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吹嘴的話,接下來也無法太深入的研究(幾乎等於沒戲唱了),而「解鈴還須繫鈴人」,所以我隔天又聯絡了王老師,問問他的德式吹嘴是否還在,可否順便一起借出?運氣很好的是,王老師在家裡翻箱倒櫃後終於找到了以前使用的吹嘴,甚至還親自送到了我家來,真是讓人感動。
王老師恩借的這兩個吹嘴,其實都是德式單簧管中有名的廠牌型號:Vioto的P+4型與N1+2型。王老師臨走之際,特別交代,這兩種吹嘴都得用比較厚一點的簧片(他說可能要吹到#4以上),否則聲音都是裂的。
*其實有位日本大德做了德、奧、法三國吹嘴的頂端開口(Tip Opening)與開口長度(Facing)的尺寸比較表。雖然這個表中的數值有些我覺得可能有問題(和我的量測有差距),但大致上可以看出德奧的吹嘴頂端開口比法式要窄很多、而開口長度要長很多。特別是奧地利的吹嘴,都是頂端開口非常窄、開口長度非常長,無怪乎早期維也納愛樂的單簧管演奏家都是使用非常厚的簧片。而這個吹嘴設計參數的巨大差異,或許也是德式與法式單簧管音色差異的關鍵之一。
不管怎麼說,有了吹嘴後,整把樂器就能合體了!於是二話不說,馬上組裝起來測試聲音。
對,您沒看錯。我使用的是法式降E調單簧管的合成簧片,而固定簧片也是使用法式的R牌束圈而不是用一般德式常見的細繩。
我用來測試的吹嘴、簧片、束圈等配備特寫
之所以會這樣,當然是因為我沒有德式的簧片(王老師也沒有了),而以前在萊斯特先生的專訪中知道,他就是使用V牌的法式降E調單簧管簧片來演奏(因為德式的簧片比法式要窄一些,因此換上比較小的降E調簧片是剛剛好),因此算是有樣學樣。事實上,根據之前的實驗來看,就算直接使用比較寬的法式降B調簧片來吹也不會有問題;更何況Vioto的吹嘴的側緣比較寬一些,套上法式的簧片根本就不是問題。(現在似乎很多吹嘴都流行這樣設計,後續還會再提到)
至於束圈,其實很多德國的演奏家也都是使用皮革式的束圈,而且皮革式的束圈比較容易適應不同的吹嘴直徑差異,所以我就拿來代用。(更重要的是,懶鬼如我,會覺得綁細繩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就算我有綁束圈用的細繩,我大概也是懶得綁 XD )
*不過,對於該怎麼綁固定簧片細繩的人,還是可以參考以下日本大德的示範影片
**話又說回來,既然是研究,也許我還是應該找一天來綁綁看才對....
當然,兩種吹嘴,我都實際裝上去試過,其中N1+2似乎對於簧片厚度非常挑剔,不管怎麼吹都很難聽;P4則稍微好一些,因此後續都是使用P4吹嘴來測試。
另外,如上圖所呈現的一樣,基本上我是使用王老師的降B調來試吹。這並不是我偏愛降B掉或討厭A調,事實上我也把A調組起來試過,但很明顯王老師的A調漏氣很嚴重,非常難吹,所以不得不放棄繼續試下去。
回到正題,馬上來談談我對德式樂器的感想:
首先,就是拿起來不如想像中的重,這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最近這幾年習慣吹中低音的關係?明明德式單簧管的按鍵機構中金屬零件比較多、照理說應該會比較重才對....關於這點,由於沒有實際秤重過,因此不知道德式單簧管與法式單簧管的重量實際相差多少,只能先憑感覺說話。
其次,也許是之前被G調單簧管(按鍵系統算是德式=埃勒式堂兄弟的阿爾伯特式)「摧殘」過的關係,我也不覺得手指間距會比法式大非常多(雖然的確有比較大),至少還是可以操作的程度。至於右手拇指控制的低音輔助鍵,好像也覺得比當年好按,而且還真的可以把音準拉高不少。
再來,如果僅考慮半音階的話,其實德式的按鍵指法也不如想像中的複雜,基本上就是要習慣降B/F與F/C這兩個指法就可以了。(如前所述,法式的降B/F指法,在德式上會變成B/#F,而F/C會變成#F/#C)
當然,如果考慮二十四個大小調音階與琶音的話,話就不是這麼說了...(笑)
不說別的,對法式來說很簡單的右手中音D-F(或低音的G-降B)的三度音變換,在德式上就非常不順。也是這樣,對於法式單簧管來說很簡單的C大調音階(或三度),在德式就很不容易吹平均、吹順。對德式單簧管來說,最簡單的調性是G大調或高十二度的D大調。(這也是為什麼當時很多單簧管樂曲會優先考慮以G為主音來寫作的原因)
講了那麼多,最重要的音色部分一直遲遲不提,就是因為我吹起來實在不好聽,再度證明了「牛拉到北京還是牛,吐奶就算換了好樂器聲音也不會好聽」的道理。(哭)
當然,這還是有可能因為配備上沒有那麼到位(我使用的合成簧片厚度是#3.5,但我並不覺得薄),不過我想主要還是功力問題吧?畢竟當年聽王老師吹,好像還不錯。
且不論音色的問題,至少我感覺起來送氣上也和法式的吹奏方是沒有甚麼不同。只要習慣了德式比較拐手的指法,基本上就和吹法式差不多。
此外,對於德式最引以自豪的中音升F來說,這把樂器的確也不錯的表現,不會像法式的升F就是比較突兀,這是我能證實的地方。奇怪的是,德式另外一個很自豪、只按左手中指的高音C,我卻吹不出來,而且不論是降B調或A掉這兩把樂器都一樣,不知道是不是這兩把樂器相關的按鍵有漏氣?這個部分沒有驗證出來,真的有點小遺憾。(後來我都是用別的指法吹這個高音C)
不過,整體來說,德式單簧管的最高音域(高音C以上的音域)聲音都比較集中、比較柔軟倒是真的,而且很好吹----感覺起來要吹出最高的C(三點Do)要比法式簡單。
說到這裡,心裡就開始想探究一下,這種高音音色比較柔和的秘密到底在哪裡?是其內徑(Bore Size)的尺寸造成的嗎?
於是我就拿出了卡尺,試圖量測德式單簧管的內徑。
量測結果相信應該會讓大家都驚呆才對:
這兩把德式單簧管的內徑大約是14.95mm左右。
那麼,法式是多少呢?以我平常使用的B牌RC而言,大約是14.65mm。
有沒有很驚訝?我想大家應該都主觀認為是德式比較小才對吧?事實上完全相反。
(就連我自己也懷疑我量錯了....)
但是,我馬上拿出了我的法式吹嘴,套在王老師的樂器上,發現是鬆的。而實際調查過莎賓.梅雅女王的樂器內徑,也是14.9x沒錯,證實我並沒有量錯。
話又說回來,雖然德式的管徑比較大,其實也不過就是比法式大個0.3mm而已。換句話說,差不多就是三根頭髮直徑的差距啊。
話又說回來,雖然德式的管徑比較大,其實也不過就是比法式大個0.3mm而已。換句話說,差不多就是三根頭髮直徑的差距啊。
為什麼會這樣?後續會另外討論。
最後,給大家聽一下我試吹的結果,總共有三段:第一段是音準有點怪的半音階(我完全沒按低音補正鍵,因為還不太習慣)、第二段是G大調(實際音高F大調)音階、第三段則是D大調(實際音高C大調)音階,因為這三種音階最簡單。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