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8日 星期一

亞蘭.達米安之單簧管教學法(05) 音量控制與嘴型


9.音量強弱~喬治.庫塔克(György Kurtág)的極弱奏


D:我覺得管弦樂的演奏音量有越來越大的趨勢。其量測出來的音量分貝值是越來越高。在街上汽車、摩托車的噪音值是越來越高,這也讓我們的聽力越來越差,變得分不出寂靜是甚麼了。這結果也導致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吹得比別人更大聲。這不禁讓我聯想以前曾經奏過喬治.庫塔克作品的經驗。喬治.庫塔克是非常有教養、很紳士的優秀作曲家。但他的作品曾經要求過只敲一聲大鼓的打擊演奏家,必須要在那一聲給予最強烈、非常大聲的音量。


M:那應該是中提琴、單簧管和鋼琴的三重奏作品吧?在樂曲的最後一顆音,卻安排了大鼓就敲那一下非常大聲的聲響,曲名是「致敬舒曼(Hommage à R. Sch.)」對嗎?


D:對,就是那一首。但他卻希望能夠演奏三個p的極弱奏,也就是要吹到幾乎聽不到的程度了。他說:「對,我就是想要非常小聲的音量,音量能夠小到非常非常誇張是最好。我就是要程度非常大的極弱音」。我認為這個說法很厲害。這個「最大程度」的極弱音,講得簡直是像要演奏最強奏一樣,可以說是一種超乎想像的說法。


M:其實他還有一首倍低音單簧管的無伴奏作品叫做「回憶喬治.庫路(György Kroó in memoriam)」,是用只有下行音階的簡單手法寫作出來樂曲。作品中經常要求要演奏出弱奏(p)與極弱奏(pp)。曲子本身雖然看起來好像非常簡潔,但卻包含了很多基本的音樂本質意義。


D:這首作品指定使用了薩爾瑪(Selmer)公司製造紅木倍低音單簧管,因為作曲家覺得這種樂器的音色與泛音最適合這首曲子。這也是一首非常難的作品。

 

傾聽聲音內的泛音


M:不過,這是一首非常美的作品! 

 

D:其律動非常美妙。因此我也都跟學生說:「演奏的時候就算只稍微聽一下也好,要去傾聽其音樂中包含的、內在的泛音。就像是融入音樂之中的音樂之旅」。


M:這首曲子給人有包含在樂音內的泛音一起在耳中散步的美麗印象!庫塔克替倍低音單簧管與英國管寫作的二重奏曲中,庫塔克讓兩種樂器都要演奏複音的泛音,這真的太棒了!不過經過你的說明之後,我才知道這首曲子也必須張開耳朵仔細傾聽。此外休止符也使用的非常巧妙。這是給予樂音在耳朵中散步的時間。

 

拉赫曼(Helmut Lachenmann):鍛鍊音感的ppp中的噪音


D:作曲家或演奏家們為了吸引聽眾的注意,或者是為了加深他們的理解,而會故意使用弱音(p)!請看看大提琴演奏家就知道:振動、弦、反響、速度...大提琴演奏家會去看自己樂器的弦與其振動的速度。我們也可以去「看」我們在吹嘴中做出來的音色。單簧管並不是單純只用吹的,而是應該讓想像力增進演奏的效果。現在有非常多才二十歲就能演奏很好的人!他們接下來可以靠著想像力有更大的進步。當然,像是莫札特的九柱球戲三重奏可以光是依靠單純之美創造出很大的魅力。但我們應該往前更進一步。比如說,讓我們來稍微看看拉赫曼在「從無到有(Dal niente)」中寫了些甚麼?幸運的是我和拉赫曼非常熟,他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作曲家。他非常喜歡研究使用氣聲、宛如細語一樣的聲響。這不僅僅是吹氣,而是在氣聲中尋找音色、音高。我能和他一起尋找這些效果,這真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M:尋找到的結果,裡面一定有音樂的本質。這要使用和現在完全不一樣層次的聽力,所以也能找出至今為止沒有;很有特色的音色。


D:我們不僅是研究音色與共鳴,也很仔細傾聽聲音中隱含的自然泛音。因為研究如此細微小聲的聲音的關係,就更容易聽出各種自然泛音。這方面我們需要有更大的進展。這種可以做出各種細微變化的能力,絕對算是一種優異的技巧。


10.嘴型


M: 該要怎麼找到最適合的嘴型?最該重視的是甚麼?


D:單簧管與身體之間的角度也會影響到嘴型的形狀。我想下唇與簧片前端不要靠近(換句話說,簧片要含入足夠的深度),是嘴型注意上非常重要的地方。


最小限度的壓力


M: 做出嘴型需要力量,那麼該怎麼要做到最小限度維持嘴型的力量?


D:這需要肌肉。利用嘴巴周圍的肌肉來做出嘴型應有的形狀,支撐住吹嘴。


M:但不能咬簧片對吧?


D:當然,不能咬簧片。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