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半段的組裝與試吹之前、痛定思痛(?)後,先補充一下這顆吹嘴的真正重量。
答案竟然是85克,看來偷肉的量比我想像中多不少。
至此可以稍稍整理V社的各類型材質的單簧管吹嘴重量:
標準硬橡膠=24g
高清無碼高密度硬橡膠=39g
鈦=85g
言歸正傳。
外觀觀察完後,照例是裝上樂器試吹。正好這一天本博物館的值日生是超級低價、當初是以「買吹嘴送樂器」形式購入的「挑戰者」金屬單簧管,正好來個金剛合體(惡趣味)。
在那之前,先拿出了和這把樂器「同捆」的(半)金屬吹嘴拍個合照。如前所述,這個(半)金屬吹嘴也做了給上齒承靠的黑色區域。
然後就把這吹嘴裝到了「挑戰者」之上,看到這藍金雙色的組合,是不是有種暈眩的感覺??(笑)
搭配的是愛用的ZAC束圈,另外也是害怕這樂器搭配的金屬束圈會刮傷吹嘴表面的濺鍍層。簧片則是L牌歐洲切3.75號。
雖說不是拿高階職業級樂器來測試V社這個限量超級密武器,是有點惡搞,但意外的是這顆吹嘴和金屬樂器的「相性」很不錯,與上面合照的(半)金屬吹嘴相比,這把樂器彷彿脫胎換骨,非常順暢好吹,聲音很寬厚,完全不是大家想像的那種尖銳粗暴的感覺。
所以,隔天請出了本身也算是一種傳奇的雙層管壁金屬單簧管:Conn生產的「裝甲武士」來測試。
不過,這樂器可能因為先天就比較暗、或者是說比較悶,鈦BD5套在其上雖然一樣好吹,聲音聽起來就偏悶偏窄,表現反而不如上述低價金屬單簧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更生人突發奇想,不如連調音管也換成鈦合金製品,看看「鈦上加鈦」的效果如何?
如果是本部落格的忠實讀者,一定會知道本博物館也收藏了銀石社去年推出的鈦合金調音管,這時候就派上用場囉。這顆鈦合金調音管和Conn原廠的調音管相比略短一些,不過對測試來說,影響不太大。
而且因為銀石這顆鈦合金調音管的插槽尺寸抓得「鈦鋼好」,塞不到底,反而可以平衡掉原本長度比原廠版本略短的問題。
說來有趣,鈦吹嘴加上鈦脖子之後,聲音真的就變清楚了一些。但說實話,似乎不到1+1大於2的程度,比較像是1+1略大於1的感覺(笑)。
不管怎樣,藍色鈦吹嘴+黑色鈦調音管+銀色單簧管身的外觀看起來就是炫啊!!
總之,「鈦上加鈦」似乎是個還不錯的組合,可以拿來進行各種嘗試。
接下來,乾脆再套在「平民樂器」上看看會怎麼樣吧?剛好再隔一天的「值日生」是高CP值的透明單簧管,於是底下這種超級惡趣味的組合也出現了~
其實這個組合意外的不錯,反應非常迅速(以我的大舌頭而言,單吐可以拚到120,都算是反應非常好的組合),而且依舊維持著吹奏感順暢、非常好送氣的特色。
再隔一天,則是輪到了本館收藏的另一把Conn單管壁金屬單簧管當值日生,當然也要拿出來測試一下。
由於這樂器有專用的調音管,就無法使用「鈦上加鈦」的組合拳了。可能是因為這樣,這樂器獨有的沙沙聲(有點菸酒嗓的感覺),就無法只靠鈦吹嘴來消除。
不過,收樂器時看到一堆金屬散開的樣子,仿佛像是在作軍事模型場景一樣,很歡樂!! XD
以上玩了這麼多,終於該拿出標準的木製樂器來測試了。這時剛好輪到的值日生是本館的一號機:高壽約三十歲的自助餐牌RC,剛好適合這樣的任務。
搭配的配備是P&S的可調式調音管(這是常駐於一號機的配備)、一魚兩吃的Eddie Daniels束圈(同前),簧片則是L牌歐洲切3.75,其實這也是本更生人搭配標準BD5使用的簧片,套在鈦製版本上也是剛剛好。
這樣的組合在外觀上有種正統堂堂正正的王者之風,對吧?(笑)
這樣的組合吹奏起來,吹奏感還是很順暢。音色有點不良不暗的感覺,用色彩形容的話,像是淡青色吧?至於音準,除了最高的C有明顯偏低的傾向以外,大致跟使用平常的吹嘴差不多。
在這裡,順便進行了各家吹嘴的殘酷大對決。拿來比較的吹嘴,主要是原本配在一號機之中、以及最近常拿來測試、不隸屬於各樂器的吹嘴。
「出賽選手」有P牌的托斯卡:
有S牌的Echo
有新竹T老闆的S0
還有G牌的BW8
這個殘酷大比較,就放在試吹錄音中給大家自行評斷了。我個人覺得除了P牌托斯卡明顯有點太悶以外,其他「選手」各有所長,很難給出明確的排名。至少可以說鈦BD5雖未必是第一名,但也不是最後一名。
最後在「截稿」之前,我又拿出了剛住院回來的本館珍藏阿提斯、搭配「鈦上加鈦」來測試。結論好像是有點偏亮了,真是有趣~
以下是各種花式試吹的錄音連結,有興趣又不怕傷耳的人可以參考看看:
覺得試吹錄音粉口怕的人,可以跳過、直接看以下我自己整理的鈦製吹嘴感想:
總之就是非常順暢,非常好送氣,這也是網路上一面倒好評的關鍵
音色的感覺有點接近水晶吹嘴,但也不會太亮,就是似明若暗的感覺
音量感覺上與標準BD5接近,並不會特別大聲
搭配的簧片跟使用標準BD5時一樣
音準還不錯,但不知道是不是吹法或簧片的原因,最高音容易偏低
價格雖然昂貴,但是考慮到幾乎不會磨耗,壽命上未必不划算
總之,是顆好吹嘴。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