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 星期三

摩拉蓋斯之樸朗克單簧管奏鳴曲細解(02) 第一樂章的七彩變化替代指法

 

從②起的片段,前半段是長線條的圓滑連接樂句,後半段則是加上了不同的運舌方式,如譜例4所示。經常會有演奏家沒有完全依照樂譜上指示的運舌斷句來表現音樂,但這就像我們說話一樣,不僅是母音要唸出來,子音也得清楚地發音出來一樣。


譜例4:

 


 

另外,譜例4這一段雖然會很想要強調出附點的節奏, 但如果將附點八分音符吹成收尾減弱來強節奏的話,就會失去長線條的感覺,樂句也會被切斷。


因此可以將上述樂句改成全部是四分音符的和弦音來練習,會更容易掌握住整體樂句的方向性。如譜例5所示:

 



像這樣找出樂句的方向後,就能表現出與後半段每個附點節奏都有圓滑線標示的差異。這個部分就是非常法國風格的小巧精緻。這種區分運舌斷句的模式,也有使用在這首曲子的其他部分。


第29小節前的快速音符可以使用譜例6下方建議的指法。

 


 

當然,是不是一定要用這樣的指法要看各人的樂器或吹嘴等配備來決定,不過只要不會讓音準變得太糟的話,改成這樣比較順的指法還是比較好。


我現在所使用的吹嘴是Playnick公司的Puccini Tosca,這種型號的吹嘴有高音音準容易偏低的傾向。 因此,我在La這個音的標準指法上追加下管的「香蕉鍵」,對音準就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不只是單就這首樸朗克單簧管奏鳴曲而言,通常只要演奏上加兩線的Re(D6)時,我都會建議使用譜例7的指法

 


 

 至於第31小傑的主題,是往上附點音符節奏的音形,需要留意是每一次這種音型都有加上圓滑線的運舌斷句。如譜例8所示:

 



⑤的主題,原譜的確是連結尾的四分音符都有確實加上重音。不過這裡還是要當作是第一顆音的重音的收尾而演奏得比較收斂一點。如譜例9: 




第42小節常常會聽到演得急躁趕拍子起來。如果將16分休止符抓得太長,就會讓後面的十六分音符都擠在一起而變難吹。我自己吹這一段時並不會特別使用替代指法,不過上加三線的降Mi(Eb6)會有人使用譜例10這樣的指法:

 


 

其實第23小節或49小節的主題,都是非常標準的樸朗克語法。可說是非常抒情、如同歌唱一般的部分。畢竟樸朗克也寫了非常多的聲樂作品。


另外第49小節的力度記號雖然是標註成最強(ff),但因為是高音的關係,並不需要吹得太用力。吹得飽滿確實也是可以,但這樣就變得有點像是德國作品了。這裡可以考慮稍微動一點嘴唇,來加上抖音(Vibrato)效果。如譜例11所示:

 


 

到了第61小節前,又回到序奏的性格,直到⑧的寧靜(Très calme)記號開始,進入第一樂章的中間部。


必須要注意的是,此處鋼琴的音量雖然是從極弱(pp)開始,但單簧管一進來就是中強(mf)的音量。因此不需要像鋼琴那樣彈得比較弱,而是從第一個音開始就要吹出有共鳴的音量。第74小節的降Sol則是要當作是導音來詮釋樂句。如譜例12:




⑨標註了「千萬不要趕(surtout sans presser)」,因此演奏時每一拍都要有重量的感覺。這裡用法語來表現的話,可以解釋成「肩負了全世界的不幸(porter la misère du monde sur ses épaules)」,實際上演奏起來也真要有這樣的心情。 


第78小節或102小節的低音Si(B3)很容易偏高,需要特別注意。至於第80小節的升Fa(F#6),最好是使用側鍵的指法,應該可以吹出比較好的共鳴,如譜例13:

 



⑩開始的片段很類似普羅高菲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就連單簧管聲部的顫音部分都很像。如譜例14:

 


 

第104小節的升Re(D#5)很容易偏高,通常會加按左手小指的F#/C#鍵。不過根據偏高的狀況,這個左手小指輔助鍵不用按到底,用稍稍按一半的方式來調低即可。如譜例15:

 



⑪開始是再現部,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和①一樣。⑫起要注意聽鋼琴的低音部分,因為會散發出宛如葬禮進行曲一樣的氣氛。如譜例16:

 


 

第128小節的降Re(Db6)使用側鍵的替代指法會比較順,如譜例17:

 


 

最後的震音(Tremolo)的Mi指法,使用譜例18的其中一種都會比較好按。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