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貝里森單簧管重奏團的故事(01) 不是只有單簧管的單簧管重奏團

譯自The Clarinet Journal 2010年春季號


貝里森的單簧管重奏團~剪貼簿中的故事


文:瑪格麗特.宋希爾(Margaret Thornhill)


剪貼簿的主人


這是一冊冊頗具美感、採用1930年代的「摩登」風格的剪貼簿。其內容包含了排列整齊的節目單與剪報,彷彿是一位表演者的人生檔案資料。仔細檢視後,會發現超過一半的節目單是來自於西梅翁.貝里森(Simeon Bellison*)的「(紐約)愛樂交響協會單簧管合奏團(Philharmonic-Symphony Society Clarinet Ensemble,以下簡稱貝里森重奏團)」之音樂會,而且自1932年到1938年該團之「歡慶(Jubilee)音樂會」,幾乎所有的演出都收錄無遺。


*西梅翁.貝里森(Simeon Bellison,1881年9月4日-1953年5月4日)是出生於莫斯科的二十世紀前期單簧管大師及作曲家。他於1921年定居美國後歸化為美國公民。後來,貝里森成為了紐約愛樂的單簧管首席,並對美國單簧管界產生很大的影響。貝里斯除了替自己的樂器創作或改編近百首作品之外,還撰寫過一部小說《Jivoglot》(意為「生吞活剝」),該書以歷史上俄羅斯貧困且默默無聞的音樂家生活為背景。


這些剪貼簿的主人哈羅德.薩可斯(Harold Sachs,1916–1975)是貝里森的學生,也是該合奏團的成員。1937年,當他的表兄卡爾曼.布洛克(Kalman Bloch)搬去加州擔任洛杉磯愛樂單簧管首席後,薩可斯成為了貝里森單簧管重奏團的首席與獨奏者。


薩可斯出生於紐約,在紐約大學主修音樂,並取得了學士與碩士學位。除了擔任自由樂手(Freelancer)與室內樂演出外,他曾與紐約愛樂、美國國家交響協會(National Orchestra Association)、以及1942年由庫塞維茲基(Serge Koussevitsky)擔任指揮的伯克郡音樂節中演出。就在同一年後來不久,他加入海岸防衛隊,並成為駐紮於曼哈頓海灘的25人海岸防衛隊樂團的首席。作為紐約曼哈頓表演藝術高中創始教師,他也在曼哈頓音樂學院任教,並自1960年至1975年擔任森林丘高中(Forest Hills High School)音樂系主任。


1975年,哈羅德.薩可斯因腦癌英年早逝。1980年,我認識了他的兩個兒子查爾斯與倫(Len),還有他(已故的)遺孀米莉安(Miriam)---他們其實都是我丈夫家族的至交,從幼稚園、沙坑開始一起長大的朋友,如今也成為我在每年拜訪與家庭聚會中的好友。我是透過他們的軼事、現在成為我的收藏之貝里森手寫的層層泛黃樂譜、還有最近移到我們客廳的那架鋼琴,來認識哈羅德.薩可斯的。


當我與查爾斯一同翻閱貝里森合奏團的節目單時,可以說是看見了一個小型單簧管帝國的成長。這個重奏團是由現代最具影響力的單簧管教師之一所建立的,而貝里森的教學生涯是與其作為獨奏家、室內樂演奏家、以及紐約愛樂單簧管首席之表演生涯互相輝映的。


不只是單簧管群


在貝里森的出版品宣稱,其單簧管重奏團成員高達75人,但這個略為誇大的數字並非全部是由單簧管演奏者組成的。根據上述直到1938年為止的節目單資料來看,此重奏團最多的時候大約有51位單簧管演奏者。為了添增音樂色彩與變化,部分曲目還加入了豎琴、六角手風琴(concertina)、鋼琴、管風琴、大鍵琴、打擊樂與小號,這才讓總人數逼近70人。


至於這個重奏團的早期歷史,則是眾說紛紜。可以確定的是,在(紐約)愛樂協會獎學金委員會(Philharmonic Society Scholarship Committee)的支持下,貝里森這位早已名聲顯赫的傑出教師,大幅擴展了他的教學規模。1929年,愛樂協會決定為紐約大都會地區的中學生提供私人課程(由貝里森授課)與合奏演出機會,這個單簧管重奏團自此獲得了主要的音樂廳中演出的機會與購置樂器的資金。


貝里森在一篇「1935年未發表的文章」中,以第三人稱描述了這個團體的發展過程:


「1927年...紐約愛樂協會的合奏訓練與獎學金委員會邀請貝里森先生收一班六名的單簧管學生。


身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單簧管演奏家,他深知單靠個別練習無法培養出合格的樂團演奏者;合奏練習是絕對必要的……到1928年底前,由16名成員組成的單簧管重奏團已舉辦兩場音樂會(譯註:所以上述的「歡慶音樂會」應該是指慶祝十週年)。到了隔年,委員會提供了更多資金,使得剩餘所需的樂器得以從法國的 Leblanc 公司購入。


這個重奏團後來也加入了豎琴、定音鼓、小號與六角手風琴,而這些樂器同樣也來自於同一個獎學金計畫。添加了其他樂器的色彩後使得此重奏團成為了非常有創意的團體,而此時成員人數也達到了30位。之後,他們在各私人與公開音樂會上的亮相,使其開始受到大眾與媒體的注意。


而此重奏團的卓越表現吸引了單簧管與其他樂器的演奏者爭相加入,成員於是又增加到了57人。」


(資料來源:《耶路撒冷魯賓音樂與舞蹈學院圖書目錄》中的西梅翁.貝里森資料檔案,Claude Abravanel 著,1993年出版,共52頁。)


1932年,也是這個剪貼簿收藏中最早節目單所在之年,貝里森重奏團共有18名單簧管演奏者,再加上一名豎琴演奏者。


在1938年前,單簧管團員達到了51人,其中降E調與降A調簧管各一人,第一部單簧管十人,第二部單簧管八人,第三部六人,還有十一位吹奏「clarini」(這可能是當時 Leblanc 製作的一種訓練樂器),巴賽管四人,中音單簧管兩人,低音單簧管六人,倍低音單簧管兩人(譯註:這應該也是要從法國進口樂器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還有14名非單簧管的樂器演奏者、3名多重樂器演奏者(Doublers),分別演奏六角手風琴、小號、豎琴、定音鼓、打擊樂器、木琴、管風琴、吉他與兩台鋼琴等樂器。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