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8日 星期日

史博第二號單簧管協奏曲

初學單簧管、或是對單簧管感興趣的人,最常被推薦的單簧管音樂應該會是莫札特的單簧管作品:單簧管協奏曲、單簧管五重奏、單簧管三重奏、或是歌劇詠嘆調中的獨奏等等。然後再來可能就是貝多芬的三重奏或是浪漫時期的韋伯三首協奏曲、五重奏、變奏曲或是和鋼琴的大二重協奏曲。這些作品的誕生,大多與作曲家本人認識了傑出的單簧管演奏家有關。


其實在與韋伯差不多同一時期,也有類似的作曲家與單簧管好友組合出現,也因此產生了很多的單簧管作品,那就是本身是超級小提琴家、發明了小提琴肩托、也很有作曲天分而甚麼曲子都寫過、還是第一個使用指揮棒的斜槓天才史博(Louis Spohr)與據說演奏能力更勝貝爾曼(Heinrich Baermann)的單簧管演奏家荷姆斯泰特(Johann Simon Hermstedt)。史博因此替荷姆斯泰特寫了四首協奏曲、兩首幻想曲與和需要女高音合做的六首德國歌曲集。特別是他的四首協奏曲完全就是將單簧管的演奏能力逼到了極限:滿滿的高音、悠長幾乎無法換氣的樂句、彷彿小提琴一樣的大跳與裝飾音,在許多現代更具挑戰的單簧管曲目出現前,絕對是單簧管曲目中最困難的類別。


在史博的四首協奏曲之中,第二號是唯一的大調作品。其創作緣由是因為1810年夏天弗蘭肯豪森(Frankenhausen)預計舉辦一個音樂節活動,而史博被選為這個音樂節的指揮,正好荷姆斯泰提議史博再創作一首協奏曲來展現自己的單簧管能力,於是史博就利用這一年的春天寫作了這首第二號降E大調單簧管協奏曲,並且在同年7月22日在弗蘭肯豪斯音樂節上由作曲家指揮、被提獻者荷姆斯泰特擔任獨奏首演。據說為了提升音樂節演出樂團的實力,首演時的管樂演奏者還是荷姆斯泰特特別從其「主場」松德爾斯豪森(Sondershausen)來助陣演出。


全曲的結構是標準的快、慢、快三個樂章的形式。第一樂章是標準結構的奏鳴曲形式,當中有著輕妙的附點形式的第一主題、有需要展示宛如小提琴一般的華麗技巧片段、還插入了類似進行曲風格的主題與強烈浪漫風格吟唱片段。第二樂章的慢板寫在了史博最喜歡的降A大調上、並且刻意使用了單簧管的低音域來吟唱。中段氣氛一轉,有著極度戲劇化的C小調高音嘶吼與狂野的音階與琶音衝刺,最後又回到了單簧管低音區域,在靜謐的氣氛中進入下一樂章。第三樂章則是有波蘭舞曲形式的輪旋曲,這恐怕也是全曲最困難、最要求技巧的樂章。特別是後半段六連音的音階狂奔,讓單簧管以斷奏的形式直接衝向最高音域的C(C7、三點Do),即便到今天,這也是非常困難的技巧。


也是因為這首曲子技巧艱難、但氣勢與規模宏大,至今仍是許多單簧管演奏家挑戰自我的名曲,

經常可在音樂會上或錄音之中聽到,當然也會在不少大師班上看到學生拿出來求教。原本以為這樣的曲子很難看到會有人拿出來改編---大多直接以鋼琴伴奏、有本錢的人就直接和管弦樂團合作。畢竟這首曲子除了獨奏困難以外,伴奏也不簡單,想要改編也需要勇氣啊....。


不過,就在去年看到了友團改編了史博的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的單簧管重奏版本,讓我有了見賢思齊的野心(?),所以開始著手改編同一系列的第二號。選擇的編制是:


降E調

降B調1、2、3、4部(各兩把以上)

中音單簧管1、2、3、4部(或巴賽管)

低音單簧管1、2部

倍低音單簧管(或倍中音單簧管)


算是標準八重奏的擴大編制。


全曲將近25分鐘、六百多小節,所以花了不少時間處理,最後完成的參考MIDI錄音如下,如果演得出來的話(笑),效果應該還不錯吧?

 


 

 


https://youtu.be/k1iXqnRUnvw?si=A3hOUq-fre9ywZQ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