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 星期五

貝里森單簧管重奏團的故事(03) 長遠的影響(完)


所有演出的音樂都是由貝里森所改編


貝里森單簧管重奏團的曲目幾乎全部是由貝里森本人親自改編自管弦樂的作品。然而,部分音樂會節目中也會包含團員們所作的作品,例如單簧管演奏家理查德.科恩(Richard Korn,他改編了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的單簧管五重奏版本),以及低音單簧管演奏家西奧多.加爾久洛(Theodore Gargiulo, 1915–2006)的作品。這位加爾久洛年輕時曾在曼哈頓音樂學院學習鋼琴與作曲,師從一位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學生;之後又跟著大都會歌劇院指揮家弗里茨.史提德里(Fritz Stiedry)學習指揮。他的原創作品《浪漫曲(Romanza)》以及他改編的鮑羅丁《在中亞細亞草原上》於1938年的市政廳音樂會中首演,當時觀眾起立鼓掌喝采。後來他的職業生涯是轉為指揮家的工作,曾於邁阿密歌劇協會、布魯克林音樂學院、哥倫布交響樂團、費城歌劇院等地登台指揮演出,還指揮過現場管弦樂團為阿貝爾.岡斯(Abel Gance)之電影《拿破崙》的修復版本配樂演出。


貝里森本人所編寫的六十七份單簧管重奏改編作品手稿現藏於耶路撒冷音樂學院(Jerusalem Academy),這些手稿是於1964年由他的妻子與女兒捐贈給音樂院。其中三分之二是為大型重奏團加上其他樂器所改編。不過,並非所有捐贈出去的樂譜都有出現在前述收藏在剪貼簿中的演出節目單上,也不是所有節目單上的曲目都能在捐贈出去的樂譜中找到。


西梅翁.洛林(Simeon Loring)最近曾發電子郵件告訴我,貝里森改編的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曾透過大衛.韋伯傳給他,再捐贈給美國空軍樂隊的圖書館。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貝里斯可能還有其他重奏團的改編手稿保留在私人手中、或可能已經遺失。然而,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些作品曾經實際出版過。


貝里森所改編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如其中一份早期節目單所總結的一樣:這些音樂展現出了他一生的經歷與精神內涵:「古典」、「希伯來」、與「俄羅斯」。


貝里森組織重奏團的首要任務是要教育團員熟悉古典音樂之經典曲目:因此他改編了莫札特、韓德爾、舒伯特、貝多芬、布拉姆斯的作品,有時甚至是改編整部交響曲(例如莫札特的第34號交響曲、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曲)。早期的節目中出現過巴赫的《G弦上之歌》;而在市政廳的「歡慶(Jubilee)音樂會」上,他所改編的一首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組曲還贏得了紐約樂評家們的盛讚。


此外,深受觀眾喜愛的曲目包括了葛利格的《皮爾金組曲》、馬斯康尼的《鄉間騎士間奏曲》、法朗克的《天使之糧》、西貝流士的《悲傷圓舞曲》,以及比才的《阿萊城姑娘法蘭道爾舞曲(Farandole)》。為了向單簧管經典作品致敬,貝里森甚至改編了布拉姆斯第一號單簧管奏鳴曲的第二樂章行板成為單簧管重奏團的版本。(譯註:不是,要改就全部改完啊,怎麼只改了一個樂章啊?!)


在「俄羅斯」類別中,受歡迎的曲目包括了:里亞多夫(Anatoly Lyadov)的《音樂盒(A Music Box)》、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沙皇的新娘》、伏爾加船夫之歌(Volga Boatmen,著名俄羅斯民謠,因此有許多不同的版本,這裡可能是貝里森改編自葛拉祖諾夫的版本)、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中的《蛋殼裡的小雞之舞》、以及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劇的選曲。


在「希伯來」類別中,貝里森挑選了他所認識的猶太背景的作曲家雅各布.溫伯格(Jacob Weinberg, 1879–1956)、格雷果爾茲.菲特爾伯格(Gregorz Fittelberg, 1879–1953)和尤利烏斯.恩格爾(Julius Engel, 1868–1927)所創作、從民謠中啟發出來的作品。


其中溫伯格一首名為《祖母的故事》(Grandmother's Stories,或「Bobe-maisses」)的組曲中包含了短歌(Canzonetta)、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o)、進行曲「士兵之歌」(Soldier's Song)、五月柱舞「兒童歌舞」(Children's song-dance或Kinderreigen)與旋律曲(Melodie)。在貝里森的重奏團節目中經常會出現這個組曲的選曲,也作為單簧管與鋼琴的獨奏曲演出(譯註:至今仍以獨奏曲的形式在唱片中出現)。貝里森將其中的進行曲與五月柱舞改編為單簧管重奏的曲子,後來進而改編成一首《小組曲》(Petite Suite),並且加入了弱音小號、豎琴與打擊樂來添加色彩。在某場市政廳音樂會中,可以看到這首《小組曲》以四個樂章:短歌(Canzona)、哀傷的行板(Andante Mesto)、稍快板(Allegretto)與進行曲風(Alla Marcia)的形式出現。


至於菲特爾伯格的作品「參加婚禮」(To the Wedding,或是德語:"Zur Trauung"、意第緒語:"Tzu der chupoh")則是包含兩個樂章:「新娘的祝福」(Kale-Besezen,有時會寫成Adagio-Recitative)與「前進婚禮」(Procession),這兩首獨奏曲與溫伯格的樂曲一同被貝里森改編成單簧管與鋼琴的組曲《四首希伯來旋律》(Four Hebrew Melodies,Jibneh-Verlag出版)。這首組曲可在卡爾曼.布洛克的專輯唱片《西梅翁.貝里森:單簧管改編作品》(Simeon Bellison: Arrangements for Clarinet,Summit Records DCD 503)中的精緻演出中聽到。在貝里森重奏團的音樂會中,菲特爾伯格的這些作品也經常由穆瑞.瓦爾策(Murray Waltzer)以六角形手風琴(concertina)演奏。

 

另外,恩格爾的《四首希伯來旋律》(由哈西德歌曲=Chassidic Song、搖籃曲、婚禮旋律、哈西德舞曲=Chassidic Dance)也由貝里森改編為單簧管重奏的版本,並曾在布朗克斯大廈禮堂(Bronx House Auditorium,1935年1月)、同一月在市政廳為「美國巴勒斯坦音樂協會」(MAILAMM)所舉辦的哈西德音樂慈善音樂會中演出,皆為音樂會中的重要曲目。


貝里森始終很清楚觀眾的需求,並巧妙地依據贊助者的背景來量身打造其重奏團的演出節目。多年來,貝里森重奏團一直在多個場地演出,除了卡內基音樂廳的獨奏廳(Carnegie Recital Hall)與市政廳(Town Hall)這些經常演出的地點以外,還去了包括麥克道爾俱樂部(MacDowell Club)、猶太人俱樂部、布朗克斯俱樂部(Bronx Club)、女子商業學校、鄰里音樂學校與社區音樂學院(Community Center Conservatory)、德拉諾飯店(Hotel Delano)、道爾頓學校(Dalton School)、《猶太日報》的廣播節目時段(Jewish Daily Forward Radio Hour)、紐約市立學院(今紐約市立大學,CUNY)以及康尼島(Coney Island)的猶太教集會等等地方演出。


貝里森重奏團的音色


很可惜,目前沒有任何跡象能找到貝里森重奏團的現存錄音。因此要知道這個重奏團音色的最佳方式,就是透過紐約的音樂評論家的評論:


《紐約時報》,1937年3月12日:


「這個團體所產生的音色獨具一格,並具有明確的魅力與吸引力,其木管樂器音色的優勢使其帶有18世紀的風味。在貝里森先生高超的指揮下,這些年輕音樂家以令人振奮的熱情,以及精確而富彈性的演奏,帶來一場令人始終愉悅的音樂會。」


《紐約時報》,1938年(具體日期不詳):


「貝里森先生帶領他的學徒團隊,演出了韓德爾動聽的《水上音樂》,這是一場充滿朝氣的演出。演奏既明快又平衡,而貝里森單簧管重奏團讓兩段快板聽起來彷彿是海風在洞穴中呼嘯而過。」


貝里森單簧管重奏團留給後世之遺產


貝里森單簧管重奏團至今仍受到單簧管界的高度關注。他所創立的團體在當時堪稱獨一無二,是美國觀眾第一次見到如此大編制的單簧管重奏團,而這些團員都是由同一位老師訓練出來的,並懷有管弦樂團般的雄心與水準。這個團體成為培育音樂人才的重要基地,不僅培養出了單簧管演奏家,也孕育出作曲家、指揮家與教育者。貝里森單簧管重奏團還提供了有音樂天分的年輕人一個和同儕一起學習成長的機會。它也為那些在大蕭條與戰爭之間成長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安全的避風港---一段可以沉浸在表演與學習中的理想時光。這些年輕人大多來自俄羅斯、東歐或義大利移民家庭,其中有不少與貝里森本身的俄裔猶太背景相近。


貝里森的影響至今仍持續著,他的原始學生們的學生們正開始要將貝里森的理念與方法傳授他們自己的學生,換句話說,「貝里森門派」已經傳到第三代了。


正如約瑟夫・傑納(Joseph Genna)在電話中談到貝里森的指揮時所說的一樣:


「老實說,我對他的指揮沒什麼印象……但我知道,他教會了我們。而且,那段時光,真的很快樂。」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