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德法單簧管系統之比較(3)



[專欄1]為何貝姆式單簧管以前的單簧管都會使用交錯指法?

文:佐伯茂樹

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樣,貝姆式單簧管與埃勒式單簧管的差異點之一,就是吹F(低音的降B)與C(低音的F)的指法不同。

埃勒式或阿爾伯特式等非貝姆式單簧管,在吹F或C時是不得不使用煩人的交錯式或指叉式指法(Fork Fingering),因此排除這種煩雜的指法、改用比較合理的指法可以說是克羅賽與巴菲製作貝姆式單簧管的最大的理由。

然而,為何在貝姆式以前的單簧管會在F或C這種使用頻率很高的音上去使用繁瑣的交錯指法呢?

既然樂器是人類自己所創造出來的,就沒有道理在發明階段故意挑選很難吹的指法。如果開音孔時能依照手指順序吹音階的方式來開音孔,應該就能避掉很麻煩的指法才對。

其實這個交錯指法的問題,不只出現在單簧管上,而是巴洛克時代木管樂器共通的問題。之所以會在吹F、C等音時必須使用交錯指法,其理由應該是有歷史上的甚麼理由才對。要解決這個疑問的關鍵提示,就在於如果使用巴洛克直笛或德式單簧管去吹奏高一個全音的D大調音階時,就會發現沒有用到交錯指法,而變成是按照手指順序來吹奏音階了。

雖然這只不過是筆者我自己的推測:這可能是因為過去的木管樂器的最低音只到D為止,所以音階的音孔是從D開始照順序開出來的;後來這些木管樂器的最低音延伸到可以用小指操作的C(或更低音),因此基本音階就降低一個全音變成從C開始,而造成F與C得加上降記號(D大調音階的F與C都要升高半音),才出現這些不自然的交錯指法吧?

尤其很明顯的是,巴洛克時代的長笛最低音就是只有到D,而且也被大家認為是最擅長演奏D大調音階。

如果大家有機會親自吹奏德式單簧管的話,就請特別試試D大調音階是不是很順囉。
(譯註:請參照本人的德式單簧管體驗文。其實除了D大調以外,根據同樣的原理,低十二度的G大調也很順。)

[專欄2]大家知道完整貝姆式(Full Boehm)這種樂器嗎?
~~為何在爵士樂或管樂團只使用降B調單簧管?

文:佐伯茂樹

大家知道有完整貝姆式(Full Boehm)單簧管這種樂器嗎?這種樂器除了比標準的貝姆式單簧管多出幾個鍵外,最關鍵的特徵就是能比標準貝姆式單簧管吹出更低半音的音來。

雖然現在幾乎已經看不到這種樂器了(通常僅存在於二手樂器市場上),但在二十世紀前半的英國與義大利等地卻很流行,甚至就連明治時代(十九世紀後半~二十世紀初葉)的日本軍樂隊中,都留有將這種樂器列為標準配備的紀錄喔。

其實這種樂器的開發背景是在十九世紀中期左右,有人討厭在樂團演奏時必須在降B調、A調或C調單簧管之間換來換去,而希望用一把降B調單簧管就能搞定所有樂團的樂曲的改良運動。這也是因為其他的木管樂器在樂團中都是用一把樂器吹到底,在單簧管上也會有這樣的想法也是理所當然的。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克服能用降B調單簧管吹出所有過去是用A調單簧管寫出來的樂曲之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得讓降B調吹出A調的最低音(實際音高為降D)。而克服這個問題所開發出來的樂器,就是這種完整貝姆式單簧管。

這種樂器主要是以義大利為中心向外推廣,因此在二十世紀出頭的義大利樂曲,就常常會出現標準降B調單簧管很難吹出來的低音降E。好比在大名鼎鼎的雷史畢基的交響詩「羅馬之松」中,就出現了這個低音降E,而可能讓許多單簧管演奏家很痛苦吧?(譯註:通常有三種解法:一是改用A調移調吹奏、一是用腳來遮住樂器喇叭口來降低這個音、最狠的就是乾脆當作沒看到不吹 XD)

就結果來看,沒有被A調的過往曲目給綁住的管樂團音樂或爵士樂中,都成功地統一用降B調單簧管來演奏所有的樂曲;也因此,從二十世紀後半開始,完整貝姆式單簧管就慢慢被淘汰掉了。(因為多了半音,樂器更長、更重,不如標準單簧管靈巧)

不過,完整貝姆式的概念卻在意外的地方存活下來。對,就是能夠吹出最低降E的低音單簧管(譯註:倒過來說,現在無法演奏低音降E的低音單簧管反而是異類 XD)。低音單簧管就是採用了能夠吹出最低降E的完整貝姆式機構,就不需要在指定使用A調低音單簧管的馬勒或華格納的樂曲中更換樂器了。(譯註:對於低音單簧管這種大型樂器而言,演奏中要換樂器是非常殘忍的事情)

[專欄3]改良貝姆式單簧管是兼具貝姆式單簧管與埃勒式單簧管的優點?

文:佐伯茂樹

「雖然很想吹出埃勒式單簧管的音色,卻也想使用習慣的貝姆式指法來吹奏」....為了達成兩種願望一次滿足的想法,而被製作出來的樂器,就是所謂的改良貝姆式單簧管(Reform Boehm System)。最先發表出使用這種構想製作出新型單簧管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烏利澤公司的前代主人弗利茲.烏利澤(Fritz Wurlitzer)先生。

改良貝姆式單簧管,其內徑形狀是仿照德式單簧管的設計,而指法雖然是依照貝姆式的方式操作,但問題並不是只有這麼單純而已。貝姆式單簧管並不是只有指法比較合理,其內徑的輪廓形狀,也得配合指法來做調整。因此如果直接將貝姆式單簧管的機構套在德式單簧管上的話,就會發生很多音準問題。

就是為了解決這些音準問題,而必須追加一些補正鍵等改良手法,才是這種樂器被稱為改良貝姆式的真正原因。

具體來說,像是具有共鳴與發音清楚問題的喉音降B,就必須花心思來修改機構來改善相關的問題;但不同的樂器製造商會有各式各樣的改善方法,好比說有的廠商是追加獨自發明的按鍵來解決,有的廠商則是調整內徑的形狀來改善。

另外從其名稱「改良貝姆式」的觀點來看,這並不單純是指要達到用貝姆式指法發出德式音色目標的樂器,有時也會把只想改良現有貝姆式單簧管的樂器也算在內。好比說,前一專欄中提到的完整貝姆式單簧管,有時也被算成改良貝姆式單簧管的一種。

現在可以買得到的改良貝姆式單簧管,有外觀看起來跟標準貝姆式單簧管一模一樣的版本,也有明顯可以看得出來是在德式單簧管上加入獨自開發機構的版本,總之是有各式各樣的設計。也許習慣使用標準貝姆式樂器的人,也可以用不被「那是喜歡德式音色的人使用之樂器」的先入為主心態來嘗試看看這種樂器。

2016-02-23 18.14.50.jpg
譯者收藏的罕見樂器:既是改良貝姆式,也是完整貝姆式的降B調與A調單簧管。(後續會另外提供詳細開箱文)


[專欄4]爵士單簧管演奏家們使用的樂器

文:谷口英治(日本著名爵士演奏家)

如果集合好幾位爵士單簧管演奏家在一起,常常會看到全體都剛好使用完全不同廠牌樂器的狀況。這不知道是不是爵士樂不喜歡個性重疊的一種現象?現在無法確認最新的狀況,所以可能會有一些就資訊混在其中,但我還是想來介紹一下我最喜歡的幾位海外演奏家(基本上也都合作共演過)的樂器。

艾迪.丹尼爾斯(Eddie Daniels)先生所使用的樂器是盧布朗(LeBlanc)公司的協奏曲型(Concerto)單簧管(譯註:現在已換成巴坤牌)。我自己也有一陣子是使用這種樂器,其特性是軟硬、明暗的均衡性絕妙,也是共鳴好與吹起來很順、無話可說的樂器。我覺得這也是非常適合常常需要在現代場景下猛衝的艾迪先生的樂器。至於巴迪.迪法蘭哥(Buddy DeFranco)先生則是愛用山葉(Yamaha)的樂器(印象中是北村英治先生推薦給他的?)。我聽起來的印象是:這是一種即便像巴迪先生那種威猛的吹法也不會爆裂的可靠樂器。啊,這裡就不再隱瞞了,其實我最先也是山葉樂器的使用者。畢竟在日本,早就有北村先生或瀧川雅弘先生實際幫大家驗證過了。至於帕基特.狄李維拉(Paquito D'Rivera)先生則是從長年愛用的塞爾瑪(Selmer)換成了羅西(Rossi)牌的樂器(雖然也已經換了十年左右了)。那種舒服而幽暗的音色特別適合帶有一點點哀愁的拉丁旋律。最近他是越來越喜歡用學院派的沉穩音色迷倒大家。雖然我自己也很難割捨賽爾瑪樂器那種充滿活力感的魅力就是了。

雖然講了這麼多爵士演奏家的樂器,大家都還是使用法式的貝姆式單簧管,只有我自己是使用德式(改良貝姆式)的樂器....。

(譯註:現在谷口英治先生吹的是德國Seggelke的樂器)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