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藍色狂想曲之低音單簧管獨奏眉角


[前言]


這也是從之前介紹過的前巴爾迪摩交響樂團低音單簧管團員Edward Palanker的網站中看到的,覺得挺有趣的,畢竟以前聽錄音的時候也完全沒注意到,因此這裡特別介紹一下。順帶一提,如果是我,應該會選擇低八度的吹法(笑)。


===


當單簧管演奏者想到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時,腦海裡立刻浮現的,就是那句一開場的滑音(Glissando)大獨奏。而我和我大多數的同行一樣,學生時期都花了無數個小時在練習這段獨奏。


但這首曲子裡其實還有另一句,雖然不像開頭那麼有名、那麼突出或困難,卻更加具有爭議性的低音單簧管獨奏。


其實「藍色狂想曲」有兩個不同的配器版本:原始版本是為保羅.懷特曼(Paul Whiteman)在風神音樂廳(Aeolian Hall)的爵士音樂會所寫的爵士樂團版本,另一個是現今更常演出的完整管弦樂團版本。爭議的焦點在於:在原始爵士樂團版本中,低音單簧管的獨奏被寫在低音域,是一句真正的獨奏,也就是完全沒有其他聲部一起演奏這個片段。但在後來的管弦樂版本中,這段被調高了一個八度;同時也由大提琴聲部演奏原本低音單簧管版本的音域加以重疊(這樣是不是會讓你開始有點搞混了?)。


*譯註:如下圖。不過其實還有斑鳩琴(Banjo)也一起演奏這一句。



許多管弦樂團的低音單簧管團員還是偏好使用原本低音域的版本來演奏,但我個人喜歡葛羅菲(Ferde Grofé)改編的高八度版本。那麼,這段到底該用原始爵士樂團版本的寫法,還是該按照葛羅菲為管弦樂團所設計的編曲來演奏呢?


其實兩邊的理由都很有說服力,最後你得自己下判斷。我第一次演奏這段是在1963年,那也是我加入巴爾迪摩交響樂團的第一年。當時我根本不知道所的「傳統」是將這段改為低八度演奏。我只是照譜練習,也這樣排練。排練後,我們的第二部單簧管團員戈登.米勒(Gordon Miller)一面稱讚我的表現,一面也提到我的前任團員們都是低了八度來演奏,畢竟這樣比較簡單(譯註:相差不是很大就是了)。於是我回家後,翻出自己收藏的費城管弦樂團錄音。這是由尤金.奧曼第指揮、奧斯卡.萊萬(Oscar Levant)擔任鋼琴獨奏,算是當時頂尖的哥倫比亞公司發行的唱片。但我根本無法判斷甚麼,因為低音單簧管或大提琴的聲音都被鋼琴蓋過去了。


於是在我重新對了總譜之後,決定還是照葛羅菲的改編來演奏。至今我已經和無數指揮與鋼琴家---從世界知名到默默無名的都有---合作演出過這首曲子,但從來沒有任何人要我改吹低八度。我們樂團每年至少會演到一次這首曲子,我都是如此演奏;唯一的例外是演出原始爵士樂團版本時,因為沒有大提琴,我就會照原來低八度的音域演奏。


我的看法是,如果用低音域來吹這一句,就會跟大提琴完全同音;但在現場演出時,低音單簧管根本無法蓋過整個大提琴聲部,聽起來就不會像是「獨奏」。但如果照譜面所寫,比大提琴高八度的話,低音單簧管就可以成為真正的「獨奏」聲部;相對地,大提琴則像是替它添增色彩的背景,就像低音大提琴在管弦樂中替大提琴提供色彩與深度一樣。葛羅菲當初將兩者分開寫在不同的八度上,應該是有此用意在才對。


問題在於,在現代錄音中,錄音工程師可以自由調整低音單簧管的音量大小;因此不論你吹哪個八度,都可能被突顯出來。當然,現場演出時就無法這樣操作,除非你刻意吹非常大聲,或是指揮特地要求大提琴壓低音量,才可能讓低音單簧管穿透出來(這種情況很少發生就是了)。


不過,如果你是參加樂團甄試時遇到要吹這段的話,建議你兩種版本都要準備好。你也應該問一下評審是否偏好哪一種版本,如果他們沒有特別指示,而樂譜上也沒有標示,那你可以選擇用低八度吹奏,但還是要準備好隨時要改吹正常八度的版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