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吸氣很重要?呼氣更重要!
D:這是個很好的問題。 我的答案是這樣的:「雖然你在問關於呼吸的話題,對我來說呼氣(吐氣)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會吸氣,這是非常自然的動作。不過,實質上演奏時全部都是靠呼氣執行的,全部都是!」
我們以拇指支撐住樂器使其往嘴型方向推,總是讓樂器的揚聲口有被支撐住的感覺,這種觀念最終是為了確保住肋骨下的空間,使手肘離開肋骨。人們往往都在討論「氣柱(colonne d'air)」,但在說到氣柱時最重要的是肌肉。對了,可以讓我摸一下嗎?...(達米安伸手去摸梅澤納的肋骨)。
吐氣時,第八到第十一根肋骨會打開
D:就是這裡,這裡的肌肉。吸氣的時候,這裡的肌肉特別會將第八到第十一根肋骨往上抬而使胸腔擴大。我的手將肋骨往上推的話,就可以在吐氣的時候、或是發出聲音的時候一直讓胸腔維持擴大的狀態。
M:我也是完全相同的想法,也會使用這樣的手法。
D:簡單來說,就像日本人說「Hi(はい,是的)」時一樣的狀態。說的更簡單一點,也和持續咳嗽的狀態完全一樣。這力量不是在上面,一定就是在這裡,而這個力量就會維持住肋骨的位置。吐氣就和上述「Hi」或是咳嗽一樣的動作,只是更慢、要維持更久一點。而在肋骨的內側就有氣、就有樂音。
M:這部分的肌肉也有補足脊椎兩側的肌肉功能,用雙手拇指去按壓就能感覺到。這個時候其他的手指要朝前指。
D:當然,在背部也能感受到聲音。
M:我們在練習這個方法時就能明白這個道理,實在非常高興。不過,到找出這種方法之前,要花很多的時間才熟悉這樣自然的動作。
呼吸練習
D:那我也來說說練習吐氣的方法吧。這並不是我自己想到的,而是參加某個講習會的時候知道的。這場講習會是擔任維格(Vegh)弦樂四重奏第一小提琴、現在已經過世的偉大小提琴家。當時他也已經85歲了。知道他要開這樣的大師班,我就很感興趣地前去會場聆聽。到了那哩,我看到的竟然是他單腳演奏的樣子!他顯然是個短小精悍的人!他讓參加這場講習會的所有人都做了同樣的動作---單腳站立維持平衡下演奏。在這樣的狀況下,如同預期一樣,肌肉立刻就會繃緊起來,而得到了可以演奏樂音時的力量,並且讓我們變成了可以一直支撐住樂音的狀態。我看到的,就是他和學生一起單腳站立一面拉奏拉威爾的「吉普賽舞曲(Tzigane)」的樣子。 據他說,他不想聽沒法單腳站立的學生之演奏。
M:吐氣之間的肌肉繃緊程度增加是很自然之事。
D:我立刻就注意到了這個道理。當時,我覺得「啊!有甚麼要發生了!」,於是我也跟著撐住,和在場的其他人一樣保持這樣單腳站立的狀態。
M:這個方法好像很不錯,比起講抽象的「氣柱」要好多了。
D:完全就是這樣。
M:令人遺憾的是,往往會看到年輕演奏者為了追求更強大的共鳴、為了吹出較暗的音色,往往用了很重的配備。但這樣偏重的配備卻很難讓樂器完全振動起來。結果,反而不是運用肋骨旁的肌肉,而是讓下方的腹肌過分緊張,這並不是甚麼好方法。但卻是一種流行與風潮。
連續不斷,維持讓單簧管一直振動的狀態
D:沒錯。 不過雖然單簧管管身很細小,還是要意識到必須將管身完全灌滿才行。我們吹奏時,雖然會從嘴型開始送氣到揚聲口為止,但吹到喉音G時,灌進樂器的長度實質上就很短。換句話說在樂器中的氣柱長度是會改變的,而會根據要演奏的音高改變其長度。但灌進樂器的氣則必須要像水流一樣,絕對是連續不能斷掉的。
送氣練習
D:我會用不發出聲音的方式來練習幾個片段或是比較難的句子。總之,就是只送氣和動手指的方式來練習,然後才慢慢發出普通的音、最後才是發出最自然的音來練習。氣的流動需要穩定感,而使用這樣只送氣的穩定感,可以更清楚感受出到樂句整體應有的樣子。換句話說,可以描繪出樂句整體的輪廓。
M:這樣只送氣出來的音是否也會跟著樂譜的音符改變音高?換句話說,是否也能練習不同的音域會有不一樣的母音發聲?
D:是的。但是全部都必須互相關聯。可以說的是,結果使用這樣的方式能找到很多新的學習內容。甚至因為這樣的方式,我們也許不用樂器也能練習。不過,就算是在沒有樂器下的練習,也必須仔細考量嘴型、母音發聲方式、氣息的支撐、指法、與音樂性相關的樂句詮釋、旋律的連接性這些重要的技巧!樂音自然會建立起我們和樂器之間的關係。我也要求學生唱歌,即使唱得不好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在選定的段落中,總是要能把句子唱到不間斷。
我也總是要求學生一面走一面吹,但是走的速度不要和音樂的拍子一致。像這樣一面好像在玩、一面拿著樂器、一面照著樂譜演奏、一面行走,我們必須習慣同時專注很多不同的事情。為了稍微釋放出一點能量,也可以加入剛才說過的單腳站立的演奏方式。總之,音樂與所有的樂器技巧都是相關聯的。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