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 星期五

新月台開箱記

因為種種「成人的緣故」(絕對不是因為天氣好),今天本教主必須外出前往最近似乎已成不輸給東京某游泳池之某大學著名景點、開張後還沒去過的「新月台」,順便來寫個開箱記,作為紀念。


當然,依慣例還是騎你拜可前往,畢竟這個新景點離位於南部鄉下的本館僅僅不到五公里的路程。由於今天天氣很好,下午似乎本市市民們都會騎著你拜可到處兜風,即便是南部鄉下也不例外,本教主準備出門時,方圓一公里內的你拜可僅剩底下這台電輔版本,毫無其他選擇~

2025年2月27日 星期四

路易.卡悠札克簡介


譯自:[卡悠札克全部作品集]唱片解說


路易.卡悠札克(Louis Cahuzac)

~二十世紀法國代表性傳奇單簧管演奏家


前篇


文:尚.查理.吉敖蒙(Jean-Charles Guilhaumon)


「永遠不要忘記,技巧、精湛技藝和迷人的音色僅僅是表現的手段,而音樂本身才是最終的目的。」

~引自1954年年,卡悠札克寫給其學生史塔爾德(Hans Rudolf Stalder)的信件,史塔德爾後來成為蘇黎世音樂廳樂團(Zurich Tonhalle)的單簧管首席。

2025年2月26日 星期三

新圍棋漫畫「伍與碁」對談

譯自:鶴林式觀棋大推薦


原來大家都是天才啊!! 阿鶴與阿林的「伍與碁」對談


文:品田溪


[前言]


最近引起不小話題的圍棋漫畫「伍與碁」,不知道大家有看過了嗎?阿鶴(鶴山淳志八段)與阿林(林漢傑八段)加上圍棋作家品田我都覺得「這漫畫好有趣!!!」。這是一部述說一個萬能天才因為其他圍棋天才而明白受挫感覺、然後在某個機緣下而重新振作起來的青春圍棋對戰漫畫。這是繼已成傳奇漫畫「光之碁(棋靈王、棋魂)」之後再度於漫畫週刊上連載的漫畫,自然讓人很興奮期待。

2025年2月25日 星期二

開箱文(204) Echo

話說不久之前,看到仙女老師分享了她的Muse創社140週年紀念版試吹心得,非常讓人好奇這種鍍黑特別版的設計到底厲害到甚麼程度。剛好上禮拜有機會路過復興北路、附近有家燒臘店的某樂器公司(我說其實是去買燒臘便當的,不知道有沒有人會相信?XD),乾脆就順便進去看看。


進去樂器公司、上了三樓果然看到140週年紀念版Muse還在,然後就和店員閒聊了一下,這才知道他們其實已經進了兩把這個特別版,驚人的是兩把都早早「名花有主」,現在店中這把只是主人(該不會是仙女已經說服老爺,豪快買下了吧???)還沒來取貨,所以仍然可以試吹。

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尖銳社的AI健身教練

譯自:夏普官方部落格


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說再見,想在客廳進行健身訓練的話,就交給「AI健康管理訓練師」吧!


[前言]


不知道大家怎麼處理自己每天的健康管理?


因為運動不足而很在意體型的我,往往看了健檢報告或與健康有關的電視節目後,就會擔心自己的身體,而臨時起意開始鍛鍊身體。不過,不知道哪種運動該做多久比較適當、是不是有效果也讓人半信半疑,所以想要運動的動機就慢慢越來越低,以致到最後完全放棄。然後這樣的流程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不斷...。

2025年2月23日 星期日

單簧管的泛音構造與高音域指法研究(09) 不同指法的泛音成分比較


偏離泛音構造的問題


這裡再次強調一下,請各位讀者回頭看看「永岡金字塔」圖表中,斜向虛線連結的部分。這些全部相同、使用非常相像的指法可以吹出來的泛音關係,會(在第七泛音上)出現偏差半音的問題。所謂的泛音關係,是指到第五泛音為止,都可以用幾乎完全相同的指法吹出不同的泛音(當然還是有例外)。各個泛音列,都是竭力吹到其無法再吹出更高的泛音為止,所以有些泛音列會看不看更上層的指法了。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燕九郎傳奇(02) 「錢鬥」與各式演藝活動


燕九郎每年的換約簽訂,就跟真的職棒選手的「錢鬥」(爭取更高的薪資)一樣備受注目(或說是牠很努力地搏版面),以下就來介紹從2009年起的燕九郎換約歷程。


2009年


1月,球團在新聞雜誌上公開「補助遠征費」的消息。這筆費用約數百萬日圓,將用於約五十場客場比賽及各種活動,以提升燕九郎的知名度。

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燕九郎傳奇(01) 「燕」設與經歷

整理自維基百科


[來歷]


燕九郎是日本職棒養樂多燕子隊的吉祥物人偶,一如其名稱所示,是以隊名「燕子」為主題設計出來的,名字是來以日本古語燕子的發音(Tsubakuro,つばくろ)諧音而來,也帶有「長於『近身激烈比試(與燕諧音)』,雖然『辛苦(與九郎諧音)』,但仍能在緊張拉鋸的比賽中取得勝利」的用意。至於其背號2896,也是從其名字「燕九郎」諧音而來(2=つ 8=ば 9=く 6=ろ)。

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煩惱天國(226) 如何面對生死


週刊碁2021年 08/09日版 

煩惱天國~治勳的人生諮詢室472


[走向涅槃寂靜的境界]


Q:趙老師的煩惱諮詢真是太精彩了,所以為了能看到這個專欄單元,我都會特別去購買「週刊碁」。其實趙老師要比我年輕,經歷與頭腦卻比我優秀很多,讓我滿滿的佩服。敝人今年是76歲。人生自從出生之後,就是維持住性命而已。想要請教老師是怎麼思考人生的意義而活下去?我最近都因為一直思考大限之日何時會到來,就算是喝酒也睡不好導致睡眠不足,該怎麼辦比較好?


岐阜縣 T.M 76歲


A:這可說是哲學性的煩惱啊。雖然對於身為搞笑藝人的我來說是太超過的問題,但顯然也不可能讓我逃避回答。當然要我答我就答答看,但可千萬別嘲笑我啊。我會讓大家看看天下無敵的趙治勳在搞笑中隱含的哲學。這讓我振作起來、也讓我很興奮,渾身充滿幹勁。


人的一生就是爸爸很任性地在媽媽的身上種下愛的結晶,才讓我們生於這個世上。根據我聽到的說法,爸爸的種要順利被媽媽接受的機率是僅有數十億分之一而已。換句話說,大家(在蝌蚪狀態下)都是要突破各種苦難才有機會真正進到媽媽的身體裡面。所以就算容姿有所差異、頭腦有好有壞,我們都是穿越了各種奇蹟才能生下來的。通通都可以自稱是「天選之人」,通通都有抬頭挺胸、堂堂正正活下去的資格。


在織田信長的時代,人生只有五十年,到了令和年代的現在,則是延長到了一百年;但不管是五十年或一百年,只要是死掉就結束了,沒有甚麼重新投胎的事情。就算到了地球枯竭而移居火星的時代,也是死了就死了。為了全人類、為了全世界而潔身自愛活著的人、死後可以上天堂的說法,其實是假的。壞蛋會下地獄的事情,照理來說也不存在。這都是不言自明的事情,完全沒有可以懷疑的餘地。


我想在內心深處相信神是存在的、有天堂與地獄、可能到了深信不疑程度的人是佔大多數的吧。也對大限之期何時到來會感到不安。T先生現在76歲,以人生一百年而言,大限還在24年之後。如果要問這個24年太短?還是太長?我覺得是短。畢竟活到現今76歲不也像是轉眼一瞬間的事情嗎?如果把過往的76年都看成像是一瞬間的話,那24年不就等於像是沒有一樣了。


人生盡是不明白的事情。自己以往都不懂的事情,今後有可能搞懂嗎?所以乾脆搞不懂的東西,就任其不懂、未來的事情也只能留待未來放著不管。接下來只要考慮能夠快樂的活下去就好。為了快樂地活下去,就要變成傻瓜。我覺得當個傻瓜要比過著聰明的人生幸福一百倍啊。


後記:


為了要成為傻瓜,我可是每日努力精進不已,因為我相信唯有傻了才能從煩惱中解放。


阿堇:我有事想請教治勳老師。給問嗎?


治勳:阿堇願意問我,真是太開心了,所以不管是甚麼,盡管問過來。


阿堇:治勳老師看起來就像是天生的傻瓜啊,完全看不出來需要努力的地方耶。


治勳:果然就算能瞞過我心愛的讀者,也瞞不過阿堇呀!阿堇真是太令人佩服了!!


===


相關系列文章: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貝爾曼父子小傳

由於在介紹各式單簧管時曲目,總是很容易會提到著名的德國單簧管演奏家貝爾曼(Heinrich & Carl Baermann)父子,因此想來簡單介紹一下這兩位父子大師。


===


漢利希.貝爾曼(Heinrich Baermann)是1784年2月14日出生,父親也是普魯士軍樂音樂家,因此他和他的兄弟也自然走上了這條路。漢利希.貝爾曼從1797~1804之間在波茨坦的軍事音樂學校中接受了上一代的單簧管大師、並在此時受聘為普魯士室內樂音樂家的貝爾(Joseph Beer,1744~1811)的指導而學習單簧管。漸漸地,漢利希.貝爾曼的單簧管演奏能力被柏林的路易.裴迪南(Louis Ferdinand)親王所賞識,因此在1804年讓漢利希.貝爾曼接受柏林宮廷樂團的單簧管演奏家陶許(Franz Tausch,1762~1817)之薰陶。


不過,在1806年拿破崙對普魯士宣戰後,除了裴迪南親王在對抗拿破崙的戰爭中戰死,貝爾曼自己也以軍樂隊成員參戰並且被俘,雖然後來貝爾曼想辦法逃回了被法軍佔領的柏林,卻無法找到好的工作,只好在推薦之下前去慕尼黑,卻在首次參加巴伐利亞皇室長公主的婚禮慶祝演奏中一鳴驚人,而被當時的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King Maximilian I)聘僱為慕尼黑宮廷樂團的單簧管首席。而漢利希.貝爾曼就一直待在這個位置上直到他1834年退休交棒給自己的兒子卡爾.貝爾曼為止---漢利希.貝爾曼自然也教出了不少單簧管演奏家學生,其中最有名的還是他自己的兒子卡爾。


除了獲得了慕尼黑宮廷樂團的職位之外,漢利希.貝爾曼也以獨奏家的身分在哥本哈根、威尼斯、維也納、聖彼得堡等歐洲各地巡迴演出,而備受好評。


而隨著漢利希.貝爾曼的名氣越來越大,單簧管的按鍵構造與演奏方法也開始有了一連串的發展進步,而讓單簧管能演奏出更靈活巧妙的音樂。當時也正是從使用上唇來承靠簧片演奏而改變成跟現在一樣是使用下唇來承靠簧片演奏的時期。漢利希.貝爾曼正是這種新式演奏方法的擁護者,因此具備更廣大的音量變化、不管是任何音域都能穩定發聲、以及更豐富音色變化的演奏能力。他也採用了格利斯林-舒洛特(Griesling & Schlott)製造的更先進單簧管,這比起傳統的五鍵單簧管可以演奏更快更順的半音階與華麗樂段。


一如當時的器樂演奏家一樣,漢利希.貝爾曼也寫作了很多給自己樂器演奏的作品,而這些作品也很明顯帶給浪漫時期的單簧管樂曲很大的影響。而且不僅是丹濟(Franz Danzi)或是林特潘特納(Peter von Lindpaintner)等等音樂史上較不著名的作曲家,而是連同梅耶貝爾(Giacomo Meyerbeer)、韋伯、孟德爾頌等等大作曲家也都替漢利希.貝爾曼寫作單簧管作品。其中梅耶貝爾替漢利希.貝爾曼寫作了單簧管五重奏、孟德爾頌替貝爾曼父子量身打造了給單簧管與巴賽管演奏的兩首音樂會小品;最重要的,還是被漢利希.貝爾曼的演奏所感動的韋伯,配合了貝爾曼的演奏風格寫出了「小協奏曲」、「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第二號單簧管協奏曲」、以及後來一起去巡演的「變奏曲」,從此成為了單簧管演奏曲目中的經典。(韋伯的「大複協奏曲」雖然是題獻給貝爾曼的對手荷姆斯泰特/Johann Simon Hermstedt,其內容卻也明顯受到貝爾曼演奏的影響)


漢利希.貝爾曼也經常會被拿來與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的題獻者安東.史塔德勒(Anton Stadler)做比較,不過,由於兩者的活躍時代相差至少一個世代,單純如同以上所述的樂器進步與演奏方法的改良上來看,恐怕會是貝爾曼佔據壓倒性的優勢才對。這一點可從當時有不少評論寫著聲樂歌手被要求去學習貝爾曼「歌唱」的方式,而得到證明。


至於漢利希.貝爾曼自己所寫作的樂曲,比起大作曲家的創作來說藝術成就較低一些,因此流傳至今仍經常演奏的作品並不多,比較有名的則是曾經被誤認為是華格納寫作、其實是取自貝爾曼所寫的單簧管五重奏第二樂章之慢板。除此之外,他所寫作的C小調小協奏曲、G小調音樂會小品、降E大調協奏曲的樂譜雖然都被著名的單簧管演奏家迪特.克列克(Dieter Kloecker)發掘出來重新錄音,但一般的音樂會上幾乎是不見蹤跡。


貝爾曼在1847年6月63歲時於慕尼黑去世,並且被安葬於慕尼黑南方墓園,據說下葬時有許多慕尼黑市民也來參加其盛大的喪禮,可見其在巴伐利亞的成就與地位非常之高。現在在慕尼黑甚至還有一條命名為「貝爾曼街(Bärmannstraße)」的街道(位於District 21 – Pasing-Obermenzing),來紀念其偉大的音樂成就。


===


卡爾.貝爾曼(Carl Baermann)則是1810年10月24日出生於慕尼黑,是漢利希.貝爾曼與歌劇歌手海倫.海爾拉斯(Helene Harlaß)的兒子。


他是從小就由父親老貝爾曼教導學習單簧管與巴賽管,因此他也從14歲起就擔任慕尼黑宮廷樂團的協演人員,和父親一起演奏。到了1832年,他正式成為慕尼黑宮廷樂團的團員,並在1834年接任父親退休後留下來的單簧管首席職位,直到1880年退休為止。


小貝爾曼則是從17歲的1827年起,就和父親一起去歐洲各地巡迴演出,後來又在1832、1838年再度和父親一起去歐洲巡迴演出。當中在1833年促成並首演了孟德爾頌的兩首音樂會小品(如上所示)。


如同其父一樣,卡爾.貝爾曼也替自己的樂器單簧管寫作了總計作品編號高達88號的許多作品,不過最有名的作品還是編號33的複協奏曲( Duo Concertant for two clarinets and piano, Op. 33

)與開始寫作於1864年、作品編號63、至今仍被奉為圭臬的單簧管教本(Vollständige Clarinett-Schule=Complete School for the Clarinet)。


此外,卡爾.貝爾曼最大的功績,還是和樂器製作家歐騰史坦納(Georg Ottensteiner)共同開發出了今日德式系統單簧管先祖的貝爾曼-歐騰史坦納按鍵系統(Baermann-Ottensteiner System),並且搭配上述卡爾.貝爾曼寫作的教本(Op.63)在十九世紀後半於德奧地區流行起來。而讓布拉姆斯著迷的單簧管演奏家穆菲爾德使用的單簧管,正是這個貝爾曼-歐騰史坦納系統的樂器。


插曲:卡爾.貝爾曼的兒子,也名叫卡爾。不過小卡爾.貝爾曼卻沒有繼承衣缽,而是成為了鋼琴家。

===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煩惱天國(225) 認親疑雲


週刊碁2021年 08/02日版 

煩惱天國~治勳的人生諮詢室471


[贈送1500日圓襪子的對象]


因為週刊碁編輯長催我趕快交稿,只好去「垃圾堆」中找找靈感,果然看到了不錯的材料。


這是一篇標題為「母親有了喜歡的人」,描述回家探親時和母親對話的短篇漫畫。


故事的內容說作者的母親在百貨公司中拿著一雙襪子猶豫了將近三十分鐘,結果母親問了作者「你覺得哪雙比較好?」時,作者回答:「咦?這一雙要1500日圓?平常明明買的都是一雙100日圓的襪子...」


結果作者的母親笑說:「因為我想買來送給喜歡的人」。從沒聽說母親有想要贈送襪子對想的作者,雖然因為「有喜歡的人」這句話而大吃一驚,但仔細想想父親早已過世,母親另有喜歡的對象也是很自然之事。


接著作者結束探親,在回去的電車上一面吃著母親大量捏製的握壽司、一面想著「哎,這也算是值得慶幸之事...」,卻突然有種難以言喻的感傷。


然而,就在作者「總覺得母親離自己越來越遠了...明明握壽司的口味都還是一樣...」
的惆悵感一點一點冒出來時,突然在放著握壽司之袋子的最底下,發現了之前在百貨公司讓母親猶豫的襪子。這才知道,母親口中「喜歡的人」竟然是自己。


漫畫最後是以作者不顧電車中眾目睽睽之下淚流滿面的場景結束。很感人的故事,對不對?這個漫畫作者最後哭泣的情節,就連看漫畫的我也覺得心酸。不知道各位親愛的讀者是否也也跟著流淚?


親愛的讀者:「我也哭囉,好久沒聽到這麼感人的故事了。我平常的讀物就只有你這傢伙寫的煩惱天國而已,所以本大爺的知性、教養、慈愛特質就跟著慢慢一點一點的剝落掉了,現在感覺整個大腦都是空空的了」。


治勳:「恕我直言,親愛的讀者應該本來就是腦袋空空,不要怪罪到別人身上」。


親愛的讀者:「你怎麼這樣說!你不知道親愛的讀者就是神嗎?」


言歸正傳。以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我去我兒子阿酷(音譯,クーちゃん)一個人居住的東京玩。然後我們就一起吃飯、一起去唱卡拉OK,過了久違的快樂親子時光。結果因為玩得太晚,兒子就讓我在他家住下了。當我要回家時,為了感謝兒子讓我住宿,我給了他10萬日圓。


然後過了幾天,兒子寫信來了。信上寫著:


「感謝父親送我十萬元。其實我的洗衣機壞了,本來都改用手洗了,拜您這筆錢之賜,我可以買新的洗衣機。另外還稍稍剩下了兩萬元,我就先存著,請讓我用來以備不時之需」。


見到此信,我想也不想就衝去老婆大人那裡。


治勳:「孩子的媽啊,阿酷真的是我的兒子嗎?」


老婆:「你在說啥傻話啊?」


治勳:「你看看這信,我怎麼可能生得出這樣的兒子?」


老婆:「哎呀,還真的哩。不過請安心,大家都說兒子比較會像媽媽,我想他大概是你的兒子沒錯。」


治勳:「甚麼叫『大概』?!應該要給我明確地說就是我的兒子才對吧」


老婆:「你到底要說傻話到甚麼時候啦?給我去整理你的園藝好了(趙治勳老師是有名的喜愛整理家中庭院的園藝),庭院園藝肯定是你的兒子不會錯」。


===


相關系列文章:

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不會吹錯音的束圈

昨天,有某教教徒在練習中感嘆:「好想有個不會吹錯音的束圈」


好滴,本教主聽到了教徒的願望。而身為教主的責任,就是滿足教徒們的願望,所以今日早朝(?)立刻招集百官(??)研發這項單簧管史上最偉大的開發計畫。果然,三個諸葛亮勝過一個臭皮匠(???),立刻就得到了一個很棒的開發構想,可以拿去申請專利,並角逐本年度的諾貝爾獎(????)。


這麼偉大的設計構想,自然要大公無私地分享出來。以下就是其中的內容,坐穩囉,本教主要開始介紹啦:


(甲)不像某廠商的束圈只有六條束線,本發明共有七條,保證吹奏時會有七彩祥雲出現。


(乙)本發明中的束線都使用符合ASIL D安全等級的航太材料,經過七七四十九天(所以是七條)提煉再提煉、濃縮再濃縮後才製成,保證削鐵如泥、鞭打起來只有刺激快感而不會疼痛,實為最適合固定簧片的強韌線材。


(丙)本發明中之束線中可通過皮卡丘式十萬伏特高壓電流,搭配本束圈內建、連皮衣老黃都會怕的AI偵測系統,在發現吹奏者即將吹錯時,發出電擊警告,保證再也不可能吹錯。


(丁)本發明中使用的簧片固定板,為可以達到效率99.5趴超高效率的0.2mm厚度無敵矽鋼片,其實具有上斬昏君、下除佞臣的威力,自然也能保證簧片在振動時,跟著產生無比美妙的共鳴效果,讓聽眾只聽得到絕佳的音色,而會忘記一切的錯音。如果發現觀眾忘不了也沒有關係,此矽鋼片中內含微黃色TNT;一旦發現觀眾面露不屑表情,本束圈內建、連皮衣老黃都會怕的AI偵測系統,立刻就會自動發射此一火藥擊殺該觀眾,畢竟死人是聽不到錯音的。


(戊)不像某些束圈需要過幾千次的手工敲製鍛造,上述簧片固定板都是利用符合工業5.0標準的高級AI控制沖床製成,保證品質百百相同,絕無個體差異之疑慮,也避免使用者花費長時間來挑選本束圈而昏頭吹錯音之風險。


(己)簧片固定板上還有利用ASSHOLE光刻機雕刻出來的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全曲總譜,在莫札特的加持下,保證沒有一點點吹錯音的可能性。


(庚)本發明利用「三點決定一平面」之原理,推導出「七點決定演奏生涯」理論,而在簧片固定板上推出依據天罡北斗陣法配置七個簧片接觸點的劃時代設計,每個接觸點皆應用超導體效應懸浮於簧片之上,保證簧片能夠產生最自由之振動,而能在包含喉音區在內的任何音域中音質維持乾淨無暇、更不會讓聽眾感覺到疑似吹錯音的胡思亂想。


(辛)上述簧片固定板一不鍍金、二不鍍銀、更不會鋪上碳纖,而是一律使用七塗七烤噴紅的高調浮誇外觀製程,保證使用者發現即將吹錯前能立刻以三倍速修正回正確音符的能力。


(申)本發明中共有三顆固定螺絲,每顆螺絲都是由硬度13的哥吉拉大怪物鑽石製成,原本適合作為暗器堪稱七大武器之首,不過在本發明中是用來分別針對單簧管高中低三個音域的振動特徵、搭配本發明中內建、連皮衣老黃都會怕的AI偵測系統進行自動調整之用,保證可將各音域發生爆音與錯音的機率降低志玲至零。


(由)使用三顆固定螺絲的原因,是利用嚴謹的統計裡論計算,得知一顆螺絲降低錯音的機率為35趴,所以三顆就可以達到105趴,保證萬無一失。


(戌)上述固定螺絲皆是經過精度可達一奈米等級的八軸加工機精細車削而成,保證從0圈轉至100圈的加速時間只要1毫秒,所以可以瞬間將可能發生的錯音消彌於無形。


(亥)本束圈的全部組裝過程也完全不使用人工,而是使用發O科(FxxK,保證與日本發那科公司沒有任何交叉持股關係)公司推出的機械手臂,根據八次提案、九次覆議詳細討論過後完成的SOP組裝而成,同樣不會有任何個體差異,並利用冗餘(redundancy)補位邏輯、雙重保證消除試吹時就吹錯音的機率。


這麼好的產品,開發費用雖然不及繁星之數、也不至恆河沙之量,卻也不會是筆小數目,就請各位讀者不吝解囊、大方抖內。而且集資後,立即會在NAZDAO上市,保證一切公開透明。


某教開發團隊感謝您!!!!


2025年2月16日 星期日

單簧管的泛音構造與高音域指法研究(08) 單簧管的泛音音列中的偶數泛音成分


泛音音量比較一覽表



圖3是以G#為基音,去看其第3泛音D#、第5泛音C、第7泛音F、第9泛音B、第11泛音C#的音量量測數值。其中縱軸是表示音高的頻率(單位=Hz),橫軸表示的是以G#的指法,往上能吹出來的各個泛音列。其中Gis=1表示是基音,其音高就是G#(Gis是德式音名);Gis=2(泛音列上的第二個音)表示第3泛音,音高是D#;Gis=3(泛音列上的第三個音)表示第5泛音,音高是C。


接下來,先請大家看看Gis=1的縱軸。最下方的187,是筆者吹出來的音中,檢測出來音量最強的頻率成分為187Hz,而這其實這段數據中,還夾雜著一段巨觀看不到、實際第二長的線(音量第二大,參照圖4)其頻率為203Hz。



如圖4所示,這是將圖3泛音音量比較表中187Hz的量測資料放大得到的結果,表示Gis=1(實際音高G#)的這顆音,實際是有187、203、171三個頻率的成分存在。


回到基音的縱軸。這條縱軸上巨觀上第二個看得到的頻率成分是375Hz,相當於第二泛音。雖然非常非常小,但是可見筆者吹出的基音當中,其實也測得出第二泛音的成分(根據平均律,第二泛音的頻率約為370Hz)。


再來的第三個頻率562,正是筆者吹出基音時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第三泛音的成分。由於線的長短即代表對應的音量,可以知道第三泛音的成分在吹出基音時,約佔整體音量(能量)的10%左右。


至於765Hz則是表示出第四泛音在吹出基音時,也能檢測出一點點的音量(根據平均律其第4泛音是748Hz)。


以下也可用同樣的方式來解讀,所以值得注目的是,其實第六泛音(1140Hz)、第八泛音(1515Hz)、第十泛音(1890Hz)等等偶數泛音,很清楚地可以在儀器中量測出來。


如前所述,Gis=2,就是用基音G#的指法依靠嘴型調整往上吹出的第三泛音D#之音量量測資料。以下解讀的方式也跟上述相同,這裡會發現第五泛音以上的音中,其偶數泛音會以接近奇數泛音的強度出現,也是很值得注意的地方。


換句話說,根據這個泛音音量比較表,會得到「除了基音音列以外,其他的泛音音列並不會出現奇數泛音比較強的閉管樂器特徵」。


*也就是說,單簧管實際上還是根據奇數泛音吹出基音以上所有的音,但這些泛音中還是包含著相當強的偶數泛音成分。而且越高的泛音,包含的偶數泛音成分越多。


===


相關系列文章:

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

牌場上沒有道義

譯自:「棋道」雜誌


伊藤敬一之棋界醉談~千萬別手下留情


筆者經常看到不管是麻將也好、打花牌(花札)也好,想拐初學者進入賭博世界並把對方當作肥羊宰殺,結果在教學之中,被當作肥羊的人卻運氣好到爆炸,讓教的人反而輸得一屁股的慘狀。


不管怎麼說,看起來這種打算教對方賭博的心態就是有問題的。不,應該是說,教人玩甚麼,和教了以後要宰肥羊的出發點就是完全相反的才對。


舉例來說,石田芳夫九段就是教趙治勳名人本因坊(寫文當時,趙治勳是名人、本因坊二冠得主)打麻將的人。當時開始要教的時候,趙治勳還不是名人、也不是本因坊,也因為完全不懂麻將,所以就從即便沒台也可以讓他胡的狀態開始打,沒想到趙治勳一上來就湊成了「大三元」!


然後轉頭就問石田芳夫學長:這,該怎麼算?


嚇到石田芳夫當場呆住。


不過,趙治勳說:「結果這就是厄運的開始」。(好運用完,第二圈以下就被宰了)


這對教人的石田芳夫來說真是有驚無險的好結果。就這件事來看,趙治勳先生可真是很好的肥羊


回過頭來看,石田芳夫與趙治勳的老師木谷實大師在剛開始學打麻將時,據說也是非常乖的肥羊


這個故事由於當事人木谷大師已經去世、把木谷大師當肥羊的福原義虎七段也已亡故,現在寫出來應該沒問題吧?


據說木谷大師打麻將當中,可是相當任性的。往往會考慮再三之後,說出「這一輪我就Pass了」;甚至還會有把丟出去的牌反悔再撿回來的行為。


然而,每當福原先生說:「好,我胡啦」的時候,他卻打從心底不曾懷疑過。而且台數也乖乖地直接交給對手去算。所以福原先生甚至玩過把兩張東和一張白板疊成品字的金字塔型、當作是三張東(當然白板要朝下)的樣子,然後高喊「莊家東風滿貫」來魚目混珠的伎倆。木谷大師聽了之後,一面說著:「喔,我輸了...」、一面立刻付出籌碼。


而福原先生的評語是:「教人打麻將時,千萬別手下留情」。


2025年2月14日 星期五

夫妻圍棋

譯自:「碁的」雜誌創刊號


夫妻下圍棋~新井素子的圍棋日常


文:新井素子


[作者簡介]


新井素子:科幻小說作家。高二時投稿報名第一屆奇想天外科幻小說新人獎,以「在我之中...」獲得佳作。深受當時的評審星新一讚許。1999年獲得第20屆日本科幻小說大獎。


===

2025年2月13日 星期四

麥可哥的推薦練習曲清單

譯自:麥可哥的部落格


那些每個人都需要有的教本?


在信箱中,我看到了以下的提問:


「在您的影片與部落格文章中,有時會引述了一些『每個人的收藏中都應該有的教本』。不知道您是否曾經將這些每個人都應該買的教本清單列在甚麼地方(或是您願意將這些教本整理成一份清單)?我是在經過很多年空白後才剛重新回來吹樂器的人,我覺得我可以練一些基本練習來復健」。

2025年2月12日 星期三

日本職業棋士太座假面座談會

譯自「碁的」雜誌第七期


圍棋女孩必見!讀完本文說不定就可以和職業棋士結婚?


棋士太座假面座談會(Masquerade Talk!!)


參加者(年齡均為2015年當時):


O太太(38歲):碁的雜誌編輯長(當時,這樣寫大家就知道是誰了),最近常被人說是「工作中毒」狀態。


M太太(25歲):新婚熱愛中。從事與音樂相關之工作,圍棋為初學者程度。


H太太(30歲):結婚第四年。學生時代在海外時認識現在的老公。


T太太(33歲):有三個小孩的專職主婦,圍棋棋力大約業餘三段左右,九州人。

2025年2月11日 星期二

禁衛軍團員Céline Millet專訪

譯自:The Clarinet雜誌


[前言]


身為被讚譽為世界最頂級管樂團的法國禁衛軍樂團單簧管團員的塞琳娜.米耶(Céline Millet)女士首次在本雜誌中登場。作為一位單簧管演奏家,米耶女士除了禁衛軍樂團以外,也積極地參與現代音樂的演出,除此以外也在巴黎18區地方音樂院任教,並在各地頻繁舉行大師班,充滿精力地參加各式各樣的音樂活動。這次的訪談還有擔任布菲(Buffet Crampon)公司巴黎展示中心負責人、也是米耶夥伴的巴迪斯特.福拉第(Baptiste Fradet)先生一起參加,進行了一場濃厚的單簧管訪談。

2025年2月10日 星期一

煩惱天國(224) 遺恨十一連霸


週刊碁2021年 07/26日版 

煩惱天國~治勳的人生諮詢室470


[勝利女神微笑之時]


Q:治勳老師,最近因為看了您的對局解說非常開心,而成為您的忠實粉絲。不過,最近很難過,因為井山九段竟然達成了本因坊十連霸的紀錄。我真希望治勳您的本因坊十連霸偉大紀錄一直維持著無人能及的狀態啊。本來很期待今年(2021年)的挑戰者芝野虎丸王座(當時)的,結果真是太令人遺憾了。這次挑戰賽當中的井山九段的連敗,讓人懷疑他是不是神遊去了,但後半段卻又感受到幾乎讓人憎恨的強大。無論如何,明年不管是誰都好,希望能阻止他的11連霸(譯註:很遺憾,如眾所知,結果井山達成了11連霸)。順帶一提,直到現在我還是無法完全接受,為什麼當初治勳老師無法創下11連霸的紀錄啊?如果當時治勳老師能夠衛冕成功的話,這次就不用祈禱「井山千萬別再努力」了啊。

2025年2月9日 星期日

巴坤Q系列低音單簧管細解

在Dolce雜誌的對談中,雖然介紹了不少新推出的Q系列低音單簧管的優點與特徵,但是比較偏文字性的說明。最近音樂劇告一段落、有短暫放假時間的船木老大製作的影片,則是親自現身說法,更多八卦細節,因此接下來想介紹一下這部非常有趣的影片。

2025年2月8日 星期六

巴坤低音單簧管對談

譯自Dolce Magazine 2025年一月號


巴坤低音單簧管對談


~對低音單簧管愛戀與講究倍於常人的兩位演奏家談論與巴坤低音單簧管的機緣


[對談者簡介]

2025年2月7日 星期五

圍棋世家關山家

說到圍棋世家,通常最先會想到的是以木谷實九段為首的木谷家系:

第一代木谷實,第二代小林(木谷)禮子/小林光一、第三代小林泉美/張栩,第四代張心澄/張心治。


不然就是羽根泰正九段開創的名古屋羽根家系:第一代羽根泰正,第二代羽根直樹/羽根茂子(羽根しげ子,暫譯)、第三代羽根彩夏。

2025年2月6日 星期四

彼得大帝駕崩

前兩天,突然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了著名單簧管演奏家、前維也納愛樂單簧管首席、人稱我稱之為彼得大帝的彼得.施密特(Peter Schmidl)先生在今年2月1日過世的消息(如下引用維也納愛樂的公告),實在有點驚訝...消息中沒有提到去世的原因,但總覺得他應該可以長壽才對。


維也納愛樂樂團主席丹尼爾.弗羅施鮑爾(Daniel Froschauer)教授與維也納愛樂樂團總經理米夏埃爾.布拉德勒(Michael Bladerer)教授對彼得.施密特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


『我們沉痛悼念我們的同事與摯友彼得.施密特先生,他於2025年2月1日(星期六)意外離世。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以極其多元的方式影響了我們的文化與音樂生活,這份影響力遠遠超越了維也納的界限。我們對曾經共同度過的無數難忘音樂時刻,以及與他的寶貴相遇深感感激,這些都讓我們的生命更加豐富。』


雖然總覺得他晚年的音色有些奇怪的變化,但畢竟他的錄音是包括我在內很多人年輕時的範本之一,而且網路上不太多關於他的介紹,以下想整理一下他的簡歷,作為緬懷與紀念。


===


彼得.施密特於1941年1月10日出生於奧洛摩次(Olomouc,現今為捷克領土)的音樂世家,其父維克多.施密特(Viktor Schmidl,1899~1941)與祖父阿洛伊斯.施密特(Alois Schmidl,1862~1946)也都曾擔任過維也納愛樂的單簧管首席,特別是後者甚至曾在馬勒(Gustav Mahler)執掌維也納愛樂時期與其共事過,首演了這位大作曲家的交響曲。而一家三代都是維也納愛樂這種世界頂級樂團的單簧管首席,放眼古今樂壇,都是很驚人的紀錄。


彼得.施密特六歲開始學習鋼琴。在維也納雷納街人文中學(Humanistisches Gymnasium Rainergasse)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後,他於1959年至1964年就讀維也納音樂學院,師從當時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單簧管首席家魯道夫.耶特爾(Rudolf Jettel),後來也與另外一位維也納愛樂著名首席波斯可夫斯基(Alfred Boskovsky)學習。此外,他也於1963年至1965年期間在維也納的馬克斯.萊因哈特戲劇學院(Max Reinhardt Seminar)研習戲劇與導演。


他在1965年年5月1日,受聘加入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並於1968年9月1日正式成為維也納愛樂的團員。同時自1968年起,施密特擔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與維也納愛樂的單簧管首席、並於1982年成為第一單簧管首席。自2001年起至2005年之間,他成為維也納愛樂樂團的總經理,並於2006年獲封為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資深音樂家」(Doyen)。2010年十月,他正式退休。


2025年2月1日,彼得.施密特去世,享年84歲。


作為獨奏家,彼得.施密特在國際間備受讚揚。他曾與卡拉揚、伯恩斯坦、貝姆(Karl Böhm)、穆堤(Riccardo Muti)、普列文(André Previn)、小澤征爾(Seiji Ozawa)、列文(James Levine)、哈農庫特(Nikolaus Harnoncourt)、湯瑪斯(Michael Tilson Thomas)、維格(Sándor Végh)及曼紐因(Yehudi Menuhin)等指揮大師合作過協奏曲。也曾接受過卡拉揚之邀請,擔任柏林愛樂客席單簧管首席演出音樂會多達25次以上。


此外,彼得.施密特參加與主持過許多室內樂團,包括維也納八重奏(Wiener Oktett)、維也納圓環合奏團(Wiener Ring-Ensemble)及維也納木管獨奏家樂團(Wiener Bläsersolisten)。


自1967年起,彼得.施密特便開始在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Universität für Musik und darstellende Kunst Wien)任教。1980年,他獲聘成為該校副教授,並於1985年升任正教授,後來則榮譽退休。他的許多學生後來現今都成為著名樂團的團員,其中包括恩斯特.奧登薩默(Ernst Ottensamer)約翰.辛德勒(Johann Hindler)丹尼爾.奧登薩默(Daniel Ottensamer)費迪南德·史坦納(Ferdinand Steiner)溫澤爾.福克斯(Wenzel Fuchs)等人。可說他的學生遍佈德奧頂尖樂團之中。


從1987年起,彼得.施密特就多次參加草津夏季國際音樂節的教學活動。自1999年至2011年間,也擔任了日本札幌太平洋音樂節(Pacific Music Festival)的藝術總監與顧問等職務。2004年他還被提名為薩爾茨堡音樂節(Salzburger Festspiele)的音樂總監(2007年生效),但由於與當時的總監弗林(Jürgen Flimm)意見不合,他最終未就任此職。此外,他非常喜歡去日本演出,幾乎每年都會前往日本演出協奏曲或室內樂、並且舉辦大師班,因此與日本音樂圈關係也非常好,其去世的消息在日本的各大報(讀賣、朝日、日經...)也都有專文報導。


他在1984年獲頒薩爾茲堡功勞金勳章,又於1991年獲頒奧地利藝術榮譽十字勳章,多次獲得奧地利國內外的獎項。


值得一書的是他在2004/05樂季,創辦並主持了奧地利國家劇院的訪談節目「全是劇院」(Alles Theater),節目中採訪了當時的奧地利藝術與媒體國務秘書弗朗茨.莫拉克(Franz Morak)、男高音瓦爾德馬爾.克門特(Waldemar Kmentt)、指揮提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及鋼琴家布赫賓德(Rudolf Buchbinder)等知名音樂家。此外,自2005年起,他與威廉.辛科維茨(Wilhelm Sinkovicz)共同主持了奧地利國家廣播公司(ORF)節目 「愛樂誘惑(Philharmonische Verführung)」。



2025年2月5日 星期三

一碁一語(73) 醫學奇蹟


(96)希望你幫我寫傳記,書名當然就是「三度打敗癌症的男人」,保證大賣喔~藤澤秀行


幻影般的名著?


藤澤秀行老師(1925~2009)的後半生,可以說都是在和癌症奮戰吧。


第一次出現癌症,是在和身兼本因坊.名人兩大頭銜的趙治勳下第七屆棋聖賽挑戰賽、卻遭到了三連勝後四連敗的大逆轉失冠後沒多久的昭和58年(1983年)。這次是胃癌,結果在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後,「治孤」成功。


第二次出現癌症,則是昭和時代即將結束之時(1988~1989年左右),則是淋巴癌。這次是在忍受住痛苦的放射線治療之後,竟然在名人循環賽中大為活躍,甚至挑戰王座成功,並且達成了二連霸,再度打敗了死神。


第三次出現癌症,則是在世紀即將變換之際(1999~2000年左右)的前列腺癌,這次由於癌細胞已經貼近骨頭難以根除之類的問題,而被醫生宣告僅剩半年左右的壽命,因此即便是逃過兩次大劫,也不得不有了臨死的覺悟。


然而當時筆者剛好去採訪藤澤老師時,他卻跟我說他的癌症有一天卻突然就消失了。就是那一刻,他跟我說了標題的那句話:「希望你幫我寫傳記,書名當然就是『三度打敗癌症的男人』,保證大賣喔」,就是要我來擔任他的幽靈幕後寫手的意思。順帶一提,當時採訪藤澤老師,是為了請他解說名人循環賽的棋譜。結果在報紙上連載時提到了藤澤老師的前列腺癌已經完全根治,讀者們竟然紛紛寫信到報社來詢問藤澤老師是在哪間醫院、接受怎樣的治療呢。


很遺憾,『三度打敗癌症的男人』的自傳企劃以成為幻影而告終。這是除了我也有點打混之外,也因為藤澤老師後來又肺炎住院,身體狀況一直不太好,所以抽不出可以採訪之時間的關係啊。


===


相關系列文章:

2025年2月4日 星期二

重要單簧管發明家伊凡.穆勒

最近意外發現了金屬束圈與確保氣密的墊子等等都是由伊凡.穆勒(Iwan Müller)所發明的冷知識,因此想要特別來介紹一下這位上古神獸大家都應該朝拜的大宗師。


===

2025年2月3日 星期一

棋道雜誌的前世今生

因為之前的「棋道雜誌700號編輯小史」的關係,稍微調查了一下「棋道」雜誌的相關歷史,果然在維基百科上看到不少有趣的故事,以下就根據其內容稍微整理出來給大家參考。


===


[簡史]


*棋道雜誌是1924年10月創刊,成為同年創立的日本棋院的官方雜誌。

2025年2月2日 星期日

庫魯賽爾第二號單簧管協奏曲


恰好在大約兩年之前,因為和某位楊老師合作演出協奏曲的單簧管重奏伴奏版的關係,改編了芬蘭/瑞典作曲家庫魯賽爾(Bernhard H. Crusell)的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由於印象中作曲家的三首協奏曲似乎都不存在單簧管重奏團伴奏版(倒是好像有管樂團伴奏版...),所以訂了一個未來要將另外兩首也要改編起來的目標。不過,隨著每日泡在O片和啦啦隊美圖之中,不知不覺兩年過去,另外兩首的改編卻沒有一點點的進展。


終於,趁著長達將近十天的年假(好滴,我知道正常來說是九天,但因為看守所巨蛋開箱日的關係,對本人來說實質上是放了十天),終於開始動手號稱「盛大(Grand)」的庫魯賽爾第二號協奏曲。


由於放假期間沒有甚麼其他特別的事情要忙,可以充分利用時間,總覺得很快就能改完。不過也是因為放假,每天總是睡到午後才起床,加上這首作品真不愧是「盛大」,全曲總共有將近700小節(第一樂章329、第二樂章64小節、第三樂章285小節,相信大家的數學都比我好,就不表演加法了)---實際演奏起來都是將近25分鐘的程度,完全不輸給同一時期創作、有很長一段時間可能都是單簧管界最難作品的史博第二號單簧管協奏曲(總計639小節);所以幾乎用盡整個假期才剛好改完,真是大出意料之外。話又說回來,這首作品寫得如此豪華雄偉,可能也是因為要提獻給當時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關係。


雖說長度上有點被整到的感覺,但過程中倒是改編得很開心。因為這首作品雖然是在可以歸屬在浪漫時期前期的1815年首演(換句話說創作時間也在這時間左右),作品的風格卻仍維持的古典時期的工整典雅(據說頗能聽到受到貝多芬影響之處,比如說第一樂章的三連音片段,容易聯想到樂聖的小提琴協奏曲),而且雖然是寫成了F小調,聽起來卻比身兼小提琴家與作曲家的史博愛用減七和弦的那種鑽牛角尖晦澀感爽朗許多。更別說庫魯賽爾本身就是單簧管演奏家,比起小提琴家史博更懂自身樂器的特色,不會寫出那種幾乎無法換氣的超長樂句,也不要求硬擠超高音(他的三首協奏曲最高音都沒有超過G6---兩點Sol),也不需要有像機關槍一樣的六連音跳音;而是用在可控制範圍內,展現出讓人聽起來很華麗炫技的效果(畢竟還是展現了該有的大跳與快速音群等等木管樂器特色),堪稱超高CP值的作品。特別是在第二樂章中使用了據說是庫魯賽爾最大武器的極弱音回聲(Echo)效果,也是他遠比史博更了解單簧管的證明。甚至撇開獨奏部分不談,單就伴奏的寫作,庫魯賽爾的配器手法似乎也更勝史博一籌,樂團各聲部不會搶去了獨奏的風采(適當地避開了獨奏的音域),齊奏時也能表現出光輝燦爛的氣勢。總結起來,這首在出版編排上雖然是第二號協奏曲、實際上卻是最晚寫好的作品,真不愧是庫魯賽爾在單簧管寫作上的集大成之作。


原曲是寫成十九世紀初期習慣的近似「雙管交響樂團編制」---長笛一部、雙簧管、低音管、法國號、小號各兩部、弦樂五部與定音鼓,其實是還算適合改寫成標準的八部單簧管重奏(降E調1部、降B調4部、中音單簧管/巴賽管、低音單簧管、倍中/低音單簧管)。不過,設定上為了更接近原曲的飽滿效果,除了最高音的降E調與最低音的倍中音、倍低音聲部以外,中間的各聲部都設定成需要至少兩把,所以實際上不含獨奏最少需要15人才能演奏---好吧,我得承認,要濃縮成更少的聲部需要更優異的編曲能力,這有點超乎我的程度。這多少也跟這首作品的獨奏雖然比史博簡單、但伴奏部分要比後者要難(特別是第三樂章)、讓我有點燒腦有關。


另外,依照古典時期的協奏曲慣例,這首作品在三個樂章中都留有可以演奏裝飾奏之處,一般在演奏此曲時獨奏家也大多會自己寫作或即興演出裝飾奏,所以我也跟著東施效顰寫了三段裝飾奏---第一樂章的裝飾奏比較長、而第二樂章、第三樂章就是過場的加花,算是這個編曲的一個小小特色。


改編的MIDI音檔如下連結,就請大家參考一下:

 


 


https://youtu.be/Tm-6rnDufY8?si=rGX4RyFqlKEXsGNs


*第一、第二樂章的速度似乎設定得比較快一點,所以即便加上裝飾奏,也僅有21分鐘。


相關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