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巴伯拉克演奏練習曲」專輯解說翻譯

最近又買了一張管弦樂片段選粹的唱片,演奏者是大名鼎鼎的前柏林愛樂法國號首席巴伯拉克(Radek Baborak),標題就叫做「巴伯拉克演奏練習曲」(Baborak Plays Etudes)。

 

Baborak.jpg

 

乍看之下,應該是練習曲專輯才對。實際上是巴伯拉克挑選了許多適合和管絃樂選粹(Orchestral ExcerptsOrchestral Study,日語則簡稱為「Okesuta )的練習曲放在一起灌錄的唱片。以前SUMMIT公司也出過全系列管樂器的管弦樂選粹的唱片,當時負責法國號的是舊金山交響樂團的首席David Krehbiel (參照AMAZON),不過我個人不是很喜歡他的聲音,所以沒有買。現在柏林愛樂的首席出動了,就沒有不動手買下的道理了。

 

這張唱片不僅演奏精彩,連曲目解說也相當可讀,因為裡面有巴伯拉克自己選曲理由以及對各首曲子的感想。所以我就免不了翻譯癖,要把它翻譯出來囉。

 

以下就是解說內容,原作者是日本有名的樂評木幡一誠以及巴伯拉克本人。

 

 

巴伯拉克解說「練習曲」

 

採訪/撰文:木幡一誠 (黑體字為木幡所撰寫,其餘為巴伯拉克的感想)

 

這次我接到這份錄音工作其實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但自己卻很難想像這個錄音完成以後會是甚麼樣子。因為我在想僅在一張CD裡全部收錄法國號的管弦樂選粹倒底有沒有意義…。想東想西之後,決定以管弦樂選粹搭配練習曲的方式來出這張專輯。

 

對於吹法國號的學生來說,到底應該搭配怎樣的練習曲才會對管弦樂團的甄選考試有幫助呢?能成為這樣的學習指南是我的其中一個意圖,而像法蘭茲‧史特勞斯(Franz Strauss,大作曲家Richard Strauss的父親,本身是傑出的法國號演奏家)的練習曲就是符合這樣目標的好例子。然而,除了這以外,換句話說對不是吹奏法國號的人、或完全不演奏樂器的人來說,我也想試著做出一張讓對這些曲子完全不了解的人也能聽得很開心的專輯。即便在沒有做任何準備功課的情況下,交互聽著馬勒與卡烏茨基(Emanuel Kaucky)的曲子,也能感覺到彼此之間有甚麼神似之處,而且反而搞不清楚哪一首是管弦樂選粹、哪一首是練習曲,這樣不是很好玩嗎?(笑)

 

我就是用這樣的想法來進行選曲的。

 

■收錄曲簡介:

1. 巴哈:b小調彌撒~榮耀經「祂是你唯一的神」(Quoniam fu solus sanctus

 

2. 舒奈德(Daniel Schnyder):電子郵件(E-Mail

 

3. 韓德爾:歌劇「在埃及的凱薩」(Giulio Cesare in Egitto)~詠嘆調「不會漏看的獵人們」(Va tacito e nascosto

 

4. 舒奈德:渺小的美國人(Le Petit American

 

開頭的第一首曲子,是巴哈b小調彌撒中唯一一首給獵號(Corno da caccia)獨奏的曲子。曲中雖然替男低音獨唱來助奏(obbligato),但卻是帶有華彩唱腔(Melisma)性格且音域很高的樂段(而且實際演奏時等待演出此段的時間非常長!),向來就是有名的難曲。至於韓德爾的曲子則是替由男高音演唱的凱撒詠嘆調作助奏演出。這些充滿作曲家個性的動機作法,恰好和象徵狩獵樂器的法國號性格結合在一起。

 

丹尼爾‧舒奈德(1961~)是出生於瑞士但是以紐約為活動據點的作曲家兼薩克斯風演奏家。其受到法國印象派樂風影響的寫作方式及將爵士口味結合在一起的作風,近年來受到很高的注目。這裡收錄的兩首曲子是他1995年創作,給無伴奏法國號演奏的「世界微乎其微(Le Monde miniscule)」組曲中挑選出來的(全部共五首曲子)。其中「電子郵件」是第四首、而「渺小的美國人」則是第二首。

 

我覺得在最前面安排了巴洛克音樂與現代作品放在一起做對比,應該是非常有趣的組合。

 

有一次,聽我在練習舒奈德的音樂家朋友們說:「雖不知道這是誰的曲子,但聽起來和巴哈很像呢。會讓人聯想到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其以一條旋律線作出和聲與對位法骨架的等等手法,的確可能和巴洛克音樂相通。而且倒過來說,將巴哈與韓德爾的音樂中之獨奏部分拿出來演奏,也可以感受到其作品與與現代作品相似性的意義呢。

 

演奏不同音樂家的作品時被要求要有不同的風格是理所當然之事。演奏巴洛克音樂時和演奏古典樂派音樂的處理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同理,演奏現代作品或浪漫派音樂時也是這樣…。對我來說,其演奏方法的區分方式,則是在從十幾歲開始吹管弦樂團累積的經驗中,獲得很大的幫助。也許對大家來說,並不容易在學生時代就獲得很多管弦樂團的經驗。但我覺得先將音樂樣式上的東西學起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收錄曲簡介:

5. 法蘭茲‧史特勞斯:根據貝多芬交響曲主題所寫的給法國號17首演奏會練習曲~第十首(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6. 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第三樂章

 

7. 法蘭茲‧史特勞斯:根據貝多芬交響曲主題所寫的給法國號17首演奏會練習曲~第十一首(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8.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第三樂章

 

 

9. 法蘭茲‧史特勞斯:根據貝多芬交響曲主題所寫的給法國號17首演奏會練習曲~第十三首(第二號交響曲)

 

理查‧史特勞斯的父親法蘭茲‧史特勞斯(18221905)是巴伐利亞宮廷樂團的法國號首席,是甚至被人稱為「法國號的姚阿幸」等級的名手。他本身也是作曲家,留下了法國號協奏曲以及鋼琴伴奏的法國號樂曲等許多作品,但這裡收錄的演奏會練習曲卻是他死後才出版的遺作。法蘭茲其音樂上的走向是非常保守且以古典樂派大師為理想,所以就以貝多芬的交響曲(以及其管弦樂作品)為題材,寫成練習曲。其中的第十首是活用命運交響曲第一與第四樂章的主題,而第十一首則是活用田園交響曲的第三樂章詼諧曲片段及第五樂章的主題。在第十三首中登場的則是第二號交響曲第二樂章,以包含了高音E的難處與著名的琶音音形作為素材。

 

當我還在布拉格求學時,法蘭茲‧史特勞斯的練習曲並未廣為人知,而且實際上這些練習曲也沒有被當作學習貝多芬風格的「教材」。剛好有一位吹法國號的朋友跟我說:「這些曲子誰都沒吹過,所以你應該要吹吹看」,我才知道有這樣的練習曲。而且雖然買了樂譜是很好,但到這次錄音為止,卻沒有使用的機會(笑)。

 

我想我跟其他的法國號演奏家最大的不同,應該是在吹過練習曲的數量上吧。捷克有像雪維席克(Otaka Sevcik)這種世界級小提琴家所編的絃樂器教本,所以法國號也絕對要有不能輸給這樣的教本…。回想起來,從我拿到法國號開始學習開始,每天都有去上課。到了週末,更是集中時間練習。當時,每一次上課都是拿不同的練習曲去練。這樣從八歲學到十四歲左右。在這期間之中,單純計算起來,應該超過兩千首以上的練習曲吧。

 

■收錄曲簡介:

10. 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第二樂章、第四樂章

 

11. 布拉姆斯:給小號或法國號的12首練習曲~第三首

 

12. 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第三樂章

 

13. 布拉姆斯:給小號或法國號的12首練習曲~第四首

 

14. 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15. 布拉姆斯:給小號或法國號的12首練習曲~第六首

 

布拉姆斯是年輕時曾經吹過法國號的人物。這套「給小號或法國號的12首練習曲」卻是進入二十世紀才看到出版的練習曲集。因此有人說是他1850年代的作品,另外也有不少人認為這是偽作。在馬克斯‧茨莫隆格(Max Zimolong,曾當過柏林愛樂與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的法國號首席)所編輯的席克爾斯基(Sikorski)版的序文裡說,他請教過曾經和布拉姆斯一起演出過的法國號演奏家漢斯‧魏斯特曼(Hans Westermann),而知道了以下的軼事:

 

「年輕時被父親帶去酒館彈奏鋼琴的布拉姆斯非常喜歡在酒館出現的小號手(這個人是似乎也會吹很多其他銅管樂器的街頭音樂家),因此布拉姆斯為了他寫作了照著練習會更厲害的練習曲,並且交給了那個人」。

 

這個故事不知是真是假,但就像巴伯拉克所說一樣,這套練習曲中隨處可見和布拉姆斯各作品中互通的要素,這是不會錯的。

 

這張專輯我是依照音樂上的意圖來選曲的。就像巴哈的「平均律」等等的鍵盤樂器作品,原來也都具有練習曲的性格。但是卻沒有人把這些作品單純的拿來練習。同樣的,在演奏這張唱片所收錄的練習曲時,請不要抱著吹了這些曲子就可以練習到哪些演奏法、或是有提升音質或耐久力的意識。例如跳音或圓滑奏等技巧,其實有技術面上特別專門的練習曲。這些技術面的練習應該要當成要事先克服的問題,然後再和各個演奏家的意識結合在一起。像以「克普拉許(Georg Kopprasch)」為首的有用練習曲,應該到處都找得到吧?

 

其實,世界上有很多比我厲害的法國號演奏家。有比我能吹更大聲的演奏家、也有分別擅長高音與低音的演奏家存在。雖然能比我吹出更弱的音的人可能是很少…。但只要具備自己的強處,接下來自然就會想「甚麼都來試試看」吧。不要只把法國號當作法國號來用,也要嘗試看看其他樂器令人注目的表現方式。然後試著以各種不同的風格來演奏…。單就音準的控制方法來說,其實就要花很多的時間來準備呢。

 

雖說這是布拉姆斯的練習曲,但其實也是這個時代的獨奏作品之最高傑作呢。雖然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布拉姆斯的作品,但我認為從音樂的內容來看,至少局部上是和布拉姆斯有關的。這裡面使用了可以發展成協奏曲或室內樂曲的素材,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後來布拉姆斯那些偉大的傑作。我想將來會找機會來演奏全曲看看吧。

 

■收錄曲簡介:

16. 卡烏茨基:法國號練習曲集第二卷~第二首「狩獵」

 

17.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第三樂章

 

18. 卡烏茨基:法國號練習曲集第二卷~第五首

 

19.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夜曲」~第二樂章

 

18. 卡烏茨基:法國號練習曲集第二卷~第十九首

 

19.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18. 卡烏茨基:法國號練習曲集第二卷~第二十三首

 

 

艾曼紐‧卡烏茨基(1904~1953)是捷克的法國號演奏家,曾經擔任過布拉格音樂院教授而培育出許多傑出的法國號演奏家出來。在他的學生中,包含了擔任捷克愛樂法國號首席多年的名演奏家米羅斯拉夫‧舒提費克(Miroslav Stefek1916~1966)。而這位舒提費克在巴伯拉克心中是和丹尼斯‧布萊恩(Dennis Brain)、赫爾曼‧鮑曼(Hermann Baumann)並列,值得深深景仰的人物呢。

 

在馬勒的交響曲中絕對不缺法國號表現的場面。這張專輯中收錄的第五號交響曲第三樂章的詼諧曲部分,則是從開頭部分就開始活躍的法國號助奏或主奏片段為中心,另外也演奏了樂章中段登場的第一部法國號樂段(以手遮弱奏作回聲呼應的部分)。最後是重現樂章終結部作結束。可以說是巴伯拉克親手加工過所演出的管弦樂選粹呢。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正是由捷克愛樂在1908年首演的。其中在標題為「夜曲I」的第二樂章中,選出了第一部與第三部法國號互相應答的開頭主題(以及導入中段的部分)、由法國號聲部負責的進行曲風旋律、還有終段與模仿鳥叫的木管樂器歌唱交錯的第一部法國號旋律。至於第九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則是演奏了第二部法國號負責導入的信號曲式動機與第一主題的對旋律;在演奏了接下來的第一部法國號樂段後,再冒出樂章終結部由長笛、低音大提琴前導、互為對位樂句的第一部法國號獨奏。

 

馬勒的交響曲對法國號演奏者來說,是考樂團甄試的必考題。我個人有點懷疑這些交響曲會讓人感覺到強烈的波希米亞要素,但馬勒應該的確是在反映他在孩童時期所圍繞的環境氣氛吧。他希望能將耳中聽到的民俗音樂或軍隊的音響作為記憶演奏出來,並浸潤到音樂整體的氣氛中。從這點來看,卡烏茨基的練習曲是連時代性都良好地與馬勒交響曲重疊在一起。他的練習曲中的某些核心主題,甚至可以和馬勒的曲子融合在一起,真讓人有不可思議的感覺。

 

卡烏茨基的練習曲第二號「狩獵」中,有模仿獵號吹法的部分。我個人是非常喜歡獵號的聲音,至今為止錄過的專輯中,例如替CRYSTON公司(也是本專輯的發行公司)灌錄的「新紀元(New Dimension)」專輯等等,也穿插近似獵號音響的演奏。就像是加入調味醬一樣…不,也許是病毒吧(笑)。雖說這是我的秘密。

 

■收錄曲簡介:

23. 華格納:歌劇「齊格飛」~齊格飛牧歌

 

24. 理查‧史特勞斯:狄爾的愉快惡作劇

 

25. 孟德爾頌:劇樂音樂「仲夏夜之夢」~夜曲

 

26. 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第二樂章

 

27. 理查‧史特勞斯:英雄的生涯~「英雄」

 

28. 楊‧庫茨爾(Jan Koetsier):十三首特徵練習曲~第八首「基於春之祭節奏之練習曲」

 

華格納在「齊格飛號角動機」之後,在齊格飛牧歌中安排了法國號獨奏,這是由歌劇「齊格飛」第二幕第二景的獨奏中節選出來的(有名到被稱為「齊格飛之聲(Siegfried's Call)」呢)。接下來,是由巴伯拉克編曲、補上了在法國號活躍之前的弦樂與木管樂器負責的樂段以做為小品來終結的「狄爾的愉快惡作劇」,可以說是巴伯拉克版的「狄爾惡作劇幻想曲」呢。(就這點意義來看,這可以說是本專輯的精華吧?)

 

最後收尾的是荷蘭作曲家楊‧庫茨爾(19112006)根據「春之祭」終曲的「獻祭之舞」的節奏寫法來創作的練習曲。

 

理查‧史特勞斯對管弦樂團的法國號演奏者來說,算是可以吹得最開心的作曲家。他巧妙的選擇了調性與音形,而且還在嘴唇可能會覺得累的地方剛好安排了休息(笑)。對於兒子所寫的法國號作品,爸爸法蘭茲常常會抗議「太難了」,但兒子理查卻會回嘴說:「你放心,到了你徒弟那一代一定就會吹得出來了」。實際上也真的如此呢。

 

至於孟德爾頌與柴可夫斯基也是考樂團的必考題。特別是前者可以說是為法國號寫作的作品中最美的旋律之一呢。當演奏這樣抒情的作品時,常常會有人問是不是該加上抖音(Vibarato)來演奏,不過這可以分為有意識的使用狀況與無意識的狀況。在捷克的音樂學校中,是明確的教導大家「抖音是音樂表現的強調手段」。然而,卻沒有教大家具體的用法。很多美國演奏家或英國演奏家是完全不加抖音的;相反地,太過人工的加入抖音,也會讓自己有廉價的感覺。我在德國的管弦樂團演奏時,是不加上有意識的抖音的。因為有時會無法融入周圍的聲部中,而被注意到的團員同事指責。但我以獨奏家身分演奏時,則是自由地使用抖音。

 

這次的錄音,我是把自己當作獨奏家來演奏的。換句話說,這不是以「我在柏林愛樂是這樣演奏的喔」的想法所錄製的CD。而以同樣的演奏方式放到管弦樂團中演奏,也不見得是好事。所以這張唱片,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算是一種「幻想曲」。因為在樂團中,有時必須要抑制局部的表現幅度吧。不過相反的,我還是希望這些「獨奏曲」能讓大家感受到原曲中醞釀的法國號登場之音樂氣氛與感覺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