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1日 星期六

單簧管珍奇圖鑑(5) ~ Low Eb機構篇


外掛低音降E鍵追加考證資料

最近在討論區中看到了有人問了以下的問題:


這個譜是理查.史特勞斯寫的歌劇「沒有影子的女人(Die Frau ohne Schatten)」中的第一幕片段,仔細看的話,會發現第二部降B調單簧管出現了正常單簧管上沒有的低音降E。



這個地方,你可以當作是理查.史特勞斯搞錯了。畢竟理查.史特勞斯的前科不少,包含在小提琴聲部上寫出了低音升F,或是在低音管聲部上寫出了低音B等等整人的音符。但不管他是不是搞錯了,你還是得面對問題。如果是正常的管弦樂團團員的話(笑),大概有以下幾種解法:

(1)直接忽視這個正常單簧管吹不出來的低音,反正下聲部的巴塞管也有一模一樣的樂句。

(2)改用A調單簧管移調演出。

(3)改用完整貝姆式單簧管來演出。所謂的完整貝姆式單簧管,指的就是能比正常貝姆式單簧管可以吹出更低半音的降E的樂器。所以,如果當初史特勞斯是因為他所設想的樂團中的團員有人是吹完整貝姆式單簧管的話,那他這樣寫就不能說是搞錯了。

前面兩個解法先不論(館長我本人認為這都是很合情合理的解法),問題就發生在第三個解法上。畢竟「完整貝姆式單簧管」還是一種「貝姆式(法式)」單簧管,但史特勞斯老大本身是德國人,他心中想到的單簧管,應該會是德式(埃勒式)才對。因此問題就變成了是否存在有可以吹出低音降E的德式或是近似德式的單簧管了。

在討論區上,這個問題立刻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答案是肯定的。即便是現在,偶爾也可以在拍賣網站上,看到可吹出低音降E的(近似)德式單簧管。比如下圖:

這把樂器,是大名鼎鼎的Selmer公司所生產的。算是一種類似德式的設計。

就分類上它被稱為是阿爾伯特式(Albert System)。但其實它設計上也和貝姆式(法式)有些類似的地方,算是一種多重混血的樂器。它的泛音鍵也如之前提過的B調(H調)單簧管一樣是開在正面,證明了這樣的設計在法國的確很流行。

另外一個有趣的推論是,由於這把樂器是法國公司生產的(其實巴菲公司也做了類似的事),可以證明即便是貝姆式的祖國法國,在某個時期以前,也不是完全都在使用貝姆式的。我猜特別是德法邊境一帶,應該很多這種混血樂器的需求吧?

除此以外,也有人指出,有名的德式單簧管製造商Leitner & Kraus公司也在做低音降E套件,所以如果有去買這個東西的話,在現代的德式單簧管上還是可以吹出低音降E的。

Leitner & Kraus公司所出產的低音降E套件,可以利用德式樂器都有的低音補正機構來操作。

不過,這個套件畢竟還是後來才發明的,因此問題又回到了在理查.史特勞斯寫作的時代,到底有沒有可以吹出低音降E的德式單簧管哩?就算如上所言應該存在,那到底有沒有人看過這樣的樂器呢?

有趣的是,就在本館長今天在整理瀏覽器時(館長的壞習慣就是一次開個二、三十個分頁,當作備忘。不過這很吃電腦資源,所以偶爾得要整理、關掉一些分頁),突然看到了一個以前瀏覽過、幾乎可稱之為線上博物館的日本網站,裡面出現了一張三把可以吹出低音降E的德式單簧管並列的驚人照片!算是為這個問題找到了具體的證據與結論。

從上而下,是可以吹出低音降E的C調、降B調、A調德式單簧管。

不像完整貝姆式的低音降E鍵是放在右手小指的位置上(如上述Selmer的阿爾伯特式設計),這三把樂器的低音降E鍵都放在背面,由右手拇指控制(如同德式的低音補正鍵一樣),所以只看正面圖是看不到的。但如果看一下背面或側面的照片就知道了:

這是這把C調的下管側面,可以看到右手拇指支撐座附近多了一個鍵,就是低音降E鍵。

上面那個三張德式樂器並列的照片,驚人的地方還很多。

其中可以吹出低音降E的C調,即便在貝姆式(法式)樂器上我也幾乎沒有看過(剛好也是在這個網站上看過有名加拿大樂器製造家S. Fox所做的可以吹出低音D的C調),所以可算是罕見中的罕見樂器。根據網站的介紹,這把C調是由Friedrich Gustav Uebel在1890年左右製造的。換句話說,在史特勞斯寫作「沒有影子的女人」的1920年代,德式樂器中當然存在著可以吹出低音降E的版本。這把樂器的存在就是鐵證。

另外,看到Friedrich Gustav Uebel這個名字,會不會覺得很熟悉?沒錯,他就是那個這一年來把江湖上搞的腥風血雨(誤)的老牌德國樂器大廠F. A. Uebel公司的創業者Friedrich Arthur Uebel的爸爸。老Uebel爸爸自然把一身的武藝都傳給了小Uebel,而後來小Uebel加入了大名鼎鼎的現代德式單簧管開山祖師的Oskar Oehler的團隊,而對現代德式單簧管的機構系統建立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換句話說,老Uebel爸爸也算是替現代德式單簧管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呢。

話又說回來,降B調或是A調單簧管可能會需要低音降E鍵的理由可能比較容易理解(降B調是為了取代A調而多加,A調是為了能吹到和中提琴最低音的實音C而追加),那麼C調為什麼也要有低音降E呢?

原來,偉大的作曲家布拉姆斯在他的第四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中指定使用了C調單簧管,結果竟然也寫到了低音降E。雖然不知道先有可吹出低音降E的樂器?還是因為布拉姆斯這樣寫,才有人去製造這樣的樂器?拋開這種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不管,至少可以確定的是,早在布拉姆斯寫作第四號交響曲的年代(1884年左右),可以吹到低音降E的德式樂器就存在了。這對我來說,可也是個震驚的發現呢!

至於那一對降B調與A調是同一個品牌,是製作低音管著名的技師Gottlob Hermann Hueller所製作出來的。這個牌子在二戰前到二戰後的這一段時間左右,生產了不少單簧管。主要是賣給捷克為中心的中東歐國家,而這些地方也和義大利一樣,有著不喜歡使用一對單簧管、而是單純用一把降B調來吹的傳統,所以也會需要有低音降E鍵的設計。這些國家在戰後都改用了完整貝姆式單簧管(所以館長我的完整貝姆式樂器就是從這個地區買來的),但在二戰前他們還在使用德式系統時,就會用G. H. Hueller這樣的廠商製造的有低音降E鍵的樂器。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