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2日 星期三

那些年我們一起打工的日子(09) 被面試篇之一


[面試](01)


上班族不能不面對的,就是面試了。需要工作的人,則必須準備好自己的履歷,以獲得面試的機會;相對地,需要招募幫手的人,就要開好工作條件,等待別人上面來找你面試。兩種面試大家都有機會遇到,所以我想就兩種都來談一談。前者姑且稱之「被面試」,後者稱為「面試」。以下就先從「被面試」說起吧?


其實我本人,雖然也換過不少次工作,但「被面試」的經驗並不太多。第一份工作是直接履歷請同學送上去後,就錄取了,根本沒有「被面試」的關卡。第二份工作由於還是大學同學(另外一位)介紹的,所以履歷的部分也是很快就通過,而「被面試」的過程也只是閒聊,因為介紹人(我同學)、雇主(面試我的人)與我三人都是同一個指導教授教出來的研究生,論文寫的方向也差不多,這個面試甚至更像是在開校友會(笑)。總之,就在閒聊的過程中,我就被錄取了。


到這裡,還是忍不住要強調一下:「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求職也是如此,同學和朋友往往是獲得下一份工作的最大助力,所以千萬不要忽略人緣與人脈啊,通常會比甚麼數字求職網站、獵人頭公司更好用。平常一定善待你的好朋友與好同學喔!


直到找第三份工作時,才是我第一次使用數字求職網站來找工作。啊,正確來說,是同時拜託另一位同學與上數字求職網站來找工作。這次之所以沒有只靠同學介紹,主要是不知道對方是否有缺、而且當時同學工作之處,規模相當大,也不見得說想進就能進,於是還是開了數字求職網站來找。數字求職網站最麻煩的地方是,一旦打開履歷之後,會有很多莫名其妙的行業打電話來找你去面試,簡直就到了不堪其擾的程度。反而我自己真正有興趣的工作,都是自己主動投履歷去問的。於是透過數字求職網站,去面試了三次。這三次都是同樣類型、但跟我原本的工作不太一樣的產業,因此面試的過程中雖然沒遇到筆試(那個時候還不流行)常常碰到從沒遇過、有點難以回答的問題,就不能說是回答得很好。只好改回來強調過去的學經歷,總算是有稍稍扳回一點失分(特別是第三家的面試官又是同一學校的校友,算是談得相當投機),最後這三家也都錄取了。


順便說一下,這個時候寫的履歷,大致上就是用數字求職網站的標準格式,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滿爛的寫法...。在當年,網路搜尋還不是那麼發達,也找不到甚麼好的範本可以參考,也就照數字求職網站的格式乖乖填下去,其實很不容易凸顯出長處。那個年代,也很流行除了履歷之外,自己整理一份過去作品的小報告,我想反而這種東西比較容易得分才對。有意思的是,現在好像不太流行這樣的做法了?後來我自己很少看到這樣的東西。


言歸正傳。在參加上述三家公司的面試的同時,同學也捎來了訊息:他們有缺人,而且是與我前一份工作相關的職務。於是我充滿期待地去參加了他們在A辦公室的面試,這個面試是由兩位主考官主持的,同樣沒有筆試,就是直接問專業的問題,但似乎這兩位主考官比較偏向要找製程方面的人,讓我這種只動口不太會動手的人回答的也不是太順利,前後大約談了不到半小時就結束,我自己也心裡有數:完蛋了。


果然,面試之後,對方就再也沒聯絡了。而我也乾脆放棄,決定去之前面試過的第三家公司報到了。然而,就在我收到了第三家公司的聘書、準備去報到就職的前一天,同學打了電話給我,說他的直屬老闆叫我再去面試一次,而且用「你不來會後悔」這種不知道算不算「情緒勒索」的言詞半強迫地讓我當天晚上就去談。面試的地方是同學工作所在之處的B辦公室,時間是晚上八點半!這是我第一次這麼晚參加面試,不過卻不是最後一次,這就留待後面再說了。


面談的過程中,這位同樣又是同一所學校、同科系、只大我一屆的學長似乎滿認同我的理念(強調理論很重要),也詳細問了我過去做的專案內容,我回答地還算不錯。於是我就被錄取了。


最後談出來的待遇,其實跟原本預定去報到的第三家公司一樣,而都比上一份工作略高一些,但同學效命的這個地方,可是比上述第三家公司的規模不知大了多少倍,發展性自然大不相同。於是最後我就去當了這位同學的同事了。


進去之後才知道,原來後來和我面試的這位,其實是前一次兩位面試官的上司。可能是愛護學弟的心理,而很好奇為什麼我被刷掉了,所以就親自再找我談了一次,讓我運氣很好地敗部復活。


同時和我進去的,其實還有另外一位學弟。聽說是我這位學長回去學校一面打籃球、一面聊天錄取的。這故事告訴大家,念對學校很重要!那個阿O寬主演的連續劇「龍櫻」,並不是亂演的喔! (待續)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