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古典木管重奏團(Harmoniemusik)介紹

*整理自維基百科


所謂的「古典木管重奏團」這種重奏團形式,原始的名稱是來自於德語的Harmoniemusik或Harmonie。其實翻譯成中文有點困難,因為直譯的話,會變成「管樂合奏團音樂」或「管樂團音樂」;但為了和一般常常在學校管樂社或軍樂隊可見的大型管樂團有所區別、加上其主體是木管樂器(或說是兩個木管四重奏的組合)、又始於十八世紀後半的古典樂派時期,所以「古典木管重奏團」會是比較洽當、符合實情的翻譯。


原本Harmonie這個字就有代表全體管樂合奏的意義,好比說在荷蘭或比利時稱呼一般具有木管、銅管、打擊樂的完整管樂團為harmonie或harmonieorkest、在法語中有時也會把軍樂隊稱為harmonie militaire、甚至德語中有時也會把木管五重奏說成是Harmonie Quintett。不過,現在提到「古典木管重奏團(Harmoniemusik)」指的大多是兩把雙簧管、兩把單簧管、兩把法國號、兩把低音管形式的木管八重奏


這種「古典木管重奏團」在過去,主要是出現在王公貴族的餐會或各種特別活動上,作為伴奏音樂,不過有時也會邀請其他獨奏家來一起演出協奏曲或獨奏曲。這種重奏團剛剛出現時,演奏的曲目主要是當時最受歡迎的歌劇之改編版本,好比說約瑟夫.崔班賽(Josef Triebensee)改編的數部莫札特歌劇選曲集、或是溫澤爾.賽德拉克(Wenzel Sedlák)所改編的貝多芬「費黛里奧」或韋伯「魔彈射手」選曲集等等都非常有名。而原本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宮廷樂團第二部雙簧管的楊.溫特(Jan Nepomuk Vent)甚至改編了約四十部歌劇的古典木管重奏團版本。此外,也經常有人改編交響曲給古典木管重奏團來演奏,據說在貝多芬在世時就在維也納出版的第七號交響曲古典木管重奏改編版,就是貝多芬本人親自改編的。


此外,當然有很多原始就創奏給古典木管重奏團演出的曲目。好比說莫札特所寫的小夜曲第十一號K.375、第十二號K.388(K.384a),而經過擴編的小夜曲第十號K.361(俗稱大組曲=Gran Partita,不僅樂章數多,編制也擴大成十三人演出)、或是貝多芬所寫作的八重奏(作品編號103)與小輪旋曲(Rondino,遺作WoO25)、以及克羅瑪(Franz Krommer)替古典木管重奏團所寫的十三首組曲(Partita)。


古典木管重奏團的基本編制如上所述為八重奏,但也經常加入其他的樂器一起演奏。好比說加入倍低音管(Contrabassoon,如前述的克羅瑪的作品)、低音大提琴、蛇號(Serpent)等等低音樂器來補強低音深度。也經常會加入長笛或巴賽管(Basset Horn)來補強高音域或中音域,甚至也有追加銅管樂器或打擊樂變成小型管樂團的例子。好比說孟德爾頌的管樂序曲的早期版本「夜曲(Nocturno für Bläser)」就是在標準古典木管重奏團的編制上再增加長笛、小號、英國低音號(English Bass Horn或Corno inglesa di basso)的11人重奏團版本。


進入浪漫時期後,也有像德佛札克的d小調管樂小夜曲(作品編號22)中加入大提琴、低音大提琴而到達12位演奏家的編制。而古諾的管樂小交響曲,則是在標準八重奏編制裡加入長笛。至於理查.史特勞斯初期所寫作的小夜曲(作品編號7)或組曲(作品編號4),則是在八重奏編制上多加兩把長笛、法國號與一把倍低音管(或低音號),變成13管編制。但是到了其晚年所寫作的兩首「管樂小奏鳴曲」中,又把上述13管編制中多加一把C調單簧管、一把巴賽管與一把低音單簧管,而放大到了16人的中型重奏團規模。不管怎樣,這種同一種樂器基本上是兩部的設計,還是繼承了古典木管重奏團的傳統。


其實類似這種擔任貴族們餘興伴奏任務、編制更小的(木)管樂重奏,是自十八世紀初期起便已遍布整個歐洲了。特別是海頓曾為埃施特哈齊(Esterházy)親王創作多首名為「嬉遊曲(Divertimento)」或「野外音樂(Feldmusik)」的作品(Hob. II: 3、7、15、23),就是使用兩把雙簧管、兩把法國號、兩把低音管構成的六重奏編制。而莫札特也在1775至1777年間,為薩爾茲堡大主教科羅雷多(Colloredo)創作了六首相同編制的嬉遊曲。


到了1782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於維也納新組了一個在上述六重奏編制中加入單簧管的八重奏樂團(harmonie)。而有當時最著名單簧管演奏家安東.史塔德勒(Anton Stadler)兄弟所參與的這個重奏團,以其高水準的演奏廣受好評,並促使多位貴族仿效,跟著組織這樣的重奏團。這些組織古典木管重奏團的代表性貴族包括科隆大主教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弗朗茨(Maximilian II. Franz)大公,以及拉烏多尼茨的洛布科維茨(Roudnice nad Labem)侯爵等。此外,根據資料也有來自摩拉維亞的移民在美國組成了類似的木管重奏團。


在這段時期中,莫札特甚至於其歌劇《唐·喬望尼》與《女人皆如此》中,皆融入了模仿這種木管重奏團的樂段,可見當時此類合奏形式的流行程度。在《唐·喬望尼》中,莫札特也引用了自己另一部歌劇《費加洛的婚禮》中的著名詠嘆調〈這蝴蝶,你再飛不了啦(Non più andrai)〉在內的多首當時流行曲目。而在他的《C小調第24號鋼琴協奏曲》中,第二與第三樂章都出現了讓鋼琴獨奏休息片刻,改由九位管樂演奏家(加入一把長笛)合奏,這些也都可視為使用了「古典木管重奏」(Harmoniemusik)的寫法。


不過在進入十九世紀之後,隨著拿破崙戰爭導致貴族權勢衰退,古典木管重奏開始漸漸式微,或被解散,或被併入編制更大的樂團之中。例如1835年,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侯國(Schwarzburg-Sondershausen)的管樂重奏團(由荷姆斯泰特=Johann Simon Hermstedt,即史博單簧管協奏曲的被提獻者擔任樂團指揮)就被改組建為管弦樂團,這被認為是關於古典木管重奏團最後的時代記錄之一。不過,這種將木管重奏團作為管樂器聲部納入管弦樂團的形式,也被認為促進了完整雙管編制管弦樂團普及的一大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