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單簧管的泛音構造與高音域指法研究(07) 第七泛音列A

接下來就是要來看第七泛音列A了。說來很不好意思,在筆者剛開始學習單簧管的時候左右,是完全不知道屬於這個泛音列的指法。這個泛音列的指法通常都是要蓋上比較多的音孔、其實也不見得是適合學習沒多久的人的指法,但也是因為其嘴型不會太緊,學會這些指法說不定也可能讓他們有更好的表現。


言歸正傳,就讓我們先以指法表來看看基音G(G3,下加兩線下的Sol)與其第七泛音F(F6,上加三線上Fa)、與基音G#(G#3,下加兩線下的升Sol)與其第七泛音F#(F#6,上加三線上升Fa)之間的位置關係。



基音G與G#往上對應的第三泛音分別是D(D5,第四線Re)與D#(D#5,第四線升Re)、而再上去的第五泛音是B(B5,上加一線上的Si)與C(C6,上加兩線的Do)*,其第七泛音F與F#的指法雖然和基音G與G#的指法很像,但卻是看起來偏高半音的指法。如前一節所述,對單簧管而言,第七泛音和第五泛音是差完全四度,但這兩個基音的第七泛音吹出來聽起來卻像是高了半音一樣,所以故意利用這一點,就把基音G的第七泛音當作是F、而基音G#的第七泛音當作是F#了。換句話說,這兩顆基音的第七泛音與第五泛音之間的關係,又回到了一般理論書籍所寫的減五度(增四度)關係了。


最後重新整理一下。如上兩段所述,單簧管的第七泛音列實際上共有兩種,其中在較高音域的第七泛音列B吹出來的音高會比一般理論書籍的音程關係低半音(完全四度)、在較低音域的第七泛音列A吹出來的音高和一般理論書籍的音程關係相同(減五度或增四度)。我們的前輩們活用了這種有兩種第七泛音列存在的關係,而創造出了很多便利的指法。但明明是同一種第七泛音,卻存在著兩種音準關係,一開始應該是誰都想像不到的吧。


圖二是同一顆音,可以利用不同的泛音列得到不同的指法關係:



以F(F6)與F#(F#6)而言,就分別有第七泛音、第五泛音與第三泛音的三種指法可以使用。


===


相關系列文章: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一碁一語(66) 本因坊察元題詩之棋盤

(88)知不如好,好不如樂~本因坊察元


即便是戰災也深受愛護的棋盤


這是在十八世紀後半成為名人碁所的本因坊察元、寫在看起來應該是為了送給他的贊助者之棋盤背面的時髦四言漢詩。其意義解釋起來則是:「知道(圍棋的)知識不如去喜歡它(圍棋),喜歡它不如去享受它(圍棋)」。


而寫有這個本因坊察元詩句的棋盤,則是日興證券的創業者遠山元一的心愛收藏。而遠山先生和圍棋界的緣份也非常深厚,除了擔任過木谷實後援會的會長以外,也曾經當過日本棋院的理事。這個棋盤在遠山元一先生去世之後,由其長子遠山一行(音樂評論家)先生繼承收藏;在遠山一行先生去世沒多久的2015年10月,再由其夫人遠山慶子女士(鋼琴家)捐贈給日本棋院,也曾經在週刊碁上介紹過此事。


然而,就在不久之前,我們收到了與遠山慶子女士有交流的朋友寄來的信。信上根據慶子女士所言,當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京大空襲其宅邸失火之時,遠山元一先生在火場中唯一拼命搶救出來的,就是這個棋盤,然後就抱著這個棋盤呆立在庭園不知有多久,可見他對這個棋盤有多深愛。不過長年之間,遠山慶子女士只是把這個故事默默藏在心中而已。到了本年(2021年)的4月29日,慶子女士也去世了,這件事才公開於此信中。


而這個本因坊察元題詩的棋盤,可以去日本棋院殿堂資料館中參觀欣賞。


===


相關系列文章: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盤外之敵]石田芳夫(07) 半目精算


不過,石田的反撲卻從1:2落後下才開始。他在第四局持黑完勝了林海峰,第五局也是從極端非勢的棋中,奮力脫出困境取勝。


這一局棋是在小樽市的旅館所下。到了比賽第二天的傍晚、局面剛過百手之時,林海峰的黑棋是壓倒性的優勢。盤面領先十目,就算扣出貼目也是可以贏五目以上的有利狀況。


吃完晚餐,對局重新開始,石田沒多久就下出的150手(B圖白1),可說是不知怎麼形容的異樣之著。這一著有點像是自己用頭去撞柱子一樣的感覺,可以說是職業棋士不太會有的發想。

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單簧管的泛音構造與高音域指法研究(05) 理論與實驗之間的妥協


從自然泛音表觀察出來的感想


參照:自然泛音表(實測)


1.就基音音列而言,平均律的理論頻率和測定值彼此相當接近,可以說是經過調音後的理所當然結果。


2.第三泛音得到的量測結果普遍偏高,但根據以下敘述的理由來看,這反而是值得高興的好事。


普通我們吹到第三泛音的音域時,會打開喉嚨、確實將氣送入樂器之中,希望獲得柔和圓順、飽滿豐富的音色。因此音準稍稍偏高一點,對於追求這樣目的的演奏家而言,反而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從E開始到F#為止的第三泛音以上的音要以基音指法、只靠嘴唇壓力變化或角度變化直接吹出來,其實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平常大多是靠著泛音鍵的幫助,才能輕鬆吹出來。否則需要相當的練習才好吹得出來。因此這個表中是從G#開始列。


3.至於泛音鍵的效果,在這個表中可以確認的是,只有在第三泛音音列的低音域的部分,有做到幾乎不影響音準、而且很容易吹出聲音的狀態。但在第三泛音的高音域部分有容易讓音準變高的效果。


4.第五泛音全體來說都偏低(圖表中的C,C6=兩點Do這個低音G#的第五泛音,一般不會拿出來使用)。以全部使用基音音列的指法來吹這些第五泛音來說,也算是理所當然之事。就C#(C#6=兩點升Do)這顆音來說,如果加上泛音鍵,以及打開左手食指的音孔(相當於打開第二泛音鍵)的話,就能吹到正確的音準。D(D6)以上的音,還要加上右手小指的降A/降E鍵,才有機會把音準再加高一些;但以實務狀況而言,經常還是會出現加了這顆鍵,音準還是偏低的狀況。


至於D#這顆音,如果是使用右手中指的指法(○●●|○●○ Ab),音準會太低而根本讓人聽不下去,要特別注意其使用方法(除非太拐,否則千萬別用)。


5.第七泛音整體都出現測量值偏高的現象。就算不使用泛音鍵的狀態也是如此,所以使用第七泛音之時,千萬要注意不要讓音準飄起來。


由於利用基音音列的C指法就能往上吹出來第七泛音A(A6,上加四線上的La),以同樣的概念來思考平常經常使用的其他指法,就能獲得類似的高音泛音指法。只不過以基音音列的G#指法來往上吹第七泛音,可能會聯想到這個指法直接就是F才對。但這個第七泛音的結果太高,聽起來像是F#一樣,因此必須要把通常超高泛音都會使用的右手小指Ab/Eb鍵放掉,改按左手小指的C#/G#鍵(●●●C#|●●● ),才會得到準的F(F6,上加三線上的Fa)。


同樣的道理,使用基音音列G#往上吹第七泛音時,理論上會得到F#(F#6),由於打開左手無名指會讓這個第七泛音容易吹出來,但使用這個指法又會讓音準更高,為了讓音準降下來,而且讓聲音更穩定,所以會故意多按右手的無名指音孔(●●○|●●●Ab )。


*照理論而言,基音C的第七泛音是Bb,結果第七泛音卻是A的道理後面會再另外說明。以下各例子也是同樣的道理。


接著我們再來看基音音列的A與第七泛音音列的G(G6,上加四線的Sol)之間的關係。本來根據基音音列A>第三泛音E>第五泛音C#>第七泛音G的關係,自然會覺得基音音列的第七泛音應該是G才對,不過和前面的例子相反,這個第七泛音太低,必須打開左手食指,想辦法讓音準提高一點,才能得到夠高的G音準(○●○|●●○Ab)


6.第九泛音也是整體測出偏低的數值。為了補正這些偏低的音準,往往需要搭配放掉左手拇指音孔或是打開左右手小指的按鍵來幫忙,就能吹出降B(Bb6)、B(B6)或C(C7)的高音;但再上去的C#(C#7)或D(D7)就只能靠第十一泛音才發得出來了。


7.第十一泛音是用普通嘴形能吹到的最高音域了,再上去可能就要改變嘴形了。


===


相關系列文章: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永恆的故事

先貼一下這個在水管上應該是非常紅(我自己就被推薦過好多次)的影片:

 


 


https://youtu.be/sAYeXHoooXA?si=qEy8U5DzpCiZC6gp



曲名為「Eternal Story」,翻譯成中文當然就是「永恆的故事」。原本是替著名的挪威小號演奏家泰妮.辛.韓賽絲(Tine Thing Helseth,這個譯名是沿用NSO的音樂會介紹,但從日文音譯與股溝翻譯來看,似乎翻成「媞內.婷.海爾賽特」會比較好一點)與日本薩氏管演奏家田中靖人所寫,是前者在EMI唱片公司發行的第一張專輯「敘事者(Storyteller,教主式翻譯)」的其中一首樂曲,作曲家是山下康介。但是不管是作曲家自己的官網、維基百科或是股溝大神,都沒有提及樂曲的創作背景是甚麼?是EMI出面替小號演奏家找了作曲家量身訂作?還是田中靖人老大委託作曲家所寫?還是作曲家原本就是想寫來當作美術綜藝節目「美之巨人們(美の巨人たち)」片尾曲,剛好EMI來邀約,就順便一魚兩吃了?只知道,這首曲子可能因為小號演奏家的專輯大賣、也可能是因為田中老大的粉絲支持,甚至是綜藝節目的推廣威力強大,總之就是變得非常有名。

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

一步一步看MuseScore實例教學(20) Let's Swing!!!


[搖擺篇]


話說,前幾天本教主正在音樂廳欣賞天團跟隔壁座位撩人正咩的時候,突然收到了住在中山區的讀者林小姐的訊息:



由於欣賞台上音樂和隔壁正咩正入神沒有細想,只回了一句回家再答覆。回到家中,又因為忙著看O片,根本就忘了這回事。直到想起時,又因為O片正精彩,就隨手打開MuseScore(3.X版,由於4.X版很吃資源,通常都是先在3.X版作業,最後再使用4.X版排版)作了以下的簡圖回應: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盤外之敵]石田芳夫(06) 猜子之妙


向本因坊林海峰挑戰的七局挑戰賽,就從(1971年)的四月二十六日開始。每一局的對局都是下兩天,雙方都有十小時的考慮時間。


石田的老師木谷實,曾經挑戰過三次本因坊大位,然仍都無法將寶座納入手中。

2024年10月9日 星期三

開箱文(197)-7 夥計來了 ClariMate使用感想總結(完)

玩了整整一個禮拜,除了MIDI外行人的部分沒辦法太深入以外,大致上都玩過一輪了。所以,想來整理一下自己的使用經驗與心得,給大家參考。

2024年10月8日 星期二

開箱文(197)-6 夥計來了 禁斷的ClariMate MIDI功能


以上就是ClariMate基本的設定部分,接下來就要進入禁斷(?)的MIDI功能部份了。


不過,我對於MIDI I/O以及相關設定也完全是門外漢,所以就算進入了MIDI控制器的部分,如下圖,也不知道各個設定參數的意義....

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開箱文(197)-5 夥計來了 ClariMate的訓練設定

以上簡單把如何進入USB模式與藍芽模式中進行簡單設定的內容大致說明過一遍,大致上就夠想要在家「靜悄悄」「偷練」的人開始使用了。接下來要則是要說明可以把ClariMate設定得更像真正的單簧管的「訓練設定」了---因為事前做了太多功課,感覺這個設定有點複雜、很容易失敗而不敢大膽設定下去。不過,說真的,既然自助餐社已經幫大家準備好了「恢復原廠設定」這個大絕招,一買來就直接進行「訓練設定」也不用害怕才對。反正出了問題,就恢復原廠設定就好啦!

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開箱文(197)-4 夥計來了 ClariMate的藍芽模式

再來則是藍芽模式,如果想跟手機上的其他App搭配起來使用的話,這個模式就很重要。不過,只要藍芽成功配對的話,後面使用的部分,和USB模式幾乎相同。


要使用藍芽模式之前,要做一些準備動作,特別是要在手機上使用藍芽模式的話,首先當然是先下載並安裝ClariMate手機專用App才行。這個App可以簡單在說明手冊提供的QR Code上查到,當然直接在手機的App Market(例如Google Play)中搜尋到。安裝上也還算單純,這裡就省略說明了。

2024年10月5日 星期六

開箱文(197)-3 夥計來了 ClariMate USB模式與各項初步設定


進入USB模式(請記得按下左上按鍵三秒+右上電源鍵一秒>放開電源鍵>直到紅色燈號亮起再放開左上USB鍵)後,打開ClariMate的專用程式(如下圖,重揭):



打開這個程式後,應該就會看到以下這個畫面:

2024年10月4日 星期五

開箱文(197)-2 夥計來了 組裝ClariMate與初試啼聲


以上看完ClariMate各部分之後,接下來當然就是要實際裝機,看看這東西到底是不是很難搞?還是像一般的USB(3C)產品一樣,可以即插即用。


另外,到底這個產品應該裝在甚麼樂器上,也是一個需要檢討的課題。畢竟,本館也有七十把樂器,僅算降B與A調(甚至使用同樣吹嘴的G調、B調、C調)就有31把。(炫耀)


考慮到有人會擔心這東西會傷害自己的「主戰先發投手」,那金屬製或塑膠製的樂器就是上選。不過,我又想到了可觀察性也非常重要,所以透明單簧管就變成最佳解答了。

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

開箱文(197)-1 夥計來了 ClariMate各部介紹篇

颱風假要幹甚麼?當然是來開箱囉(無誤)。


如之前一系列介紹文所述,自助餐社的電子消音器ClariMate在日本正式上市這件事的葉佩雯,讓我很感興趣。


剛好有教徒C要去日本放風(?),問我有沒有甚麼好買的東西?和他討論了一下,發覺他好像為了平常找不到地方練習所苦,因此也建議他這個東西可以列入採購清單之一。

2024年10月2日 星期三

王者大道巨無霸版

颱風天在家要幹甚麼?當然是改編曲子囉,不然哩?(笑)


其實是本教主前陣子接受到了邀約,要去吹一個成員加上我總共有三十人的重奏團。這樣的規模以國外的規模來說,恐怕還是得歸類在中型的重奏團,但在台灣的話,差不多可以算是巨無霸級的單簧管重奏團了吧?


言歸正傳。

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電池相關的各種知識與展望(16) 鋰資源之開發與對環境之影響


(14)埋藏量很多的鋰元素、現實上是否能配合需求供應出足夠的產能?


前面分別針對評估電池影響環境的幾個重要因素,如「可回收」、「可重複使用」與「LCA」等等內容。


說到對環境的影響,現今無論如何最容易被注目、討論的話題當然就是「去碳化」,但千萬不可忘記除了CO2排放以外,還有其他因素有可能對環境產生影響。考慮對環境影響時的一個重點,就是資源消耗、特別是在鋰離子電池中不可或缺的「鋰」元素之重要性非常值得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