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因為結構上和中低音單簧管很相近,所以在上下管的接頭處、調音管與上管接頭處都有桿件連接經過,結構上變得更加複雜。
最特別的當然還是普通單簧管上絕對不可能存在的調音管上安裝按鍵,看起來非常另類。
這個裝在調音管上的泛音鍵,是設計成雙重式構造;在使用第二泛音鍵時,會自動切換成讓聲音從大孔出來或是小孔出來。
這樣的雙重式構造設計,是我以前去賽爾瑪公司參觀高音薩氏管修理時,技師特別拆下這種雙重構造給我比較:「看吧,這是一樣的吧?」;不過這顆鍵是在高音薩氏管上的哪個部分?還是這把高音薩氏管本身也是特別的型號(才會有雙重構造)?詳細內容我已經記不清了。
此外,一般的單簧管在泛音孔處,會裝上泛音管;但在瑪爾奇系統中,裝在調音管上的泛音鍵下的泛音孔卻只是普通的音孔而已(如上圖)。
通常完整貝姆式系統的樂器,其左手小指處的C#/G#的音孔是裝在前方環形鍵的方向上(標準貝姆式則是放在側邊上),因此從樂器背面觀看的話,會覺得上下管之間的接頭附近設計得很清爽;但是在第二泛音鍵附近,卻出現了一顆沒見過的按鍵。
這是因為第二泛音鍵是和左手無名指控制的環形鍵是連動的。然後其下的左手小指鍵也是通過內側和側邊的按鍵相連,這都是為了使用第二泛音時需要特別的指法而設計的連動機構。
裝上按鍵的調音管可說是瑪爾奇系統最大的特徵。不過一把樂器附有兩顆長度不同的調音管(因為有連動按鍵的關係,調音管無法拔太多,一定得準備不同長度的版本),雙重構造的泛音鍵也會因為調音管長度不同,而音孔開在完全不一樣的地方上。
以上是我實際接觸瑪爾奇系統所觀察出來的內容,接下來則是想從瑪爾奇先生申請到的專利內容進行比較。
從專利申請圖來看,瑪爾奇先生一開始是想將兩顆泛音鍵並排在一起的。
這樣的話,就和以前介紹過、製作者不詳的並排雙泛音鍵單簧管是一樣的概念了。
而且原本似乎是打算將這顆第二泛音鍵在經過調音管轉接後,一路延伸到吹嘴正面去的樣子。
之後正式生產的版本還是將第二泛音鍵裝在調音管上、而不是在吹嘴上;但從當初的設計圖來看,這個第二泛音鍵底下的音孔原本是打算加上泛音管的。
恐怕這是因為使用通布清潔樂器內部時,太容易被泛音管卡到(一個泛音管就很容易卡到,領個就更容易了),所以才把泛音管拿掉的。
而穿越上下管接頭相連在一起的按鍵一開始也是打算設定成四個的樣子。
這種穿越上下管接頭相連的按鍵,在普通的貝姆式單簧管上只有一個(德式沒有)、而低音單簧管有兩個(視不同的機種,也可能只有一個);相較之下,規劃出四個相連的按鍵真是很驚人啊。
這四個鍵中的其中之一,是普通讓上下管環形鍵相連的鍵;另一個則是後來有做在量產品上、和右手無名指控制的環形鍵相連的鍵;第三個是在前者左側、與右手小指控制的E/B以及升F/升C鍵相連;最後一個則是專門用來連動的鍵。(如上圖)
上面這個圖,則是和後來賽爾瑪公司量產的瑪爾奇系統單簧管幾乎完全一樣的設計圖。
而在設計圖57與58之間的側鍵上,可以看到這兩個鍵有相連的結構。
一開始預定要做成兩個並排的泛音鍵,在量產時重新設計成放在下方的第二個泛音鍵,而拇指控制的環形鍵則是改成了蓋孔鍵(20),左手小指控制的鍵(55a)之機構則是變更成由左手無名指控制的環形鍵(41)連到第二泛音鍵的機構。
賽爾瑪公司雖然將這些嶄新的點子與複雜的結構正式生產成瑪爾奇系統單簧管,但最後還是僅僅短暫生產了一小段期間,就停產了。
不過,由喬瑟夫.瑪爾奇設計的瑪爾奇系統,到底是利用怎樣的原理設計的?
上圖這個指法表的最左邊,就是按下瑪爾奇系統的第二泛音鍵時的高音「B、C、升C」的指法,中間則是普通貝姆式單簧管的「D、升D、E」的指法,而最右邊則是普通貝姆式單簧管的「B、C、升C」的指法。
對比這三種指法表的話,應該是可以看出這三者的關係吧。
其實單簧管的指法,就是根據單簧管獨特的泛音結構作成的。
這指法表的「Do.Sol.Mi.La」,就是以蓋上左手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所發出的「Do」音為基礎,來發出的各種泛音。
為了要讓這些泛音夠穩定(音準要到可以演奏的程度),所以必須還要加上泛音階、或是加上其他的按鍵來輔助,也就構成了這些指法。
此外,一般被說成「嗶嗶叫」的「簧片失誤音」,其實就是發出了自己預期以外的高音泛音。
那,指法表上沒有寫的泛音該如何使用?
理論上可以用上圖這個指法表的左邊指法,是可以發出右邊的高音的。我想練習單簧管的人,應該有不少人的確是把左邊的指法來當右邊的音的替代指法吧。(特別是調性越高的樂器=泛音越不穩定的樂器越容易吹出這些替代指法的音)
而喬瑟夫.瑪爾奇長年就在研究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來巧妙利用單簧管的泛音構造、能否靠樂器的機構來調整泛音。
而他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後來賽爾瑪公司製造的瑪爾奇系統單簧管。
而瑪爾奇系統中的第二泛音鍵,就是為了能讓前述的「D、升D、C」指法變成穩定的泛音而吹出「B、C、升C」。
比較上圖的三種指法表應該就能看懂,左邊的瑪爾奇系統指法除了多按了第二泛音鍵以外,完全和中間的標準貝姆式指法一樣,而發出來的音卻是跟最右邊的高音指法一樣。
可惜能夠使用這種機構來控制單簧管的泛音、但是構造很複雜的塞爾瑪公司的瑪爾奇系統單簧管,最後還是停產了。
不過停產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喬瑟夫.瑪爾奇研究出來的另外一個功績造成的。
這個功績,就是喬瑟夫.瑪爾奇寫的控制泛音練習曲(下圖)。
這個喬瑟夫.瑪爾奇寫的「Etude des Harmoniques et du Suraigu」練習曲,是直到現在都還有出版,只不過現在的版本封面已經換掉了。
不過這個封面使用的單簧管,卻是布菲公司的Elite單簧管,真叫人不知說甚麼才好。
這本瑪爾奇所寫的練習曲,就是為了讓人理解單簧管的泛音原理而能稱霸高音域的演奏。
這個練習曲的開頭,就寫了前述的「Do-Sol-Mi-La」關係。
雖然這是我在中學時代就知道可以這樣玩的東西,但第一次看到瑪爾奇寫了這樣的練習曲時還是很吃驚。
喬瑟夫.瑪爾奇的練習曲中,也有使用前述泛音的簡單部分。
如上圖所述,這個練習曲的讀法,下方的●是指法,上面的〇是實際要發的音。
換句話說,就是利用下圖的左邊指法,來發出右邊的高音。
最厲害的是,這個練習曲中寫了能夠發出比瑪爾奇系統指法表中最高音的Sol(G7)更高的泛音指法,以及其練習方法。
也寫了使用普通的貝姆式單簧管來發出比瑪爾奇系統更高音的可能方法。
只不過,也如同前面所言,要能發出這些高音,還是有訣竅的。
就算照著這本練習曲吹過去,也不保證能吹得出非常高的音。
然而,這本練習曲還是可以讓人簡單地找到瑪爾奇長年研究的泛音吹奏方法,是非常值得練習的一本教本。
因此我個人覺得,賽爾瑪公司之所以會停產瑪爾奇系統單簧管的生產,正是因為這本練習曲出版的關係。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