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單簧管的泛音構造與高音域指法研究(11) 第五泛音音列到第十一泛音音列與總結

-第5泛音音列


這個從基音算起的第5泛音音列,一般在音階中使用的部分是接著「Clarion音域」之後的升C6(上加兩線的升Do)到升F6(上加三線上的升Fa)之間的區段,其實如下圖所示,在這個區段的前後還是有其他第五泛音的音出現(如圖中紅線框起的音),特別是之前介紹過的第五泛音降B5(上加一線上降Si)是經常拿來使用的替代指法。



*前述的第五泛音降B替代指法(通常使用在降A~降B的顫音上)



*至於G6的第五泛音,是利用基音降E4(第一線降Mi)的泛音所產生的指法,也經常會在快速音接或F#-G的顫音中使用。





從第五泛音音列開始往上的音,通常都稱為「超高音域(Altissimo)」,超高音域以上的音色是透明且偏光輝明亮的聲音。


-第7泛音音列



這個從基音音列起往上算的第七泛音,是「超高音域(Altissimo)」中的第二群泛音。如前述這個泛音列本身也有兩種,分別稱為「第7泛音音列A」、「第7泛音音列B」。


這兩種音列的差別,如下圖所示,音列A的指法主要是左手食指都會按住音孔(只有最後的升G6不是)、而音列B的指法主要是左手食指都會放開。




不過第七泛音音列A與B最決定性的差異,還是其音域與具有泛音構成是不同的。這和前述第三泛音音域的音列A與B類似。此外如果仔細觀察「永岡金字塔」圖表中第三泛音音列、第五泛音音列、第七泛音音列的垂直方向連接關係的話,就會發覺越上面的泛音和理想值偏差越大。這和單簧管的自然泛音該如何修正、才能正確地使用在音階或樂句中有很重大的關係。這也在之前的「偏離泛音構造」篇中介紹過。


另外,根據音樂教科書所言,第五泛音與第七泛音之間的音程距離,應該是近似減五度才對。所以經常會看到市面上一些介紹管樂器的書籍中,會因為太過在這上面鑽牛角尖而出錯的狀況。請記得,從單簧管的指法來看這兩者的泛音關係,在第七泛音音列A上的確如同教科書所言是近似減五度、但在第七泛音音列B上卻會變窄而成為完全四度。詳情也請參照前述之「與工具書不同的第七泛音的音高」篇。


-第9泛音音列



這是「超高音域(Altissimo)」中的第三群泛音,也是從基音泛音往上數的第九泛音。或許相信單簧管基本上只能發出奇數泛音的人並不少,這話不能說是錯,但必須要加上條件。因為從之前介紹過的頻譜分析中得知,其實是可以在單簧管上測得偏強的第六泛音與第八泛音的。因此請寄明白在單簧管的超高音域中也是包含著偶數泛音的成分,並且也會對音色產生影響。


-第11泛音音列



這是「超高音域(Altissimo)」中的第四群泛音,也是從基音泛音往上數的第十一泛音。撇除特殊的吹奏法之外,這是單簧管可以吹得到的最高音域了。


-綜觀泛音構成圖總結


在「永岡金字塔」圖表之時,筆者也試著去試吹過各主要貝姆式單簧管製造公司的樂器,確認過圖表中繪製的指法在一般正常設計、不管是哪一家公司的機種上,都能發出相當正確的音出來。不過,仍然可以想像可能會因為吹嘴、簧片等配備的差異而造成一些小小的音準偏差。此外,因為單簧管先天的特性,會造成第五泛音的F容易偏低、但第七泛音的F容易偏高;換句話說,同樣一顆音會因為使用第幾泛音的指法,造成音準或共鳴、音色的差異,這種特徵必須要靠演奏者自身的音感(耳力)、練習程度與適應能力來克服。遇到音準偏低的時候,必須要靠嘴唇的鬆緊程度、右手拇指與嘴之間的支撐平衡(即經常提及的右手拇指要往上撐)、甚至試著打開一些輔助鍵來調整。遇到音準偏高的時候,則是要有喉嚨再打開一點的感覺、稍微放鬆嘴唇的力量、相反地調整右手拇指與嘴之間的支撐平衡、甚至是故意多按住音孔來降低。但不管是要調高或調低,都要小心注意不要破壞該有的音色或把音準調過頭。當然,不用說這些調整也不能影響到各演奏者本身的音樂特色與感性。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