是蘇格蘭高地的區域之一,流行的是4/4拍帶有附點節奏的音樂風格)」的音樂、第二段則是活潑的里爾舞曲(Reel,這是一種四拍或兩拍,由A、B兩段類似問答形式各八小節反覆演奏的音樂)、第三段則是如歌一般的優美旋律,令人聯想到「赫布里底群島的一個寧靜夏日」、第四段則是活潑的高地獨奏舞(Fling,同樣是4/4拍、帶有附點節奏、AABB反覆的音樂。通常是一位舞者獨自舞蹈)。


這首組曲的配器則是類似標準的「二管編制」:五部弦樂、一短笛、一長笛、兩部雙簧管、兩部單簧管、兩部低音管、兩把小號、四部法國號、兩把長號、一把低音長號、打擊樂。因此不需要太大規模的樂團就能演奏。至於改編的版本也不少,如前所述、1978年由John Paynter改編的管樂團版、1984年由Ray Farr改編的銅管合奏團版,以及最近才改編出來的木管五重奏版(2022年),當然也有鋼琴獨奏或是小提琴獨奏的版本。嗯,好像不太看得到單簧管重奏團的版本,所以....


我又手賤將其中的第二段改編成單簧管重奏團的版本了。其實這是來自於日本單簧管演奏家橋本真介老師的啟發,因為他改編了一個第二段的低音單簧管八重奏版本!!四個段落中,第一與第四段要改編起來會比較困難(所以有點好奇木管五重奏改編版會長甚麼樣...),優美的第三段應該也很適合改編給單簧管重奏團來演出,但第二段最是輕快有趣,很適合拿來做為安可曲,因此我就先單獨改了這一段。


而且單純就改編而言,如上所述這一段是個AB兩段各八小節反覆的作品,所以主旋律可以一直複製貼上,加上全部還不到一百小節,可以在短時間內就改完,也是我優先挑選改編的原因。也是因為主旋律是一直反覆十六個小節進行,因此作曲家除了搭配了不同的伴奏之外,主旋律每演奏一次,就轉一次調(升半音,直到最後才回到一開始的降E大調),中間還有一段突然放慢速度,好像喝醉酒一樣搖擺,非常有趣。這種轉調的操作對於編曲軟體(MuseScore)而言,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配器上,亞諾爵士也是設計成每進行一次主旋律,就換一次主奏樂器,製造出不同的音響變化;對於單簧管重奏團的改編來說,就只能在各聲部之間輪流了,但可能會讓中音單簧管或低音單簧管、甚至是倍中音單簧管來發揮音色的對比。


這次的改編,也是使用類似單簧管八重奏的編制:


降E調

降B調四部,每部至少兩人

中音單簧管(或巴賽管),至少兩人以上

低音單簧管,至少兩人以上

倍中音單簧管

倍低音單簧管


換句話說,演出上最少需要15人,算是偏中型規模的編制。改編模擬效果如下連結:

 


 


https://youtu.be/BN_L1jXkX2w?si=sJQeJYxMbzi8SbH8


當然,MIDI效果比較無聊,實際上演奏起來應該會很有趣才對。


另外也很期待有機會聽到上述橋本老師的改編。


2025年1月21日 星期二

[名曲介紹]羅西尼弦樂奏鳴曲

羅西尼所寫的弦樂奏鳴曲,現在可說是弦樂合奏團的常見曲目。但除了單簧管以外,幾乎不聽其他音樂的本偏執狂,以前是完全不知道這首作品。要不是因為我們偉大的「賴神」(卡爾.萊斯特是也,照理說應該要稱呼他為「萊神」才對,但講「賴神」好像比較威,就這樣用啦)參加的天團「維也納柏林合奏團(Ensemble Wien-Berlin)」,灌錄了由德國著名Friedrich Berr改編的木管四重奏版本,我才會知道這套作品。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名曲介紹]蒙太古家族與凱普萊特家族

這是俄國作曲家普羅高菲夫所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芭蕾舞劇中第二幕第十三場景或是他替同名的第二號管弦樂組曲(*)寫的第一首音樂的標題。有趣的是在芭蕾舞劇中此曲的名稱是「騎士之舞(Dance of the Knights)」,但在組曲中卻被稱為標題所寫的「蒙太古家族與凱普萊特家族(Montagues and Capulets)」,敘述這個莎翁悲劇中兩大對立家族的不同性格。因為組曲中的確包含著較多的故事要素,所以改成這樣的名字比較適合沒錯。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神之鐘聲

昨天去聽了人稱「尼神」(好吧,是某神秘宗教稱)的尼可拉.包代胡(Nicolas Baldeyrou)的音樂會,音樂會有多精彩,有去聽、有去演的人都知道,沒去的人只能替你遺憾,總之不需要我班門弄斧。



*哎,結果神秘嘉賓預測大槓龜,只能說C教授太年輕,害我認成他的學生Y教授了(牽拖)。


既然不談音樂會,那要談甚麼?

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名曲介紹]英國民謠組曲

說起經典管樂曲,最有名的應該就是兩大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與佛漢威廉士所寫的「一組(第一號軍樂隊組曲)」、「二組(同)」與後者所寫的「英組(英國民謠組曲)」等三大組曲了。即便是資訊相當貧乏的本人就學時代,這三首組曲也是幾乎每個參加管樂隊/團的學生所熟知的曲目。因此以下也整理維基百科的資料,來介紹佛漢威廉士所寫的「英國民謠組曲」。


===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塞爾維亞理髮師理髮師序曲的各種改編

突發奇想,發現我的編曲偶像John Gibson雖然改編了很多有趣的單簧管二重奏、包含一些好聽的羅西尼歌劇序曲,卻漏掉了也相當有名、老幼婦孺盡知的塞爾維亞理髮師序曲,於是身為收集狂的本教主、覺得這首改編成二重奏(不管是啥二重奏)效果應該也會不錯,再加上確認過IMSLP上也看不到甚麼單簧管二重奏的版本,於是就決定來改看看了。


說到這裡,順便來看看IMSLP上有甚麼改編版本好了~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Buddy Clarinet Ensemble 17th Concert Program Notes

[Buddy Clarinet Ensemble 第十七次定期音樂會]


時間:

2024年12月06日(五)晚上07:30


地點:蘆洲功學社音樂廳(地址:新北市蘆洲區中山二路162號2樓)


參考地圖:https://goo.gl/maps/SskMA6RBgk6rMB5B8


交通工具


捷運:台北捷運中和新蘆線三民高中站1號出口,出站步行約10分。

公車:蘆洲監理站(14、225、232、306、508、581、704、785、806、816、927、928、忠孝幹線、橘13、F319)下步行約3分鐘。


售票網址:

巴迪卡到門—巴迪單簧管重奏團2024年度公演II



音樂會主題:

巴迪卡到門



===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永恆的故事

先貼一下這個在水管上應該是非常紅(我自己就被推薦過好多次)的影片:

 


 


https://youtu.be/sAYeXHoooXA?si=qEy8U5DzpCiZC6gp



曲名為「Eternal Story」,翻譯成中文當然就是「永恆的故事」。原本是替著名的挪威小號演奏家泰妮.辛.韓賽絲(Tine Thing Helseth,這個譯名是沿用NSO的音樂會介紹,但從日文音譯與股溝翻譯來看,似乎翻成「媞內.婷.海爾賽特」會比較好一點)與日本薩氏管演奏家田中靖人所寫,是前者在EMI唱片公司發行的第一張專輯「敘事者(Storyteller,教主式翻譯)」的其中一首樂曲,作曲家是山下康介。但是不管是作曲家自己的官網、維基百科或是股溝大神,都沒有提及樂曲的創作背景是甚麼?是EMI出面替小號演奏家找了作曲家量身訂作?還是田中靖人老大委託作曲家所寫?還是作曲家原本就是想寫來當作美術綜藝節目「美之巨人們(美の巨人たち)」片尾曲,剛好EMI來邀約,就順便一魚兩吃了?只知道,這首曲子可能因為小號演奏家的專輯大賣、也可能是因為田中老大的粉絲支持,甚至是綜藝節目的推廣威力強大,總之就是變得非常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