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某位剛好也住南部文X區的薩克演奏家S閒聊,他說他滿喜歡我們單簧管人的Klose每日基礎練習曲,因為可以連續大小調三度轉換的形式跑完音階。
當時我說,因為音域的關係,這練習恐怕不容易套在薩克上(呵呵,畢竟我們單簧管的常用音域比較寬一些XD);但回家想一想,稍稍改變一點音形,好像也不是那麼不適合。於是,我就雞婆動手改了一個版本出來。
呆大人誤國、非叫獸就更誤國矣。 所以只好當個文抄公,才能六畜無害,避免誤己誤人又誤國。善哉、善哉! 總之,這裡是個介紹圍棋、音樂、產業新聞、遊記、鬼扯等奇奇怪怪文章的部落格。
昨天和某位剛好也住南部文X區的薩克演奏家S閒聊,他說他滿喜歡我們單簧管人的Klose每日基礎練習曲,因為可以連續大小調三度轉換的形式跑完音階。
當時我說,因為音域的關係,這練習恐怕不容易套在薩克上(呵呵,畢竟我們單簧管的常用音域比較寬一些XD);但回家想一想,稍稍改變一點音形,好像也不是那麼不適合。於是,我就雞婆動手改了一個版本出來。
譯自:麥可哥的部落格
那些每個人都需要有的教本?
在信箱中,我看到了以下的提問:
「在您的影片與部落格文章中,有時會引述了一些『每個人的收藏中都應該有的教本』。不知道您是否曾經將這些每個人都應該買的教本清單列在甚麼地方(或是您願意將這些教本整理成一份清單)?我是在經過很多年空白後才剛重新回來吹樂器的人,我覺得我可以練一些基本練習來復健」。
如之前介紹過的一樣,Langenus的教本也是非常流行的單簧管教材之一。以前去跟黃荻老師上課的時候,曾經問過老師每天熱嘴(warm up)的內容是什麼,她就回答是從Langenus的完整單簧管教本(Complete method for the clarinet)第三冊中任選一首來練習。
其實這本第三冊的練習曲中,除了常見的半音階、琶音、三度以外,還有很多有趣的特別主題練習曲。例如世界知名演奏家Robert Spring建議的每日練習「菜單」中(如下圖),就包含了Langenus第三冊的跳音練習曲。另外,也有很獨特的二重奏練習曲與裝飾奏練習曲,內容非常豐富。
在這些練習曲中,左手練習曲(Study for Left Hand)也是個非常有意思,但似乎較少為人提及的一首主題練習曲。我嘗試著在YouTube上搜尋過,好像是完全沒有人特別錄過。雖說這種比較「機械化」的作品,本來就比較少人會錄音,但相較於Langenus其他練習曲偶爾都會看到可能是學生為了考試、也可能是興趣而有人錄製,這首左手練習曲卻完全找不到音源,也有點不可思議。
既然如此,我就乾脆自己做一個吧!
製作的方法還是老套:重新在MuseScore中輸入一遍,然後利用其內建的混音功能錄製畫面,就大功告成啦!
成果如以下連結所示:
https://youtu.be/Or0PLRHpD7s?si=Q8RVB4y9zbwvfu_F
聽了這個參考錄音,大概就能理解我說有趣的理由。在這裡,我先整理自己的感想:
雖然是偏機械型的練習,一樣有強調音樂性的部分。
其實可說是名人技/巨匠級(Virtuoso)的練習曲,特別是後半段。
雖然沒有特別標記速度,但考慮但難度,恐怕是設定在72~80左右比較適當
Demo影片是設定成80,Piu Mosso設定成100。
原曲每四小節就會設定一次換氣,很體貼。
最有趣的地方是,Langenus是除了某些小調以外,每一個調都寫了一個練習段落。
所以我在影片中也特別標註出來各段的調性。
總之,Langenous的教本可說是單簧管界重要的寶典之一,建議大家收藏。
*信義路上某樂譜店就有,詳情請洽方丈。
相信很多人都練過或看過Langenus的教本,因此想整理一下網路上可以查得到的資料,簡單介紹一下這位過去的大師。
===
古斯塔夫.蘭格納斯(Gustave Langenus )是1883年出生於比利時的米林斯(Milines),並且就在當地接受音樂啟蒙教育。他在12歲的時候進入比利時皇家布魯塞爾音樂院,師從彭瑟萊(Gustave Poncelet),接著經過五年的修習之後,於1900年拿到第一獎畢業。1902年,18歲的蘭格納斯跟著大名鼎鼎的蘇莎軍樂隊一起進行歐洲巡迴演出整整一年,直到1903年才結束。接著他搬去英國,成為著名的單簧管獨奏家與管弦樂團演奏家。當時他加入了倫敦亨利·伍德(Henry Wood)的女王音樂廳管弦樂團(Queens Hall Orchestra),也擔任德文郡公爵樂團(Duke of Devonshire's Orchestra)的單簧管首席。隨後,他也在多次演出中擔任獨奏,並贏得英國樂評家的高度讚譽。
到了1910年,丹姆羅施(Walter Damrosch)為了提升紐約交響樂團(New York Symphony)的演奏水準,特別聘請蘭格納斯前來紐約擔任單簧管首席。蘭格納斯在這個職位上待到了1920年秋天,隨後是轉至紐約愛樂樂擔任首席單簧管。不過,雖然他拿到了終生職位,卻在紐約愛樂工作的時間不長,他在1923年辭去紐約愛樂,專注於獨奏演出及他真正熱愛的室內樂演奏。此外,他於1915年就與鋼琴家貝貝(Carolyn Beebe)共同創立了紐約室內樂協會(New York Chamber Music Society),並且一直和傑出的音樂家合作室內樂,直到1937年為止。他也曾在1916年接受美國政府邀請,前往白宮替當時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夫婦演奏。
蘭根納斯也是一位備受推崇的教育家,他編輯(後來在美國流行的著名貝爾曼單簧管教本,就是由他修訂的)並出版了大量單簧管作品,還撰寫了現在很流行的基本單簧管教學教本,並被認為是當時最具權威的木管樂器專家。他還創設了首個針對無法直接跟單簧管老師上課的年輕學生之函授學校。該學校提供蘭格納斯及另一位單簧管演奏家所的示範唱片錄音(其中一部分的示範錄音甚至在現在都還找得到),並附有問卷供學生記錄學習進度及困難,蘭格納斯則會再針對學生的回應進行答覆。此外,蘭格納斯也是班尼.顧德曼(Benny Goodman)的老師與好友,顧德曼早期在紐約的職業樂團生涯中也曾吹過蘭格納斯的第二部單簧管,並親切地稱他為「Gus」。此外古立克(Henry Gulick)、馬季歐( Rosario Mazzeo) 與佛克斯曼( Himie Voxman)也都曾是他的學生。
如同其他早期的美國單簧管演奏家一樣,蘭格納斯是使用雙唇嘴型(double lip embouchure)來演奏的。他的演奏被公認為「非凡」,並被認為有很像法國音色的「比利時音色」,而深受當時的美國指揮家的喜愛。
其實蘭格納斯曾經設計過一款吹嘴,名為「鴨嘴(Duck Beak)」,正是特別針對雙唇嘴型來使用的。據說顧德曼後來都是使用這種形式的吹嘴演奏。
蘭格納斯於1957年1月30日逝世於其紐約長島的家中。
[著作]
蘭格納斯最有名的著作,就是完整單簧管教本( Complete method for the clarinet,1923年出版)。這套完整單簧管教本分為三部分,內容包括單簧管的簡史,以及關於姿勢、嘴型、舌頭、呼吸、音準,甚至是爆音(Squeak)的建議。針對爆音,他特別寫道:「所有初學者在吹單簧管時都會發出一些奇怪的小聲音,有時像金絲雀的叫聲,有時是更可怕的聲音。更糟糕的是,這些『裝飾音』在技術上都算是『鴨叫』。」
他在教本中也特別強調「永遠要記住音色是最重要的,並且是所有學習過程中的首要考量。」
以下則是蘭格納斯主要的著作與改編/編輯作品:
Modern clarinet playing
這裡的「Modern」是相對於使用傳統德式系統而言,可以根據這本教本來轉換至貝姆式單簧管。1913年出版。
Georges Meister: Erwinn fantasy arranged for clarinet & piano
原始是單簧管和管樂團的協奏曲,改編成鋼琴伴奏。1916年出版
Carl Maria von Weber, Fantasia and rondo for clarinet & piano, op. 34
同樣改為鋼琴伴奏,1916年出版
Carl Baermann, Complete Celebrated Method for Clarinet
最著名的德式教本,由蘭格納斯修訂成貝姆式版本,1917年出版
Practical transposition for clarinet, etc., and all players using the treble key
1918年出版
Clarinet cadenzas taken from symphony, chamber music, and solo repertoires
加上蘭格納斯的註解與說明,1921年出版
Complete method for the clarinet, in 3 volumes
如上所述,1923年出版
Stanislas Verroust: First Love, for clarinet and piano
蘭格納斯改編,1924年出版
Fritz Kreisler, Liebesfreud
蘭格納斯改編,1926年出版
Chrysalis, from Six Easy Solos for Bb Clarinet & Piano
蘭格納斯改編,1934年出版
Ludwig van Beethoven, Trio, op. 87 for 3 Clarinets
蘭格納斯改編,1938年出版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Three duos for 2 clarinets
蘭格納斯改編,1943年出版
Fingered scale studies for the Boehm clarinet
出版時間不明
Carl Maria van Weber, Grand Duo Concertant, Op.48, for 2 Clarinets
蘭格納斯改編,出版時間不明
J. S. Bach, Chromatic Fantasia in D minor, BWV 903, for solo clarinet
蘭格納斯改編,1944年出版
Johannes Brahms, Sonata, op. 120, No. 2
蘭格納斯編輯,1950年出版
Johann Sebastian Bach, Chaconne from Sonata No. 4 in D minor for Clarinet Solo
蘭格納斯改編,1953年出版
Johann Sebastian Bach,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蘭格納斯改編,改編時間不明,1962年出版
Lullaby for Clarinet and Piano
作曲時間不明
如上所述,目前網路上仍可找到一些蘭格納斯的錄音,以下僅列出他錄製的莫札特單簧管五重奏第一樂章:
https://youtu.be/_786XWjQ87U?si=TnsTMl5i5raXXxM9
就在寫了前述Klose日常練習音域延伸版之後,看到了美國演奏家Ixi Chen女士的單簧管音階練習建議:
如果經常練習三個八度的音階,速度一開始最好不要超過90
嘗試反向練習(從低音爬向高音改成從高音降到低音的方式進行)
記得加入三度練習
改變節奏,不一定都是一拍四連音(十六分音符),也可以是三連音或六連音...。
改變速度,不要永遠都停在「舒適區」,而是嘗試各種快慢速度
其他的建議我想大家多少都聽過,但是反向練習這一項則是我自己沒想過,覺得很有趣。而且實際試了一下,發覺似乎的確能找到一些練習音階的慣性盲點---很妙的是,明明只是排列組合,但練起來就是有差異,所以乾脆決定來再改寫一個Klose日常練習的反向版本。如果大家對於正常的音階練習生膩、或是覺得練習有點無法突破時,不妨考慮改用這個版本來練練看。
只要是吹單簧管的朋友,應該都聽過Klose的練習教本「Méthode complète de clarinette」才對,其中第二冊中的每日基礎練習(Daily Exercise),恐怕也是很多人必練的科目。不過這本寫作於1840年代、給當時的巴黎高等音樂院的學生使用的教本,在180年左右後的今天來看,也許會有點「太客氣」了,所以我有點想根據我自己的想法,擅自「畫蛇添足」,變成一個新的版本。
主要修改的部分如下:
[音階]
原本只有列旋律小調音階,這裡也加上和聲小調音階。
盡量將音階從兩個八度、拓展到三個八度。(以高音A為界)
[琶音]
參考Baermann教本的形式,修改上行的節奏。
音域也盡量擴大。
[三度]
將音形改成反向前進(單純因為覺得這樣比較好練)
也是加入和聲小調音階版。
[斷奏(跳音、點音)]
Klose並沒有特別寫斷奏的練習,這是參照楊元碩老師的建議改寫。
速度上雖然全部標註100,不過單純只是參考,要吹成80或是160(笑)都可以,其實我自己大概都是吹80...。不過,如果用100的速度來跑過一遍的話,大概是15分鐘的程度,對於一天練習一個小時的情況來說,應該是很足夠充實卻又不會太長才對。
對了,如果覺得這樣改有點「虐」,可以參考一下松本健司的版本,保證會改變想法(笑)。
這個修改的版本,當然是免費送給大家。想要的人可以直接點選以下連接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9keVhrzuCzNZFdt7CYHOIm0taOPG3NpF/view?usp=drive_link
我另外也做了一個Demo的影片,可以參考看看:
https://youtu.be/v2e1kVRkTFE?si=GuuVWOsktxsvGNXb
很多年以前,曾經聽過某位學長說過,有法國號演奏家平常練習時是拿以下這個片段來熱身:
對,就是莫札特費加洛婚禮序曲的開頭片段。能吹這一大段快速音群,本身就是件很酷的事情(如果吹得夠快的話);更何況學長說:人家是用所有的調性全部吹過一遍!換句話說,光這個片段,他就要吹十二次,這不是太酷了嗎?!(當然,如果所有的調,都吹得一樣快的話)
最近開始追蹤了由辛辛那堤交響樂團的Ixi Chen(出生於台灣的華裔演奏家,有沒有很感動?)與舊金山音樂院任教的Tiffany Valvo所建立的單簧管專門討論社群「Digital Clarinet Academy」,看到了不少有意思的練習建議與訣竅。其中一篇提到了名為「移位三度(Displaced Thirds)」的練習方法:
以前練三度卡住的時候,老師給的建議大致上就是眾人熟知的「三種錦囊」:放慢、改變節奏、重複音形的方式。其中重複音形的方式是類似以下的方式:
譯自:佐藤麻紀部落格
辨明音程距離的訓練
音階中不是有從二度開始一路練到完全八度為止的各種度數跳躍的練習嗎?不知道大家是用怎麼樣的心態來練習呢?
當然,這些練習有用來練習指法、練習觸鍵、確認自己有沒有足夠壓力灌氣進樂器之中...等等多到說不完的用處,我自己覺得這些練習對於記住音程距離來說是非常好的一種訓練。
吹奏單簧管和唱歌不一樣的地方是,按下按鍵時才會發出對應的聲音。因此這些跳躍練習就會讓人不知不覺往指法技巧方向上發展;其實吹奏單簧管時也必須要跟歌手一樣要在心中有準確的音程距離感覺把音吹準。
請試試看,自己心中是否能夠準確抓住音程的距離?方法非常簡單。就是請照以下的順序唱出C大調的各個音程距離(其實還有大小音程等等的距離,這裡就割愛了)。
2度 C-D
3度 C-E
4度 C-F
5度 C-G
6度 C-A
7度 C-B
8度 C-C'
如何?能夠確實唱出每種音程距離嗎?我想應該到五度為止都還能唱準,但隨著音程距離越大,就越難唱出正確的音程吧?
正是如此。其實這個練習還真的很難。所以讓自己的頭腦記住準確的音準是非常重要的。
好比說,在演奏以下這個樂譜例子(羅西尼:「序奏、主題與變奏」的開頭)時,能夠正確的音準距離嗎?
如果把音符當作一個音一個音單體來看,這是沒甚麼了不起的樂句,但是我卻常常看到從高音A降到底下低音A時,八度的音準沒抓準的問題。這正是因為心中沒有正確八度距離的感覺,下降到低音A時就會有的時候高、有的時候低。
說來丟臉,我在學生時代也是把這些跳躍練習當作單純的手指練習而已。因此明明都練過這些東西,卻完全把這些音程距離的概念丟在一邊,沒法把這些練習應用到樂曲之中。
真正注意到這件事,是被老師說「你剛才明明吹過了七度的跳躍音階,為什麼這首曲子的七度卻會吹不準呢?」,這才恍然大悟。而我自己試著去唱出這個音程距離,果然音程完全對不準。
天啊!!!
這才知道試唱聽寫對於樂器演奏有多重要。只是蠻幹硬練,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當然,單簧管這種樂器在構造上有不少音準不好的瓶頸,但是只要自己心中知道音程的正確距離,就算遇到音準不好的狀況時,也能使用替代指法來對應,把音調準。
所以請務必在練習音階時,要逼自己更進一步,活用音程距離的訓練。
最近又買了一張管弦樂片段選粹的唱片,演奏者是大名鼎鼎的前柏林愛樂法國號首席巴伯拉克(Radek Baborak),標題就叫做「巴伯拉克演奏練習曲」(Baborak Plays Etudes)。
乍看之下,應該是練習曲專輯才對。實際上是巴伯拉克挑選了許多適合和管絃樂選粹(Orchestral Excerpts或Orchestral Study,日語則簡稱為「Okesuta」 )的練習曲放在一起灌錄的唱片。以前SUMMIT公司也出過全系列管樂器的管弦樂選粹的唱片,當時負責法國號的是舊金山交響樂團的首席David Krehbiel (參照AMAZON),不過我個人不是很喜歡他的聲音,所以沒有買。現在柏林愛樂的首席出動了,就沒有不動手買下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