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2日 星期一

令人遺憾的單簧管圖鑑(39) 神秘的雙泛音鍵單簧管


從照片來看令人遺憾的單簧管圖鑑 檔案39


這是1930~1960年左右製作的單簧管。



但是這把單簧管是就連收藏的博物館也不清楚其製作者是誰。


但如同開頭的照片所顯示的一樣,這把樂器的構造是非常引人感興趣。



這把樂器整體看起來,像是普通的貝姆式(法式)單簧管。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這把樂器有兩個泛音鍵。這恐怕是為了讓喉音音域的降B發生清楚而設的構造,所以其中一個「泛音鍵」應該是單獨給喉音降B使用的。


而按下另外一個「泛音鍵(降B鍵)」時,可以看的出來這個鍵有和原本的泛音鍵連動的桿子。


在泛音鍵之下,可以確認有個由右側穿去左側的按鍵。


這個按鍵是從正面喉音的升G鍵延伸過來,穿過泛音鍵底下,再從上管的內側往下延伸。由於上管內側的照片僅僅拍了泛音鍵附近的構造,因此無法確認這個鍵會往下延伸到哪個地方去,這點就很遺憾。



這把樂器從正面來確認的話,有以下的特徵:


  • 喉音升G鍵會和內側一顆大的按鍵連接在一起。

  • 左手食指環形鍵上方的音孔位置要比一般樂器還要更上面一些。

  • 左手無名指環形鍵的下方還有一個音孔(彼此可能是連動的)。

  • 左手小指的升C/升G鍵是連到樂器內側去。



而從內側照片來看,可以確認以下特徵:


  • 左手小指的升C/升G鍵連到樂器內側的音孔位置,幾乎和普通的單簧管相同。

  • 上管與下管接頭之間有個定位的桿子。

  • 和顫音鍵並行的按鍵,會一路相連到左手拇指的環形鍵去。


由於找不到樂器內側的整體照片,所以這顆和顫音鍵並行的鍵,可說是這把樂器最大的謎團。


從泛音鍵照片中看到的、會通過泛音鍵之下的按鍵(還會和喉音升G鍵相連)開始、通過左手拇指環形鍵的旁邊,和顫音鍵並行的鍵,會在上下管接頭附近延伸到樂器的正面去。這代表著:


  • 上管與下管的環形鍵是藉著這顆鍵連動在一起

  • 下管的環形鍵也可能是分離獨立的設計。由於食指、中指與無名指環形鍵是彼此獨立的,所以上管延伸過來的鍵是和這三顆環形鍵之一的鍵連動的。


收藏此單簧管的愛丁堡樂器博物館,並不知道這把樂器的製作者,雖然在博物館的介紹中強調了這把樂器的兩個泛音鍵設計特徵,但其實這樂器還有其他更不可思議的特徵,因此是令人想要仔細研究的單簧管之一。


[補充說明]


因此是我想要仔細研究的樂器之一,所以我利用了谷歌專利陸續查閱了與單簧管相關的專利,結果找到了酷似這把樂器的專利。


這是一位名為奧斯卡.E.克里斯田森(Oscar E Christensen)的人物,從1939年起到1960年間總共成功申請了六個單簧管專利。


在他的六個專利中,酷似這次要介紹的樂器的,是1950年、1954年、1957年、1960年申請專利的圖面。


首先,他在1950年獲得的專利,是關於下管環形鍵的設計。



這裡只有圖面,可能並不容易理解其詳細內容,所以同時也放上上述樂器的照片一起比較。



從圖面來看,可以得知專利中的下管環形鍵是彼此分離的設計。另外:


  • 右手食指環形鍵的下方還有一個音孔。

  • 右手中指與無名指環形鍵與下管的音孔配置。


也都很相似。


這個專利系統的好處是,其右手中指的B/F#以及其第五泛音的高音降E(*註一),因為中指之上多了一個音孔,所以音準會變高一些,並且讓發聲更好聽一點。


*註一:普通的貝姆式單簧管,只按右手中指的高音降E其音準偏低,因此要吹到這顆音時往往必須使用其他替代指法。


至於克里斯田森在1954年獲得專利,則是泛音鍵與喉音升G鍵相連的結構。




本文上述的樂器照片和這個專利相比,有:


  • 喉音A按鍵的形狀不一樣。

  • 沒有專利圖中的54鍵。

  • 泛音鍵只有一個。


等等相異之處,但可以確定這個專利也是有從喉音升G鍵連到泛音鍵的構造。


其實照片左邊的泛音鍵(30)再往上移一點,就會變成打開喉音升G鍵(44)的構造了。


專利中加上了54這顆鍵,可以推測是用來讓喉音降B聲音辨好聽的設計。但在照片中的構造沒有54這顆鍵時,好像也沒有要特別和泛音鍵相連的意義了....。


他在1954年取得的專利,其實和1954年獲得專利的構造幾乎是完全相同。





從專利的圖面中可以明白的是:


  • 左手無名指環形鍵(28)是與其下方的音孔(29)連動的構造。

  • 左手小指的C#/G#音孔(20)與左手無名指環形鍵相連的音孔(29)幾乎同高。

  • 通常上下管的接頭構造是上管為突出的公頭、下管是內凹的接合座;這個專利卻是上管是內凹的接合座,下管才是突出的公頭。

  • 20與29的音孔位於上下管接頭的位置上,並且在接頭的該位置上鑽了兩個孔。


也是因為在接頭處開了兩個音孔,所以在樂器內側裝上了一個定位的桿件,防止音孔位置偏移也是非常重要的設計。


至於1960年獲得的專利圖面,也可以看出和本文上述的單簧管照片幾乎相同。



至於最不可思議的兩個泛音鍵的構造,可以從這個專利圖面了解詳細內容。



  • 左側的泛音鍵(30)和普通單簧管的泛音鍵功能一樣。

  • 右側的泛音鍵(29)則是為了喉音降B設計的,此鍵打開時,左側的泛音鍵(30)也會一起打開。

  • 兩個泛音鍵是在樂器本體上相連,藉由一個泛音管在樂器管內相連。

  • 泛音管是利用樂器表面也看得到的一個金屬件製作的。


我原本以為這種兩個泛音鍵的構造,會有兩個泛音管,沒想到裡面還是只有一個泛音管。


至於只有局部照片、最難理解的從泛音鍵往下延伸的神祕按鍵,也從這個專利圖面中確認了內容。



  • 從右側的喉音降B泛音鍵(29)開始,和52、51、55、67連成了一個長鍵。

  • 這個長鍵和66相連,再與左手無名指的環形鍵(61)、以及其下的音孔(65)相連。


換句話說,這個長鍵是設計成當喉音降B鍵打開時、左手無名指環形鍵(61)與其下的音孔(65)會蓋起來。


這樣的設計,就和許多演奏家在吹奏喉音降B時會為了調低偏高的音準、以及讓這顆音的共鳴變好,而通常會把左上無名指一起蓋起來,是有同樣的效果。


由於專利記載有克里斯田森的住址,因此我們可以推斷本文上述的單簧管是根據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的克里斯田森在1939~1960年之間申請專利的概念,所製造出來的單簧管。


不過克里斯田森到底是單簧管演奏家、還是樂器製作家或發明家,就不清楚了。


在距離美國猶他州鹽湖城不遠的Emery的Muddy Creek地區,是從1882~1885年間有不少丹麥移民搬進來。在這些移民中,可以看到Peter Christensen、Casper Christensen之類的名字,因此可以推發明這些專利的克里斯田森就是來自於這些移民家族或是他們的後代。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