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自:麥可哥的官方部落格
職業及單簧管之內徑設計分類:好的、壞的、超爛的
嗯,今天我收到來自某人的一個似乎是有點無厘頭的提問:
畢竟我本人也試吹過BC21,而且有些感想(雖然有點不太仁慈),然後我也好奇到想去做些研究。底下就是我的回覆,我想也適合分享給大家:
是的,這些設計(在自助餐社的產品領域內)可說是天差地遠。
傳奇其實是一款「復古」型號,這是根據1950~1960年代的經典設計。這裡所謂的「復古」大部分就著重在內徑設計上,這種設計提供了相當程度的阻力。我甚至得說這個型號是我們所販賣的樂器型號中阻力較大的單簧管之一,也因此它較難適應當代音樂(無論是古典、爵士還是其他類型),但非常適合古典合奏演奏。當然,如果你要在放克(Funk)樂團中使用它,也不會有人來逮捕你。
至於BC21則是自助餐社在2021或2022年左右推出的最新設計。它擁有全新的內徑設計(與揚聲口設計),這與至今任何其他公司嘗試過的設計都截然不同。對自助餐社而言,推出這款產品算是一場豪賭,因為它的設計相當激進(並且是設計團隊與四位提供諮詢的歐洲著名單簧管演奏家之間的重大妥協)。他們的目標是打造有史以來最靈活的單簧管,能適應從史塔密茨(Stamitz)到電台司令(Radiohead,知名搖滾樂團)的所有演奏場合。因此命名為「BCXXI」=「Buffet Crampon 21世紀」(好吧,這至少已經是21世紀的第22年左右了)。但這款單簧管徹底失敗了,沒人喜歡它。我試吹過,覺得它可能是我見過最奇怪、阻力感最強、音色明亮卻帶金屬尖銳感的單簧管。那原本擔任諮詢的四位演奏家(梅耶、阿希農、巴爾迪侯與弗洛斯特)呢?其實他們自己也都不使用這款樂器。
只能說不得不佩服自助餐社~他們對BC21寄予厚望。但有時亂槍打鳥...還是會落空。
如果你在尋找一種具有現代內徑設計、卻又不是BC21的單簧管,那選擇其實很少。嚴格來說只有一款:就是拔罐社的「光芒(Lumière)」。雖說同樣是新設計,但我認為這嘗試也未必完全成功。順帶一提,我現在的確是拔罐社的代言藝術家,而且我也曾私下對莫里(Morrie Backun)說過:我認為他們對「光芒」改得太多,應該採取更漸進的改良。不過莫里確實幾乎完美實現了一點:音準的平均性。這是有史以來音準最好的單簧管。可惜的是,這種音準成就的代價是讓樂器吹起來……有點詭異。加上莫里重新設計了「光芒」的所有按鍵形狀,這支樂器在我手中就像個來自外國的異類。
那賽爾瑪(Selmer)呢?他們始終堅持最擅長的事:傳統法式內徑設計。他們的樂器每一支都像是正統法式單簧管---即使它們的各型號內徑略有差異,但蒙眼試吹時你還是一定能辨識出它們的法式血統。
接著要來說說U(Uebel)社。他們不以現代或傳統等等甚麼你懂的方式來描述其內徑,而是替每款不同型號賦予不同的名字(雖說Superior與Superior II應該算是同一家族)。有幾款型號吹起來太相似,讓我覺得不值得全數引進我的店內(我根本分不出Superior、Romanza與Rêve的區別)。當然,我可能完全錯了而且滿口胡言,我承認這點;畢竟每個人對單簧管的感受本來就不一樣。
至於Y社(Yamaha)、P社(Patricola)和R社(Rossi)目前的各式單簧管型號也都是採用相當傳統的內徑設計。
最後要考慮的則是木材種類。木材對單簧管演奏的感覺影響極大---某種程度上甚至比內徑差異更重要。U社有製作可樂豆木(Mopane)的樂器(當然也有非洲黑木),他們也嘗試了黃檀木(Cocobolo),但黃檀木樂器的王者還是拔罐社....而他們現在還開始試驗楓木。可樂豆木的密度比非洲黑木低10~20%,這種木材就像海綿比起低頻吸收更多高頻的成分,而能產生出更「溫暖」的音色。至於黃檀木密度又略低於可樂豆木,但可樂豆木穩定性更高且不易裂開(含油量較低)。這兩種木材的音色與吹奏感都不同於非洲黑木,建議去實際試吹看看是否符合你的音色偏好。楓木密度則是比可樂豆木或黃檀木再低50%,也就是比非洲黑木低55~60%,甚至比黃楊木(Boxwood)輕30%!如果說黃楊木是十八世紀「正統」的單簧管材料的話,楓木無疑更貼近中世紀風格。我試過拔罐社試作的楓木低音單簧管,我可以告訴你這是我吹過最奇特的木材---並非不好,但那種音色確實不太尋常。
總之,你應該沒想到一封一句話的郵件會引發這般長篇大論吧?這是因為我正打算把這些內容整理成部落格文章 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