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形形色色的1812序曲傳奇

前一陣子因為要演出柴可夫斯基最著名作品之一的「1812序曲」,開始在網路上做了很多調查。

原本是想做一下版本比較的,所以主要都是在你家水管上搜尋。沒想到一找之下,真的找出了很多有趣的東西,基於好奇心,繼續上了危機去深究,結果又發現一堆八卦。因此乾脆就把找到的這些「傳奇」整理一下囉。


===

  • 首先是關於曲名。一般人俗稱這首曲子為「1812序曲(1812 Overture)」,正式的名稱是1812年-節慶序曲-降E大調作品49號(The Year 1812, festival overture in E Flat major, Op. 49)。但也有「1812莊嚴序曲(1812,Overture Solennelle)」或「大序曲(Grand Overture)1812年」的稱呼。
  • 如大家所知,柴可夫斯基自己對這首曲子的評價不高:「這首曲子不過就是吵鬧、我也沒抱著甚麼熱情下去寫,可能是沒甚麼藝術價值的作品」。其實原本他就是不甘不願寫的,要不是魯賓斯坦的人情壓力、又有些銀兩可賺,他可能根本不會寫。他甚至後來還說了這段話:「要是問我這首曲子到底是好是壞?我一定毫不猶豫回答是後者」。
  • 原本柴可夫斯基被委託時的命題有三,從中挑一個主題來寫就好:一是給預定舉行的產業博覽會開幕用的序曲、一是紀念亞歷山大二世即位二十五週年的序曲、一是寫作具有東正教氣氛的清唱劇,以慶祝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的落成(這個教堂本身就在慶祝俄法戰爭的勝利)。柴可夫斯基一度是打算以俄國詩集來寫作成聲樂作品,但最後是把上述的三個主題湊起來成為了這首1812序曲。
  • 妙的是,這首作品在1880年11月就完成了,但委託人魯賓斯坦過世、原本預定要舉行的產業博覽會沒有下文,大教堂也還沒蓋好,竟然找不到首演的機會。因此為了怕這首曲子不見天日,又怕樂譜賣不好,柴可夫斯基自己就修訂了管弦樂譜、再加上鋼琴獨奏版與四手聯彈版,直接就在沒有首演的情形下,於1882年5月同時出版了這首曲子三個版本的樂譜。(對,換句話說,這首曲子一開始就有改編版了,而且還是四手聯彈與鋼琴獨奏版

    鋼琴獨奏版(非原始柴氏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zK2e8jKikc

    四手聯彈版(也非原始柴氏版本,不過效果非常好,很值得一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zS7BPzejd8

    更威的是竟然有淡大鋼琴社改編的雙鋼琴八手聯彈版!(業餘演出,而且人家也有準備砲聲、鐘聲,就請大家別太嚴肅,直接按讚就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pJwk8QPf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pB1HPKljKI


  • 到了1882年8月,計畫中的產業博覽會終於舉辦,於是就在還沒完工但即將落成的的救世主大教堂旁搭起帳篷,進行此曲的首演。報紙給予的首演評價果然一如作曲家自己所料:平庸之作。直到1887年柴可夫斯基自己指揮這首曲子於聖彼得堡的第二次演出時,才鹹魚大翻身。作曲家自己在演出完的日記上寫著:這是完全成功的演出,讓我很滿意。
  • 到了1888年柴可夫斯基巡迴到柏林時,竟然被大指揮家畢羅強烈要求他將原本曲目中的「黎密尼的弗蘭西斯卡(Francesca da Rimini)」換下,改為演奏1812序曲。
  • 至於這首曲子的維也納首演,則是另外一個大作曲家兼指揮家馬勒在1899年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的。(同場還加映了馬勒版的舒曼第一號交響曲與貝多芬的莊嚴四重奏之弦樂合奏改編版)
  • 關於這首曲子最大賣點的「放炮」,在原曲的總譜上,的確在即將進入最高潮的下行音階前註明有「加農砲(Cannon)」的字樣,但這到底是作曲者想要拿真的大砲來放,還是只是單純指示「打擊班」打大鼓時要模仿加農砲的效果?完全已經死無對證。但至少在柴可夫斯基生前是沒有這樣搞過(因為當時的火炮技術還不到可以準確、及時地放在樂曲的拍點上)。而首次把真的大砲搬出來做效果的,據說是二戰後某年於倫敦水晶宮的音樂會,但「沒圖沒真相」、也沒有詳細記錄,只能當作都市傳說了。
  • 至於日本,則最早可追溯到1962年於阪急西宮球場舉行的兩千人(!)管樂大合奏音樂會上使用了大砲臨場演出。後來,在日本各地自衛隊的音樂會上也曾多次搬出真大砲來演奏,其中還在2007年的演出中因為搬出來的155釐米大砲的聲響太過強烈,導致演奏者與聽眾暫時聽覺麻痺,而以失敗告終。(我可以體會這種感覺 XD)

    不過三年之後有雪恥成功 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0dYWvbuoI 
    (大砲視角,看著一堆阿兵哥操砲的樣子挺振奮的說。另外,得補充一下打出去的當然是空包彈,不然是會出人命的)

  • 當然,我們英勇的中華民國國軍也不能示弱,1999年的國慶大會操上,由侯宇彪老師指揮了國軍聯合大樂隊(示範樂隊、三軍樂隊等團體組成)、搭配了真砲在中正紀念堂前演出了管樂改編版(此改編版好像即將在某女校高中校友團中演出,先幫忙打個廣告XD)。這個版本甚至被放到了危機英文版中引用。美中不足的是這個演出是濃縮版,省略了中段的部分。

    http://vimeo.com/28922790

  • 然而,也不是誰都可以在演出1812演出時搬出真的大砲的,所以就有很多代用品在音樂會中登場。最常用的當然還是作曲家原本指定的大鼓(老實說,光大鼓的聲響就很可怕了,這我有親身體驗w),不過即使是用大鼓演奏,也有各家的私藏招式蘊含其中。好比說有人會把大鼓的其中一面鼓面拆去,有人會故意把大鼓的音高調偏來製造不諧和音,總之就是有很多眉角。而除了大鼓以外,也有人直接使用電子合成器、或是播放預錄的大砲聲。其中最酷的,就是指揮家佐渡裕所主持的音樂推廣節目「沒有標題的音樂會(題名のない音楽会)」中使用了改造成大砲風格的點菸器來「發炮」---可惜這個影像在網路上找不到。
  • 除了大砲外,就是樂曲中的三段俄國旋律---開頭的「神救汝民(O Lord, Save Thy People)」、俄國風民謠「在我的大門(At the Gate, at my Gate.)」、與尾段的俄國國歌「天佑沙皇(God Save the Tsar!)」都可加入合唱團來演唱,現在在許多版本中,為了製造歡樂熱鬧的效果,都會加上合唱團一起演出。(我自己聽過此曲的第一個版本就是有合唱的版本)

    由阿胥肯納吉指揮、大砲很猛、合唱很美的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sYD46W1U0

  • 嗯,說到國歌,其實在作曲時的1880年代,法國的正式國歌的確是馬賽進行曲,而俄國的國歌也的確是天佑沙皇,但其實在1812年時,馬賽進行曲尚未被正式承認為國歌,而天佑沙皇也要到了1833年以後才變成俄國國歌...。不過,曲子就是寫給當代人聽的不是嗎?相信1880年代的聽眾一定一聽就知道柴可夫斯基的苦心,如果太過講究考證的話,就太殺風景了。順便說一下,在本人小時候(上世紀80年代左右吧?),公視曾經播過「戰爭與和平」的影集版,其片尾曲就是採用天佑沙皇...。
  • 但真正悲劇的是,到了蘇聯時代,由於要打倒皇家帝制思想,嚴禁演奏帝俄時代的國歌天佑沙皇,而這首樂曲也跟著倒了大楣---不是不准演出1812序曲,而是要把末尾的天佑沙皇硬生生地改成葛令卡的歌劇旋律「榮耀歸屬你,神聖俄羅斯(Glory, Glory to you, holy Rus')」(相同的悲劇也發生在柴可夫斯基寫的斯拉夫進行曲中)。這個強迫中獎版,則被冠上編曲家姓名,稱為舍巴林版(Shebalin Version)。這也算是一種音樂只演給當代人聽的悲哀吧?當然,這樣的版本僅存在於舊蘇聯與其附庸國的樂團中。據說目前可找到的CD錄音版本只有三個。

    傳說中的舍巴林版,其實演得很精彩,爽度十足(最後面硬要說怪也真是有點怪,但整體來說很精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OEAtiBNMvc

    (另外想要參照其他被改寫的俄國作品的話,請參照:http://www.hymn.ru/god-save-in-tchaikovsky/index-en.html

  • 最陽春(?)的標配管弦樂版的演出中,我覺得很值得一看的是1993年小澤征爾指揮柏林愛樂的戶外演出版。理由是法國號大師賽佛特(Gerd Seifert)有參與演出,而且還吹的是第三部!(第一部則是Nobert Hauptmann)

    小澤征爾的1993年演出(這個版本只在你摳你摳上看得到,需要另外註冊)
    http://www.nicovideo.jp/watch/sm13111490

  • 這首曲子當然是很觸法國人的霉頭,所以在「交響情人夢」電影版巴黎篇中,千秋王子被幻想成指揮法國樂團演這首曲子時,就被吐槽說法國人不可能會演這首樂曲(實際上該劇的錄音,也是找捷克樂團來演的)。關於這一點,我也挺好奇的,股溝了一下,還真的找不到這首曲子與法國樂團的任何關聯。
  • 有名的日本推理小說家筒井康隆還以這個曲子為靈感,寫出了短篇小說「拿破崙對柴可夫斯基的世紀大決戰」呢!
  • 關於錄音方面,可以寫的故事也很多,這裡只簡單寫一下幾個代表作。

    最先出現的錄音版本其年代也不可考,但最早有紀錄可循的則是1903年Victor Grand Band替自家Victor(RCA)唱片灌錄的。

    進入電子錄音時代後,指揮大師史托考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於1930年指揮費城管絃樂團的版本,算是一個新的里程碑。

    到了戰後,最引起話題的傳奇版本,則是大師杜拉第指揮明尼蘇達交響樂團與明尼蘇達大學管樂團的聯合演出錄音,除了使用電影用的高品質磁帶來錄音以外,應該也是第一個使用真大砲來錄音的版本。當時使用的大砲是從美國陸軍官校借來的12磅青銅砲。也因為這個版本的出現,使得採用真炮來灌錄的錄音慢慢增加起來。

    而在發燒友們口中最津津樂道的傳奇錄音,則是在進入到數位錄音時代、由康澤爾指揮辛辛那提交響樂團於1978年灌錄的版本。這個版本使用的大砲是從武器博物館中借來的十九世紀初期當時的東西,另外也用了教堂的鐘聲來代替管鐘,甚至為了表示其「爆棚」威力,還特別在CD的內頁解說中加上了「請小心音量別開太大,否則會造成喇叭震壞的問題」的警告標語。

    最後要提的傳奇錄音則是1990年慶祝柴可夫斯基150歲誕辰的紀念音樂會實況中演出的版本。因為在一般的錄音中,大多使採用樂團與大砲效果分別錄製的方式,但這個版本卻是同步收錄。不過,大砲是放在音樂廳外的廣場上發射,而樂團還是坐在音樂廳中演出。
  • 以上介紹完比較文字性質的八卦傳奇與比較正統的演出後,以下就來介紹我在版本比較時,發現的種種令人印象深刻的神奇版本。比如說爵士鼓版----喜歡這首曲子的人很多,搖滾鼓手柯奇‧鮑威爾(Cozy Powell)也是其中一人。所以他就在專輯或音樂會中用爵士鼓演奏他自己的1812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0rMPFTlAfE

  • 除了爵士鼓版外,也有正牌(?)的搖滾版,這是一個名叫「無敵沙皇(Invincible Czars)」的樂團的改編版(為了出這個錄音,他們還是用最流行的線上集資湊錢的喔)。我個人也的確覺得他們很適合搬去當特遣敢死小樂團的 XD(他們也真的和職業樂團合作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QkdOhynRc
  • 至於也很常被演出的管樂改編版,的確是有很多精彩的演奏。但我覺得充滿原汁原味俄國風情的,還是以下這個俄國樂團的聯合演奏。不僅有合唱、有大砲、有特遣敢死大樂隊、而且這個版本最猛的還是在晚上攝氏十度以下的低溫戶外演出,但所有團員看起來是一點都不覺得冷!(不愧是戰鬥民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zq-XfBv3Y8
  • 在管樂版裡面,有一個現在已經找不到錄音(是說也不知道有沒有錄),但是在當年可是一大盛宴、陣容很豪華的「名人管樂團」的演出,這是1990年在台北舉行的「管樂新紀元」音樂會中的壓軸。在這個版本中的大砲聲是預錄好的,然後由指揮用暗藏的按鈕控制。還記得,最後的全體銅管齊奏時,葉樹涵先生還放下手上的樂器,拿出了婚禮上用的拉炮來放,也算小小的噱頭。

    1990年1月17日於國家音樂廳演出的管樂新紀元節目單
    1990_Star_Band1.jpg

    演出名單

    1990_Star_Band2.jpg
  • 多重錄音版

    在搜尋管樂版本中,意外發現了這個多重錄音版。這個多重錄音版,是拿近年比較流行的木村吉宏改編版樂譜,由兩位音樂教師自己演奏各種樂器重複錄音而成的。這兩位日本音樂老師雖然沒有特別自我詳細介紹,但根據文章內容來看,應該一個是主修單簧管、另外一位是主修長笛的樣子。他們說他們組的這個二人重複錄音團有些特別堅持:一是絕對不用薩克斯風(所以這個重複錄音版的開頭是改用低音單簧管取代薩克斯風)、一是所有的長笛聲部一律改用直笛演奏。很妙對不對?除了這兩個聲部外,小號、法國號等銅管樂器與打擊樂器也都是他們自己去借樂器來演,非常厲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HPTwo3XRQ
  • 快閃版

    這年頭最流行的快閃演出(Flash Mob),也拿出了1812序曲來演。不過礙於快閃特性,只好直接從最末段的「神救汝民」前的下行音階開始演奏。

    效果當然還是一百分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rGSSlNwUa8
  • 銅管樂團版

    網路上雖然有不少的銅管合奏團改編版,但老實說都有點....。我個人比較喜歡的還是黑磨坊(Black Dyke Mills Band)演出的版本,可惜這是濃縮版。另外,據說他們是第一個演出銅管樂團改編版的樂團。

    http://www.nicovideo.jp/watch/sm7109856

    至於完整版中,以下這個義大利銅管樂團版算是值得參考---吹得很整齊、音色漂亮、也沒甚麼「突栽」,但聽起來爽度不是很夠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nKlHdjYSsk

  • 銅管八重奏版

    找完銅管重奏團的版本後,接下來可以想到的就是銅管五重奏,但很不幸網路上沒有這樣的版本(我順便試了找找看木管五重奏版,也是沒有)。倒是發現了有人改編成銅管八重奏的版本,可惜是midi檔,並不是實際演出的錄音。但聽一聽,覺得是還算成立的版本,看看有沒有甚麼保證不累的團體可以挑戰看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v3Q7Mkk5fo

  • 人聲合唱版

    基本上,這是超級人體樂器合奏團「史溫格歌手(The Swingle Singers)」的招牌曲目之一。我是在大學時,發現他們灌錄這首曲子的合唱改編版CD,才知道可以這樣玩 :)

    後來他們來台灣,也演了這首。現在拜你家水管之賜,可以在網路上重現。就請大家欣賞這個唱作俱佳的演出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ZrHfXEOoc

    史溫格歌手來台灣演出的節目單

    Swingle_1.jpg



  • 口風琴/小提琴二重奏版

    然後不知道啥緣故,竟然有人想到了用這種組合來演奏 XD
    雖然有點勉強,但小提琴的部分可是充分發揮了其萬能樂器的特性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mS7fKEE_nA

  • 法國號重奏版

    在1812序曲這首樂曲中,法國號從頭到尾都非常活躍,幾乎是一提到1812就讓人會聯想到法國號。因此,我就試著用1812+法國號為關鍵字,果然找到了以下這個20把法國號組成的重奏團的全曲改編錄音。不意外的是,這又是任何作品都勇於挑戰改編的日本人所幹的好事 XD。不過,這個團也是業餘愛好者組成的,音不準或「烙高」就請大家稍微容忍一下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cxgTbAAcU

    (根據這個日本法國號樂團的官網來看,這是他們2012年8月的演出)

  • 單簧管四重奏版

    嗯,其實這是我在做版本比較時第一個搜尋的目標。勉強找到了一個好像是midi、又好像是重複錄音的單簧管四重奏版(中間有聽起來像是一起換氣的片段...)。

    聽完以後的感想是,真的好忙 XD

    不過,能改成這樣真的是不簡單,但如果能改成五重奏以上效果應該會更好吧?(很不幸,找不到這種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jvhVkxBv0

  • 國樂版(!)

    老實說,這是我完全想不到的版本 :) 

    就在搜尋是否有法國樂團演出1812序曲時,出現了這個版本(真的很好奇股溝的搜尋演算法是怎麼寫的w)。

    由於現代的國樂團中也會加進大提琴、定音鼓來補強低音效果(甚至還有低音號來當槍手!),所以開頭的旋律仍是維持原曲的編制,使用大提琴演奏。但後面開始,傳統國樂器就陸續加進來發威,讓人不禁會心一笑(特別是由笙來演奏象徵俄國軍隊出征的進行曲主題時,獨特的泛音效果真是非常有趣)。最妙的還是最後的聖歌旋律重現時,也有特遣敢死銅管小樂團出來相助(而且,如果沒認錯的話,這個小樂隊的成員有不少是呆大的學弟妹耶)。總之,不管甚麼音準問題之類的問題的話,這個文化大學國樂系的演出可是創了個大紀錄呢。 XP (根據文化大學國樂系的官方說法,這是全球首演喔)

    https://www.youtube.com/v/vCcyPbQakxY
  • 1712序曲

    比起這個版本,以上各個改編的版本都太過「正經八百」,還是要像P. D. Q巴哈教授那樣惡搞再惡搞、「致敬」再「致敬」才夠勁。據說這首作品是巴教授偷偷潛入新大陸時完成的,所以充滿了美國民謠與巴哈觸技與賦格的影子。特別是樂曲後半聖歌主題重現高潮時,還有個全樂團管樂聲部「一齊大聲換氣」的大絕、以及用氣球代替放炮的卓越(?)構想,只能說是天才了!

    原典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ICY8a9Qyt8

    而且這首曲子已經有改編給「現代」管樂團的版本了 XDDD
    (不過好像改得太認真了,這樣就不搞笑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w4OgBGU3S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