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各部零件之後,就是令人期待的組裝與試吹了。這裡要補充一下,我回去問了賣家,確認了這把樂器是1983年生產的,迄今也快「不惑之年」了。順便也得知原主人是某位義大利職業演奏家(當然不是卡神 XD),兩個音孔移位與換掉Bell都是他的改善音準對策沒錯,效果如何,裝起來吹就知道囉。
首先就是來裝上這個沒聽過廠牌的G. Pruefer的揚聲口。幸好,組裝起來果然是沒有甚麼問題。
然後就是裝上上管,讓自動低音補正機構合體囉!看起來就是和拔罐牌一膜一樣,所以我之前才會認為這個專利可能是賣給拔罐了。
說到這裡,作為S牌的頂級樂器,這把裡塞頭並沒有Eb/Ab的第十八鍵,也是稍稍可惜之處。但在198X年時,這個鍵不流行也是事實。
再來,先裝上裡塞頭原本的62.5mm的調音管試試看。
整體組合起來的模樣,肉眼看起來就能感受到比別的樂器更厚、更胖的管徑,果然名不虛傳。
試吹用的吹嘴,當然是拿令人同樣好奇的「搬你.好人」吹嘴囉!根據賣家提供的資料,這吹嘴的開口寬度是1.24、開口長度是「Long」,算是需要較大氣量的吹嘴。
另外,樂器與吹嘴都是S牌,也算是一種抖S組合吧?XD
賣家沒有附束圈(換句話說,各位樂器店賣束圈的業務,趕快來推坑吧),所以拿出了萬用的ZAC束圈來測試。簧片照例是合成片,但考慮到樂器的阻力,選擇了歐洲切的三號半(約相當於天然片的三號)
再補充一下,吹嘴背面簧片平台上還刻有DOYRI 2018的字樣,可能是重製(Refacing)的作者與時間吧?(刻的很淺,不是很好對焦,抱歉)
實際的試吹錄音請參考以下連結:
試吹時的第一感覺是不如想像中的重(重量上),可能是我習慣了中低音樂器吧?再者,則是沒有感覺到因為外徑比較大而手指不順的感覺,也可能是我原本的手指就張比較開的關係吧?手指上真的讓我覺得有點不習慣的可能是全按的B,在跨喉音時,就是完全連不起來,但也可能是稍微有點漏氣的關係吧。
音色上真的就是那種寬厚的感覺,很容易讓人入迷而吹到停不下來。但音準上就可以感受到前主人的「焦慮」,並不是那麼平均。低音偏低不少,高音偏高很多。自動低音補正機構是發揮了效果,但原本低音G附近就已經低了將近20%,加上低音補正的F或E也就只能拉高到偏低10%左右吧。最低的C很特別,明顯偏高。喉音的話,稍稍偏高,還算可以,但降B的音色很明顯變得比較乾。然後到了高音的B、C(兩點Do)附近,就很明顯偏高起來。到了High G附近,就偏高到了30%左右。再過了這附近,到了最高音的G#、A之後,幾乎都高到將近半音。多少可以想見基.東鋼(Guy Dangain)大師以前的錄音為何高音都偏高甚多,應該就跟當時的裡塞頭樂器本身有關。或者是說,最初期的裡塞頭的音準水準就是如此,無法和現在比較,畢竟這四十年來,樂器的製造技術真的有很大的進步。不過,高音很好吹,不用太費力就能擠上三點Do,甚至到Re也不困難,這點滿令人喜歡的。
後來當然也嘗試看看換成簽名的64.5調音管試試看(如下圖)。組裝是可以裝沒錯,但由於調音管變長,整體的音準就一起偏低,但各音域的音準趨勢倒是跟上述情形差不多(很合理吧)。音色上則明顯要比裡塞頭的調音管要稍微散一點點,所以後續基本上還是使用裡塞頭的調音管就好了。
另外,吹奏中覺得左手側鍵背面的軟木燒微薄了一些,吹奏到降E或降B時,總會有點怪怪不平均的感覺。
最後換上了高音趨勢比較沒那麼高的尼克B2吹嘴,最高音的音準的確稍微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其他的音準趨勢則是差不多,可見後續是可以考慮挑一顆適合的吹嘴來平衡一下。
話又說回來,這次的試吹多少也受到這顆「搬你.好人」吹嘴的影響。這顆吹嘴就產品資訊來看,雖然應該歸類於比較寬的吹嘴,但其實滿好吹的,一掃我對於這種前端軌道比較窄吹嘴的心理陰影(笑)。聲音上是屬於偏亮的感覺,但也不到尖銳的程度。總體來說,是顆很不錯的吹嘴,算是買這組樂器的一個很棒的附加價值。以前有不少S牌吹嘴的粉絲,在吹到這顆吹嘴之後,頗能感同身受。
最後,照理整理一下,目前本館的館藏列表:
這把樂器則是本館的第57號,即將邁入第六十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