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可說是拉威爾最受歡迎的作品,在網路上可以找到滿滿的各式解說,開頭幾乎都會拿「墓(Tombeau)」作文章,提到這個字在音樂上以及從作曲家的作曲旨趣來看,都應該要翻譯成「輓歌」才對。不過至今為止,中文和日文的譯名還依舊是《庫普蘭之墓》,沒有看到過《庫普蘭之輓歌》或是《クープランのトンボー》這樣的寫法,看來是只能被迫將錯就錯了。
也是因為解說非常多,幾乎到了「範本化」的程度,所以這篇想換個角度來看。也就是以本部落格最喜歡討論的「只要是名曲,改編版本必定非常多」、這種有點歪掉的觀點下手。
不過在這之前,還是要帶一下作曲背景,當作是基本認識。
這首作品原本是拉威爾1914年至1917年、花了三年才創作出來、共有六首曲子組成的鋼琴獨奏組曲。僅僅六首曲子卻花了三年時間去寫作,主要還是因為在這段時間拉威爾自己有強烈對抗德國的愛國心,因此自己志願入伍進入軍隊之中(這是在拉威爾的傳記電影「波麗露狂想曲」特別強調的情節),並不是全職寫作的關係。最先的創作目標可能是在強調法國文化不遜於德國音樂,但隨著戰事進展,陸續有友人在戰爭中去世,而逐漸轉換成兼有悼念友人意義的組曲。也是因為強調法國的音樂傳統,所以是依照拉威爾最崇敬的法國音樂家、也是音樂世家庫普蘭家中最著名的法蘭索瓦.庫普蘭(François Couperin)在世的十七世紀流行的舞曲組曲的形式寫成。其實被稱為「法國的巴哈」、或者也稱為「大庫普蘭」的法蘭索瓦.庫普蘭本身就是寫作組曲的大行家;而同為庫普蘭家族中的路易.庫普蘭也寫過名為「布朗賀謝之墓(Tombeau de Mr. Blancrocher)」的組曲,換句話說「庫普蘭之墓」這個標題,本身就有多重致敬的意義存在。
由於這首「庫普蘭之墓」完成的1917年,拉威爾的母親也去世了,讓拉威爾喪失了作曲的動力,自此之後不過也就再寫了十首左右的作品,因此這首作品就成為了拉威爾所寫的最後一首鋼琴獨奏曲。不過,顯然拉威爾自己很喜歡這首作品,於是在1919年親自改編成管絃樂團的版本,可說是這首作品第一個改編版本。在這個版本之中,拉威爾刪去了原本鋼琴版本中非常鋼琴性格的「賦格」、「觸技」兩段(特別是觸技,有非常多同音連彈、八度大跳、甚至可以歸入鋼琴曲中最難等級的片段,即便號稱「管弦樂配器魔術師」的拉威爾也乾脆放棄改編),並且將小步舞曲與梨高頓舞曲(Rigaudon)的順序對調,使整個管弦樂組曲更符合一般快、慢、小步舞曲、輪旋曲的傳統形式。雖說拉威爾自己已經刪掉了相當困難的觸技部分,全曲仍而像其他拉威爾的管絃樂曲一樣,充滿了各式考驗木管樂器技巧的樂句,特別是開頭的前奏曲中的雙簧管聲部,是幾乎每個考樂團的雙簧管演奏家必練的片段。
也是因為拉威爾自己沒有改編,因此市面上還存在著六首樂曲全部都改編進去的完整管弦樂版本。好比說匈牙利作曲家佐爾坦(Kocsis Zoltán)就改編了一個自己指揮演出的改編版本:
https://youtu.be/Goslds-6LCc?si=iKt761rUUOGfbELV
另一個相當著名、在台灣也買得到樂譜的全曲管弦樂改編版,則是由美國編曲家勞德(Michael Round)改編的版本。這個版本則是由大指揮家/鋼琴家阿胥肯納吉指揮日本NHK交響樂團灌錄成唱片:
https://youtu.be/3MuwjU8mVzw?si=fVgnzo6yGccJX7XB
由於這首曲子的管弦樂版很要求木管聲部的高超演奏技巧,因此自然就出現了木管五重奏的改編。最早出現的版本的是由美國法國號演奏家瓊斯(Mason Jones)所改編的版本,這也是個四個樂章的精選版。不過其所挑選的四個樂章和作曲家自己改的管弦樂版不同,第二段改成了賦格,而不是其實技巧上可能比較難的福爾蘭納舞曲(Forlane)。這個版本非常受歡迎,筆者手上的四個木管五重奏版本都是這個瓊斯改編版本;如果在水管上搜尋的話,通常跳出來的也是這個版本。事實上,我第一次接觸到庫普蘭之墓這首曲子,聽的就是木管五重奏版,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以為這首曲子是僅有四段的組曲(笑)
https://youtu.be/jrbW1u667fE?si=6HW-dsvhzttarrRO
不過實際上,木管五重奏版還存在著丹麥作曲家阿布拉漢森(Hans Abrahamsen)的改編版,這也是個四樂章的版本,選的四段則是作曲家相同。美國編曲家舒勒(Gunther Schuller)也改編了一個全曲六樂章的木管五重奏版。這兩個版本在水管上都找得到,就請有興趣的人自行尋找了。
同樣是五重奏,這首曲子還存在著另類木管五重奏的「簧片五重奏(Reed Quintet)」改編版,這個版本自然是由簧片五重奏的開山老祖宗「Calefax Reed Quintet」之團長海克馬(Raaf Hekkema)所改編給自己的樂團來演出的版本。這也是個全樂章的精采改編版,推薦大家務必聽聽看。
*Calefax的錄音是出了CD,目前水管上找不到,可能要在其他串流平台上付費收聽。
https://youtu.be/qrpXuGzf4Wg?si=kSHN4pI3wA-FvOFE
除了木管五重奏之外,也存在著兩把長笛、四把單簧管、一把低音管的奇妙木管七重奏版,但這個版本很可惜只有第五樂章小步舞曲而已,而且也找不太到實際的錄音,只能單純作為紀錄。
https://youtu.be/2ukNbFWLLAI?si=j9yidG72lNoX9Gk1
除了木管五重奏之外,這麼有趣的曲子自然不會被喜歡單簧管重奏的編曲家所放過。最早有日本編曲家木村健雄所改編的第一段「前奏曲」、第四段「梨高頓舞曲」的單簧管六重奏版本出現。這個版本非常有名,除了在日本大大小小的單簧管重奏音樂會或是重奏比賽中頻繁演奏之外,甚至在台灣賣得也很不錯,就筆者所知,至少就有好幾個台灣的單簧管重奏團演奏過。在水管上也很容易找到很不錯的錄音。
後來,就有人不滿於只有兩個片段的版本,而有了同樣是來自日本的編曲家山田悠人所改編的全曲單簧管六重奏版。既然是全曲版,難度就是五星級的艱澀,因此這個全曲版目前還沒親耳聽過正式演出的錄音,這是很令人遺憾的地方。順帶一提,這個版本也同時出了薩氏管重奏團的版本。
前面一直在強調,這首作品是木管樂器的難曲,所以會有各式木管重奏的改編。那麼有沒有瘋狂的銅管人也想要來插一腳挑戰看看?答案是有的。編曲者是姓名很特別的日本編曲家和氣愛仁,改編成編制為降B調小號四部(其中第一部兼高音A調小號、三、四部兼富魯格號)、法國號、長號三部、低音長號、低音號的十重奏版本。雖然不是全曲改編,但選曲上並未避開比較難的片段,而是前奏曲、賦格、小步舞曲、與觸技曲等四段,保證是相當炫技的改編。
再往上看的話,有沒有更大編制的管樂團合奏版本呢?答案是有的。比如說大名鼎鼎的佼成管樂團演奏了由大橋晃一應該是參照管弦樂版所改編出來的四樂章版本,非常之精彩。這個演出是找了大名鼎鼎的指揮家Hubert Soudant來指揮,可說是另外一大賣點。
https://youtu.be/hQXnk8BUQRg?si=TWJ8eesgA5d5uO0N
另一個非常著名的管樂作曲家天野正道,則是也改編了一個三樂章版本,雖然比上述版本少了一個樂章、卻挑選了可能最困難的終樂章「觸技曲」,因此也經常在日本的管樂音樂會上看到這個版本的演出。
*這個影片有天野正道老師自己寫的解說,也務必參考看看。
除了以上這些以外還有沒其他小型的改編版本?答案是有的,比如說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的三重奏版,或是改給小提琴獨奏、雙簧管獨奏(必考題)或薩氏管獨奏...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的獨奏版本。雖然說也不見得是全樂章改編,但絕對可以在音樂會上大放異彩。其中想要特別一提的,是我們單簧管的曲目中,也有人挑選了第一樂章的主題作為練習曲。那就是Polatschek所寫的《Advanced Studies》中的第二十六首,有興趣挑戰的人不妨去信義路上某樂譜店找方丈購買。對了,這首練習曲推薦使用A調單簧管來演奏,就會和原曲調性相符:
https://youtu.be/1oYxRV5Yl60?si=5P1eLCumIj_cly36
寫了這麼多版本,只是想說這首作品也是我自己很喜歡的樂曲,有朝一日一定要來改編看看。因此,最近也試著改編了一個大型單簧管重奏團的版本---這是目前還找不太到有人演或是販賣的改編版本。
使用的編制如下:
降E調(或D調)單簧管
C調單簧管
降B調(或A調)單簧管1~5部
巴賽管(或中音單簧管)2部
低音單簧管2部
倍中音單簧管
倍低音單簧管
考慮到音色變化,所以還是加入了C調單簧管、或是巴賽管這種少見樂器。
編曲的過程中,由於前奏曲、福爾蘭納舞曲、小步舞曲與黎高頓舞曲有原作自己改編的管弦樂版可以參考,大致照本宣科即可。而拉威爾自己沒有改編的賦格,因為是很工整的三聲部形式,相對來說也不難自己想像怎麼拆部。真正困難的還是終曲的觸技曲,除了技巧困難到得自己掰成適合單簧管來演奏的句型以外,光是鋼琴原曲密密麻麻到非常難視譜,就讓改編作業無比痛苦。六首曲子中,恐怕是最後這首花了最多時間。最後總算是在參照單簧管六重奏版去擴大後,勉強湊完。
以下就是這個改編的DEMO錄音,就請大家參考看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