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法之選用原則]
不同與某些教師的觀點,我並不相信有所謂「替代指法」的概念。其實對於正在練習的特定樂句來說,只存在最合適的指法。在單簧管上,幾乎每個音符都有多種指法可以選擇,但幾乎總有一個會比其他指法更適合。例如,中央B(五線譜上第三線的B) 就有五種不同的指法,而高音G(上加四線的G)的指法可能多達數十種。以下是我提出的一些指法選擇的基本原則:
(1)避免滑鍵
(2)避免翻指(Flipping,例如從喉音降B切換到B,自喉音F切換到升F)
(3)盡可能使用同一手的指法(此規則有少數例外)
(4)盡可能使用保持在同一泛音區中的指法
(5)選擇音色良好、音準準確,且與附近其他音的音色相匹配的指法
這些原則常常會彼此衝突,所以我是按照大致的重要性順序來列出。例如,有時你可能會選擇音色更好的指法,而不是最順的指法。但是絕不要因為只是熟悉某個指法就選擇使用它。例如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用左小指演奏中央B更舒服,但從長遠來看,使用右小指演奏B會讓你的G大調分解和弦更順暢且快速。
以下一一解釋上述五項原則。
(1)避免滑鍵
這主要是針對小指,但一般也可以應用到所有手指上。不過,有的時候你還是必須進行滑指練習,而練習滑指可以讓需要滑指的時候變得更輕鬆(有許多很好的手指練習可以拿來練滑鍵)。如果有需要在左手或右手滑鍵之間做選擇,則盡量選擇物理上距離彼此最接近的按鍵來滑鍵。
(2)避免翻指(Flipping)
這幾乎總是可以透過使用F#/C#側鍵和B/F#指叉鍵(Fork Key,也稱香蕉鍵) 來避免。例如可以參考Rose 32首練習曲之第8首的狀況:
F:右手指叉鍵(香蕉鍵)、R:右手小指、S:側鍵、+:左手食指F#
(3)盡可能使用同一手的指法
在演奏快速樂句時,盡可能保持在同一手來按鍵通常可以帶來更高的流暢性。有時這很容易判斷,例如使用左手無名指的 Eb/Bb鍵(有人會用L或是K來代表此按鍵,或者說是左手香蕉鍵)。同樣地,這裡也舉出 Rose 32首練習曲第8首來作範例:
+:左手食指F#、L:左手香蕉鍵、F:右手指叉鍵(香蕉鍵)
有時候則需要確認目標樂句前後的音符來決定應該使用哪隻手按按鍵。例如,在演奏A大調分解和弦時,第三間的C# 有兩種選擇:左小指或右小指。當從C#移動到更高的E時,必須使用到右手的無名指,因此這個C#選擇右小指會比左小指更簡單輕鬆。
另一個不是那麼明顯的例子是G大調分解和弦,其中五線譜上第三線的全按B有三種指法選擇:左小指、右小指或雙小指一起按。在從G上行到B的過程中,必須移動雙手;但而從B移動到D時,只需要其中一隻手的小指移動(這意味著雙小指指法不適用!)。但是,從D移動到更高的 G時,只有右手會移動,因此從B到D時都保持使用右手手指會讓整個過程更輕鬆平順。
(4)盡可能使用保持在同一泛音區中的指法
雖然我不像我的老師 Stanley Hasty 那樣嚴守這條原則(例如,他在演奏史特拉汶斯基三首小品第二樂章的最後一大段快速樂句時,全部都使用第三泛音),但我認為,只要選擇的指法音色良好,這個方法依然能帶來極大的益處。以下是一些例子:
Rose32首練習曲第一號,全部使用第一泛音(基音音列)
S:側鍵
G大調音階最高音的G使用第五泛音的側鍵,而不是常用的第七泛音指法。
S:側鍵
拉威爾達芙妮與克洛伊組曲,全部使用第五泛音指法
S:側鍵,S1:側鍵G#指法(參見下圖)
(5)選擇音色良好、音準準確,且與附近其他音的音色相匹配的指法
這條原則是最主觀的,並且經常會與第3和第4條原則發生矛盾。不過它也是為什麼在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的重要獨奏片段或其他有緩慢長音的慢速作品時,不會選擇使用側鍵D的原因之一。
[泛音鍵、共鳴鍵與共鳴指法]
雖然在單簧管上只有一個按鍵真正被稱為泛音鍵(register key),但演奏時卻經常使用許多其他按鍵當作泛音鍵來切換泛音列。因此可以定義泛音鍵為最低閉合音孔以上的任何開放音孔;只要打開這個音孔,就能從低音跳到高音。例如,當演奏五線譜上加兩線的D時,最低的閉合音孔是由右手食指按下的音孔,而開放的音孔則是泛音鍵以及由左手食指打開的音孔。在這兩個開放音孔都充當泛音鍵的功能時,就會吹出這顆高音D。以這種方式去實驗各種打開音孔,就可能會帶來新的指法發現、新穎的音色以及複音(multiphonics)。
至於「共鳴鍵(resonance key)」則是單簧管上最低閉合音孔以下的任何開放或閉合的音孔。這些指法主要用於改變音色或音高(或兩者皆有)。最常見的共鳴指法包括用於高音D及以上的 E降E/降A鍵,以及用於喉音降B和A的指法。我自己最喜歡的喉音共鳴指法如下圖所示:
嘗試不同的小指鍵以及左右手無名指和中指的不同組合,找出音色最好且音準最準確的指法(如上圖所示,為了怕音準還是太高,所以右手小指的F/C鍵都有按下)。在右手保持按鍵按下的情況下,還能讓過渡到全按的音(例如B、C、C#等)時更加輕鬆和平滑。
使用共鳴指法來微調音高以保持音準,通常會比過度放鬆或緊繃下巴對音色的影響更小。
[半孔]
我的老師Stanley Hasty認為,泛音鍵的最佳效果會發生於其位置精確且開口盡可能小的狀況下。正是基於這一理念,人們會使用半孔技巧(half-holing)。
在第五泛音列中使用半孔技巧主要有三個目的:
(1)讓這些音能夠吹得更輕柔,並且在結束時減弱音量而不會出現雜音。
(2)更容易切換到第五泛音的高音G(參見後述的參考指法表),通過將左手食指從半開孔滾動到全開孔來演奏G。
(3)平滑地穿越過第二個泛音切換區(第三換第五泛音),特別是在小六度及其相近音程之間向上大跳時時。
不過切記不要使用半孔技巧來向下跨過第二個泛音切換區,這樣會讓演奏變得更困難。因此,假設要演奏F到高音D 的六度來回大跳時,最佳的方法是在上行時使用半孔,然後迅速抬起左手食指並快速放回(可能需要一點彈指動作)以確保F可以立即正確發出。掌握這種滾動半孔技巧是一項值得練習的重要技巧。
[波浪(Wave)技巧]
當演奏非常快速的樂段時(單簧管經常需要如此),需要有與演奏普通速度的樂句時不同的手指移動方式。我稱這種方法為波浪技巧(wave technique)。因為在演奏快速音階時,你的手指會呈現出如波浪一樣的動作。這與常規的手指移動之主要區別在於:第一個手指尚未完全完成動作時,你已經開始移動下一個手指,而不是一個手指完全移動完成後再移動下一個手指。
與其他單簧管演奏技巧一樣,視覺想像(visualization)往往很有幫助。可以在心中想像你的手指以波浪的形式移動。當然也可以通過快速敲擊或輕叩桌面來練習這種技巧。
這種技巧也同樣適用各種片段,好比說半音階、琶音,甚至是快速來回移動的樂句,例如拉威爾達芙妮與克洛伊第二組曲的開頭部分。
[重要參考指法]
通常樂譜上需要快速標記指法的記號,以下是我自己常用的記號:
R:右手
L:左手
F:指叉鍵
S:側鍵
+:交錯(Cross)指法,例如喉音F轉換成左手食指的F#,或是右手食指的F交換成右手中指的F#,都屬於這種交錯指法。
阿拉伯數字:表示使用第幾泛音(例如5表示第五泛音)
以下是各種高音建議指法,給大家參考
*側鍵C#
*第七泛音長F#
*另一種長F#
*側鍵F#
*最喜歡的高音G
*向上吹半音階至超高音C的高音G指法
*第五泛音G
*可靠但稍稍偏高的1/12高音G(我自己也很愛用)
*非不得已(音準偏低很多的樂器)絕不可使用的G
職業音樂家幾乎不使用這個指法,因為太尖太亮。此指法通常給初學或音準偏低者使用。
*顫音用側鍵G(前一顆音是F#時很便利)
*最喜歡的G#
*側鍵G#之一
*側鍵G#之二
*向上吹半音階到超高音C的第七泛音G#
*最佳的三種高音Bb(我自已是用中間那個)
*半音階用Bb
*半音階用B
*最佳超高音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