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自Pipers雜誌
如歌唱般演奏~我與爵士樂、即興與現代音樂
理查.史托茲曼專訪
[前言]
可說是「世界最知名的單簧管演奏家」的理查.史托茲曼(Richard Stoltzman)在2008年發行了跨界(古典音樂與爵士樂)新專輯「郭德堡變奏曲.史托斯曼演奏巴赫(Variations and Fantasies, Richard Stoltzman plays Bach)」。這次我們以這張專輯為中心邀請史托茲曼先生來接受專訪。他回顧道:「我其實八、九歲就會爵士樂了」。而他吹奏單簧管的原點,也是在這張專輯中可以聽到的樂譜之前的即興世界中。
===
採訪:像這次這樣,和令公子(爵士鋼琴演奏家彼得.約翰.史托茲曼/Peter John Stoltzman)一起灌錄專輯應該是第一次吧?
理查.史托茲曼(以下簡稱R):其實是在前一張日本限定(日本BMG發行)發行的專輯「悲歌(Lament)」中第一次合作錄音。
採訪:他並不是和身為父親的您演奏同樣的樂器,而是選擇走上鋼琴之路?
R:一開始他也跟我說過「我想吹單簧管」,我也把樂器借給他試吹看看,結果他說:「這樂器是壞掉了吧?我怎麼只發的出嗶嗶叫的聲音?」。而我又跟他說:「不是樂器的問題,而是你得練習才能吹出好的聲音」,他立刻回答我:「練習?那,就算了...」。然後,他就放棄了(笑)。
他是三、四歲左右開始學鋼琴,但在學習中對於爵士樂特別有興趣。他的鋼琴老師跟我說:「彼得.約翰的耳朵發展得比他視譜的能力快很多,而且看起來總是希望創作出自己的音樂。所以如果不盡早幫他找到學習即興音樂的老師的話,搞不好他反而會討厭起音樂啊」。幸好,在我們居住的波士頓附近找到很不錯的即興老師,之後他就往好的方向上發展了。
以巴赫為主題的夢想
採訪:在這張專輯的主題曲「郭德堡主題與夢想的變奏曲」加入馬林巴琴(Marimba)或打擊樂器,讓聽眾們欣賞到各種豐富色彩的編曲之妙,這樣的點子是從何而來的呢?
R:起頭是我想聚集許多音樂家來重現六、七十年前班尼.顧德曼(Benny Goodman)的爵士樂重奏的形式開始的。也就是鋼琴、低音大提琴、爵士鼓、顫音琴(Vibraphone)與單簧管的編制。換句話說,就是鋼琴踩著踏板維持長音、低音大提琴拉個和聲的根音構成外聲部線、爵士鼓刻劃出舞蹈般的固定節奏。在這樣的基礎下,琴槌(專輯中是吉田美香~後來成為史托茲曼的再婚對象~所敲擊的馬林巴琴)與單簧管以對位的形式唱出旋律....。像這樣以綜合拼盤的要素來重現巴赫的音樂,是我覺得非常重要的精神。
像這樣的重奏形式,都是找我認識很久的朋友來參加演出。比如說艾迪(Eddie Gomez,低音大提琴),就是我1970年代發行第一張專輯「Begin Sweet World」時就開始合作的好友。美香小姐(吉田美香)雖然是最近才認識的,但比爾(Bill Cahn,打擊樂手)也是他還在Nexus打擊樂團時就認識的朋友。當史提夫.萊許(Steve Reich)為我寫作出「紐約對位(New York Counterpoint)」在紐約首演時,萊許同時也替Nexus打擊樂團也了一首首演的樂曲,因此我們就是那時認識的朋友。
這個重奏並不是一開始就準備好樂譜,而是根據很多點子或想法,直接在現場實驗出來的結果。和聲的進行當然是引用巴赫的創作。郭德堡變奏曲總共有三十個段落,全部要改編是非常勉強,所以我們就自己挑選可以處理得來的段落就好。
採訪:在專輯中還有歐帕曼先生(Kalmen Oppermann)改編的「五首給單簧管、中提琴與大提琴的三重奏」,這是對古典單簧管演奏家來說非常美味甜美的小品。歐帕曼先生是史托茲曼先生的老師對嗎?您會想將這五首小品加入專輯的理由是?
史托茲曼:歐帕曼老師經常跟我說「巴赫是創造音樂性旋律線條的終極象徵」。他是一位非常優異的音樂指導家,並且教會我:「音符要與音符連接的好,必定伴隨著良好的呼吸。你必須驅使你自己的頭腦與技術來描繪出美麗的旋律線才行」。為了能理解何謂美麗的旋律線,他說:「巴赫就是最好的教材」。他所改編的這五首小品,我覺得就是幫助理解旋律線的優秀作品。這五首小品,其實大約是兩年前(2006年)出版的喔。
為了模仿人聲的歌唱性
採訪:您是甚麼時候開始吹奏爵士樂的呢?
R: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不看樂譜吹奏,所以大約是八、九歲左右就開始玩爵士樂了吧?
本來我最早是加入教會的合唱中一起演奏的。我的父親也是業餘爵士樂薩氏管演奏者,但在教會的合唱團中擔任男高音,而我的母親也在同一合唱團中唱女中音。當我剛開始學習單簧管沒多久,父母就帶我一起去參加合唱的排練。合唱團中當然也有唱的不是太好的人,特別是負責內聲部或對位旋律移動的部分會特別辛苦。我就被父母要求來幫忙吹奏這些需要補強的聲部。當時我還不太會看樂譜,但還知道音符要往上時要把手指抬起來、往下時就把手指蓋起來(笑)。再來就是靠自己的耳朵來判斷,盡量用單簧管來模仿人的歌唱聲。
現在回想起來,這正是我的學習基礎。就算是在演奏古典音樂作品時,「如同唱歌一般來發聲」的演奏風格就是在當時確立的才對。
說到即興,我倒是沒有特別去學過。雖說如此,我也不會特別去看樂譜演奏。當父親給我錢去上個別課時,最先教導我的老師是在舊金山工作的錄音音樂家,他是會吹長笛、薩氏管、單簧管的多重樂器演奏家。而他的即興吹得非常棒。
我還記得我在他的課程發表會上吹奏了兩首曲子。其中一首是類似「古典名曲精選100」那種樂譜中挑出來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作品,另外一首就是Carmichael所寫的「Stardust」。其實Stardust的旋律重頭到尾就出現兩次,第一次我是照譜吹,第二次則是吹奏老師用鉛筆幫我在樂譜上寫的裝飾音符,換句話說,也是一種「即興」。所以這種我一開始演的即興方法,直到現在我也是常常照用呢。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