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日 星期日

開箱文(151) 神奇的螢火蟲

說是開箱文,其實並沒有箱子(笑)


而且更慘的是,這東西已經買來超過半年了,到現在才來寫開箱文的原因是原本沒打算寫這東西或者是覺得沒有寫的價值。


但超過半年後的今天,突然想起來這東西也許可以拿出來一用,於是翻箱倒櫃找了出來,而且認真看了一下,才發覺這東西比我想像中的有趣,當然就要補寫囉!!


故事發生在去年的十一月末。本人不知發了甚麼神經---可能是在水管上受了甚麼刺激,也可能是因為特賣促銷,更可能是複習收藏錄音時覺得很有趣,就發了一則短訊息給信義路某樂譜店老闆,也就是大家都認識的「方丈」,請他幫我訂樂譜。這份樂譜是管樂人應該都很熟悉的波札(Eugene Bozza)所寫的單簧管四重奏「小奏鳴曲」。通常本人的壞習慣是覺得只寄一本譜很浪費運費,而都會附帶另外一兩本譜。這次也不例外,於是也順便請方丈幫我訂了今天真正的開箱主角,同樣是波札所寫的作品:單簧管六重奏(重奏團)「螢火蟲」/Lucioles (Clarinet Ensemble)。


下訂之後,不愧是方丈,大約一週左右的十二月初就到貨了。不過兩首曲子都沒有甚麼練習測試的機會,就先放在一旁純欣賞。


(等一下,你問我為什麼還記得一個禮拜就到貨了?很簡單,當時的對話紀錄、丟盒子照片和發票都還在 XDDD)



(這是儲存在丟盒子中到貨隔天的照片,就當作是開箱照吧?XD)


直到今天,其實我都是翻過去一下,並沒有看過樂譜的內容。真正打開以後,才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


  • 總譜是以實音(C調)記譜,沒有配合各樂器的調性移調。我猜很多指揮或作編曲家們反而喜歡看這種譜,不能算是很奇怪的事情。但對現在的樂譜來說,這算是較罕見的了。



  • 打開分譜以後,發現已經有依照調性移好調了,特別是兩把降B調分譜非常正常,就跟一般常見的重奏分譜一樣,可以直接視譜演奏。但降E調的分譜上,多了很多有點討厭的八度平移。



  • 這也就算了,看到總譜上沒有任何特別註明、讓人覺得是一般中音單簧管的分譜時,才發現這是F調中音單簧管!好,我知道你會問,有這種樂器嗎?那和巴賽管有甚麼不同?其實還真的有!自助餐牌就曾經出過。它和巴賽管的差別有點微妙,可以確定的是F調中音單簧管最低音是降E,而巴賽管是C(笑)。以前的話,可能會多上吹嘴不同的差異,前者的吹嘴比較大,後者就使用降B調的吹嘴。但現在吹嘴都統一城中音單簧管了....。



  • 繼續看下去的話,那就更口怕了。因為低音單簧管分譜的調性雖然是對的,卻是用低音譜號記譜啊!我原本以為這種事只會出現在巴賽管三重奏或是管弦樂分譜的說....



  • 最悲劇的還是倍低音單簧管的分譜。它的調性也是對的,但也同樣低音譜號記譜,而且還多了不少討厭的低八度符號。你說為什麼討厭?因為你得清楚它原來在哪個音域上,才能上下八度平移啊!!!



開箱到這裡,我就對這首曲子重新產生了很多好奇之處。樂譜既然這麼「奇特」,實際演奏上到底會是怎麼樣?中音單簧管是真的去買一把F調的版本嗎(現在二手市場幾乎也找不到,僅僅很多年以前請某教駐米國採購總裁調查巴賽管時發現過一次)?還是拿巴賽管「代吹」?或是拿標準降E調中音單簧管來自行移調?


至於降E調的分譜,稍微習慣一下應該還好。低音單簧管的樂譜,如果有學過鋼琴的話,可能花一點時間重看譜,也對付得過去。倍低音單簧管的話,也是類似的狀況,但還多少了要找出哪個八度才對的問題。但我猜實務上,應該會是重新抄成高音譜號記譜來吹奏才對吧?


於是,翻出了我收藏的三個版本,看看是怎麼回事。


第一個版本,也是讓我知道這首曲子的錄音,是由前NHK交響樂團的兩位首席橫川晴兒、磯部周平領軍的重奏團。曲目解說中,完全沒有提到樂器編制與移調的問題。中音單簧管是由大名鼎鼎的中音專家新井清史先生演奏,但沒有提到他使用的是甚麼樂器。


第二個與第三個版本,都是另外一位日本單簧管界泰山北斗的藤井一男老師領軍的東京單簧管重奏團(Tokyo Clarinet Ensemble)的演奏。曲目的解說也和第一個提到的版本一樣,僅提到了這首曲子應該是受到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大黃蜂的飛行」的啟發,完全沒有提到創作原因與配器編制。真正有趣的是兩次的錄音前後演奏者都是同樣的人。第一次錄音時,新井清史老師(對,他也吹了這個團)使用的是調性不明的中音單簧管,第二次錄音時,就明記使用巴賽管了。我猜他可能從頭到尾都是使用巴賽管吧??另外一個妙處,則是兩次錄音的倍低音樂器,也都是另外一傳奇大師福島伸夫先生所演奏的。但是他第一次錄音時,使用了倍中音單簧管,第二次才改為原本的倍低音單簧管。我猜原因可能是第一次錄音時,樂團還沒有買到倍低音單簧管吧?


好吧,錄音與曲目解說中既然找不到答案。只好拜一下危機大神了。


不意外的,在中文危機底下,看不出任何關於這首曲子的端倪。英文版危機底下,可以知道這首曲子創作於1963年。但也就到此為止了。但這個年代的話,很有可能是替當時相當有名的巴黎單簧管六重奏(Sextuor de Clarinettes de Paris)寫的。在法國,似乎單簧管六重奏是個傳統,滿多這樣的六重奏編制的作品。甚至天團禁衛軍管樂團的團員也組了個禁衛軍單簧管六重奏呢。所以波札可能就受了巴黎單簧管六重奏的委託,「寫」了這首曲子。


為什麼「寫」字要加上引號呢?


答案在日文危機中找到---果然日文危機才是救星啊!!


日文的維基百科中寫到波札的作曲風格時,提到了他很喜歡「致敬」別人或自己的作品。不說別的,那個薩克斯風和單簧管家族幾乎都在吹的「曲調(Aria)」,就存在著他自己改編的數個版本。他其他的作品中,也常聽到雷史畢基的東西,例如他的著名管樂曲「小孩序曲」中,就聽得到「羅馬噴泉」的影子,他的銅管合奏曲中,也到處都在引用「羅馬之松」。


那,這和今天的開箱主角有甚麼關係呢?


是的,這曲子原本不是替單簧管六重奏寫的。最早是波札在1944年,替同樣有名的巴黎木管五重奏所寫的詼諧曲(Scherzo)。看到日文危機這樣寫,我就回去找了錄音收藏,才發現我也有木管五重奏的錄音,而且還是天團「維也納.柏林重奏團(Ensemble Wien-Berlin)」錄製的啊!!難怪一直覺得很熟悉。(想當然,很多木管五重奏也都演過)


換句話說,到了1960年代,波札可能重新收到了委託,或者他碰巧聽到了單簧管重奏的音樂會覺得有趣,就把舊作翻出來,重新配器,就變成了「螢火蟲」了。


作曲的啟發,照木管五重奏版的曲目解說來看,的確是受到「大黃蜂飛行」的啟發,但為什麼當初沒有直接命名為「螢火蟲」、只稱為「詼諧曲」,那就是個謎了....。


最後說一下,這首曲子在日本的單簧管重奏比賽中非常紅,三不五時就會出現。所以最後點播一下日本高中生拿到金賞的演奏版本(管樂名校光丘女子高中的單簧管聲部),給大家複習一下,看看是不是有似曾相似的感覺?

 


 


https://youtu.be/Ysv9TJYEXrQ


至於我本人,為了不要太摧殘夥伴,決定把分譜重抄成習慣的樣子,再看看要不要正式「開箱」練習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