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德法單簧管系統之比較(5)


演奏家們談挑選單簧管系統的理由

[前言]

雖然前面已經介紹過各式各樣的單簧管系統,但實際上目前活躍在日本音樂圈的單簧管演奏家們對於用來表現自己想要做音樂的單簧管來說,是依據怎樣的理由來挑選的呢?因此我們特別請他們來回答。而他們的談話內容,或許可以給具有「自己該挑選哪種系統樂器」這種新煩惱(?)的朋友一些啟發。

我們對於受訪的演奏家一律詢問以下的三個問題,分別是:

(1)樂器所屬分類/系統
(2)廠牌/型號
(3)採用理由、喜歡之處、需要注意之處、建議...等等

以下就是各演奏家們的答案:

赤坂達三~獨奏家:

(1)
法式/貝姆式

(2)
YAMAHA YCL CS V-Master(降B調)、YAMAHA YCL SE V-Master(A調)

(3)
老實說,因為貝姆式自日本是主流,所以就因為「說到單簧管就應該是貝姆式」的理由而從開始一路用到現在。以前當我第一次看到改良貝姆式單簧管時,就因為它美麗的外觀(不覺得看起來就是很苗條清爽嗎?)所吸引,而很想試吹看看;但在知道要連吹嘴、簧片、束圈等配備都得一起換掉之後,就覺得維持適合自己的現狀會比較好。另外,雖然可能會有些個人差異,但我自己覺得日本人的體格比盎格魯薩克遜人(日耳曼系民族)纖細瘦小,反而比較接近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拉丁系民族,因此可能也比較適合貝姆式單簧管吧。

我覺得改良貝姆式單簧管的聲音是比較收斂集中的優美音色,而貝姆式單簧管則是比較明亮大聲。我自己是在法國學習音樂,而現在從事以獨奏為中心的活動時也常常演奏法國音樂,所以我覺得現在的樂器音色比較適合我。特別是我覺得YAMAHA的樂器具可能是「不讓演奏家亂搞」的特性吧?只要不是吹出自己想要的音色下發出的聲音,就會變得很虛空。反過來說,它可以演奏出更貼近演奏家心中所描繪音色的聲音。這一點讓我很喜歡,這也是我使用YAMAHA貝姆式的理由。這也和樂器的系統沒有關係,而是它們更重視演奏家本人想法的緣故。簡單來說,就是只要自己喜歡的好樂器,那不管是用甚麼系統也沒關係。


加藤明久~NHK交響樂團團員:

(1)
法式/貝姆式

(2)
BUFFET Tosca

(3)
貝姆式是我一開始學樂器就使用的系統,也一直都是如此,倒沒有甚麼特別的講究。

我雖然超喜歡德式單簧管的優美音色,但倒是沒有想過要換來吹看看。主要是我學生時代剛好有學弟有德式單簧管,正想要借來吹看看時,才發覺自己的手太小而根本無法承受德式單簧管的設計。而且我覺得德式的吹嘴配備與指法都非常麻煩,是一種很挑演奏者的樂器。說到我現在使用的樂器,我是喜歡類似德式單簧管那樣內徑比較窄的設計(譯註:在強調一次,德式內徑比法式大,所以這是加藤先生的誤解),這是因為可以發出比較集中的音色、而且有很舒服的阻力感覺,速度感也很好。

生島繁~國立音樂大學助理教授:

(1)
法式/貝姆式

(2)
BUFFET Tosca GL

(3)
首先要說的是,像日本這樣同時有法式、德式這兩種不同的單簧管系統使用在各種不同的音樂環境中,可說是世界上很罕見的例子。放眼望向世界,貝姆式的市占率是壓倒性的高,也可以看出這件事有多稀奇。但如果是低音管或是雙簧管的話,也許就比較值得討論了...。畢竟在德語圈中也有人使用法式的單簧管,所以在歐洲這種事情是不會變成甚麼話題的。我覺得與其去研究這些系統,不如更重視演奏者的音色與音樂。只要能把聲音吹漂亮,音樂自然就會精采起來。由於德式單簧管我是完全不懂,在演奏上現在使用的樂器系統也沒有甚麼問題,這是我使用BUFFET樂器的理由,也是我挑選樂器的最大理由。

至於說到音色方面,就算是同樣一種系統、同樣一種廠牌的樂器也都會有各種不同的音色,因此也可以看出,除了系統以外,吹嘴、調音管或簧片同樣也會對音色、音準很大的影響。說到我個人的話,前一陣子剛好從BUFFET公司的Prestige更換成該公司的Tosca GL(Green Line)的新型樂器(譯註:當時)。而最近我認識的歐洲活躍演奏家朋友中,也有很多人把樂器換成了Tosca。這種樂器的特色是近聽之下可能會覺得音量比較小,但實際上聲音很集中,或者是說很容易讓人把聲音吹集中。至於會挑選GL的設計,主要是因為原本這個型號一開始就是以GL為主來設計的關係。

還有一個雖然有點枝微末節但我覺得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按鍵墊子的材質。以我自己來說,都會把合成皮墊或軟木墊改成一般的皮墊。因為合成皮墊也許對歐洲那種乾燥的氣候很適合,但在溼度比較高的日本可能就不太好。這些都會對音色、音準發生影響。


村井祐兒~東京藝術大學教授:

(1)
德式/改良貝姆式

(2)
H.Wurlitzer(對我來說,這是第三把。是1980年生產的)

(3)
採用的理由是,我在留學德國時代,要加入大學的室內樂團的關係。這是因為當時演奏莫札特的大組曲(Gran Partita),編制中的四把單簧管(其中兩把是巴賽管)其音色需要統一。但我也不是使用正統的德式(當地稱為埃勒式),因為我覺得將來還是要回到日本,在日本演出的曲目,還是需要技術面上比較優異的貝姆式。後來覺得選用改良貝姆式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只要靠吹嘴、簧片與嘴型就能解決其他音樂上的問題。

改良貝姆式因為在內徑上與德式完全相同,因此音色上是接近德式的七成左右。而且在喉音區附近的中音音域共鳴也很好,低音清楚且力道足夠,在第四個八度的高音不會變細而能輕鬆地吹到D附近。不過,由於吹嘴變細,簧片也窄了大約1mm,因此挑選適合的簧片與吹嘴就很辛苦。這種樂器的音沒辦法吹得像正統德式那麼甜,這個部分必須要靠簧片來補償。雖然簧片也有很多種,但我個人比較喜歡往簧片前端的輪廓是曲線型的設計,好比說Steuer公司的S-800簧片(譯註:這是包括莎賓.梅耶女王在內的很多德國單簧管演奏家愛用的簧片),因為聲音很結實、也很柔和。

想要嘗試改用改良貝姆式單簧管的人,我覺得可能要先把法式單簧管吹得好到某個程度再換會比較好。大約就音色與技巧出現了自己的方向性時(不再是學習前輩的狀態)。對於要吹莫札特、布拉姆斯也同時要吹蒲朗克、三善晃的人來說,就會覺得挑選改良貝姆式是必然的選擇。業餘的演奏者雖然有不少人是吹德式的單簧管,那是另一回事。因為我們職業演奏家並不能只吹兩、三首自己喜歡的曲子就可以的。我們和碰到難處就跳過、只要喜歡音色就可以的善良市民不同,因此在碰到音色與技巧兩難這樣有點煩惱之處時,Wurlizter公司的改良貝姆式單簧管就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磯部周平~NHK交響樂團單簧管首席:

(1)
德式/改良貝姆式

(2)
H.Wurlitzer(對我來說,這是第三把。是1980年生產的)

(3)
大學四年級左右因為煩惱束圈的問題,而開始認識各式各樣的樂器,於是就從下而上慢慢地全部換掉了。我覺得兼具法式單簧管與德式單簧管優點的改良貝姆式單簧管,是最適合在管弦樂團中演奏的樂器。因為在管弦樂團中必須演奏各式各樣的樂曲,不只是德國曲目獲法國曲目,而是不管怎樣的曲風都必須能有柔軟適當的對應,我覺得改良貝姆式在這一點方面非常優秀。此外,我覺得單簧管這種樂器某方面來說是一種和聲樂器。在樂團中它除了演奏獨奏樂句外,也有很多情況是承接內聲部的重要部分。因此必須要注意和其他樂器的音色調和,除了要演奏清楚外,還不能妨礙到其他聲部的音響效果。

對於煩惱要不要更換樂器的人,我覺得一定要跟專家(老師或樂器店員工)討論過。如果德式單簧管剛好很適合自己感興趣的音樂,可能就會想要馬上買下來;但是樂器不過是表現音樂的道具,因此首先必須檢視自己到底有沒有去認真作音樂比較重要。講究樂器雖然也很重要,但請不要忘記並不是甚麼東西都能靠樂器解決的。


谷口英治~爵士演奏家:

(1)
德式/改良貝姆式

(2)
Hammerschmidt(譯註:受訪當時)

(3)
我選擇Hammerschmidt公司的改良貝姆式單簧管的理由,是在試吹的瞬間,是預期它可以發出其他樂器所沒有、而趨近於自己理想的音色(而且還不用改指法!)。使用起來,雖然不是所有狀況都可以滿足我的需求,但已經非常足夠對應我現在的表現與使用手法了。各個音的音準都是很精確的調整過,而與過去的樂器相比後會給我很偉大的感覺,對於爵士樂的表現更是非常適合。我甚至在想製作者是有考慮過要演奏爵士樂而如此設計的呢。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