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在大約兩年之前,因為和某位楊老師合作演出協奏曲的單簧管重奏伴奏版的關係,改編了芬蘭/瑞典作曲家庫魯賽爾(Bernhard H. Crusell)的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由於印象中作曲家的三首協奏曲似乎都不存在單簧管重奏團伴奏版(倒是好像有管樂團伴奏版...),所以訂了一個未來要將另外兩首也要改編起來的目標。不過,隨著每日泡在O片和啦啦隊美圖之中,不知不覺兩年過去,另外兩首的改編卻沒有一點點的進展。
終於,趁著長達將近十天的年假(好滴,我知道正常來說是九天,但因為看守所巨蛋開箱日的關係,對本人來說實質上是放了十天),終於開始動手號稱「盛大(Grand)」的庫魯賽爾第二號協奏曲。
由於放假期間沒有甚麼其他特別的事情要忙,可以充分利用時間,總覺得很快就能改完。不過也是因為放假,每天總是睡到午後才起床,加上這首作品真不愧是「盛大」,全曲總共有將近700小節(第一樂章329、第二樂章64小節、第三樂章285小節,相信大家的數學都比我好,就不表演加法了)---實際演奏起來都是將近25分鐘的程度,完全不輸給同一時期創作、有很長一段時間可能都是單簧管界最難作品的史博第二號單簧管協奏曲(總計639小節);所以幾乎用盡整個假期才剛好改完,真是大出意料之外。話又說回來,這首作品寫得如此豪華雄偉,可能也是因為要提獻給當時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關係。
雖說長度上有點被整到的感覺,但過程中倒是改編得很開心。因為這首作品雖然是在可以歸屬在浪漫時期前期的1815年首演(換句話說創作時間也在這時間左右),作品的風格卻仍維持的古典時期的工整典雅(據說頗能聽到受到貝多芬影響之處,比如說第一樂章的三連音片段,容易聯想到樂聖的小提琴協奏曲),而且雖然是寫成了F小調,聽起來卻比身兼小提琴家與作曲家的史博愛用減七和弦的那種鑽牛角尖晦澀感爽朗許多。更別說庫魯賽爾本身就是單簧管演奏家,比起小提琴家史博更懂自身樂器的特色,不會寫出那種幾乎無法換氣的超長樂句,也不要求硬擠超高音(他的三首協奏曲最高音都沒有超過G6---兩點Sol),也不需要有像機關槍一樣的六連音跳音;而是用在可控制範圍內,展現出讓人聽起來很華麗炫技的效果(畢竟還是展現了該有的大跳與快速音群等等木管樂器特色),堪稱超高CP值的作品。特別是在第二樂章中使用了據說是庫魯賽爾最大武器的極弱音回聲(Echo)效果,也是他遠比史博更了解單簧管的證明。甚至撇開獨奏部分不談,單就伴奏的寫作,庫魯賽爾的配器手法似乎也更勝史博一籌,樂團各聲部不會搶去了獨奏的風采(適當地避開了獨奏的音域),齊奏時也能表現出光輝燦爛的氣勢。總結起來,這首在出版編排上雖然是第二號協奏曲、實際上卻是最晚寫好的作品,真不愧是庫魯賽爾在單簧管寫作上的集大成之作。
原曲是寫成十九世紀初期習慣的近似「雙管交響樂團編制」---長笛一部、雙簧管、低音管、法國號、小號各兩部、弦樂五部與定音鼓,其實是還算適合改寫成標準的八部單簧管重奏(降E調1部、降B調4部、中音單簧管/巴賽管、低音單簧管、倍中/低音單簧管)。不過,設定上為了更接近原曲的飽滿效果,除了最高音的降E調與最低音的倍中音、倍低音聲部以外,中間的各聲部都設定成需要至少兩把,所以實際上不含獨奏最少需要15人才能演奏---好吧,我得承認,要濃縮成更少的聲部需要更優異的編曲能力,這有點超乎我的程度。這多少也跟這首作品的獨奏雖然比史博簡單、但伴奏部分要比後者要難(特別是第三樂章)、讓我有點燒腦有關。
另外,依照古典時期的協奏曲慣例,這首作品在三個樂章中都留有可以演奏裝飾奏之處,一般在演奏此曲時獨奏家也大多會自己寫作或即興演出裝飾奏,所以我也跟著東施效顰寫了三段裝飾奏---第一樂章的裝飾奏比較長、而第二樂章、第三樂章就是過場的加花,算是這個編曲的一個小小特色。
改編的MIDI音檔如下連結,就請大家參考一下:
https://youtu.be/Tm-6rnDufY8?si=rGX4RyFqlKEXsGNs
*第一、第二樂章的速度似乎設定得比較快一點,所以即便加上裝飾奏,也僅有21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