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認識自己的身體
[前言]
小笠原賢二先生原本是單簧管演奏家,具有曾經前往正統古典音樂大國之一的法國留學、並且在世界各個領域巡禮之後、現在則是在東方醫學領域活躍的另類經歷。由於本來就熟知單簧管樂界的裡裡外外狀況、加上日本東方醫學界的純正血統,於是小笠原先生特別開始寫了對於音樂會現場演出很有用的這個連載。
[小笠原賢二/Kenji Ogasawara簡介]
從單簧管演奏家成為樂器公司職員、然後又轉身至東方醫學世界,可說是具有相當另類的經歷。自國立音樂大學、伊莉莎白音樂大學研究所畢業之後,前往法國留學,進入布菲樂器公司(Buffet Crampon)日本分公司就職,後來又取得了針灸師/按摩指壓師的國家資格與教員資格,現在在東京銀座開設針灸按摩沙龍,進行治療與教育活動。
單簧管師事武田忠善(國立音樂大學)、阿希農(Michel Arrignon,法國留學)等單簧管教授,低音單簧管師事德佛(Philippe Olivier Devaux,前巴黎管弦樂團團員),並且成為法國現代作曲家費杭(Jean-Michel Ferran)先生給低音單簧管與鋼琴合奏的作品「Apostasis」(KLARTHE公司出版)的提獻者。祖父為古代中醫名著「黃帝內經」的日文版意譯之先驅,小曾戶丈夫。
===
大家好,我是小笠原賢二。
這次要開始連載「從東方醫學的角度,來活用身體構造與有效運用方法」的內容。我自己在中學與高中階段就加入管樂社吹奏單簧管,後來進入日本的音樂系主修單簧管、再前往法國留學;回國後進入布菲公司的日本分公司就業,並且和日本國內外許許多多的演奏家成為朋友。現在則是成為針灸按摩指壓師、教學者而在銀座開設治療院。
我自己當然吹了、練習了非常多年的單簧管、也聽過非常非常多的單簧管音樂。但有的時候也會因為太過煩惱而有「再也不想看到單簧管」的想法,並且把樂器封存起來(但通常封了幾個月就開封了...苦笑)。其實單簧管和我一起度過了非常多的時間,現在根本就是一生無法拋棄的好夥伴。但也是因為我走過管樂團>音樂系>法國留學>樂器公司上班>東方醫學等等不同的路,更能找到一些一般人不容易看到的發現。因此有幸在這裡能寫個關於「與樂器相處之道」、「善用身體的方法」、「發現新觀點的點子」等等話題的專欄。換句話說,希望能寫出樂在音符中的「音樂」與樂在運氣中的「氣樂」內容。
東方醫學到底是甚麼?
雖說是「東方醫學」,卻往往會讓人搞不清楚這是甚麼。其實東方醫學是流行於亞洲區域、特別是中國,具有超過兩千年以上的經驗與實務而發展出來的醫療學派。好比說中藥、針灸、拔罐(日文叫「吸角」)等等大家應該經常聽到的名詞,就屬於東方醫學的範疇。當然「針灸、按摩、指壓」也都是東方醫學中正統的一種醫療行為。因此,和西醫一樣,要從事這些工作也要通過日本的國家資格考試,或許大家會很意外沒有這方面的執照也不能從事這方面的治療吧。順帶一提,通常在街上經常可以看到那種類似連鎖店的按摩店,幾乎都屬於「放鬆行為」而不是醫療行為,並不能正式稱為「按摩師」。也是因為這些都是「放鬆行為」,所以就不需要去考國家資格考試。
相對於現代的西醫,是針對身體不舒服的原因進行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進行治療、排除行為;東方醫學則是重視事物的平衡,致力於整治身體各種要素的關聯性。換句話說,特別強調要維持健康,必須好好整理好身體的「調和」與「均衡」。
就像俗話說的「過猶不及」一樣,凡事保持平衡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重視各種事物的關聯型,就不會產生紛爭(=壓力);這在自然界或人類社會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道理。其實音樂也是這樣對吧?旋律與和聲調和在一起、合奏時的意念溝通、舞台上演奏者與觀眾席上的觀眾之間的氣氛等等,以東方文化的觀點來看,也應該要巧妙地掌握其間的平衡,才能完美成立。
其實會用到非常多肌肉的「器樂演奏」
接下來,就要進入正題了。
大家平常有思考過,在演奏樂器時會用到自己身體的哪些肌肉嗎?好比說「拿起樂器、做出嘴型、送氣、手指上下按動、樂句開始與表現音樂時活動身體」等等,光是這一連串的動作,就會有數以百計的肌肉在運作。其實如果能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構造,而放鬆掉多餘的力氣,就能讓演奏更加輕鬆順暢呢。
這裡先請大家大略地想像一下自己在演奏時的狀況就好,我想大概會聯想到以下的東西吧:
拿起樂器時,兩肘不要彎到九十度左右。
嘴型雖然是要張開嘴巴,但其實唇邊周圍的肌肉卻是以閉起來的方式運作。
吸氣與發出聲音之時,胸部與腹部用力的地方不一樣。
進行蓋上音孔、打開音孔的動作時,手臂前半的內側與外側的肌肉也會一起連動作用。
像這樣去想像肌肉動作、並且自己實際去碰觸看看,就很足夠了。經過這樣的想像與觸摸之後,漸漸明白肌肉的動作後,就能夠理解疲勞的時候該放鬆哪裡、又該進行怎樣的事後保養才對。一開始只要能感覺到「原來如此」的程度就好,慢慢地去體會自己的身體是怎樣動作的才是重點。
長時間練習,也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負擔?
長時間演奏下,特別是專心練習的時候,往往會因為維持同樣的姿勢,而讓身體僵硬起來。這往往也會造成超乎自己想像以上的身體負擔。
如果用力去研讀樂譜上一顆一顆的音符,就會讓眨眼的動作變少而使眼睛變乾。而控制氣息與支撐樂器時,也都會用到脖子與肩膀;一直支撐樂器或手指操作按鍵,也會讓手掌、手臂周圍有鎖著的感覺。那麼這些姿勢固定甚至僵硬為什麼會造成身體的負擔呢?如同前述一般,請一面想像、一面看著我的解說去理解看看。
為了要維持生命活動,可以說血液的循環是最重要的。血液循環是把種種營養成分透過「動脈血液」運送到全身各處滋潤。之後,身體各處產生的廢棄物則是透過「靜脈血液」送去肝臟分解、或是在腎臟過濾後成為尿液排出體外。這些藉由內臟過濾功能淨化過的靜脈血液最後又回到了心臟,從新從動脈出發;就構成了反覆流動的循環。
血液的循環,是心臟在「砰砰砰」的脈動下送出的血液,透過有如橡膠一樣有彈性的「動脈」,宛如波浪一樣送到全身各處去。但是到達身體末端的血液要靠這樣的拍動的勢道送回去心臟的話,則有點不夠力。這是因為從人體的大動脈與大靜脈到毛細血管為止全部加起來的長度,可以到達將近繞地球兩圈半左右之長!這樣當然會動力不足對吧(笑)。加上還有地球重力的影響,所以到達腳底的血液要送回心臟,就更需要支撐的力量。而用來補助心臟脈動而活躍的,就是「身體的動作=肌肉幫浦作用」。
身體「痠痛」或「腫脹」的原因是來自於廢棄物質的遲滯?
肌肉幫浦作用,正如字面所示,就是「由肌肉進行幫浦的作用」。請大家想看看小腿或大腿的肌肉在走路時的狀態。肌肉是「縮起來會硬↔伸長會變軟」的反覆動作狀態。因為這些肌肉的伸與縮,腳掌、膝蓋、腳關節等等才會動。
而其實大一點的血管都是沿著肌肉流動。當身體的末端收到了養分,作為回收廢棄物的血液「歸路」的靜脈,比起活跳跳的動脈來說伸縮性比較差,就無法像動脈一樣靠自力推動血液。然而因為內側有防止逆流的瓣膜,所以身體(肌肉)動作而進行伸縮時,就能像幫浦一樣,把血液往單方向送回心臟去。這個「肌肉幫浦作用」就是支撐血液循環的關鍵。
那麼,如果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的話,會發生甚麼事情?應該不難想像肌肉幫浦作用會停止才對。而血液循環如果不順暢,必要的養分就無法提供給身體,而不必要的廢棄物質也無法回收。換句話說,長久下來就會累積疲勞、表現效率也會下降。這些排不出去的廢棄物質累積起來,就會變成身體凝固或腫脹的要因。
光是「伸展」就能改變?
雖然這樣說,但可能會有演奏樂器時又沒有辦法同時伸展的意見,這當然沒錯。所以我建議,真的是以放輕鬆的心態來做這個自我保養的動作,就是請務必做做「伸展」活動。說的單純一點,做了「伸展」動作,就能讓全身肌肉產生收縮與鬆弛的效果。
如果是坐著演奏的時候,直接在椅子上伸伸腳也可以;可以的話,每幾十分鐘就請出去一次呼吸外面的新鮮空氣,然後大喊一下伸展全身肌肉。就算是稍微走幾步路,也能讓腳部進行肌肉幫浦作用,而讓全身的血液能夠順暢,而呼吸新鮮空氣,也能讓腦部血液流動循環。這樣做一次之後,再回來練習或吹奏也更容易專心,說不能還能想到嶄新的點子呢!
重要的是,知道身體「為什麼?」的構造後,先從簡單容易做到的動作開始踏出養生的第一步是非常有意義的。
以上的內容還好嗎?也許有人會覺得「突然講這個,有點稍稍難懂...」,但是能夠去想像一下自己的身體的狀態,絕對是自我保養的第一步。特別是常常為了「身體容易痠痛」或「好像很容易疲倦」而煩惱的人,務必請實踐看看。
本篇總結:
1.先試著想像一下自己在使用身體的哪個部分的肌肉。
2.演奏樂器是比想像中更容易帶給身體負擔。
3.一直持續同樣的姿勢,就會讓身體的循環停滯。
4.血液流動不好的話,就容易累積廢棄物質(疲勞的要因)。
5.光是「伸展」就很有效果。
未來會在這個專欄用更簡明的方式來漸漸深入討論東方醫學與身體的話題,敬請期待~。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