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鈦製產品價格昂貴的原因

最近,筆者常接觸到的玄妙(?)環境中經常出現「鈦」這個關鍵字。特別是剛好看到一篇討論從廢材中再生製造鈦的論文,其中提及了鈦這個金屬元素的重要性與價格昂貴的原因,是維基百科或相關網路資料比較少提及的,因此想要整理分享出來。


===


屬於輕金屬之一的鈦(密度4.5),具有高比強度、優秀的耐腐蝕性、而且對人體親和性良好(對人體無毒),因此經常使用在航太、化工、生醫、運動等等關聯領域中。


不過,最主要的使用市場還是在航太工業之中,因此在新冠疫情爆發的2020年前後、各國封城的影響,一度讓鈦金屬的使用激減。不過在2022年新冠疫情逐漸淡去之後經濟陸續恢復正常,在飛機上經常使用到的泛用鈦合金(即一般所謂的Ti64合金)的用量又快速回升起來。


而鈦的生產方式,是從鈦礦之中去除雜質的冶煉工程中產出所謂的海綿鈦(Titanium Sponge,如下圖),再從海綿鈦中精煉成各式產品需要的鈦素材。



當然,鈦素材的特性品質好壞,就會大大受到海綿鈦這樣的「粗原料」的品質影響。


目前海綿鈦的世界生產量第一名是中國大陸,約佔總體的60%;第二名是日本,其市佔率約20%。另外由於排名第三的俄羅斯與第五的烏克蘭正處於戰爭狀態,造成兩國的生產與物流狀況變得很不穩定,長期影響到全體市場的供給量不足。


更糟糕的是,能有效提高Ti64合金強度的釩(V)礦石,其產量由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包辦了將近全世界的八成。


因此從以上可知,Ti64 合金可以說是一種伴隨著巨大地緣政治風險的材料。換句話說,要生產出Ti64合金除了需要確保海綿鈦的穩定供應之外,從資源戰略的角度來看,市場上也強烈期望能夠製造出使用價格便宜且不會像釩(V)那樣集中於特定國家或地區的成分,仍能保持高強度的鈦合金。


原本可算是資源上十分豐富的鈦(是地球上地殼組成元素中的第九名),很有成為僅次於鋁的常用金屬的潛力。然而,它的普及量與鐵或鋁相比卻是壓倒性地少。這主要是因為鈦的原料價格高昂,而根本的主要原因則是來自於從鈦礦石(鈦鐵礦)中提煉海綿鈦的冶煉程序。


目前,為了降低/去除鈦礦石中所含的氧與鐵等雜質,主要是透過稱為「克羅爾法(Kroll process)」的鎂還原法,來進行金屬鈦的分離/精製,這正是現行主要的大量生產方式。


然而這種克羅爾法通常需要10天到 2 週的生產時間,可說是一種生產效率低下的製程。同時,在冶煉過程中,每單位體積的消耗能量約為鋼鐵的二十倍之多。其結果不僅使海綿鈦成本高昂,也被視為高環境負擔(不環保)的材料。


此外,當上述的還原反應在高溫下於不鏽鋼製容器中緩慢進行時,與容器接觸的海綿鈦表層部分會因容器的主要成分:鐵而發生擴散/濃化的問題。同時還會混入相當於雜質的氧,但這要完全抑制掉是極為困難之事。


這些不可避免的雜質含量增加時,就可能會導致鈦素材的延展性降低。因此,為了確保鈦材料的品質,會將超過規範上限的鐵與氧等雜質富集的表層部分切除,而這些部位並不會再被回收為鈦(鈦廢材)。


而這樣的海綿鈦廢材,大約會佔整體原材的10~15%,等於是降低產出海綿鈦的良率,也就等於是提升鈦素材價格的根源。


*這些廢料雖然主要可被再利用為鋼鐵添加劑,但由於其價格不高,因此業界強烈希望能夠開發出這些廢材有更高附加價值的用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