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照片來看令人遺憾的單簧管圖鑑 檔案32
這是德國艾福特(Erfurt)的卡爾.庫魯斯培(Carl Kruspe)樂器工作室在1908年製造的單簧管。
卡爾.庫魯斯培(Carl Kruspe,1808~1885)出生於米爾豪森(Mühlhausen),然後在哥廷根(Göttingen)的約翰.史崔特伍爾夫(Johann Heinrich Gottlied Streitwolf,1779~1837,擁有1820年開發出半音階低音法國號、1828年開發出低音管造型之低音單簧管的輝煌經歷)管樂器工作室學習樂器製造維修技能。
在1829年左右,他回到了米爾豪森,設立了自己的樂器工作室。
1837年他又將工作室搬去了艾福特。之後他的兒子艾德華(Eduard Kruspe,1831~1918)與弗利德利希(Friedrich,或Fritz)也一起加入工作室工作。
後來長子艾德華又獨立出去,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製造銅管樂器、特別是法國號,在當時非常有名(Ed. Kruspe品牌)。
而次子弗利德利希則是在1861年繼承了父親卡爾的事業,繼續專攻木管樂器的製作與維修。而老卡爾在去世之前,都是以樂器製作家的身分活躍著。
而在後來移居美國紐約的曼涅爾(Wenzel Meinl,1864~1916)也曾在卡爾.庫魯斯培的工作室工作過。
而這次要介紹的單簧管,是在埃勒(Oskar Oehler)製造出現在德式單簧管的埃勒系統差不多同一時期製造出來的。
雖然是麥尼爾移居美國之後製作的,但如果聯想到曼涅爾在紐約開發出來的新型德式單簧管的話,就會更覺得這把樂器有趣。
從照片的整體樂器來看應該可以觀察到,這是在德式單簧管中比較少見的上下管一體式單簧管。
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竟然有五顆側鍵(顫音鍵)。
有五顆側鍵的樂器其實偶爾會出現,但到底如何使用,就不太清楚了。
另外這樂器最大的特徵,還是在於所有的環形鍵旁邊,都有附加一顆小音孔(與音孔蓋)。這種在環形鍵旁邊加上小音孔的設計,在現在的德式單簧管上也還看得到,但在這把樂器上這種小音孔也稍微多了一點。
從側面來看,還會注意到,側鍵連動的音孔也比平常的單簧管更大一些。
顯然這是為了發聲清楚而故意把音孔做大一些。不過,這些音孔做大之後,會連帶地讓沒有加上墊子、得用手指蓋住的環形鍵音孔也跟著做大一些才行。
在樂器本體的背面,可以看到德式單簧管的特色,左手拇指音孔沒有環形鍵,並且因為上下管一體式的構造,而看起來非常簡潔。
在右手食指與中指之間的橫桿,推測應該是完整貝姆式單簧管上經常可以看到的C#/G#的替代指法鍵,但從樂器側面來看,在C#/G#音孔的下方還有連動一個音孔蓋。
從德式單簧管的指法來看,也可能是降B到C或F到G(●●●|●〇●與●●●|〇〇〇)用的顫音替代指法鍵。
而右手無名指鍵則是做成蓋孔式,也很有意思。
還有在蓋孔鍵的下方、右手小指按鍵群的下方也加上了一顆提升發聲效果的音孔。
最後則是右手小指上多了德式單簧管幾乎不會製作的E/B鍵(不是降E/降B鍵)。
庫魯斯培製作的單簧管,是現在德式完全看不到地設計了。這種樂器令人感興趣之處非常多,是很值得繼續調查研究還有沒有其他資料的系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