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知道聽過這首交響組曲「野人」的人,恐怕是不多。所以先上一下這首由日本作曲家渡邊浦人(Urato Watanabe)寫作的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G9OLwJ14HIA?si=g6wDgOlNhbjdjXGi
全曲長約12分鐘,但只要聽一下前三分鐘左右即可(嗯,30秒也可以)。
然後,接下來再請大家聽一下以下這首你很可能聽過的邵族民謠「快樂的聚會」:
https://youtu.be/b37P0rqLFJs?si=37RAxpS7dQcnaUs8
全曲就是三分鐘長度,要聽完也可以,但基本上也是聽個三十秒到一分鐘左右即可。
有沒有甚麼發現?
對!野人交響組曲的一開頭由長笛吹奏的主題和「快樂的聚會」非常相像,說是同一旋律也不奇怪。
我之所以會發現這件事,是因為大名鼎鼎的佼成管樂團在1995年發行了一張全部是日本作曲家寫作的原創管樂曲「火之傳說」(如下圖)。
而這首野人交響組曲就是其中收錄的一首曲子。老實說,這樣的曲子我很有可能一輩子都聽不到,因為如眾所知,本人是宇宙無敵單簧管狂熱份子,基本上只收單簧管作品的錄音。不過,因為2017年6月發生了一件驚奇的事情,後來成為「魔教光明左使」的楊元碩老師送了我幾百張CD,其中就包含了這張「火之傳說」,才終於接觸到了這首作品。但說實話,收到這批CD之後,大約只聽過了一次,沒有留下甚麼印象,就這樣過去了。
然後到了2022年下半年,同樣是光明左使楊元碩先生,將許雙亮老師根據原住民民歌改編而成的「豐年祭」再改編成單簧管重奏團的版本,並且由「魔教」在音樂會上演出,才讓我對「快樂的聚會」的旋律熟悉起來。原本我手上就有天使之翼管樂團演奏的「豐年祭」的錄音,但畢竟還是自己有演奏過的旋律才會有「刻骨銘心」的印象,所以直到這一兩年才真正記住這個旋律。
然後前幾天剛好又複習到了這張「火之傳說」,聽到這首「野人」交響組曲時,真的是大吃一驚(幾乎要從椅子上摔下):怎麼和「豐年祭」中的「快樂的聚會」這麼像?!
這個原因為何?是不是很令人好奇?
正常來說,第一感會猜測渡邊浦人是不是從邵族民謠得來創作的靈感?畢竟連曲名都叫做「野人」了。於是,我就開始網路爬文來調查相像的相關資料。
首先,先來調查邵族民謠「快樂的聚會」。說實話,網路上可以找到的資訊不多。比較具體一點的說法是,現今傳唱的版本是在1948年根據邵族民歌的旋律編寫而成。而這個民歌旋律之前傳唱了多久?可就不知道了。
接著,就想把網路搜尋的關鍵字放大一點範圍,改成「原住民音樂起源」。又發現了以下這段文字:
所以,不禁讓人有點懷疑現今流傳的各種原住民民歌、民謠的旋律,其起源都沒有問題嗎?
詳細的考證,恐怕還是要請教台灣音樂史的專家,只能說單純根據網路調查,看起來就是充滿謎團....。
回過頭來看,那麼渡邊浦人的「野人」交響組曲的創作動機又是如何?如果作曲家本人說,他是因為前往台灣,剛好聽到了原住民演唱這個「快樂的聚會」之旋律,於是借用這個旋律寫入曲中,那一切謎團就通通解決了。不過,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完全沒有提到這件事,以下就是簡單翻譯維基百科的部分介紹:
===
交響組曲「野人(Yajinn)」,是日本作曲家渡邊浦人所寫作的管弦樂曲。完成於1941年,並且在同年獲得了日本音樂大賽作曲組第一名的大獎,而且同時獲得了作曲組獎項中首次的文部大臣獎(教育部長獎)。可說是作曲者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全曲共分為「集會(Tsudoi)」、「祭典(Matsuri)」、「舞蹈(Odori)」三個樂章,演奏時間約10~15分鐘。
作曲者自述打算以這首樂曲來表達潛伏於現代人心中的野性,特別是日本人從古代以來就擁有的強力民族特性。特別是因為戰時時局的氣氛催化之下,這首作品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至少就演出了將近三十次,並且在滿州國、上海、香港、馬尼拉等日本佔領地都演出過。
二戰之後也有各種在日本國外演出的機會。例如1955年6月在作曲者自身指揮奧斯陸愛樂管弦樂團於奧斯陸演出、並且由奧斯陸廣播電台實況轉播。
隔年美國空軍樂隊第一次來日本訪問演出之時,其隊長喬治.霍華德(George S. Howard)上校希望能夠演出一些日本創作的作品,於是就委託了作曲者渡邊浦人本人將這首「野人」改編成管樂團版本。
===
從以上的介紹,可以再整理以下重點:
相似的段落也叫「集會(=聚會)」
樂曲創作之時,台灣的確是日本的殖民地。
雖然沒有明顯提到在台灣演出的紀錄,但在台灣演過的可能性非常高。
作曲者想要表現的是「野性」,不是「野蠻人」。
而且特別強調的是日本民族原始具有的「野性」
至於看維基百科關於渡邊浦人的介紹,也一起整理如下:
渡邊浦人出生於韓國京城(現在的首爾),出生後兩到三個月就由父母移居回本籍地青森縣,兩歲左右又搬家到東京,從此在東京接受教育成長。渡邊家本身是基督教家庭,因此渡邊浦人是從教會的讚美歌開始接觸音樂。畢業於東京府立第八中學、1924年進入豐島師範學校(現在的東京學藝大學)就讀。1929年畢業後,在東京音樂學校選科中學習小提琴,隔年獲得該校教職(直到1952年為止)。同時考上了東京教育交響樂團,並且和該團指揮山本直忠學習作曲與指揮。並且在1937年接替山本忠直成為東京教育交響樂團的指揮。後來也成為名古屋藝術大學的教授。
===
看起來,他主要是在東京活動,並不太像有來過台灣的感覺...。
而前述「火之傳說」的CD解說頁中,則有比維基百科關於此曲更詳細的介紹,引用關於第一樂章的部分解說如下:
第一樂章 集會
在深綠森林環繞下的神社境內,三三兩兩的人群開始聚集而來。他們是隱藏著樸素卻激烈力量的人們。在圖騰式的入口、石階、以及莊嚴的神殿之前,以雄壯的年輕人為首,美麗的少女、沉穩的大人、歷經嚴酷人生體驗的老人們等等各種族群的人數越來越多。接著人們靜待祭典的開始。開頭,由長笛演奏出非常日本式的旋律,這是這個樂章的主要主題之一。
===
說來說去,「快樂的聚會」與「野人」中的「集會」相像的原因可能如下:
1.作者來過台灣,聽了原住民音樂就當作是日本音樂了(反正當時台灣也真的是日本殖民地)。
2.作者這首曲子紅了以後,也傳到台灣,被原住民拿來使用。然後反而被當作原住民民謠了。
至於是哪一個,就請大家自行判斷了。
我自己覺得這個旋律比較像是渡邊浦人原創的作品就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