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泛音音列
一開始曾經介紹過「容易演奏圓順連續的樂句」是單簧管具有的優異性之一,但這是一種基於音樂性、
日日不懈怠訓練的人才有的特別技術。換句話說,其實這在單簧管上還是相當困難的。
我個人會在每日練習中加入類似以下譜例的練習(一、三、五泛音連結練習)。這除了必須確實做好
嘴型,柔軟地含著吹嘴(不要咬)、吸氣時要打開喉嚨,目標是吹出柔和音色豐富的圓滑大跳。
要往上漂亮圓滑地跳至第五泛音列時,其訣竅為左手食指先往中指方向稍稍斜向拉出指腹與音孔之間
的縫隙時再把食指往上抬。用文字來敘述這樣的訣竅有點又長又臭,但請掌握這樣瞬間動作的訣竅仔
細練習。不過,並不是知道上述的訣竅,就能漂亮地做出往第五泛音的漂亮圓滑大跳。還必須根據音
色、音準的感覺進行微妙的嘴型控制才可能真正吹好。
*指法請參照第12篇之說明
降B5(上加一線降B)之第5泛音指法:
RK+TH+○●●LS|○○○
這其實是要演奏降A5~降B的顫音指法(最有趣的是,這也可看成是F#3的第五泛音),不過最近
有逐漸使用在其他樂句的傾向(特別是對於越高音越容易偏低的高音樂器來說,是個可以考慮補正音準
的指法)。在以下的三段樂譜範例中,是絕佳的使用時機:
韋伯單簧管五重奏第四樂章
雷格單簧管五重奏第四樂章
史特拉汶斯基三首小品第三首
B5(上加一線B)之第5泛音指法:
RK+TH+○●●|●●●(LL1)
這個指法,和上述降B5的指法相比,並無實用案例,只是為了延續第五泛音列的完整性而加進來。
(譯註:但在降E調或降A調等超高音樂器上容易吹得出來,不失為一種音準上的替代方案)。
C6(上加兩線C)之第5泛音指法:
RK+TH+○●●|●●●RL4+(LL2)
同上,這個指法和上述降B5的指法相比,並無實用案例,只是為了延續第五泛音列的完整性而加進來
。(譯註:也同上,在降E調或降A調等超高音樂器上容易吹得出來,不失為一種音準上的替代方案。
而且因為這個指法按住音孔較多,可以製造出較暗的音色感覺)。
C#6至F#6之各第5泛音指法總論:
這六個第五泛音指法如下
C#6 RK+TH+○●●|●●○RL4
D6 RK+TH+○●●|●○○RL4
Eb6 RK+TH+○●●|●○RB○RL4
E6 RK+TH+○●●|○○○RL4
F6 RK+TH+○●●LS|○○○RL4
F#6 RK+TH+○●○|○○○
雖然都是很常使用的標準指法,但使用上還是必須非常小心注意。因為如前討論過的泛音內容所述,
第五泛音音列越往上越容易偏低,使用時還是必須搭配嘴型與氣息的正確控制。
吹到高音域時如果音準偏低,讓人聽起來就會非常遺憾。此外為了將音準拉高,而勉強去「咬簧片」
的話,也會讓音色變細變尖。在注意音準時還是必須兼顧音色(維持柔和而圓順)。
另外,以下這個降E6的指法通常偏低很多,除了遇到很快速的音群以外,不要使用。
RK+TH+○●●|○●○RL4
至於F6、F#6的第五泛音指法也非常容易偏低,如果能加上右手無名指控制的「香蕉鍵」(RB)
的話,對拉高音準是很有幫助,但常常會造成前後音的指法不順,也不是隨時可用。因此通常我會建議
初學者乾脆改用第七泛音指法,中階以上程度的人就可以依靠簧片、氣息、嘴型控制來微調。
G6(上加四線G)之第5泛音指法:
RK+TH+○●○SK4|○○○RL4
同上,此指法通常會當作F#6的顫音指法使用。如果要拿這個指法來吹較長的音時,或許需要加上右手無名指「香蕉鍵」或左手小指的C#/G#鍵(LS)來維持音準穩定性。
至於以下的尼爾森協奏曲快速音片段,也是使用這個指法的好時機。
G6(上加四線G)之第5泛音替代指法:
RK+TH+●○○|○○○RL4
此指法其實是從B5的第五泛音演變而來。此指法的基音應該是E4(第一線E),而這顆音的第
五泛音原本應該是G#6才對,但因為第五泛音越高音準越低,到了這顆音已經低到將近半音了,
所以乾脆拿來當作G6的指法。這種情形跟後述的G#6的第五泛音替代指法類似。
同樣地,為了輔助音準的穩定性,或許需要加上右手無名指「香蕉鍵」或左手小指的C#/G#鍵(LS)。
之前提過,為了維持高音的圓順連接性,最好盡量使用同一泛音列的指法,因此底下的德弗札克新世界
交響曲的片段,就很適合使用這個指法。
G6(上加四線G)之第5泛音替代指法:
RK+TH+○○○SK4|○○○RL4
如上所述,這是拿F4的第五泛音來使用,原本應該是A6,但因為太低,實際上聽起來是G#6。
但這個指法對於從下往上行的琶音來說非常有用。特別是對升降記號很多的調性而言,如以下E大調
琶音一樣,會非常好用。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