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從八卦看單簧管的歷史(3)


為了統一降B調與A調單簧管的願望所誕生出來的「完整貝姆式單簧管」


===

在本連載的第二篇中,提到了單簧管會交替使用降B調與A調的經緯。即便到了現代,在演奏管弦樂團、室內樂或獨奏曲的時候也都必須使用降B調與A調兩種樂器。不過,在管樂團或爵士樂中,基本上還是只有使用降B調而已。倒底是甚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狀況呢?這次我們就要一面探索其緣由,一面在其發展過程中來談一談完整貝姆式單簧管(Full Boehm)這種樂器。

如前一篇中所提,古典樂派時期的單簧管因為按鍵很少,因此要從喉音區平順地吹奏半音階到高音區(Clarion Register)是非常頭痛的事。所以產生了調性降記號多的樂曲用降B調樂器、升記號多的樂曲用A調樂器的對應方式。順便一提,在莫札特的歌劇「女人皆如此」中,也曾出現過指定使用B調(H調)搭配C調來演奏的稀有特例。(譯註:這就是為何有單簧管收藏家想搜尋B調下落的原因)

進入十九世紀後,以法國大革命為契機,造成了各國開始組織從傳統的室內重奏團(Harmoniemusik)發展而成的軍樂隊,而在這些軍樂隊中單簧管就要擔任相當於管弦樂團中小提琴的任務。既然是軍樂隊,當然就必須在野外一面行進一面演奏,因此想要拿著兩種樂器交替演奏就不是一件簡單之事。原本在室內重奏團時代要這麼演奏也會遇到一樣的情形,所以在室內重奏團中就限定只使用降B調單簧管一種,而把原曲是升記號較多的樂曲移調成降記號較多的曲子來對應。

不過在這個時代也出現了不少大師級的演奏高手,為了單簧管這種可以展現上下來回廣大音域的樂器所寫的高超技藝樂曲也跟著大量出現,但這些作品中大半也都是指定使用降B調單簧管來吹奏。如大家所熟知的克魯賽爾(Bernhard Crusell)或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的單簧管協奏曲,也都是寫給降B調單簧管來演奏的。

要使用頻頻出現交錯性指法(Cross Fingering)的古典時期樂器來演奏克魯賽爾或韋伯的協奏曲是非常困難的事。克魯賽爾自己就是使用具有十一個按鍵的格列澤(Heinrich Grenser)製單簧管,而首演韋伯單簧管協奏曲的漢利希.約瑟夫.貝爾曼(Heinrich Joseph Baermann,1784~1847)則是使用了格利斯林-舒洛特(Griesling & Schlott)製的十鍵單簧管。因為具備了較多的按鍵,而可排除掉很多不順的交錯性指法,並且讓各個音的顫音(Trill)演奏變得很簡單起來。

到了1812年,伊凡.穆勒(Iwan Muller,1786~1854)在巴黎發表了具有13鍵的穆勒式單簧管(Muller System),使得單簧管演奏家可以更自由地演奏半音階了。接下來,又以這種樂器為基礎,並且參考了提歐德.貝姆(Theobald Boehm)改革長笛時使用的環形鍵(Ring Key)的概念而開發出的巴菲-克羅賽系統(Buffet & Klose System,後來一般稱為貝姆式=Boehm System)單簧管,就將原本指法中出現的交錯性指法完全排除掉了。順帶一提,這種新系統的樂器是發表於1839年,而其實在這一年現在使用的貝姆式長笛(1847年系統)尚未正式出現呢。巴菲先生和克羅賽先生所參考的設計,其實是只有直接用手指塞住音孔與環形鍵的1832年貝姆式長笛。

此外,漢利希.約瑟夫.貝爾曼的兒子卡爾.貝爾曼(Carl Baermann,1810~1885)也在穆勒式單簧管上加入了環形鍵,而創作出了貝爾曼式單簧管。又因為提歐德.貝姆也是貝爾曼父子所屬的慕尼黑管弦樂團的團員,因此說不定卡爾.貝爾曼也曾獲得過貝姆本人的建議呢。而這種貝爾曼式單簧管後來發展成現在埃勒式系統(Oehler System,即現在被稱為德式單簧管的系統)或維也納學會式系統(Wienner Academy System,其實和埃勒式只有一點點差異)。

像這樣藉著新按鍵系統的開發而使得演奏家可以自由自在地演奏半音階後,技術上需要拿降B調與A調替換演出的必然性就降低許多了。因為包含替換時要吹奏著冷掉的樂器的缺點在內,單簧管想要像其他木管樂器一樣只靠一把樂器就能搞定的想法是必然會出現的吧。根據這種想法所產生出來的樂器,就是在巴菲-克羅賽系統的單簧管上追加按鍵所形成的「完整貝姆式單簧管(Full Boehm System)」。這種樂器是加上了三個按鍵與一個環形鍵,除了指法上更加輕鬆簡單外,有了能夠將最低音再向下增加一個半音的降E鍵,就可以用降B調樂器發出A調的最低音了。

這種完整貝姆式單簧管,就被英國的軍樂隊所採用了。而仿效英軍建制的明治時代日本海軍軍樂隊也跟著採用了完整貝姆式單簧管,甚至還留下了當時的隊員演奏完整貝姆式單簧管的照片呢(補充一下,照片中的雙簧管剛好也是貝姆系統呢!)。以前,曾有報導說軍樂隊也曾搭上過大和號戰艦的故事,當時登艦的樂隊使用的也是完整貝姆式單簧管喔。

其實不只是軍樂隊採用了這種完整貝姆式單簧管。主要演奏曲目是歌劇的義大利管弦樂團團員們,也因為討厭在歌劇中頻繁更換樂器而開始改用這種單簧管。因為比起調性有一貫性的交響曲,漫長的歌劇需要演奏各式各樣的調性,當然就會覺得一直換樂器是件很麻煩的事(或許這也跟義大利人的個性問題有關吧)。雖然現在義大利也已經不使用完整貝姆式的樂器了,但在義大利樂曲的譜上會看到出現低音的降E音出現就是使用過這種樂器的緣故。其實不只是歌劇,恐怕也有人有演出過雷史畢基的交響詩「羅馬之松」或貝里歐的名曲「序列IX」(Luciano Berio: Sequenza IX)時看到譜上出現要有這個追加降E鍵才能吹出來的音,而感到困擾的痛苦經驗吧。

結果,完整貝姆系統的樂器,除了幾個少數例外以外,現在已經完全沒人使用了(但現在捷克的阿瑪堤公司=Amati還有在生產這種樂器喔!)。但是其實在意外之處,還可以看到這種系統仍然有存活下來。大家知道那是甚麼樂器嗎?正是低音單簧管(Bass Clarinet)。如果看過馬勒或華格納的作品樂譜,就會發現不只是普通的單簧管,就連低音單簧管都被指示要在降B調與A調之間交替。然而,要更換低音單簧管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終於最後就變成只使用一把降B掉的低音單簧管了(但直到最近為止,法國的塞爾瑪=Selmer公司都還有生產A調單簧管)。但是為了能吹出A調低音單簧管的最低音,就在降B調低音單簧管上追加了降E鍵。現在的低音單簧管之所以能吹到最低降E的理由,除此以外別無其他原因了。順帶一提,其實還有能夠發出到更低的C的低音單簧管,而這種樂器登場的經緯,就留待後續再說吧。

譯註:
其實法國的巴菲社與塞爾瑪社所生產過的完整貝姆式樂器在拍賣中古市場上仍能看到,甚至還有降B調/A調完整貝姆式一對販賣的例子哩---是說,A調好像沒有改加降E鍵的必要啊? XD

此外,由於降B調版本的完整貝姆式單簧管比正常的降B調要長一些,據說音色也比較暗,這可能也是一種優點吧?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