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9日 星期六

開箱文(188) VK1~新的挑戰者?

萬方矚目、號稱經過七年研發、可說是轟轟烈烈推出的V牌合成簧片「VK1」,在去年上半年正式推出。當然,一推出就有各方內線人士發表試吹的影片,聽起來的確很令人驚艷,自然也吸引了本教主的手指不自覺得想要「點入購物車」中。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V社不知道甚麼原因,當時就是「純發表,未鋪貨」。除非你去國際單簧管協會主辦的單簧管音樂節,或是透過麥可哥這種喊水都會結凍的超級網紅大咖預購,否則根本買不到。只好先放著,再觀察一下吧。畢竟,自從L社在大約十年前爆紅之後,陸續有不少公司也投入了合成簧片的研發,想要當後來居上的挑戰者,但迄今為止,除了P社(現在實質是S社)的產品以外,好像沒有一個有好下場(F社、D社Y社表示....)。話又說回來,P社的原型,本教主也買過,當時實在是不怎麼樣....。這次的VK1,該不會也只是宣傳強大,實物令人失望吧?


到底V社這次能不能撼動L社不動王者的地位?由於買不到,也只好暫時觀望下去。


結果又過了一陣子,我們的台灣之光、新竹樂器店老闆似乎是為了研究,買了一堆以後,情況稍稍有了變化,因為他的感想是:爛,別買了。很可惜,只差一步了。


雖然不知道「很可惜,只差一步」的意思是甚麼?但既然他說爛,好像也不是非買不可,乾脆就「靜待有緣」吧。


等著等著到了最近,突然收到V社的代理商A公司引進了VK1的通知,而且還有住在東部的F演奏家與住在三重的L演奏家掛保證表示不壞,想說該是時候入手一片來試試看了。誰知就像相親一樣,一旦隔壁的王大嬸來幫忙說媒後,對街的李大媽也會跳出來說要介紹對象(這個舉例...);正當我打算跟A公司聯絡預約試吹時,某教教徒突然表示他手上有VK1,願意直接送我。


這不叫緣分,甚麼才叫緣分?(笑)


總之,雖然已經早就「沒有箱子」了,我還是可以把這兩片獲贈的VK1放到L社新推出的簧片盒中帶回家試吹惹!



對,雖然這不是「當事簧片盒」(因為沒拍照),但總之就是將兩片VK1塞到圖中右上那個灰色的簧片盒啦。


不過拿回家以後,因為「公務繁忙」(你相信嗎?),所以又隔了幾天才正式「開箱」。


由於收藏VK1的簧片剛好也是用來放L社「法國切」簧片的盒子,所以一開始免不了直接比較起來。



如上圖所示,這次拿到的VK1其號數是40與45。先不討論VK1要用這麼奇怪的號數?但可以知道的是號數越大,的確就代表著簧片越硬,記得這點就夠了。不管怎樣,有寫個數目總是比F社或P社用S、M、H這種曖昧不明的字母表示硬度還是稍稍好一點吧?


另外從圖中,應該可以看出VK1要比法國切略長、略寬一些。在幾何外型上另外一個特色是它的「切法」和傳統簧片或是L社的輪廓差異很大。我只能說,也許這是V社經過七年的試誤之後,找到的最佳造型吧?


材質上,也要比L社的材料不透明一些,其原因看起來是因為VK1在其塑料中添加了縱向的纖維,所以會影響透光度。


說實話,光看到VK1加的是縱向的纖維(雖然我不知道他們是用怎樣的工法做到控制纖維的方向性),就知道它們有抓到重點,難怪之前看到的試吹影片都是正向意見偏多。


為什麼先看材質與幾何?因為這就是設計簧片的兩大重點。只看材質也不對、只看幾何形狀也不會成功,必須兩者兼具,才能做出好簧片。選材質和設計幾何形狀固然可以靠反覆試誤來做,但就是很辛苦。如果能透過CAE模擬的方式進行,會更有效率。目前看得出來D社、P社、V社、L社都有這樣的能力,理論上它們也比較容易成功。Y社應該也要有這樣的能力,但在成品上看不到這樣的東西。F社明顯就是只往材質下手,所以到今天還是不行。


扯遠了,先繼續看下去吧。


上面是平面的比較,接下來看的是厚度上的比較。很明顯,VK1(下圖下方)的厚度比L社的法國切要厚一些。



另外,從尾端的紋路來看,VK1應該是射出成形+後裁切的方式製作的,當然這也是除了L社以外的主流製造方式。不過還是得說,不管怎麼看,L社的確就像是他們宣稱的一樣,是將料塊CNC加工而成的。說不定這也是其他挑戰者們失敗的原因--->找不到可以利用CNC正確加工的方法。比較一下VK1與法國切的表面狀況就知道了。



VK1的根部比較厚,可能是因為幾何外型設計上就是這樣比較好,也可能是因為根部太窄對於設出成型不利(射壓需要加大)的關係。


接著來看,VK1單獨的特寫照。很明顯可以看得出其表面縱向的紋路對吧?


老實說,當VK1剛發表的時候,從顏色來看,我一度懷疑他們根本就是找L社代工製造的,但是拿到實物、看到這樣的紋路與色澤差異之後,才知道我太小人之心了(笑)



下圖則是VK1的背面照片。其實不管是正面或背面,VK1的表面都非常光滑,這是也是設出成型而非CNC加工製造出來的證據。



而簧片的尖端,很明顯也裁切過的痕跡。看起來它也是從尾部灌膠、尖端溢料的模具製造方式,當然,這本來就是最自然合理的做法。特別是尖端的形狀與厚度對簧片性能非常敏感,非得這樣不可。



補充一下,官方現在做了VK1的簧片厚度對照表,如下圖所示:



在麥可哥的官網上也是類似的硬度建議:



以上這樣看過外觀之後,大致可以推測這個簧片應該是做得不錯才對,那麼為什麼T老闆覺得很爛?為什麼某教教徒又要把這兩片重金購入的VK1進貢給本教主呢?


答案還是只能從真正試吹去尋找。


首先拿出來測試的配備如下圖:



吹嘴是G牌、束圈是自助餐牌以前出貨會附贈的金屬束圈(其實很好用啦),樂器則是蓋孔式C調(C調單簧管也是用標準降B調吹嘴與簧片喔)。這裡還是老話一句:會用這樣的組合來測試,只是因為輪到這個組合值日而已。


試吹的第一感是還不錯:


  • 音色還算健康

  • 的確如原主人所言40或45對於習慣吹厚簧片的人是偏薄

  • 所以聲音稍稍扁一些、而且容易裂掉。

  • 音準不差,到了高音不會明顯偏低很多。(但還是要「想」一下,才會夠高)

  • 高音基本上至少可以吹到A6(兩點La),對於常用的音域來說很足夠了

  • 反應也算可以,點音不會太困難。


但我自己覺得,還是比不上L社的法國切或是歐洲切,主要還是音色與高音較難上去。這可能是因為40或45的厚度還是偏薄的原因。另外一點很有趣的地方是原主人說45反而比40薄,我試吹以後也覺得是這樣。但是最低音卻是覺得45的聲音比較厚一些。但為什麼會這樣,其實我是完全想不通。只能說麥可哥也覺得45很特別,表示並不是單一的問題,而是整體45的控管問題。


不管怎麼樣,要拿來演出可能還差一些,但拿來練習絕對是綽綽有餘。


不過,話又說回來,除了厚度以外,也可能這種簧片比較適合V牌自己的吹嘴或是其他的樂器組合。於是隔天我又換了值日生來測試。這次是----



V牌的最新銳吹嘴BD6、我最愛的束圈之一的Zac、以及齊格飛推出的透明單簧管(這樣有比較正常嗎?XD)。


由於BD6比較開一些,又是V牌自己的產品,搭配起來的確要比上述的測試狀況要再好一些,音色有稍稍好一點,高音也可以衝到C7(三點Do)了;但聲音偏扁、容易裂的問題依舊存在,而且其實吹個十分鐘左右,聽起來就不太行了,顯然耐久度也比L社的法國切或歐洲切要差不少(經過向原主人求證後,才發覺原主人原來剛買時也覺得很棒,後來就發覺變成現在變薄、變裂的問題,顯然耐久性的確是其一大課題)。不管怎麼說,看來40、45果然對我還是不夠厚。


又隔了一天,本教主則是再換成了以下的值日生組合:



吹嘴是我們台灣之光的Z3、束圈是我也很喜歡的Robert&Scotts、樂器則是相當罕見的雙層管壁金屬單簧管。大致的試吹結果與上述透明單簧管差不多,但是聲音略按、略柔一些。雖然沒有固定變因,但我個人覺得這是樂器造成的效果,因為這把樂器本來就是偏暗的聲音。


第三天,我使用的是以下的組合來試吹:



吹嘴是P牌的超級寬水晶吹嘴ff、束圈還是ZAC(這不是固定變因,是因為這樂器沒有配備束圈...)、樂器則是我也很喜歡的中央痛


老實說,我覺得這是我測是吹來最好的組合了。可能是因為吹嘴特別寬的緣故。但即便是這樣,聲音還是容易裂掉。說不定真的是耐久性的問題啊?


經過以上種種有點奇怪的組合之後,在本文截稿之前,本教主終於換上了比較像樣的組合來測試:



這個組合中吹嘴還是G牌(不是雞排)、束圈是Y牌出貨用的標準品(個人覺得並不輸給自助餐牌的出貨束圈)、調音管是很多人都喜歡的ONO(但為什麼看起來這麼「滄桑」,就不多解釋了...)、樂器是Y牌備受好評的型號CSG-III。這樣的組合在本館雖然不見得是最佳組合,但絕對是頂級的配備了,對吧?


即便是使用這樣的組合,說實話,那種稍稍偏扁、好像「吹彈可破」的易裂感(這個成語用法...),依舊存在。真的是很可惜。


如果T老闆的不滿,是在這上面的話,那我完全可以理解了。


寫到這裡,照例還是貼一下試吹錄音,如果不怕傷耳,不妨聽聽看是甚麼回事。

 


 

 

 

https://youtu.be/ht4wLP7gqWQ


最後的結論整理一下:


1.對這簧片有興趣的話,請先依照上述硬度對照表挑選適當的硬度。

2.45這個號數疑似有雷,最好是避開。

3.要有耐久性較差的心理準備。

4.因此拿來練習,或是緊急救援是可以,但拿來正式演奏,可能還差一點。

5.不過,個人覺得VK1雖然無法打倒L社,但在合成簧片業界排名第二應該不離譜。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