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查資料的時候,發現維基百科日文版的「名人」條目解釋得非常清楚,讓我又補充到了一些以前沒注意過的冷知識,因此特別將之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
===
概要
「名人」最早是對於具有優異棋藝的棋士的敬稱。從德川幕府時代(江戶時代)開始到昭和初期為止,則是定義為日本圍棋界最強者的唯一無二之稱號與統合圍棋界的職位。到了現代,則成為日本圍棋頭銜賽之一的比賽名稱,贏得名人賽者,即獲得名人頭銜稱號。
歷史
據說「名人」此詞,是來自於日本戰國時代霸主織田信長稱讚第一世本因坊算砂(日海)的圍棋棋力高強時,所說的「其人真可謂名人」而來。只不過這個傳說並沒有任何的證明史料,而且當時算砂的老師仙也仍然在世、卻稱呼才年方弱冠二十歲的日海為「名人」的可能性實在太低(參見「本因坊算砂與本能寺三劫傳說」一文)。此外,在鎌倉時代的文物「二中歷」(成書在1210~1221年左右)一書中,就已經有提及圍棋與雙六(一種賭博遊戲)名人的紀錄、而在室町幕府後期的「正徹物語」(成書於1450年)一書中也有「名人」的使用例子,將「名人」歸諸於織田信長說出的說法,實在有些牽強。
後來職業將棋棋士,也比照圍棋辦理,開始使用名人的稱號。
進入德川幕府時代後,「名人」成為幕府的圍棋門派(家元制度)的根本,確立了其為統率圍棋界的地位。到達名人地位的棋士,也會在得到寺社奉行(管理宗教僧侶的官員)的許可後,成為具有掌管圍棋界權力的「名人碁所」(官派圍棋部或圍棋局的主管)。名人碁所擁有所有棋士的段位認定權,就是圍棋界的最高權力者。也是如此,在江戶時代屢屢出現為了登上這個寶座而發生的各種拚得你死我活的爭奪戰。而從德川幕府時期到昭和時代初期為止,名人即為圍棋界唯一的九段,以下可以有多位的八段,稱為「準名人」(距離名人寶座只有一步之差),而七段則稱為「上手」(圍棋高手)。
但棋界無人符合當上名人碁所資格者時,就由四大圍棋門派中的本因坊家擔任和圍棋界自身與將棋界之間溝通協調的任務。
自1924年日本棋院設立之後,段位就改由大手合賽的方式來認定(但名人仍有擔任審查長的權力)。而在本因坊秀哉名人退休之後,九段與名人的資格就必須改由其他的方式來決定了。
如前所述,本因坊秀哉名人退休之後,其擁有的兩個名號之一的「本因坊」,捐給了日本棋院來舉辦本因坊賽,來繼承本因坊的地位;但另一個名號「名人」就一直維持著沒有明確獲得資格規定的狀態,而無人接任。
然而在1934年於東京日日新聞主編阿部真之助的企劃下,打算舉辦圍棋與將棋的「實力名人賽」,並且成功地在1935年舉辦了將棋名人賽而大受歡迎。但是圍棋界在顧慮到本因坊秀哉名人的意向下,只舉辦了「本因坊賽」,並沒有舉辦「名人賽」。於是到了戰後的1949年,每日新聞社的大阪版上也開始出現坂口安吾的「圍棋也需要名人賽」的評論。
而日本棋院也終於在1949年的「日本圍棋規約」中加入了「名人規定」,定義了必須滿足(1)曾經獲得過本因坊頭銜、(2)段位到達九段、(3)和七段以上的棋士下滿18局,獲得平均65分(分數依照大手合賽的定義)以上的成績等三個條件的人,再通過「名人選考委員會」的審查後,才能被推舉為名人。
然而這個規定中,並沒有具體訂定是下滿甚麼棋賽的18局,而且還要考慮到有當時被認為實質第一高手、隸屬於讀賣新聞的吳清源是否有參加的棋賽,所以要實現這個規定非常困難。而吳清源自身因為沒有參加本因坊賽,也不是日本棋院的棋士,也不可能滿足這三個條件。
到了1951年,朝日新聞企劃了由吳清源、藤澤庫之助、橋本宇太郎、木谷實參加的四強爭霸戰,卻未能實現。甚至到了1952年,朝日新聞更進一步地企劃了將大手合賽發展成類似將棋順位賽的名人賽制度(朝日新聞本身就是大手合賽的贊助者),也得到了吳清源參賽的承諾,並且提議給予日本棋院一千萬日圓的簽約金。當時擔任日本棋院對外理事的高川格,也成為這個企劃的推進者,但木谷實卻有著「名人並不是靠比賽做出來,而是應該待其自然生成」的堅持意見,而讓這個計畫遭遇阻力。這個計畫最後雖然在全體日本棋院棋士組成的評議委員會投票下以一票險勝,但這種微差勝利讓高川擔憂造成不良的後果,最後和當時的日本棋院理事長三好英之討論後,撤回名人賽的提案,甚至以高川為首的贊成派理事也全體辭職以示負責。其實朝日新聞這個企劃案原本就溝通不足,因此關西棋院根本就表明不參加。最後朝日新聞也終於徹底放棄這個計畫,並且在和每日新聞、讀賣新聞等三大報社與日本棋院協商後,有了彼此都不舉辦使用「名人」名號的棋賽之默契。
在此默契下,朝日新聞是在1953年開始舉辦了最高位賽來取而代之,另一方面,到1956年為止舉辦完吳清源和日本群雄對決的升降十局大賽的讀賣新聞也在1957年改辦了相當於「以實力決定名人」的「日本最強決定賽」。
舊名人賽誕生
之後日本棋院因為棋賽的簽約金並未跟著物價上升而提高,還有職業棋士越來越多,人事費用就越來越龐大,而出現了資金不足問題。於是成為日本棋院對外理事的藤澤秀行,就在1960年打算創設名人賽來解決經濟困難問題。這也是因為藤澤本身當時成為了本因坊賽的挑戰者,發現挑戰賽一局的對局費六萬日圓太過便宜,而促進了他要創辦新棋賽的意識。但他一開始和朝日新聞提案時並不順利,於是改向讀賣新聞交涉,得到了日本棋院可以拿到2500萬日圓簽約金的結論(這是朝日新聞最早提出的1000萬日圓簽約金的兩倍半),並且在棋士總會投票中取得了七十比四的壓到性票數承認。而且關西棋院與本屬於讀賣新聞的吳清源都願意參加,最後就確定由讀賣新聞在1961年開辦第一屆舊名人賽。由日本棋院、關西棋院挑選出來的棋士與吳清源組成的十三人循環賽決定第一屆(舊)名人頭銜所屬。
*名人賽開辦之後的後遺症,就是長期打算舉辦名人賽的朝日新聞一怒之下,退出了大手合賽與最高位賽的贊助者。
名人賽動亂與新名人賽誕生
名人賽在舉行十四屆後,也未因為經濟進入高度成長期而大幅提升簽約金,直到1974年為止,僅僅小幅提升到2750萬日圓。因此日本棋院為了打破困境,在1974年12月3日向讀賣新聞發出了名人賽的契約將在舉行完第十四屆後終止,接下來在12月12日與朝日新聞簽訂了簽約金一億日圓的臨時契約。
在這個狀況下,讀賣新聞重新和日本棋院交涉,打算提出比朝日新聞更高的簽約金。而一開始日本棋院在棋士總會180人的投票下僅有兩人反對交由朝日新聞舉辦,在讀賣重新交涉後,贊成讀賣新聞繼續舉辦的人有逆勢增加的趨勢,結果造成日本棋院內部大混亂,導致了理事會總辭。
然而新選出來的理事,卻還是贊成朝日派8人、贊成讀賣派3人的結構,於是讀賣的再交涉並不成功。終於造成了讀賣新聞在1975年7月26日向法院申請了對日本棋院執行原本契約的假處分,並且在8月21日打起了正式訴訟。此事也造成了除了朝日、讀賣兩造之外的其他媒體都開始批判日本棋院的輿論。
不過這個訴訟的發展卻是對日本棋院越來越有利,而在12月10日由日本棋院顧問岡田儀一的斡旋下,重新提議出「名人賽改由朝日新聞舉辦、但由讀賣新聞舉辦排名第一、地位更高的新棋賽『棋聖賽』」的企劃,獲得了讀賣新聞的首肯,最後和日本棋院和解。此一整段的事件,後來就稱為「名人賽動亂」。
此一事件看起來最後是皆大歡喜,讀賣新聞有個名聲更大、對於報紙銷量更有幫助的新棋賽;朝日新聞也獲得了長年期盼的名人賽主辦權;棋士們有更多的棋賽可以下(=收入更多)。但因為同樣由朝日新聞舉辦的將棋名人賽也因為這個動亂,而要求朝日新聞提升簽約金,其實朝日新聞還是吃了暗虧。
簽約金下滑
由於圍棋人口流失,報紙的銷量也江河日下,現在已經不是日本棋院的賣方市場,現今日本三大棋賽(本因坊、名人、棋聖)的獎金與簽約金也在報社方面要求下,逐漸下滑。本因坊賽甚至取消了循環賽,變成排名第五的小棋賽。眼下雖然暫時相安無事,但長期而言,如果無法提升圍棋人口,或是期盼日本經濟有更明顯的復甦,否則日本圍棋界會發生新的事件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常在這裡看你發布的翻譯文章,有時也會轉一部份給大陸的棋迷們看,他們能接觸到的翻譯資料畢竟有限。
回覆刪除日本國會圖書館有一個官方電子書網站,似乎你還不知道。網址是:
https://dl.ndl.go.jp/
上面有一些可以看也可以下載的有關圍棋歷史、趣事的書籍,比如
棋界秘話,矢野由次郎 著 梓書房, 昭和4(了解明治後期及大正時代圍棋史必讀)
https://dl.ndl.go.jp/pid/1170929
本因坊棋談,本因坊秀哉 著 岡倉書房, 昭和12(秀哉的隨筆體自傳,有缺頁,需要的話我可以給你補上)
https://dl.ndl.go.jp/pid/1231902
奇美談碁,吉田俊男 著 尚栄堂, 大正4(多有棋界趣事)
https://dl.ndl.go.jp/pid/1229601
碁道史談叢,高部道平 著 創芸社, 昭和19(有幾個有趣的故事)
https://dl.ndl.go.jp/pid/1126120
爛柯堂棊話 (天、地、人)三卷,林元美 著 大野万歳館, 大正3
(有三個鏈接,不貼了,自己去查即可)
此外,坐隱談叢(初版五卷本)和明治43年增訂版三卷都有,原來還有昭和7-10年廣月絕軒和安永一的四卷本,但現在只能看到二卷。
感謝!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