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2日 星期三

慕尼黑大賽單簧管組評審記(01)

譯自:Pipers雜誌460號=2019年12月號奈迪克與大島文子單簧管講座專欄

從評審(評審長)席來看慕尼黑大賽單簧管組比賽(1)

[前言]

本專欄過去以來主要都是談單簧管樂曲的詳細分析與解說,這次想改變一下旨趣,稍微談一些別的東西應該也是不錯的心情轉換,所以這次就來介紹一下在今年(2019年)9月舉行的慕尼黑大賽(ARD)。話雖如此,其實這個比賽內容也和以前我們談過的樂曲分析有個重要的關聯,這個部分各位讀者後續便知分曉。

文:查爾斯.奈迪克(Charles Neidich)

2019年9月,我很光榮地擔任了ARD大賽單簧管組的評審長之職務。比賽是從9月2日開始到10日之間在慕尼黑舉行,如各位讀者所知,評審們最後選出了三位得獎者。第一獎是來自法國的喬.克里斯多福(Joe Christophe),第二獎則是來自葡萄牙的卡羅斯.亞歷山大.布利托.斐雷拉(Carlos Alexandre Brito Ferreira)與來自韓國的金韓(Han Kim,暫譯)兩位。



其實這次我不僅是擔任評審長而已,而是從比賽開始好幾個月前就負責了比賽指定曲選取的重要責任。就結果而言,雖然我提議的曲子並未完全成為指定曲(也許比賽組織委員會的擔心是正確了,我的提議整體來說,感覺起來可能要求太高了),但是從審查到最後一輪為止全部的階段,基本上都有用到我提議的曲子。特別令人開心的是,最後一輪的指定曲,並不像以往是挑了比較保守的曲子,而是使用了兩位二十世紀重要的作曲家---卡特(Elliott Carter)與瓦雷斯(Sander Veress)的協奏曲,顯然比賽組織委員會接受了我的好意。

我們從150位報名參賽者中,根據報名寄來的影片中挑出了其中的63人進入下一輪。包含我在內與ARD主辦單位方面都認為入選的這63人中至少會有12人以上會因為最後一輪的指定曲太難而棄權。不過令人驚訝的是,幾乎誰都沒有棄權。最後只有五人棄權,所以有58人來參加第一輪的預賽。

但這樣,實際上就真的引起問題了。由於第一輪的預賽僅有三天的比賽時間,因此這麼多的參賽者就害得評審一天只少要聽二十人才行。第一輪的比賽是每個人演奏三十分鐘的樂曲,換句話說一天就得連續聽十小時的比賽。事實上,除了短暫的午休之外,評審們每天都要從早聽到晚上十點,簡直就是精疲力竭的比賽行程。

我且不論,評審團則是許多國家的代表性單簧管演奏家。有法國的菲利浦.貝侯(Philippe Berrod)、以色列的夏莉.布莉爾(Shirley Brill)、英國的麥可.柯林斯(Micharl Collins)、荷蘭的艾利克.霍浦利茨(Eric Hoeprich)、德國的妮那.楊森(Nina Janssen)、與芬蘭的卡利.克利庫(Kari Kriikku)。所有的評審都非常誠懇、親切,他們都認為自己的責任重大,為了要選出最好的人選而認真努力審核著。

但是,第二輪的比賽也是只有非常短的休息時間,仍然是要每天評到晚上十點,我們還是拿「看起來又要搞到去掉半條命」來開這個很緊湊的行程玩笑,但其實誰也沒有怨言,依舊長時間保持著專注力來熱心聽著每一位參賽者的演奏。

這裡,可能很多讀者並不知道我所受邀的「評審長」這個職位要負責甚麼任務吧?其實啊,並沒有要做甚麼偉大的事情。而是在評審投票同分時,評審長可以在同意或反對票的其中一邊投入關鍵一票。不過,很幸運的是,這次並沒有發生這樣的狀態。

而評審長真正的任務,就是讓所有的評審滿意、而能讓比賽的進行與程序能夠公平公正地走下去。然後要仔細觀看每一輪比賽的結果,確認這些最終結果正確無誤。當然,評審長不可以影響每一位評審的投票。

然後,總共有15位參賽者進入了第二輪的比賽。第二輪的指定曲,同樣有很多音樂上的要求。首先是布拉姆斯或是雷格(Max Reger)的單簧管奏鳴曲的其中一首全曲,然後還要再從指定的單曲集中挑一首出來演奏,最後則是演出為了這次比賽所寫的無伴奏作品。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