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自:麥可哥的官方部落格
史老大可以吹五號,你不行。
(Steve Williamson Can Play a 5. You Can't.)
很多單簧管人都會「咬簧片」,而且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因為「咬簧片」時可以讓他們覺得初很不錯的音色---但他們會發現自己更換吹嘴齒墊的速度就像用掉星巴克的杯子一樣快,或者是已經在吹嘴上磨出了痕跡(甚至是在嘴唇上,這真的會發生)、又或者他們會發現嘴唇內側會流血。以上這些都是警告的紅標。
呆大人誤國、非叫獸就更誤國矣。 所以只好當個文抄公,才能六畜無害,避免誤己誤人又誤國。善哉、善哉! 總之,這裡是個介紹圍棋、音樂、產業新聞、遊記、鬼扯等奇奇怪怪文章的部落格。
譯自:麥可哥的官方部落格
史老大可以吹五號,你不行。
(Steve Williamson Can Play a 5. You Can't.)
很多單簧管人都會「咬簧片」,而且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因為「咬簧片」時可以讓他們覺得初很不錯的音色---但他們會發現自己更換吹嘴齒墊的速度就像用掉星巴克的杯子一樣快,或者是已經在吹嘴上磨出了痕跡(甚至是在嘴唇上,這真的會發生)、又或者他們會發現嘴唇內側會流血。以上這些都是警告的紅標。
之前敗安迪哥與大向姊之賜,認識了A社的新型超有趣創意束圈。
妙的是,如果直接連去A社的官網,完全找不到這個新產品的任何資訊,不禁讓人懷疑官網是不是「停更」幾百年了。
一向對怪奇事物感興趣的本教主不甘心就這麼放棄,於是改試了同樣在德國的某樂器購物網站T,運氣很好的是,賓果了!!!
令我意外的是,這種束圈在T網站上共有四種:德式單簧管用、法式單簧管用、中音薩克用、次中音薩克用。想要擴大產品線,連同薩克的市場一起搶佔的心情我可以理解,畢竟其他的配件公司也都是這樣玩;而德式單簧管吹嘴的外型其實比法式單簧管吹嘴要小一點,無法完全共用(特別是對於這種「緊箍咒」設計的束圈來說,吹嘴的直徑大小有很大的影響,非常難共用),所以各出一種,也是合情合理;真正讓我意外的是,竟然就只有四種型號!!!
既然A社覺得這產品很有競爭力、那就應該把全系列的束圈通通做完啊,包含降E調單簧管、中音單簧管、低音單簧管、振作一點的話連倍低音家族也該做一做,更不用說還有德式法式的區別、薩克也應該要做出高音和上低音的版本;現在只出四種,是不是有點不上不下啊?
不過,本教主只是「嘗鮮」,只買一種法式單簧管用的即可。結帳時想到,「甜鈉薩克」束圈應該可以共用給中音單簧管使用,加上紅色是聳又有力、三倍速的功效漂亮的顏色,所以又順便多下了一顆次中音版本。接著就等東西飄揚過來來囉!
等了大約兩周,東西終於在幾天前抵達本館。以前在T網站購物的經驗是:運費很貴,但寄送速度也很快;這次不知道是不是德國郵政系統退步了?變成了運費依舊很貴(約與物件本身同價---這也是後來多買一顆甜鈉束圈的原因之一),但寄送速度變慢了。只能說,歐洲整體的競爭力是越來越差了。
好滴,扯遠了。在收到箱子的那一瞬間,本教主又嚇了一跳(哎,年紀大就是容易大驚小怪),不過就兩個小小的束圈,有必要裝成好像買了一把降E調單簧管的大小嗎?!
*這次使用股東會通知馬賽克法 XD
使勁撕開這種阿罵爽式可手撕包裝箱後,果然看到大約只佔這個箱子體積十分之一(?)的兩個開箱物。
接著取出這兩盒紅黑色系的包裝盒。
翻過背面來看,會看到這個包裝盒是萬用的,上面標註有目前A社這種新束圈的所有種類,沒想到竟然有低音單簧管版!!!
那為什麼T網站上沒有賣?還是這只是計畫階段、還沒正式上市???總之,令人遺憾。
包裝盒的頂面是印有束圈的正式名稱:FlexMaxx,如前所述,這應該是「有著最大(Max)靈活變幻(Flexible)」的意思。
包裝盒其中一個側面印有A社的官網網址,但這裡忍不住又要嘲笑一下:這個產品根本在官網上看不到呀~~~~
包裝盒的另一個側面印的還是產品名。
包裝盒的底面,終於沒有印東西了(笑~通常會印些環保回收標誌類的東西,但A社完全不管這些行規就是了)
看完包裝盒後,照例就是正式開箱,看看裡面長甚麼樣了。
如下圖所示,包裝盒內左側放的是主角束圈、右側放在塑膠袋中的則是近年來流行的橡膠吹嘴蓋,最底下還有一張紅色卡片,則是再下一張照片說明之。
將兩盒內的內容物並排,就可以知道上述卡片是甚麼了。
原來這個卡片就是個簡易的說明書,用圖示告訴使用者,這個束圈固定在不同方向時,會有不同的「功效」。
其實下圖的兩張卡片的內容是完全一樣的,只不過一張是放正面,另一張是放背面。這張卡片的用意正是如同安迪哥和大向姊介紹的一樣,告訴你組裝這個束圈時,要怎麼組裝才會有比較「亮」的音色、而轉到另外一個角度時會有比較「集中」的音色。
接下來仔細觀察的話,看起來的確會是很像用3D列印出來的產品,但這材料比起一般的PLA或ABS更有彈性一點,應該是有研究挑選過的吧?
話又說回來,其實A社的吹嘴似乎也是使用同樣的材質。換句話說這是一種物性接近硬橡膠的材質吧?只不過吹嘴還是用一般的CNC加工,而這個束圈是3D列印,總之他們就是很愛這種材質的樣子。
不管怎樣,這個吹嘴的形狀就是一個分成四大區域的圓環,其中兩個面(區域)是印有「AW」商標字樣的實體面、而另外兩個區域則是下圖這樣類似古典窗格(?)的形狀。
至於圓環的內部,也就是和吹嘴貼合、夾住簧片的部分完全就是單純的環狀面,沒有任何抵緊簧片的凸點或是凸條。不過,這個束圈既然是主打旋轉不同角度會有不同音色的話,也很難再加上甚麼凸點了。
順帶一提,附贈的橡膠吹嘴蓋,形狀和銀石公司最早推出的萬用吹嘴蓋一模一樣。
由於束圈的形狀很單純,很快就觀察玩了。這東西外觀看起來其貌不揚、拿起來又非常輕,讓人會覺得像是惡搞出來的玩具,但實際上有怎樣的表現,還是得實際裝起來試吹才知道。
於是,本教主就拿出來最近玩上癮的鈦製BD5吹嘴,搭配誤以為是值日生的T牌蓋孔式降B調單簧管來試吹啦。
這可以說是從廠牌、材質到按鍵系統,通通都是奇妙設計的大集合了(笑)
如以上照片所示,我是先從形狀像是「窗格」、根據說明會有「明亮」音色的面開始試吹。
試吹起來的感覺,與其說是「亮」,個人覺得更像是「輕」,或者是說阻力比較小、吹奏很順暢的感覺。當然,這樣的感覺對於聽者而言,可能就是「亮」,但絕對不到「尖銳」、「單薄」的程度。
換句話說,即便不和其他束圈或是另一個組裝面相比較,只看這個「Bright」面自己,都會讓我覺得這是個很不錯、超級高CP值的束圈!!!
接下來,當然就是轉九十度到「集中」(Focus)面來試吹囉~
神奇的是轉了九十度到這個「商標」面後,聲音真的變「厚」(集中?)了,而且個人覺得這種差異感還滿明顯的。雖然這是很容易用振動學來理解的結果,但是能實際應用到產品上,還是令人不得不佩服的事情!!!
啊,對了!前面的照片都只有拍到喉音鍵附近,很難辨認出這是蓋孔式樂器,因此這裡補一張可以驗明正身的照片。
另外,可能是本教主先天就比較喜歡這種「厚」(集中?暗?)一點的音色,所以我的結論和安迪哥或大向姊一樣,使用這個「Focus」面才是這個吹嘴的最佳使用角度。
在這個「Focus」面角度下,我甚至覺得表現不輸給本教主愛用的Zac束圈呢!
最後試裝一下附贈的吹嘴蓋,第一天的測試就結束了。
至於第二天,當然就是來測試三倍速大紅色的「田納」版囉。
這裡還是重新科普一下,「田納」的簧片雖然和低音單簧管可以共用,但因為束圈的形狀問題,「田納」的束圈不是和低音單簧管共用,而是和中音單簧管(或巴賽管)共用喔。
所以這一天搬出的是狐狸牌的中音單簧管來測試。
看到這張照片,就算不知道上述田納束圈和中音單簧管束圈共用的冷知識,也該知道這是不可動搖的事實了才對。
這且不論。第二日的測試方向和第一天一樣,看看「亮」面和「集中」面的音色差異是否明顯。此外,第一天測試完後的晚上睡覺前,本教主又突發奇想:如果角度故意組在「亮」面和「集中」面的中間的話,又會如何?很鬧的發想對吧?XD
以下是「亮」面狀態:
「陰陽(?)」面狀態:
「集中」面狀態:
有趣的是,「亮」面和「集中」面的音色一如降B調上的表現一樣差異明顯,而「陰陽」面的音色也的確很「微妙」,有種「不完全燃燒」的感覺。當然,在陰陽面狀態下,還會有一種左右不平衡的感覺。
不管怎麼樣,最後的結論還是不變:這個束圈還是應該組裝在「Focus」面上。
最後的最後,還是要請大家忍耐一下,聽一聽我的試吹錄音:
節錄自高川格著書《秀格烏鷺浮語閒言》(秀格烏鷺うろばなし)
譯前言:這是網路上看到的,覺得非常有意思,因此想要介紹出來。書名的秀格,是高川格獲得本因坊頭銜後取得法號;「烏鷺」是日文中「圍棋」的別稱,其中烏是黑色的烏鴉、鷺是白色的鷺鷥,因該很容易理解;うろばなし直接寫成漢字是「浮話」,就是閒話的意思,因此這裏翻成浮語閒言。這本書算是擁有大學學歷、在圍棋界是少數才子級、甚至在戰後初期兼任棋道雜誌的高川格大師的半自傳,當然很有一觀的價值。
譯自:詰棋考(3)日本之古典
這是繼前一篇之後的日本篇。
《本因坊碁經》
上面的照片,就是在古書業界中略稱為「碁經」的《本因坊碁經》中的第一頁。會這樣略稱的原因,也是因為至今為止尚未找到有真正封面題名的版本。換句話說,這是一本沒有封面、沒有序文、而是從第一頁開始就直接是詰棋的詰棋集。
其「柱刻」(古書的書背部分會有個小框,簡略寫有書中內容,甚至就是書名本身)上印有「碁經」二字,因此就被認為是此書的標題。
根據《新編增補坐隱談叢》的編輯者渡邊英夫是以上述照片的第一頁的紀載,將這個版本稱為《圍碁定石作物》來發表。至於平成八年(1996年)出版的《江戶時代的圍碁之書》中,則是將此書稱為《「算砂」(本因坊定石作物)》。然而,以上這些實際上都是個人藏書者所製作的替代書名,並非真正的標題。在日本棋院藏有一部慶長二年(1597年)的抄本,題為《本因坊定石作物》,因此上述《本因坊定石作物》的名稱應當是根據此抄本而來。
有某位圍棋史研究者所獲得得的慶長版碁經的封面上有以墨書題有《本因坊碁經》的名稱,因此圍棋史研究者南雄司認為,這才是這部慶長版《碁經》的真正書名。
上述照片為慶長十二年(1607年)刊行的《本因坊碁經》,這是日本最早的圍棋出版物。而且內容雖標示為「定石作物」,但實際上全都是詰棋,其中有很多問題是取自《玄玄碁經》。
在本因坊算砂的時代,《玄玄碁經》已經傳入日本,想必算砂也親眼見過,這應該毫無疑問。
目前確認存在的《本因坊碁經》僅有數部,因此是非常珍貴的詰棋集。
而且這部書不像超級有名的《發揚論》、《碁經眾妙》一樣,並沒有重新出版的機會,因此在認知上可能更被歸類於歷史書籍吧?
《發陽論》
這部《發陽論》是即便到了現在也被認為是難解的詰棋集,因此許多職業棋士在年輕求學時期也都研究過。也是如此,數度經過再版、並由數位有名的職業棋士加以解說註釋過。
這部《發陽論》是三世井上因碩(桑原道節、名人。根據幻庵因碩重新排過的世代,也被稱為四世因碩)所著,據說本來是井上家不外傳的秘笈,很有可能是井上家的門人升上高段時才會傳授的重要書籍。另外,此書別名《不斷櫻》。
由於此書內容過於艱深,對於一般業餘棋友恐怕是不敢輕易動手,但對於狂熱的棋迷,就很有挑戰的價值,甚至僅僅當作觀賞之用也很不錯。至於一般人,恐怕是連想要觀賞的興致都很難有。
在版本方面,原本認為最早發行的是大正三年(1914年)十二月,由第十五世井上因碩(田淵米藏)與第二十一世本因坊秀哉共同校訂的版本。然而在戰後荒木直躬卻偶然發現了一份標註為正德三年(1713年)八月十四日的更古老版本。
據說《發陽論》存在若干錯誤或失題的內容,但因為荒木版本的發現,確認了大多的錯誤是書寫抄錄過程中的筆誤。
2010年,在最接近日本棋院東京本院的車站~JR市谷站的站內地面上,製作了一幅「長生之圖」的圍棋藝術作品。所謂的「長生」,指的是棋型會在同樣手順下不斷重複,黑白雙方都永遠不會死掉的一種珍奇現象,寓意長壽,是吉祥的象徵。這幅藝術圖繪就是取材自《發陽論》,車站內也設置了說明牌。
其實井上道節因碩的著作雖以《發陽論》最為著名,但他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名為《黑白死生考》的作品。
現存的《黑白生死考》的版本是抄本,其成書年代應早於《發陽論》(在寶永二年=1705年以前),但在圍棋界幾乎無人知曉;幸好在昭和四十三年(1968年)舉行的圍棋史展展出後,大家才知道此書的存在。後來林元美在《碁經衆妙》中採用了此書部分的圖,但同時也加了一些心思改編,例如將黑白對調,或稍微改動棋子的形狀。
《碁經眾妙》
這是林元美的代表著作,成書於文化九年(1812年)。可說是和《發陽論》並稱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詰棋經典。此書的特徵,是收錄了很多實戰中也會出現的基本手筋,是從很久以前起就和《玄玄棋經》一起作為職業棋士與業餘棋友最常研習的兩大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