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篇)
這次要介紹的兩本經典詰棋集雖然在大正時代~昭和初期時代(1912~30年代左右)曾經受到研究過,但和前篇介紹過、較為人耳熟能詳的經典不同,這兩本並未重新正式出版,只有個人的圍棋史研究家自行復刊極少量的冊數,而被稱為是夢幻的棋書。因此要收藏到實物是非常非常困難之事。
《碁經眾妙後編》
在嘉永元年(1848年)發行、安井算知著的「圍棋捷徑」上下兩卷的套書中,卷末有個「碁傳記」的書目,提到了兩本當時近期出刊的棋書:
《碁經眾妙 後篇》 林元美著
《紅甲紺牙》 井上因碩著
其中井上因碩寫的這部《紅甲紺牙》是內容與冊數盡皆不明,很難掌握其實態,就先不討論;真正的問題還是在《碁經眾妙後編》這部書上。
這個版本雖說是「近刻」,也發現了原稿,但實際印刷刊行的版本卻一本都未曾剩下,甚至很有可能根本就沒有正式印行過。
真正有印刷過的《碁經眾妙後編》,則是明治45年(1912年)發行、以《新選碁經眾妙》為標題的上下兩冊棋書。關於這部書,《坐隱談叢》的補充改編者渡邊英夫的解說是「編者不明,白黑舍藏版,與林元美所著的碁經眾妙後編大致相同」。換句話說,無法斷定這部書就是碁經眾妙後編,但可以懷疑這兩者是有關連性的。不過,《圍棋百科事典》的著者、也是著名的圍棋史學家的林裕卻是解說為:「編者不詳,和林元美所著之碁經眾妙是不同的書」。
這裡想列舉一下關於《碁經眾妙後編》的三項圍棋資料。
第一個是由荒木直躬先生解說的《林元美手稿集》。
書中在名為《爛柯堂著述碁經目錄》的手稿集部分,有個「《碁經眾妙後集》(板行)」的記述。從這個記述中可以認定林元美自己是認定了這部書是已經有勘行了。
這個《林元美手稿集》曾從昭和34年(1959年)開始在日本棋院發行的《棋道》雜誌上連載過整整一年。當中的《爛柯堂著述碁經目錄》在圍棋資料上可說是非常珍貴的手稿,以後如果有機會,會再做介紹。
第二個則是平成8年(1996年)發行、限定30套的《碁經眾妙後編》。這是根據新發現的印刷板木加以復元的版本。這印刷板木的來源是另一位著名圍棋研究家水口藤雄。因為只發行30套,可以說是非常珍貴。因此持有這個版本的人相當罕見,不太為世人所知。
第三個則是大正二年(1913年)發行的《碁經眾妙後編》。這是印刷成中型大小的紙版書和木版印刷沒有甚麼關係,但這套書發行數目也非常少,現在也非常難以尋得。
以下則是根據以上內容重新整理確認關於《碁經眾妙後編》的事實:
1.雖不知《林元美手稿集》的成立年代,但在林元美自身整理的目錄中既然提及了《碁經眾妙》(板行),可以推測在寫作《林元美手稿集》的時間點當下,《碁經眾妙後編》的印刷木板已經雕刻好了。
2.嘉永元年(1848年)須原伊八碁經目錄中也有《碁經眾妙後編》,可見當時著名的印刷店須原屋中也有這部書的印刷木板。
3.明治45年(1912年)刊行的《新撰碁經眾妙上下》和《碁經眾妙後編》內容酷似,因此可以推測這部書後來就演變為上述提及的《白黑舍版》。
4.後來在京都市左經區發現了由藤田塾保存的《碁經眾妙後編》印刷木板。
5.後來這個印刷木板由水口藤雄擁有,並且在平成八年重新發行了30套,可知藤田塾是在平成8年將此印刷木板讓渡給水口藤雄。
不過,很難從1~4當中確認這個印刷木板是以怎樣的形式一路傳承下來的。
《玄覽》
《玄覽》一書,是天保4年(1833年)由赤星因徹將征子題七圖、詰棋12圖以《棋譜玄覽》之名刊行;接著又在兩年後的天保6年(1835年),將詰棋51圖以《手談五十圖》為名發行。以上這兩本書到了弘化3年(1846年),由十二世井上節山因碩合併成一冊、題名為《玄覽》付梓發行。
作者赤星因徹因為和本因坊丈和弈了「吐血之局」而廣為人知。
此書在昭和年代初期(1925~30年代)由木谷實九段研究而一度短暫發行,但和其他常見的經典詰棋集不同,這部書竟然一直沒有重新出版。反而是後來在中國重新製作,發行了中文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