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中國經典詰棋考

譯自:詰棋考(2)中國之古典


說到詰棋的經典,大家在腦海中會浮現出哪些呢?


最有名的,應該會提到《玄玄棋經》的大名吧?不論是以成為職業棋士為目標的人,或是業餘棋友,都算耳熟能詳其名的,應該就是這本算是詰棋界的聖經了。


也許有些棋友不太愛做詰棋,不過寫在棋書中的基本型態或是圍棋教室的講義中提到的問題,通常很多都是取自《玄玄棋經》。


就算是常做詰棋的人、如果問他有哪些詰棋經典的話,能夠回答出除了《玄玄棋經》以外的書籍的人,就能算是相當的詰棋通了。不過中國的這些棋書,並不完全都是詰棋問題,也收錄了許多定石、手筋以及圍棋理論。以下就想來介紹這當中比較有名的幾本。


《忘憂清樂集》


《忘憂清樂集》是留存到現在也廣為人知的名著。這是北宋末期的八代皇帝宋徽宗的待詔(=棋待詔,這是唐朝以來就有官職,相當於後來的德川幕府時代的「碁所」或「名人」,宋代滅亡後因為進入異族統治時代,此官職從此消失,實在是非常可惜之事)、或說是圍棋國手的李逸民所編輯出來,並在南宋初期開始印刷。現存的原書僅剩一部收藏於北京圖書館。這部書收集了圍棋理論、棋譜集、定石與各式詰棋,並且是可以窺探當時圍棋規則的重要資料。到了元、明兩代雖然並不是那麼受到重視,卻因為清代的藏書家黃丕烈的重新探究,於1802年向華陽橋的顧珊手中購入。後來黃丕烈的藏書散逸之際,又由汪士鐘取得。後來再度佚失,而由常熟瞿鏞的鐵琴銅劍樓重新尋獲。這就是現存藏於北京圖書館的唯一一部。


如前所述,《忘憂清樂集》在元、明兩代比較少觸及,因為在這兩個朝代中還有其他的棋書出現。其中的代表作,就是算是成書於元朝的《玄玄棋經》。通常不知道《忘憂清樂集》的人多少也會聽過《玄玄棋經》。可能也是因為《玄玄棋經》太過有名,才導致《忘憂清樂集》未能推廣出去吧。


《玄玄棋經》


《玄玄棋經集》可說是提到圍棋書籍中最經典的一部。據說是寫作於南宋時期,到了元朝重新編輯,而成為現存的版本。這也是現存棋書中,僅次於《忘憂清樂集》的第二古老經典。這部書收集了許許多多的詰棋、手筋與問題,就算是在日本,也從江戶時代(明末)到現在,也是經常活用於圍棋教學之中。這部書,有時也稱為《玄玄集》或《玄玄碁經》。據說這是南宋即將滅亡之際、出生於廬陵的兩位當代圍棋高手嚴德甫與晏天章所共同編著,並且在元末的至正七年(1347年),由學者虞集重新編輯出版。原本的書名是《玄玄經》,到了虞集手中改成了《玄玄棋經》。書名的典故是出自《老子》一書中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後來明代與清代的官方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都將《玄玄棋經》收錄其中。不過,原版現在已經完全失傳。日文版是在十七世紀的寬永年間以《玄玄碁經》為名出版。此書開頭有虞集、晏天章、歐陽立所寫的三篇序文,其中虞集的序文提到了圍棋起源於古代聖君的堯舜時代,並且也說明了元文宗諮詢論政時,虞集特別推薦下圍棋之事,並說明《玄玄經》的成書歷程、圍棋在陰陽道上之意義:


「余在天曆(元文宗年號)間嘗仕翰林,侍讀奎章。先皇帝以萬機之暇,遊衍群藝, 詔國師以名弈侍御於左右,幸而奇之,顧語臣集:昔卿家虞願嘗與宋明帝言:弈非人之所好。其信然耶?臣謝曰:自古聖人制器,精義入神,各以致用,非有無益之習也。故孔子以弈為為之猶賢者乎已。 孟子以弈之為數,如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且夫經營措置之方,攻守審決之道,猶國家政令,出入之機,軍師行伍之法,舉而習之,亦居安慮危之戒也。帝深納其言,遂命臣集銘其弈之器。集故有周天畫地,制勝保德之喻。


自待罪來,退休江南,老於臨川之上,今十有餘年矣。 名弈之士,苟造餘門者,未嘗不與之追論往事。 今年秋,客有自廬陵來者,為言故宋丞相元獻公之諸孫晏天章與其鄉人嚴德甫,俱以善弈稱。對弈之暇,各出其家之所藏,舉凡耳目之所注,心手之所得,新聞異見,奇謀最畫,可以安危而決勝者,輒圖而識之,分其局勢,既紀訓名目之殊,又敘之以法度之要,其為譜訣,注釋且備,真棋經之大成。手錄以傳,命曰《玄玄集》。


蓋其學之通玄, 可以擬諸老子眾妙之門,揚雄大易之准。且其為數,出沒變化,深不可測,往往皆神仙豪傑玩好巧力之所為,故其妙悟,傳之者鮮。惟漢之班固、馬融,善賦其事;唐之張說、李泌,善論其理,他非所可及也。」


《玄玄棋經》在晏天章與嚴德甫共同編著下,仿效古代經典,不是用「一、二、三...」為章節名稱,而是以「禮樂射御書數」為名的六卷所構成。這個「禮樂射御書數」正是古代士大夫或知識階層應該要學習的「六藝」,這也是從周代法制的「周禮」中定義出來必須學會的教養。


其中的「禮」卷有虞集、歐陽玄、晏天章三人所寫的序文,接著是中國歷代的圍棋理論。包含了《忘憂清樂集》中收錄的劉仲甫「棋訣」、張擬的「碁經十三篇」、班固的「弈旨」、皮日休的「原弈」、馬融的「圍棋賦」、呂公的「悟棊歌」、柳宗元的「序棋」、徐宗彥的「四仙子圖序」等等理論、精神、起源論、學者們的論考。現代為了提升棋力,通常只選擇必要的「珍瓏」(詰棋問題)部分重刊,但其實前面理論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理論心法,並且能得知當時對於圍棋的思想已經有相當高的水準。


至於「樂」卷記載了佈局下法、死活基本型態以及定石。


「射」卷則是收錄了定石、角隅的下法與死活型態。剩下的三卷也主要是死活圖與詰棋。其中每個死活圖都附有類似成語典故的標題。


晏天章與嚴德甫是將各自家中收藏的棋書帶來,從中挑選出他們歷來所見聞過的優秀手段、令人佩服的著手、前所未見的奇手與妙手,以及能以一手決定生死的局面,將其抄錄下來並加以分類,並且各自賦予題名逐步編成。此書流傳至今,已成為圍棋詰棋的經典,而被視為眾多棋士精進棋藝的聖經。且不論佈局手法或全局觀點的部分,單就局部而言,可以看出元代的棋力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準。


《適情錄》


《適情錄》是1525年由林應龍所著,據說當中也有日本僧人協助完成的部分,因此這也是一部能看出當時日本的圍棋水準也當高的書籍。


這裡所謂的日本僧人指的是京都東山建仁寺的虛中上人。虛中上人是明朝弘治年間來到中國,在杭州學佛之際,一起參考了《忘憂清樂集》、《玄玄棋經》中的圍棋棋譜、定石、詰棋,整理出總共384型的《決勝圖》二卷。而他在居住於杭州時期,和相熟的林應龍共同重新編輯上述內容,後來虛中去世,就由林應龍繼續整理成《玄通集》一書。


在那之後又過了二十年的1525年,林應龍又以《玄通集》為基礎、加入了碁經、易經等等思想內容,重新編成了《適情錄》二十卷,而於鎮江刊行出版。


書名的「適情」,根據林應龍自述,是取自王安石詩句中的「忘塞上馬、志夢中蝶」。


這本《適情錄》到了昭和五十五年(1980年)由圍棋大師吳清源、中國史學家貝塚茂樹(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為顧問中心,重新出版。這個《適情錄》的原版,是來自於貝塚茂樹之父小川琢治先生所珍藏的書籍。小川琢治曾發表過〈中國圍棋的起源與發展〉一文,其中的「圍棋的起源」一章中多次被提及此書,因此他也可說是第一位對圍棋起源提出學術性見解的人物。身為此書重新出版的編輯委員、也是圍棋史學家林裕先生也曾去到中國,但也未尋到《適情錄》完整保存本,而唯一能確認全貌的,只有小川琢治的藏書。換句話說,若非小川先生的努力,《適情錄》就不可能完整重新出版。不過,小川琢治本人卻在親自研究《適情錄》完之前便已去世,於是由其子貝塚茂樹繼承了他的遺志。


在內容方面,《適情錄》不僅有對於詰棋等盤上局面的解說,還加入了《易經》的解讀,並探討圍棋與數理之間的關聯。因此,這部書在圍棋書籍中,可歸類於前所未有、別具一格的著作。


《官子譜》


這是明朝過百齡所著,而由清朝陶式玉編著、改訂,成為現在流傳的版本。因為收集了非常豐富的終盤死活、攻殺等等問題,可說是與《玄玄棋經》並稱為兩大詰棋名著而廣為人知的棋書。在手筋的網羅豐富程度上是《官子譜》遠勝《玄玄棋經》之上。不僅是死活問題、包含攻殺與收官手筋在內,總計有1478題。因此在當代也有許許多多的著名職業棋士解答編輯版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