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8日 星期五

我與柏林愛樂的四分之一世紀(026)

柏林愛樂廳完成前後

 

「卡拉揚馬戲團(Zirkus Karajani)」--成為新家的柏林愛樂廳

 

1963年在柏林的樂季,一如往常是從柏林音樂大學的音樂廳開始,但在樂季開始之前的數週,幾乎已經完成的新柏林愛樂廳已經開始進行音響測試了。而柏林愛樂也與卡拉揚也在這裡進行過好幾次的彩排,彩排時也請音響技師一同在場,從各個角度來檢討是否還有應該要修改的地方或是改良的餘地。此外,雖然我們是在各處還在施工的狀況下在音樂廳中進行彩排,但是也讓人了解到新柏林愛樂廳的首演即將到來的事實了。

 

然後落成典禮的日子就這樣到來了。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就在19631015日。赫爾伯特‧馮‧卡拉揚所率領的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終於要入主自己的新家了。1015日的早上,舉行了開幕典禮。從柏林愛樂的團員、卡拉揚以下,還有許多政界人士也一起出席,開始了盛大的派對,而由柏林愛樂的團員來擔任室內樂的演出。室內樂的陣容有密歇爾‧舒瓦貝、湯瑪斯‧布拉迪斯(Thomas Brandis,柏林愛樂的另一位樂團首席)、海因茲‧基爾赫那(Heinz Kirchner,柏林愛樂首席中提琴)、埃伯爾哈特‧芬克(Eberhard Finke,柏林愛樂首席大提琴)等老將所組成的堂皇弦樂四重奏;還有波里斯‧布拉赫(Boris Blacher,柏林音樂大學教授)為這次柏林愛樂廳開幕紀念所創作的信號曲的首演,再來的節目則是海頓的「皇帝」弦樂四重奏,最後則是柏林愛樂全體演奏貝多芬的列奧諾雷第三號序曲序曲。到了傍晚,則是演出正式的開幕樂曲: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其中擔任獨唱的是古獨拉‧亞諾維茲(Gundula Janowitz,女高音)、齊格林德‧華格納(Sieglinde Wagner,女中音)、路易幾‧阿爾瓦(Luigi Alva,男中音)、而男低音則是奧托‧維納(Otto Wiener)。而合唱團則是聖海德維希合唱團與RIAS室內合唱團共同合作。這同樣的節目組合,在隔天的16日又再演出了一次。就這樣,我們終於首次擁有了自己的家,進入了自己的柏林愛樂廳。

 

這棟音樂廳是由夏隆教授(Hans Scharoun)所設計出的天才構想建築,觀眾席就像葡萄園山坡一樣的並排圍繞著樂團演出舞台,所以被取了一個「卡拉揚馬戲團(Zirkus Karajani)」的綽號。後來看起來,我們還真的像這個綽號一樣被圍在馬戲團(說好聽一點,則像古代的羅馬競技場)正中央,表演給圍繞在周圍的觀眾欣賞。

 

剛開始時,並不是只有贊同的言論出現,特別是還常常聽到有人以否定的論點質疑這個設計的音響效果,甚至還有人說柏林愛樂廳應該乾脆搬回去柏林音樂大學比較好。因為他們抱持的理由,是柏林音樂大學的音樂廳音響效果比較好。也是因為如此,我們一開始也不習慣柏林愛樂廳的音響效果,無法達到我們心中完全滿意的程度。然而,後來每年多少有作一些音響上的改良,到了今天,不論在視覺上或是音響上,已經成為被人們稱讚的音樂廳了。特別在氣氛上,完全沒有讓人可以挑剔之處。在建築學上,這是由內往外發展的形式。也就是說,是先決定好音樂廳的內部形狀設計,再配合內部決定整體建築物的外形。

800px-Berlin_Philharmonic_rehearsing.jpg 

[卡拉揚馬戲團]的模樣. (現場正進行彩排), 引用維基百科的照片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