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6日 星期一

單簧管的泛音構造與高音域指法研究(02) 目錄


[目錄]


前言


附表 「永岡金字塔」


以整體的角度來看泛音構成圖


「永岡金字塔」與單簧管的自然泛音之關係


-自然泛音表

-從自然泛音表觀察出來的感想

-與工具書不同的第7泛音的音高

-泛音音量比較一覽表

-偏離泛音構造的問題

-基音音列以外,不會出現閉管樂器特徵的現象


各音列之討論


-基音音列

-Clarion音域:第3泛音音列

-第5泛音音列

-第7泛音音列

-第9泛音音列

-第11泛音音列

-綜觀泛音構成圖總結


基本指法之運用討論


-基音音列與Clarion音域

-Clarion音域:第3泛音音列


高音域指法之討論


-Clarion高音域音列A.B:第3泛音高音域音列A.B

-Clarion高音域音列A:第3泛音高音域音列A

-Clarion高音域音列B:第3泛音高音域音列B

-第5泛音音列

-第7泛音音列

-第7泛音音列A

-第7泛音音列B

-第9泛音音列

-第11泛音音列


音準微調整之討論


後記


===


相關系列文章:

2024年9月15日 星期日

單簧管的泛音構造與高音域指法研究(01) 前言

單簧管的泛音構造與高音域指法研究


~我的超高音研究心得


原著:永岡嘉夫(愛媛大學教育學系 管樂器研究室)


[前言]


單簧管的超高音域(Altissimo)吹法,其實非常多樣而深奧。筆者自己從有志報考大學音樂系左右開始,到現在算起來已經有超過四十年的吹奏單簧管經驗,但直到最近仍然會找到意料之外的新指法。遇到這種狀況,除了當然會覺得非常開心之外,相反地也會為了為什麼以前都沒有想到有這樣的指法而對自己生氣。


不過回想起來,在筆者學習單簧管的過程中,說到高音音域的部分,經常會被Do應該要用這個指法、Re又該這樣吹、遇到顫音的話該怎麼做...等等既定範圍的規則所拘束,就算需要直接面對困難的問題,往往也浮現不出尋找其他方法地發想。這是因為使用教本或書籍等既定指法的其他指法來演奏,會讓人有偏離自己學習正道的感覺。畢竟「替代指法」這個名詞,本身聽起來就有其實是想用正統的指法,但某些特殊場合下不得不這樣改別的指法的感覺,雖然都是同一顆音的指法,但就是有高低優劣的味道。也是這樣,正統的指法會在每天的長音練習中使用,但替代指法就放著不練。結果就是使用這些替代指法時,聲音總是聽起來共鳴不足、音色上又薄又細,很難維持柔美而豐富飽滿的響度。到了超高音音域,演奏的表現優劣跟指法的複雜程度有很大的關連,所以在同一顆音上知道數種共鳴良好的指法,根據音形前後關係來區分使用是絕對必要的。捨棄「替代指法」這樣的偏見,而是在日常練習中訓練自己不管是哪個指法都能吹得很優美飽滿,是非常重要之事。


其次,相較於基音音列(Fundamental Tones)長達一個八度半(E3~Bb4)、中音音列(Clarion Tones)也是超過一個八度(B4~C6),超高音音域的音列就比平常常用的音域短很多。因此高音音域的音域和其他音域的音穿插在一起時,指法就會變得很複雜,要維持音與音之間的連結與共鳴音色的統一性,就變得非常困難。因此同一片段中盡量使用同一音列的指法來演奏,就是克服前述困難的關鍵。


考慮到以上提及的各種觀點,每一個音列該如何怎樣排列適當的指法順序,就有徹底調查研究之必要。因此我就想製作一個有別於傳統給初學者使用的教本中附錄的依照音高順序排列、而是依照泛音列分類排列的指法表。不過,以下筆者整理過的指法表中,有很多應該是各位單簧管先進們已經使用過的指法;即便如此,以往雖然沒有人用這樣方式來整理指法表,與其說是這樣整理起來會出現一張標準面也塞不下的龐大紙面,倒不如說是這些在甚麼地方該用甚麼指法的內容,是每個單簧管演奏家自行研究與辛苦練習的秘密成果。整理出新的發現與研究成果要比誰都快盡早發表出來,在科學世界中是非常重要之事;可惜在我們所處的藝術世界中,狀況就稍稍有些不同了。另外,對於中階以上的單簧管學習者來說,筆者整理的這份指法表,也有熟知泛音構造的作用,而在表中整理出來的一些至今很少被人回顧到的指法,如果在未來能成為每個人都熟知常用的標準指法,筆者也會感到無上之喜悅。


在整理製作這樣的指法表過程中,很容出現形形色色的疑問。其一就是在第五與第七泛音之中,有很多各式各樣的指法,該怎麼分類、該加上怎樣的關聯性?其二則是相當於基音音列C的第七泛音的A,為何就像書籍所寫的一樣很難發出正確的音高?


為了找出這些問題的滿意答案,就必須重新研究過單簧管所具有的音響學特徵才行。


本書大致上是由兩大部分構成的。以往只專注在單簧管演奏技法與表現力上的筆者,將對於單簧管音色與共鳴的研究第一步,整理至內容的前半部。後半段則是從至今為止貧乏的演奏活動經驗中嘗試出來的各種指法,以單簧管最高音域為中心整理發表出來。另外則是參考了各首著名樂曲的片段以及在日本學習單簧管的人都會使用的埃西勒單簧管音階教本(國立音樂大學出版)。


敬請各位先進對本書進行批評指教。


===


相關系列文章:

2024年9月14日 星期六

[盤外之敵]石田芳夫(02) 六子取勝


這裡要為不熟悉圍棋的讀者解釋一下,圍棋的規則其實意外的簡單。完全不需要像將棋一樣要記住各種棋子(駒)的功能。簡單來說,圍棋的規則就是一句話,占地多的一方取勝。


話雖如此,圍棋實際成為一種競技遊戲時,卻並非那麼單純。正是因為還會出現「打劫」這種麻煩的狀態。這個「劫」正是佛教術語「永劫」的「劫」。不少人難得學到圍棋的規則如此簡單後,卻因為處理「打劫」很麻煩,而就此放棄圍棋。換言之,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兒童來說,要學會處理打劫的手法,恐怕是很不簡單之事。因此要能在學會圍棋規則不到一年之內,就進步到跟許多成人對弈、並且將之打得落花流水的程度,必須要有相當的天分才行。

2024年9月13日 星期五

開箱文(196) 開國

「開國」不是「開創國家」,而是「開放國家」的意思,算是「鎖國」的相對詞。大家都知道,日本有很多的優秀產品,但可能是民族性問題,不管是甚麼平台,大多數都是封閉式,所以要從國外購買是非常麻煩之事,這就叫所謂的「鎖國」。

2024年9月12日 星期四

[盤外之敵]石田芳夫(01) 木谷道場


  • [盤外之敵]  石田芳夫


[1]


昭和三十三年(1958年)十二月中的某一天,平塚木谷道場的一室中,有個剃小平頭的少年正坐在棋盤之前。

2024年9月11日 星期三

光榮的法國禁衛軍樂團(88) 錄音時代的先鋒


 VIII.演奏錄音紀錄


禁衛軍早在1900年起就帕雷(Philippe Charles Gabriel Parés)樂長的指揮下替帕帖(Pathe)唱片公司灌錄錄音。不過這個時期的唱片還不是圓盤型的形狀,而是圓筒型的蠟管唱片,可錄音長度僅僅只有一分半到兩分鐘之間,也只能灌錄一首短曲而已。當時一開始是借用教堂的一隅來進行錄音,還因為錄音技術的限制,木管樂器只能使用短笛(譯註:應該是其他木管樂器的音量不足已被麥克風收進去),參與演奏的人員也限制在以下列出的15人以內:


短笛 1

短號 2

軍號(Bugle) 2

上低音號 2

小低音號 1

大低音號* 1

長號 2

低音長號 1

打擊樂 1


*這裡的大低音號,原文是Helicon Bass,和「小低音號(原文不明)」都是號口朝前的戶外用低音銅管樂器。


當然,上述編制是隨著錄音技術的進步持續變大,到了1907年左右,已經可以加入雙簧管、低音管、單簧管、中音薩氏管,人員提昇到了20人。而這些樂手則是待在最高層1.4公尺的三層金字塔型台架上、面向喇叭花型麥克風演奏,而同時使用25~40個錄音設備來錄音。由於圓筒形蠟管唱片是無法複製的,所以如果要販售十份圓筒型唱片的話,同一首曲子就要重複錄製十次;所以每一次錄音工程如果要灌錄十首作品的話,至少要錄個三小時才行。此外,錄製時,會在演奏前先灌錄曲目與演奏者名稱的朗讀。當時帕帖唱片公司的唱片目錄中單單禁衛軍樂團的部分就長達23頁,而且開頭附上了帕雷樂長在1900年3月16日寫的書信:


「在這份目錄中收錄的樂曲,都是由我指揮禁衛軍樂團的獨奏家們、特別是Jean Lachanaud(小號)、Leon Fontbonne(長笛)、Henri Paradis(單簧管)、Louis Barthelemy(長號)、Strady(低音薩氏號)等各位先生一起替帕帖唱片公司灌錄的,以此信為證。」


在這份目錄所刊登的曲目太過龐大,在此不得不省略,但可以整理成以下的分類與曲數:


序曲(歌劇、喜歌劇、小歌劇) 37

幻想曲(歌劇、喜歌劇、小歌劇) 97

音樂會用進行曲 53

芭蕾、組曲、小步舞曲、嘉禾舞曲、間奏曲 105


<舞曲類>

圓舞曲 93

波卡舞曲 78

馬祖卡舞曲 57

蘇格蘭舞曲 16

卡德里爾舞曲 40

古代宮廷舞曲 6

四人芭蕾舞曲 3

快步舞曲 16


國歌.國民歌.民謠 59

軍隊進行曲 146

美國進行曲.舞曲.旋律曲集 38

幽默曲 13


<短號獨奏曲>(Jean Lachanaud獨奏)

歌劇詠嘆調 35

歌曲.民謠.幻想曲等各種獨奏曲 28

獨奏用波卡舞曲 32

二重奏波卡舞曲 19(與Alfred Maurice Blondeau合奏)


長號獨奏曲 11 (Louis Barthelemy獨奏)

單簧管獨奏曲 64 (Henri Paradis獨奏)

長笛獨奏曲 109 (Leon Fontbonne獨奏)

薩氏管獨奏 13 (Victor Pascal Lelievre獨奏)


===


相關系列文章:

2024年9月10日 星期二

開箱文(195) 電輔你拜可

眼尖的捧油應該有注意到,最近大台北地區出現原本在外縣市才看得到的橘色版電輔你拜可的情形變多了。我自己第一次看到,大約是今年二月。



先不論有沒有電輔的功能,至少這個配色看起來就很有質感對吧?

2024年9月9日 星期一

一張照片對照媒體文化差異

看到職業棋士周老師分享了這張照片,內行人看了這報導大概都會莞爾一笑。



其實這篇報導包含滿滿藏不住的日本圍棋界的喜悅,畢竟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世界最強的日本棋界,被整整打壓了長達三十年(不是我數學不好,是80~90年代之間算霸權轉換期),現在頗有一吐怨氣之感,所以各大報(大致也都是著名圍棋頭銜賽的贊助者)紛紛上了特稿。


但河北新報並不是大報,算是仙台在地的小型報紙,為什麼一樣要做特稿?因為平常被本人戲稱為一粒大記者或一粒公子的一力遼正是河北新報的員工。正確來說,他是該報社的圍棋專欄記者、也是該報社的董事,更是該報社的準下任社長繼承人,因為他老爹正是河北新報的大老闆一力雅彥。這也是我說內行人看了這張照片會莞爾一笑的原因。


最有趣的地方是,這篇文章明明有滿滿的喜悅之情,卻從頭到尾一個字都沒提到「一粒大記者」(沒禮貌)是本報記者、本報董事以及本報「御曹司」。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日本文化的特色---自豪但保持沉穩優雅。


大家不妨試想一下,如果台灣本地的媒體來報導這件事,好比說許皓鋐拿下了亞運圍棋金牌,內文絕對就不會只有這樣程度的描述,標題用字恐怕會強烈十倍。至少,執筆人是我的話,肯定不會這樣內斂(笑)。


套一句上述周老師的話,我一定用的是「狂賀!!本報董事橫掃謝科,完(壓)勝奪冠!!!」,內文一定會有「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一力雅彥社長高瞻遠矚之英明領導」字樣,畢竟我也寫了很多年的「莒光日作文」啦。


這,大概就叫文化差異吧~


2024年9月8日 星期日

[勝負師的沉默]林海峰 (12) 宿命的對決(完)


失去名人寶座的林海峰,隔年又被年方22歲的石田芳夫奪去了本因坊大位。石田是木谷門下的逸才,昭和38年(1963年)才入段。然後以非常順利的步調升上了七段,其實早在六段時,就已經拿下了日本棋院選手權的寶座,可說是年輕棋士中的第一名。細算能力的正確性可說是無人能出其右。


在這場第26屆本因坊挑戰賽中,至第四局為止是雙方以黑棋各贏了兩場,到了第五局,林海峰的黑棋大龍暴斃,變成了石田以三比二領先。

2024年9月7日 星期六

〔名曲介紹〕弗朗賽:幾近即興

法國作曲家尚.弗朗賽(Jean Francaix)可說是我們單簧管界、不,整個木管界、甚至管樂家的好朋友,替非常多的管樂器寫過精采的作品。單以我們單簧管而言,就寫了難到爆的協奏曲、一樣難到爆的變奏曲、以及單簧管四重奏、五重奏、模仿舒伯特八重奏所寫的管弦八重奏...等等,此外也寫了木管五重奏、六重奏等等各式管樂器組合的重奏曲,給人有一種德國有亨德密特、我們法國也有弗朗賽,絕對輸人不輸陣的感覺。


今天想要介紹的,應該是弗朗賽有陣時期對中大型管樂重奏感興趣時寫下的十一重奏,曲名也很有趣,叫做「幾近即興(Quasi Improvvisando)」。首先編制上就很特別,不是八重奏、也不是十重奏;而是兩個木管五重奏加上一把小號的5+5+1的配器:


短笛、長笛、兩部雙簧管、單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管、倍低音管、兩部法國號、小號


說它是也算有些流行的雙木管五重奏形式的十重奏的變形也不太對,因為一般的這種雙重五重奏,就是兩組木管五重奏直接湊起來;或者是一組木管五重奏加上一組銅管五重奏。但根據弗朗賽的設計,長笛、單簧管、低音管這三種樂器是以高音與低音搭配的家族形式出現(其實雙簧管也可以考慮設計成雙簧管加英國管出現,可能怕英國管和法國號重疊吃虧吧??),再加上一個單獨出現的小號,簡直就是一組從最低音到最高音編制齊全的管樂團了。


我會知道這首曲子,並且知道弗朗賽有段時期就是喜歡這種管樂重奏的編制,就是因為有一天心血來潮跑去逛逛黃色鬼屋唱片行,找到了一套紀念弗朗賽百歲冥誕的紀念專輯,裡面就收錄了這首曲子。



這張唱片之中除了這「幾近即興」以外,還有很多類似同樣編制的作品,有的是弗朗賽自己的原創,也有的是他改編的其他作曲家之名曲,比如說舒伯特的軍隊交響曲,非常有意思。


至於這首曲子因為編制比較奇特,似乎很少看到有人演出。水管上雖然可以找到這首曲子的錄音,但剛好就是我收藏的這張唱片之同一錄音,都是由曼茲管樂重奏團演奏(Blaser Ensemble Mainz)的。這個管樂重奏團不知道是不是臨時組起來、或是每年遇到音樂節時才動員組合起來的團,因為團員感覺變動非常大,甚至連前柏林愛樂單簧管首席Karl-Heinz Steffens、法國號首席Stefan Dohr都曾在這個樂團中演出過。因為是弗朗賽的作品集、又幾乎都是管樂重奏的音樂、加上還有世界第一流的音樂家演奏,絕對是張很值得收藏的唱片。


言歸正傳,剛好看到有雜誌寫了這首曲子的簡介,就來順手抄一下吧。


===


這首曲子是引用了Paul Lincke所寫的名曲「柏林的空氣(Berliner Luft)」旋律,還加上了貝多芬的「給愛麗絲」、蕭邦的「英雄波蘭舞曲」、韋伯的「邀舞」等等古典音樂中最為人耳熟能詳的片段動機,充滿戲謔嘲諷的輕鬆小品。如果以法國料理來比喻的話,就像是正餐之後附加的法式甜點一樣的音樂,或說是一種「Gateau musical」,非常適合做為音樂會的安可曲來欣賞。


至於曲目稱為「即興」,則是因為此曲開頭由小號演奏的部分而來。這個僅以G與F#兩顆音所組成的簡單主題、在自由而緩急自在的演奏下,卻發展出各種戲仿(Parody)的片段,可說是弗朗賽天才而機智的巧妙傑作。


最後,請直接欣賞水管上、由曼茲管樂重奏團演奏的這首「幾近即興」,如果有機會的話,務必考慮在音樂會中使用。


https://youtu.be/gaWaBvgbxGo?si=hzK814XSmI0XFgPp



2024年9月6日 星期五

[勝負師的沉默]林海峰 (11) 情同兄弟


仔細想來,能對林海峰斥責的,恐怕也只有大竹英雄了。林海峰的老師雖然是吳清源,但對吳九段來說,就算是自己的弟子,也沒有教訓他人的神經。我猜,吳先生恐怕是從來沒有對其他人說過「渾蛋」之類言詞的經驗吧。他僅專注在圍棋之中的哲理,並在追究哲理的過程中,知道哲理之困難而想要更加努力而已。林海峰雖然形式上是他的弟子,但對於吳清源來說恐怕更像是一起走在求道之路上的同伴。

2024年9月5日 星期四

日本管樂團學生畢業後的吹奏狀況

譯自:朝日新聞


管樂社社員畢業後「不再吹」的比率連專家都驚呆了,阻礙的原因為何?


~將管樂音樂科學化系列


文:藤波優


學校裡的管樂社社員在畢業之後是否還有繼續音樂活動嗎?


仙台大學的山口恭正助教授(音樂教育.資訊科學)進行了相關方面的調查研究。


會想要開始這樣調查的緣由,還是因為他看到了職業交響樂團的公演現場觀眾席空位多到太明顯,而有了以下的疑問:


「在很多學校中,管樂社應該都有文化性社團中排名第一人數的團員。因此每年都會有許多如此喜好音樂的學生畢業,為什麼音樂會現場票還是賣得不好?」


山口先生自己是有在中學與高中的管樂社中吹奏法國號、大學的管樂社擔任指揮的經驗。現在也還在業餘管弦樂團或管樂團中吹奏法國號,是不折不扣的音樂愛好家。


從中學到高中繼續吹樂器的比率


2022年2月,山口助教授針對全日本具有參加管樂團經驗的民眾進行線上問卷調查,有19~60歲、約250人回答。


這其中曾經在中學加入管樂社的人,共有226人,而在高中加入管樂社的人則是87人。在中學參加過管樂社的人,當中有61位到了高中也繼續參加管樂社(相當全體的27%),換句話說約有七成以上的人到了高中並不會繼續吹樂器或加入管樂社。


此外,到現在已經完全離開演奏的人高達了197人(78.2%),其中將相同樂器當作興趣繼續吹下去的有17人(6.7%)、改演奏其他樂器當作興趣的有38人(15.1%)。


這個數據讓山口先生很震撼:「我有預期繼續吹樂器的比率不高,但沒想到低到這種程度...」。


根據日本政府總務省之統計,25~49歲的日本民眾將演奏樂器當作興趣的,佔全體人民的10%前後。相比之下,曾經參加過管樂社的人還有在演奏樂器的人數還是比較多的,但也高達八成的人是再也不碰樂器了。


不繼續吹奏樂器的理由中,「沒時間」、「很忙」最多,「喜歡上別的興趣活動了」的回答也不少。


這份問卷也調查了曾經加入管樂社的人有多大的比率會去欣賞職業或業餘樂團的音樂會。


不聽音樂會的理由


在新冠疫情之前,會去欣賞職業交響樂團音樂會的人中,一年一次的比率約為42.5%,一年兩次以上的比率也有26.5%。


這與日本總務省統計報告中會把聽音樂會當作欣賞古典音樂興趣的人口比率10%以下相比,明顯高了不少,但山口先生的評論也是:「這個調查結果也比我的預期要低」。


其實,回答一年會去聽音樂會的比率是8.3%。對於職業樂團一年至少十場以上定期音樂會的頻率來看,這個比率的確不能說是很高。


去看不能參加音樂會的理由的話,會發現門票的價格是一大阻礙。


從這些前管樂社社員的「太忙」、「沒時間」、「票價太貴」等等理由,就會讓他們不繼續練習樂器、也不去欣賞音樂會的實態浮現出來。

 

為了音樂能持續下去的手段


山口先生認為:「如果真心喜歡音樂,再怎麼忙也能想辦法找出時間來吹樂器,票價應該也還是能找到適合的區段才對」。他說對於音樂的喜愛慣性,應該要有在畢業以後還能持續下去的手段才是。


「現狀是,因為把音樂比賽當作一個終極目標,很容易讓社團活動變得孤立化而與生活脫節。為了培育出更多未來的音樂愛好家,管樂社還有更多的貢獻餘地」。


那麽,該怎麼做比較好呢?


山口先生認為社團活動還是要有能讓社員們有「開心」的感覺。


但是要有「開心」的感覺,還是必須到達一定的程度才容易感受到,但考慮到現時下的教員工作方式改革等因素,讓老師們或顧問們明明想讓學生獲得開心的社團感覺,卻很難整備出充分讓學生開心的環境。


因此山口先生最關注的還是練習效率的提高與建立容易進步的教學機制。 

 

那麼,為了在有限時間中快速進步,怎麼樣的練習方式會比較好?山口先生認為:「必須將大家要一起練才有效果的合奏練習當作主軸,將現在不練的也沒關係的東西在合奏時間中盡量減少」會比較好。


換句話說,必須研究出配合時代規範的社團活動方式。


2024年9月4日 星期三

開箱文(194) 意料之外的禮物

如題,上禮拜去功學社參加講習會,意外收到了一份小禮物:S社新推出的簧片!

 

*照片引用自S牌官網



雖然不是很懂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簧片市場下,S社還想推出簧片的戰略意義為何?但既然花了重金使用雷射測距儀來做品管,乍看宣傳文好像也還不錯;加上是免費贈送,雖然本人不用天然簧片久矣,當然還是要開開心心收下。


講習會現場是備有各種不同號數的簧片給大家任選一片,一旁負責接待與當然演講的T老師特別提示:「這簧片有點厚喔,最好是挑薄一點、比如說2.5或是2.75號比較好」。


不過如眾所知,本人就是鐵齒,心想就算再怎麼硬,拿個三號也不至於吹不動吧?於是挑了一片三號回家。一旁也跟著我挑了三號的C老師則是有點不安,在現場頻頻徵詢其他人的意見,甚至查了S牌官方的厚度對照表出來:



乍看之下,這簧片的硬度約與V牌的藍盒相當,那應該還好吧?我是立刻就安心了;但不知道為什麼C老師查了表之後,反而還是無法消除心中的焦慮...。


這且先按下不表。本人拿了這簧片之後,就先去開趴了。隔天又忙於其他繁雜事務,一直抽不出時間來試,最後是隔了三天才來開箱。



包裝故意選成木色,可能是走正統寫實美學風格吧?



包裝的背面可以看到簧片的號數「3」,另外還可以看到標註使用了對環境友善的材質的文字。上面還有序號(加上序號才容易做好品質統計與生產管理,這是新的趨勢)以及一維、二維條碼。其實一維、二維條碼紀載的內容也是序號就是了。


包裝袋是紙質(不知道怎麼管理防潮發霉的問題?),所以很容易就能撕開。



簧片是放在白色PE製成的塑膠套中。簧片的正面則印有S牌的商標與硬度號數。簧片的背面則是留白,這樣簧片在整平之後,就不會再經過任何其他可能傷害品質的處理。



撕開的紙袋內側,還可以看到各種環保回收標誌與認證,不愧是歐盟國家的產品。



至於簧片夾也不是使用一般常見的透明PP塑料,而是白色的PE,似乎也可以看成獨特的審美觀吧?(笑)



簧片夾的背面當然要刻上法國生產字樣。


而簧片夾的內側是採取傳統維持簧片底面平面度的導軌設計。



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還是簧片本身,對吧?


仔細看起來,簧片的正面是採用Filled的切法,簧片本身的輪廓很特別,到簧片皮的分界線比較不像拋物線、而且中央「心臟部分」比較平坦一點。也可以看成是簧片左右兩端是比較厚的,這可能也是這簧片吹起來比較硬的原因吧?


此外就整體外形來看,其前端振動部分的寬度和根部的寬度相差不到,看起來比較像長方形,而不像V社比較偏前寬厚窄、接近反梯形的形狀。



我拿到的這片,乍看之下材質還算均勻,算是運氣不錯,或者他們在品管上的確有好好控制。


至於簧片的根部,看起來也是厚的(如下圖,雖說失焦了...)。



不過,用看的不準,還是實際量測對比才有意義:



上圖這種老式的卡尺就不讓大家費心去讀數據了,以下直接做表整理出來:


簧片

全長

前寬

後寬

根部厚

S牌 3.0

67.55

13.05

11.85

3.20

R牌GC 3.5

67.49

13.00

11.00

3.22

V牌V12 3.0

67.53

12.85

11.30

3.26


可以看出來S牌的後寬要比他牌寬了將近1mm,的確比較接近長方形。


但根部並不算特別厚,甚至是最薄了(不過都還在同一等級內)。


不管怎樣,幾何設計上看起來S牌是比較特別一點。至於實際的表現就要真正下去試吹才知道了。


於是,本人拿出來好久不見的水杯,先幫這片新來的簧片齋戒沐浴一下。



至於試吹的「載體」,選擇的是剛入手的S牌C調。畢竟拿S牌樂器來試S牌簧片也是很合情合理的事對吧?



搭配的吹嘴則是台灣之光藍色星球,束圈則是ZAC,都是本館一時之選。


當然,也要拿出L牌合成片(歐洲切)來對比。



試吹的錄音如以下連結,不怕傷耳的話就聽聽看,比較一下。


https://youtu.be/pSdPzoDMv0Q


我自己的感想如下:


  • 結論先說,我還是比較喜歡合成片(怪咖)。

  • L牌合成片的聲音比較乾淨,S牌的泛音比較多,一如大家的印象。

  • 但S牌的簧片的確阻力很大,雖然不到不能吹,但明顯比合成片3,75費力。

  • 高音特別容易出現獨特、有點難以控制的阻力,所以雖然較厚,高音卻比合成片難上去。


換句話說,雖然是還不錯的簧片,但對我來說不到要切回天然簧片的吸引力。


而且由於阻力比較大,號數可能要比平常低1/4到半號左右,或者換成比較窄一點的吹嘴。


不過,我應該只試這一次就打住了,對於天然簧片需要先養一陣子再吹的特性來說稍稍不公平,但我沒有那個時間長時間追蹤,也只能給出這樣的第一印象了。有興趣的人,不妨去功學社試試看。


相關系列文章:

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勝負師的沉默]林海峰 (10) 痛哭入骨時刻到來


到了昭和45年(1970年)秋天的10月17日,才熬夜工作完的我,只睡了三個小時,就直接趕去F旅館。


第九屆名人賽挑戰賽的挑戰者藤澤秀行與衛冕者林海峰,是從前一天就開始鏖戰。但是第一天的比賽我是完全沒時間觀看。只是勉勉強強的看了一點新聞速報,大致知道兩人的激戰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