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名曲介紹]舒伯特琶音琴奏鳴曲

剛好看到友人在討論到底應該用怎樣的樂器來演奏舒伯特的「琶音琴奏鳴曲(Sonata for Arpeggione and Piano in A minor, D. 821)」,因此想以館長奇怪的觀點,來介紹這首作品的相關考察。


照例,先根據維基百科來整理一下這首曲子的來龍去脈。


琶音琴奏鳴曲是舒伯特於1824年11月在維也納創作的樂曲。顧名思義,這是為了「琶音琴」(Arpeggione)這種現代幾乎已經失傳的特殊樂器所寫的作品,這是替這種樂器寫作的極少數音樂之一,也是這種樂器唯一廣為世人所知的獨奏曲。這首作品與舒伯特所寫的「死與少女」弦樂四重奏算是同一時期的創作,當時舒伯特的梅毒症狀逐漸加重,因此也數次觸發了憂鬱症而深深為其所苦。


此作品是在琶音琴這個樂器發明的隔年完成,因此可以推測這是因為擅長演奏這種新樂器的友人本身同時是大提琴家的溫瑟慈.舒斯特(Vincenz Schuster)為了推廣琶音琴而委託舒伯特創作的。雖然早在1824年就寫完,這首作品卻遲至舒伯特死後許久的1871年才出版,此刻這種新樂器卻早就絕跡於音樂世界中了。因此後來經常被改編給大提琴或中提琴等弦樂器來演奏,當然也有更多如同後述的其他各種形式的改編。


身為主角的琶音琴,簡單來說,可以看成是一種使用琴弓的吉他。這是維也納吉他製作者約翰.格歐爾克.舒塔佛(Johann Georg Stauffer)與彼得.圖費斯多佛(Peter Teufelsdorfer)所發明出來的六弦(分別為E–A–d–g–b–e'弦)弦樂器。


這種樂器雖然是使用弓來演奏,但琴身體積要比大提琴小(外觀大小更接近古代柔音中提琴的低音版本),因此更容易演奏重音、三度或八度大跳,又因為擁有跟吉他一樣的24個「琴格」(Fret),算是綜合了吉他與大提琴特徵的樂器,也獲得了「吉他大提琴(guitar violoncello)」的暱稱。又因為本身具有六弦,因此音域上比一般四弦的弦樂器寬廣很多。


除了本文提及的琶音琴奏鳴曲外,還有發明者舒塔佛、史博(Louis Spohr)、布格穆勒(Johann Burgmüller,就是那個寫了很多鋼琴練習曲的作曲家)、貝爾哈特.隆姆貝格(Bernhard Romberg)替這種罕見樂器寫了作品流傳下來。


至於舒伯特的琶音琴奏鳴曲的演奏時間約在25~30分鐘左右,是由快慢快三個樂章所構成。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是標準奏鳴曲式,A小調。第二樂章則是優美如歌的慢板(Adagio),E大調。接著是不中斷演出直接進入輪旋曲式的第三樂章,A大調。


現在雖然有這種樂器的復原版本,但是會演奏的人並不多,仍然是半失傳的狀態。因此,現代的演奏大多改用大提琴、或中提琴來演奏。當然,還是存在著一些大提琴家使用現代復原版琶音琴的錄音。例如:


https://youtu.be/do9UgdfwM5Q?si=SF-kLB1kL6jCCU3m


實際看過這種樂器的演奏影片的話,應該就會明白這是一種大小介於大提琴與中提琴之間,音色也介於這兩者之間,但音量似乎偏小的樂器。


依照本教主的理論:改編版本眾多是成為名曲的證據,這首名曲如上所述,存在著許許多多的不同改編版本。


在正式介紹改編版本之前,要先說明一下改編的眉角與難處。首先是如上所述,琶音琴比一般弦樂器(或其他管樂器)音域更加寬廣。另外,第一樂章呈示部的最後還出現了要使用全部六弦來演奏複音撥奏(Pizzicato)的片段,對於只有四弦的中提琴或大提琴來說是完全不可能忠實重現的,只好從中挑選其中四弦來演奏。另外琶音琴因為有指板琴格(Fret),演奏高音也要比現在的絃樂器容易。因此也有使用五弦中提琴、並將第五弦調成E音來近似原曲的版本。除此以外,也因為琶音琴具有吉他的特徵,當然也有使用吉他或是大曼陀林(mandoloncello)來演奏的版本,不過因為不是使用琴弓來演奏,和上述各種提琴改編版本相比是大異其趣。


以上的音域或複音問題,在管樂器的改編上通通都會遇到,再加上換氣呼吸的問題,因此也讓許多管樂器演奏家想要改編成自己的炫技曲目。


至於本館的資料庫中,共擁有14個不同演奏版本(可見很愛),如下所示:



綜合上表以及網路資料,可以大致整理出這首曲子有以下的改編版本:


  • 大提琴/鋼琴版
    這是主流,不解釋。

  • 中提琴/鋼琴版
    這也是主流,也不解釋;聽過朋友放過,但本館並未收藏。
    另外,除了原調外,也有移低一個全音的g小調版。

  • 大提琴/管弦樂團版
    這升級成了協奏曲,應該很爽。

  • 大提琴/木管五重奏版
    這是近似協奏曲的室內樂版本,算是本館的珍藏之一。

  • 中提琴/弦樂團版
    當然中提琴也會有協奏曲版本。雖然資料上沒看到管弦樂伴奏版,照理說也有才對。

  • 小提琴/鋼琴版
    雖然不是主流,但不難想像。

  • 低音大提琴/鋼琴版
    低音大提琴的獨奏曲很有限,所以自然會動手腳到這種曲目上。

  • 小提琴/吉他版
    罕見。

  • 長笛/鋼琴版
    因為詹姆士.高威的錄音,讓長笛版意外的有名。但音域上聽起來可能不習慣。

  • 長笛/吉他版
    類似小提琴/吉他版的感覺

  • 上低音號/鋼琴版
    這應該也不難想像,水管上也能找到許多版本。

  • 長號/鋼琴版
    只聽過長號大師林柏格的版本。
    目前只有第一樂章,還在等他練好另外兩個樂章。
    未仔細調查,總覺得應該存在全曲版。

  • 各式薩氏管/鋼琴版
    據說(友人說)最多的是中音薩氏管版。
    當然次中音或上低音版本一定也成立。
    仔細想像,既然長笛/小提琴都可以演了,高音薩氏管也不是不行。

  • 吉他/琶音琴版
    這是IMSLP上看到的,感覺很有趣。是說吉他真是百搭 XD

  • 雙簧管/鋼琴版
    應該是類似長笛版或是高音薩氏管版(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的感覺。

  • 小號/鋼琴版
    這也是水管上看到的,可惜如長號版一樣,只有第一樂章。

  • 低音號(Tuba)/鋼琴版
    這也是水管上看的,還不只一個版本,原來這首曲子在低銅上超流行啊!
    不過,果然只是局部。

  • 單簧管/鋼琴版
    這也算是單簧管的主要曲目之一了。
    市面上早期是以移低一個全音的g小調版為主
    現在主流也變回演奏原調版了。
    有的演奏家是以降B調來演原調,但二、三樂章就要面對音色與音準的考驗。
    因此原調版現在是以使用A調演奏為主流。
    考量到最低音延伸到C的話,甚至應該用完整貝姆式A調來演。

  • 單簧管/吉他版
    如同長笛、小提琴找了吉他來伴奏一樣,單簧管當然也有這種組合。

  • 單簧管/豎琴版
    這恐怕是我們單簧管兄弟的創見了,目前還沒在其他樂器組合上看過。
    雖然豎琴也可以去幫上述任何一種獨奏樂器伴奏就是了。

  • 單簧管/弦樂四重奏版
    算是舒伯特研究權威的英國作曲家Brian Newbould特別改編了這個版本。
    但總覺得其他弦樂器也可能存在類似的編制版本。
    畢竟中提琴也有弦樂團伴奏版。

  • 巴賽單簧管/鋼琴版
    以音色、音域來看,當然使用巴賽單簧管會比標準單簧管更適合。
    因此,本館就收藏了兩個這種編制的版本

  • 巴賽管/鋼琴版
    如果類比成中提琴的話,不難想像會有這個版本。
    其實也意外地流行。國內也有透鳴單簧管重奏團團長高承胤的演出紀錄。

  • 中音單簧管/鋼琴版
    老實說,並未實際看過,但總覺得會存在。實際上我自己也視譜玩過。

  • 低音單簧管/鋼琴版
    其實這幾乎算是低音單簧管的基本曲目了。
    而且就教學來看,直接使用大提琴版來演奏,會是非常好的移調練習曲。
    這點和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很像(特別是第六組曲)。
    低音譜號、次中音譜號、高音譜號通通都會用到,很推薦大家挑戰看看。

  • 倍中音單簧管(倍低音單簧管)/鋼琴版
    這算是本人的想像,但總覺得應該可行(笑)。

  • 低音管/鋼琴版
    這當然也是同屬低音木館家族的低音管之基本曲目。

  • 法國號/鋼琴版
    雖然也沒真正看過,但其他銅管家族都有,不可能沒有法國號版吧。


總之,各式各樣的版本多不勝數,可見這首曲子的受歡迎程度可能遠超過大家的想像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