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2日 星期六

地獄之復仇之火在我心中燃燒(「魔笛」)

這正是大名鼎鼎的莫札特歌劇「魔笛」中第二幕第三景的夜后詠嘆調,光看曲名就覺得酷,對吧?


所以就算是不太聽古典音樂的捧油們,多少也知道這首名曲。自然也就少不了各式的改編。就連教主我本人,也曾在二十幾年前為了某惡搞團改編過高音薩氏管與薩氏管重奏團演奏的版本。至於甚麼管樂團版、木管八重奏版(Harmoniemusik)、木管五重奏版、木管三重奏版...甚麼的就不用再說了。可說是改編版本族繁不及備載,也再次印證了本教主的「曲子紅不紅,看改編版本就知道」的理論。


在我們單簧管業界(?)自然也少不了各式版本,單簧管三重奏(前陣子大家如果都有去聽訟團長的巴賽管三重奏,就能看到這個改編)、單簧管四重奏或單簧管五重奏的版本可能是最常見的編制,應該也很常看到演出。


既然如此,為何本教主還要在改編了前一首「比較不紅的夜后詠嘆調」之後,還來改編這首大家都改過、你現在才改會不會太遲的世界名曲哩?


原因很簡單,通常我們這個業界(?)改的都不是原調,就連上述教主在上個世紀改編的改版,也因為獨奏家說原調的最高音上不太去,只好降了一個全音處理。很莫名其妙堅持原調的本教主,當然也想改一個原調的版本出來,於是就重新在MuseScore上翻出原始的管弦樂版,進行睽違1/4世紀的大改造。


編制上採用降E調一部、降B調二部、巴賽管(或中音單簧管)與低音單簧管的五重奏體制,這是因為三重奏或四重奏版都不得不因為人數不足的關係,得拿掉一些元素才改得下去,我覺得五重奏大概是最能兼顧原曲效果的最小編制了吧?


改編上基本上是以降E調為獨奏(而不像另外一首夜后詠嘆調是改成各部輪流吹奏原本的旋律),視音域上下調整八度。最後的部分為了讓獨奏「G8」一點(某大師的詮釋),提高了八度,讓降E調飆高到High G(實音降B),然後再把最後一句改成快速點音衝上High F#(其實這也是多年前改編時跟當時擔任高音薩氏管獨奏的大師討論出來的XD)。


如果是跳音不快或是不會雙吐的人,這一句就吹八分音符即可。



另外一個比較獨特的修改,則是原曲中也有不少弦樂快速跳弓、有點製造緊張氣氛的片段,正常來說,一般單簧管重奏版大致都是改成八分音符的跳音來演奏。當然如果像是銅管樂器一樣會吹雙吐的話,當然是最好。但是考慮到會雙吐或是跳音很快的人不是太多,決定參照鋼琴伴奏的做法,改成Tremolo或是Trill的方式處理,自己覺得效果也滿好的(很敢講):


原曲:




吐奶教主改編版:



另外像底下這個地方,改成震半音,同樣有緊張神祕的感覺,不錯吧?(又來自誇了)



總之,完成的示範帶如下所示,就請大家聽看看囉:

 


 


https://youtu.be/Xd9PhZm1TV0



最後補充一下,如果可以兩首夜后詠嘆調放在一起演出,應該會非常有趣才對,有興趣的人不妨考慮看看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