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 星期四

巴黎管絃樂團低音單簧管獨奏團員Julien Desgranges專訪(01) 影子王者

譯自:自助餐甲片官網


巴黎管弦樂團低音單簧管獨奏團員朱利安.迪格杭日談「影之王者」低音單簧管的魅力



[朱利安.迪格杭日(Julien Desgranges)簡介]


於康城(Caen)音樂院學習單簧管與聲樂,並參加少年合唱團。後來進入里昂國立高等音樂院和傑克.迪.多納托(Jacques Di Donato)教授學習,以創作作品《Clarinage》獲得評審特別獎。接下來又進入巴黎高等音樂院和尚.諾埃爾.庫洛克(Jean-Noël Crocq)教授研習低音單簧管。23歲即取得單簧管教師資格(CA),並且成為康城地方音樂院單簧管教授以及康城管弦樂團單簧管首席。他也以單簧管獨奏家的身分陸續取得許多國際音樂比賽的獎項,持續在演奏與教育上活躍著。現在除了巴黎管絃樂團低音單簧管演奏團員外,也積極參加「Les Légions Noires」或WAO等多采多姿的樂團活動。


[前言]


巴黎管絃樂團的低音單簧管獨奏家朱利安.迪格杭日先生接受我們的專訪,談談低音單簧管這項樂器的魅力與深奧之處,也敘述他身為演奏家在這項樂器上的探究軌跡。(2025年6月由布菲公司日本分公司的技術支援專家青柳亮太採訪編輯)


===


與低音單簧管的相遇


採訪:想請您談談開始吹奏低音單簧管的原因?


朱利安.迪格杭日(以下簡稱D):我在念諾曼地的康城音樂院時,教室裡總是擺著一把低音單簧管的樂器盒,而讓我的目光特別容易停留在這上面。幸好獲得老師的許可,我就在十歲、十一歲的時候開始接觸這種樂器。而低音單簧管的音色深深吸引著我,甚至和朋友一起組成小樂團在街上演奏,幾乎是和這樂器形影不離的樣子至今仍然記憶猶新。當時的我,覺得這種大型樂器就像薩氏管一樣的「帥」,特別是不僅限於演奏古典音樂,而是可以對應多采多姿的音樂種類這方面,非常吸引我。


採訪:還記得第一次欣賞職業音樂家演奏低音單簧管時的樣子嗎?


D:當然。當時父親經常會買CD給我聽,有一天他還特別帶我去欣賞波特(Michel Portal)的音樂會。波特先生是自由自在穿梭於古典音樂與爵士音樂世界之間的傑出音樂家,他和理查.嘉里安諾(Richard Galliano)共同灌錄的CD「Blow Up」廣為人知,而這場音樂就是配合這專輯而演出的。也是在這場音樂會中,我第一次體驗到了低音單簧管的「本質」。在那之後,我也經常欣賞路易.史克拉維斯(Louis Sclavis)的錄音。而在康城音樂院時,我的老師邀請布列塔尼單簧管五重奏來演出時,我又認識了低音單簧管演奏家密歇爾.奧蒙(Michel Aumont),很可惜奧蒙先生因為癌症英年早逝了。可以說我的低音單簧管演奏原點正是來自於波特與奧蒙兩位先生的啟發。


採訪:那您最後選擇低音單簧管為演奏主軸的理由是?


D:老實說,這可以算是一種「偶然的機緣」。如果當年在教室中沒有放著那個老舊的低音單簧管樂器盒,或是老師根本不允許我打開那個樂器盒,我可能就和這種樂器無緣了。然而,就是有了這個機緣,我可以自然地學習到低音單簧管的文化與感覺。也是這樣,在我17歲進入里昂國立高等音樂院就讀時,已經具備一定程度的低音單簧管演奏技巧了。我是申請同時主修單簧管與低音單簧管入學的,就在迪.多納托教授(當時也是法國廣播愛樂交響樂團的單簧管首席)門下更加深入研究與理解這種樂器。


低音單簧管在管絃樂團中的功能


採訪:您怎麼看低音單簧管在管絃樂團的重要性?


D:低音單簧管是支撐著樂團中木管聲部的基礎,可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員。其音響效果總是可以豐富整個聲部的低音域色彩,而添增整體和聲的厚度以及深度。我們既是擔任和聲根基的低音樂器本質,也有包覆整個木管聲部音響的效果。就像經常有人說這是一種「雖然很收斂沉穩,但缺少之後就會立刻明白其價值所在的樂器」一樣,低音單簧管經常是有時貼近在音樂的底層流動中,又有時以獨奏的風采成為焦點。加上低音單簧管的音色後,可以讓管弦樂團整體的音響效果立刻更上一層。


對我自己而言,低音單簧管其實就像是木管聲部中的「王者」一樣的角色。它可以包覆住長笛的纖細音色、也能美妙地和英國管融合在一起,產生出無比的調色效果。像是法蘭克的交響曲或是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這樣的作品中,特別會顯現出低音單簧管的特色。


採訪:專門的低音單簧管職位,在法國已經是確立起來了,但在日本這仍不是常態。您覺得像這樣專門給低音單簧管的職位,有怎樣的優點以及有甚麼需要克服的課題?


D:我現在是巴黎管絃樂團的低音單簧管獨奏團員,而這是個責任非常重大的職位,必須要在拉威爾的《圓舞曲》或是馬勒的第六號、第九號交響曲這樣的作品中,擔任很重要的獨奏。另一方面,我在合約上也是樂團的第二部單簧管團員,在兩部單簧管編制的作品、例如貝多芬的協奏曲或是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中,擔任同事摩拉蓋斯先生或貝侯先生的第二部。因此這個職位的魅力所在,就在於必須總是維持著低音單簧管與標準單簧管的高水準演奏技術。好比說,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開頭或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一樣,第二部單簧管經常也具有獨奏場面出現。


而且,我有時也必須演奏巴賽管或是倍低音單簧管。好比說擔任莫札特的《大組曲》或《安魂曲》中,我要負責第一部的巴賽管,而像是現代作品的馬丁.瑪塔龍(Martín Matalon)的歌劇《大都會》或是電影配樂(丹尼.葉夫曼=Danny Elfman的聖誕夜驚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中,我也要吹倍低音單簧管。在法國,低音單簧管獨奏團員,必須會吹所有的單簧管家族低音樂器,還要兼具第一流的第二部單簧管水準,可說是守備範圍非常廣、專門性很高的職位。


至於為什麼日本或其他亞洲各國並沒有同樣的職位存在,我倒覺得早晚也會朝這個方向發展。實際上對於低音單簧管保持強烈興趣的年輕演奏家也是越來越多,所以有很多學生為此來找我學習。其實日本已經有很多非常優秀的低音單簧管演奏家,隨著這個分野繼續發展,日本的管弦樂團也會開始設置專任的低音單簧管職位才對。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也會像日本的管弦樂團提議這樣職位的必要性。現在在日本,低音單簧管演奏家一般來說是以自由協演演奏家的形式接受數個管弦樂團邀約演出的形式來演奏,韓國也是同樣的狀況。不過,我會認為還是應該把這樣的職位設定成「獨立的專門職位」比較好。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